據報導,研究人員說,因氣溫不斷上升和害蟲與真菌肆虐,預估全球2050年適合種植咖啡樹的農地將減半。一旦咖啡樹消失,勢必對仰賴咖啡豆維生的全球1.2億相關人口造成嚴重衝擊,其中許多人住在全球最貧窮的國家。
全球目前有70個國家生產咖啡豆,咖啡產業是其中部分國家的經濟骨幹。蒲隆地59%的出口所得來自咖啡豆,衣索比亞33%,尼加拉瓜17%。多數咖啡農是小農,特別容易受市場起伏不定的影響。
此外,除了因數量越來越少而導致價格上漲,咖啡的風味也可能受嚴重影響。報告說:「長期而言,咖啡豆的種植面積很可能因不利的氣候形態而不斷減少。在此局面下,咖啡豆的價格很可能受嚴重影響。部分主要產區日益極端的氣候現象可能造成供應短缺,氣溫上升則有損風味。若全球均溫增加三攝氏度或更多,甚至即溶咖啡也可能受重創。」
咖啡樹面臨的威脅日益嚴重,巨變可能隨之出現。未來數十年,咖啡豆的生產可能自赤道地區往山區移動,導致森林遭到砍伐。
此外,除了氣溫上升,氣候變遷也可能導致真菌擴散,進而破壞咖啡樹。2012年,中美洲出現異常高溫與降雨,咖啡葉鏽菌隨後侵襲咖啡樹,造成該地區35萬人失業。在哥倫比亞,咖啡葉鏽菌已出現在此前無法存活的低溫山區。
咖啡果小蠹最早發現於剛果,目前已擴散到許多生產咖啡豆的國家。在240萬人仰賴咖啡豆維生的坦尚尼亞,這種害蟲已擴大損害的範圍。
——全球變暖對農作物產量影響複雜——
發表在新一期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認為,儘管地球整體性變暖會使部分農作物減產,但在全球某些地區,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會減輕這一影響,此外可能有更複雜的因素同時發揮作用。
在新研究中,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分析從另一項大範圍現場實驗中獲得的農作物模型和數據認為,雖然全球升溫和水資源短缺使農作物減產,但考慮到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會減少農作物對水分的需求,到2080年,玉米、大豆、小麥和大米4種農作物用水效率都將提高。研究預測,如果將所有因素考慮在內,到2080年,在依靠降雨灌溉區域,小麥平均產量將提高10%;在人工灌溉區域,小麥將平均減產4%。而玉米幾乎在所有種植區域的產量都將下降,平均下降約8%。研究沒有對大豆和大米的產量變化作出結論。
論文主要作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氣候系統研究中心環境科學家德爾芬·德裡格強調,這項結論並不意味著二氧化碳是「人類的朋友」,只是提醒相關研究人員,在討論氣候變化長期影響時應將二氧化碳濃度對農作物的直接影響計算在內。
——氣候變暖成另類機遇 阿拉斯加農民迎接豐收——
氣溫變化對北極及附近地區的負面影響我們聽過很多,但對於當地一些行業而言,全球變暖似乎是一個機會。
據美國國家公共電臺報導,最近,靠近北極的阿拉斯加伯特利邁耶斯農場快到收穫的季節。由於氣溫升高,該地區已經能種植更多農作物。
阿拉斯加農民蒂姆•邁耶斯(Tim Meyers)在伯特利經營著一片15英畝的有機農場,此時他正在農場收穫土豆。邁耶斯表示,氣候變暖給自己帶來了事業上的成功。雖然在苔原沼澤地帶耕作很困難,但他表示,自己已經適應了亞北極的氣候,甚至還能發酵自製的魚肥料。邁耶斯利用溫室大棚種植草莓,但是隨著氣候變暖,他認為裸露的地面更適合種植土豆、白菜和捲心菜。
美國國家氣象局氣候學家瑞克託曼(Rick Thoman)說:「事實上,2014年是阿拉斯加歷史上最熱的一年。伯特利長期平均溫度為29度,但在2014年接近35度,這不僅是個偶然,而是一個趨勢。相比於20世紀中後半期,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阿拉斯加有明顯回暖趨勢。
當地從事醫療並擅長營養學的工作人員亞伯拉罕(Abraham)表示,當地農業的發展不僅可以降低糧食進口的成本,更重要的是保證了食品的新鮮。亞伯拉罕平時也會在邁耶斯農場做志願者,他希望便宜新鮮的農產品會吸引到更多的消費者。
——全球變暖將擾亂人類環境 公眾健康面臨挑戰——
近日,法國公用衛生最高理事會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全球變暖趨勢愈發嚴重,這將使全球各個生物發生不可預知的變化,擾亂人類原本的正常居住環境,使疾病、災害發生機率升高,使公眾健康面臨挑戰,甚至還會危及人類的生命。
近年來,包括冰層融化、海平面上升、霧霾天氣等在內的一系列氣候變化在全球各地均時常出現。作為人類生活並接觸最多的自然環境,這些變化也在影響著人類的健康指數。為了對此進行科學的調查與分析,自2013年起,法國公共衛生最高理事會(法國衛生部諮詢部門)便進行了一項有關全球變暖與人類健康之間影響聯繫的研究工作。幾日前,這項工作的代表人讓-弗朗索瓦·圖桑教授召開了一則新聞發布會並向公眾通報了相關研究結果。圖桑教授在發布會上表示了對該結果的震驚,他說:「經過近兩年的研究工作,我們發現,氣候變化正在改變人類的正常健康環境與其衛生工作,一系列由此造成的不安現狀已有所體現,並且這種動蕩不安的程度在未來時間內還會更加嚴重。」
老年人是最易受全球變暖影響健康狀況的群體
據該項研究報告顯示,全球變暖最易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產生直接影響,如老人、孩子及生活無保障的人群等。研究證實,當平均氣溫超過25攝氏度時,人類的死亡數量便有所上升。同時,全球變暖還會導致包括悶熱伏天等在內的極端天氣的發生,而這種極端天氣則最易損害老年人的身體健康。不僅如此,與紫外光線密不可分的太陽光如果太過猛烈,也會導致人類患上皮膚癌或黑色素瘤等病症。曾有一份調查研究顯示,1990年至2010年這二十年間,男性患皮膚癌或黑色素瘤的比例上升了45%,而女性患該類疾病的比例則上升了19%。
除此之外,全球變暖還有可能增強傳染性病菌的活力,並加大這類疾病的傳播區域,使其擴散至新的國家或地區中。發布會中,圖桑教授說明了研究中證實的消息:「氣候變化可以擾亂人類正常的衛生工作,使微生物發生不可預見的變化,或導致傳染性疾病迅速及廣泛地傳播開來,甚至會威脅我們整個地球。以傳播登革熱傳染病的蚊媒為例,源於東南亞的白紋伊蚊自2010年起便開始在法國東南部地區出現。當然,其『現身』原因可以說是國際貿易往來密切的帶入和抗菌物質大量使用誘導阻力的上升,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全球變暖對這種蚊蟲生存環境所產生的積極影響。」
全球變暖還會影響經濟發展和農業生產
事實上,全球變暖對於人類健康所帶來的危害是不可預知的。此次發布會上的研究報告建議「不要以簡單的因果關係來試圖減少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後果」。全球變暖除了對人類健康會產生上述傷害之外,還會造成火災發生率上升、沿海城市遭淹沒等危機,這同樣會威脅到人類的生活甚至是生命。因此,報告中表明「全球變暖如果持續惡化下去,沿海城市居民或許從現在開始就要重新找一下定居的地點了」。不僅如此,全球變暖還會對生物多樣性產生消極意義,可能會影響經濟發展和農業生產,帶來嚴重的營養健康問題。
法國公共衛生最高理事會在研究報告中提出了有關「調整措施的複雜性和政策討論的長期性」概念,該部門希望全球政府能夠趕在氣候變化使世界發生戲劇性變化之前做好各種預備行動,以此來預防危害人類健康的極端事件出現。至於如何緩解全球變暖趨勢,最高理事會則認為首先要大大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好的辦法是在至少到2100年時完全放棄使用排放二氧化碳的舊式能源。對於人類能夠做到「這種指令」的機率,該理事會主席羅傑·薩拉蒙則表示:「這個機率太小了!我覺得只有3%到5%吧。」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自 科技世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