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媒:全球變暖和全球化讓「蚊子旅行」更遠

2020-09-04 參考消息

西媒援引專家觀點指出,氣候危機和全球化是登革熱或瘧疾等熱帶疾病蔓延的兩大重要因素,這些疾病都是以節肢動物作為媒介傳播的。

據埃菲社馬德裡8月31日報導,美國自然科學博物館(MNCN)生物地理學和全球變化研究員費爾南多·巴利亞達雷斯說:「蚊子和蜱蟲是最常見的媒介。由於缺乏熱量調節系統,它們依賴於外界溫度。」

因此,由全球變暖引起的氣溫升高有利於它們找到「在氣候涼爽的緯度地區發展其生命周期的可能性」,這些地區包括西班牙或日本等國家。此外,冬季對這些蚊蟲季節性擴散的暫停作用已經減弱,這意味著「它們的活動時間更長」。

這樣的解釋同樣適用於瘧疾,這是由雌性按蚊傳播的疾病。巴利亞達雷斯解釋說:「過去30年中,這種疾病在非洲、亞洲和美洲地區不斷擴張,因此有些人無法得到保護。」

科學家指出,全球化是另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在更短的時間內旅行到更遠的距離」意味著一個人被當地昆蟲叮咬後攜帶病原體進行傳播,或者這些昆蟲的卵更易被攜帶至其他地區。

卡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健康研究所研究員比阿特麗斯·費爾南德斯指出,這就是亞洲虎蚊「入侵」西班牙的情況,這種蚊子會傳播登革熱,被西班牙歸類為「入侵物種」,起源於亞洲,上個世紀擴展到了廣闊地區,並繼續傳播。

西班牙國家流行病學中心傳染病領域的首席科學家黛安娜·戈麥斯-巴羅佐指出,最近的例子就是今夏在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報告的多例西尼羅河熱病例,這是一種被認為正在歐洲和全世界蔓延的新興疾病。

「西班牙是在2010首次發現這一疾病的人類病例。一些研究發現,半島存在一些危險區域,尤其是西南和東南部,因此該疾病可以繼續傳播。」戈麥斯-巴羅佐表示。她還指出,這種疾病的媒介是普通蚊子,在西班牙很常見。

但她同時表示,除了高溫和暴雨等氣候危機帶來的典型後果之外,2020年以來還因人類活動減少、水庫蓄水增加等新冠大流行帶來的一些後果而出現了很多其他因素,也可能是西尼羅河熱病例增加的原因。

瓦倫西亞卡巴尼耶斯研究所研究人員魯本·布埃諾警告說,人類越來越多地入侵更多的生態系統,改變了棲息地和自然循環,將使得一些疾病發生質的轉變,且成為人類也可被傳染上的疾病。

布埃諾強調了自然健康與人類健康之間存在的緊密聯繫,只有自然健康得到保護和養護,人類才能變得更加健康強壯。

所有接受採訪的專家都同意,面對那些此前在某些地區不會出現的傳染病,有必要持續執行監控計劃,並且要囊括昆蟲學、流行病學和獸醫學的多學科方法。

但他們也強調,加強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和關愛環境是人類在長期內最有效和可持續的保護性屏障。(編譯/韓超)

來源:參考消息網

相關焦點

  • 西媒:全球變暖和全球化讓「蚊子旅行」更遠
    新華社北京9月4日新媒體專電 西媒援引專家觀點指出,氣候危機和全球化是登革熱或瘧疾等熱帶疾病蔓延的兩大重要因素,這些疾病都是以節肢動物作為媒介傳播的。據埃菲社馬德裡8月31日報導,美國自然科學博物館(MNCN)生物地理學和全球變化研究員費爾南多·巴利亞達雷斯說:「蚊子和蜱蟲是最常見的媒介。由於缺乏熱量調節系統,它們依賴於外界溫度。」因此,由全球變暖引起的氣溫升高有利於它們找到「在氣候涼爽的緯度地區發展其生命周期的可能性」,這些地區包括西班牙或日本等國家。
  • 西媒:全球變暖加劇北極凍土解凍 對生態環境影響巨大
    參考消息網4月6日報導西媒稱,科學家對北極永久凍土的分析證明,永久凍土很容易受到氣候變暖的影響。未來應儘可能控制氣溫升高,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據埃菲社4月2日報導,渥太華大學地理學教授安東尼·萊夫科維奇利用谷歌地圖的一組衛星圖片證實了全球變暖如何對北極產生影響,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上。研究人員發現,目前加拿大北極群島當中較大的班克斯島上永久凍土發生滑坡的次數是30年前的60倍。
  • 全球變暖,颶風侵襲或將擴展至更遠內陸
    pixabay.com《自然》近期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由於海水升溫,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意味著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科學家已經發現,氣候變暖對颶風強度有影響,但對颶風衰減的影響還不甚明確。論文作者分析了1967年至2018年北大西洋登陸颶風的數據,發現颶風的衰減程度與海水溫度的上升幅度一致。
  • 西媒:全球海洋溫度升高推動溫室效應加劇
    參考消息網5月4日報導西媒稱,美國一個科學家團隊已經確認全球海洋溫度的升高會推動溫室效應的加劇,並會提高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這項研究4月29日發表在美《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上。「研究結果告訴我們,全球變暖將導致許多地區的碳回收更快,這也就意味著抵達深海和貯存在那裡的碳會變少。」這份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哥倫比亞大學專家羅伯特·安德森說。報導稱,人類每年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四分之一被海洋吸收,這是對溫室效應的強大制約。
  • 俄媒:人為全球變暖或加劇自然災害頻率和強度
    參考消息網7月23日報導俄媒稱,美國一個科學家小組在分析了38年的衛星觀測數據後發現,人為全球變暖可能導致俄羅斯東部和蒙古國自然災害的頻率和強度增加。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他們把這些模式與1979年至2016年對流層氣溫的衛星觀測數據進行對比,研究每年最高和最低氣溫之間的溫差。結果發現,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冬夏溫差最大。相比之下,回歸線的溫差小得多,溫差最小的是南極。此外,北半球某些地區的冬夏溫差比預想中大得多,其中蒙古國和俄羅斯東部尤為突出。
  • 西媒:嚴寒天氣難掩全球變暖大趨勢
    參考消息網1月10日報導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月8日發表記者克萊門特·阿爾瓦雷斯的一篇報導,題為《為什麼暴雪天氣沒有引發對全球變暖的質疑?》。全文摘編如下:近日世紀寒潮和大雪令半個西班牙陷入癱瘓,多地進入緊急狀態,機場關閉。
  • 英媒:全球變暖或致秋天提前落葉
    原標題:英媒:全球變暖或致秋天提前落葉參考消息網11月28日報導英媒稱,由於氣候變化,樹葉在秋天可能會更早掉落,而不是像人們之前認為的那樣會更晚。這一發現表明,隨著氣溫升高,森林儲存的碳將大大低於預期,提前落葉可能會對昆蟲和其他物種產生連鎖反應。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1月26日報導,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的康斯坦丁·措納及其同事研究了從1948年到2015年近4000處地點的六種溫帶樹種(包括普通橡樹)的秋季落葉數據。隨後他們進行了兩項實驗,以研究二氧化碳和陽光在樹木落葉期所發揮的作用。
  • 美媒:植樹是對抗全球變暖最好方法
    參考消息網7月6日報導美媒稱,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對抗全球變暖的最有效方法是大量植樹。種1萬億棵,或許更多。據美聯社7月4日報導,瑞士科學家說,世上也有足夠的植樹空間。他們在7月4日出版的美國《科學》周刊上說,即使保持現有的城市和農田面積,也有足夠的空間種新樹,面積可達900萬平方公裡。這大致相當於美國國土面積。研究結果預測,這些新樹在幾十年裡可以從大氣中吸收近7500億噸導致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這大致相當於人類在過去25年排放的碳汙染。
  • 為什麼蚊子能在北極圈泛濫成災?竟然是氣候變暖惹的禍
    北極圈為什麼有很多蚊子? 目前,可以說北極部分地區的蚊子泛濫成災,因為只要北極的溫度上升到2°C,住在這裡的蚊子的生存率就可以提高53%!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北極圈並不等於北極的北冰洋和格陵蘭島。 此範圍還包括俄羅斯北部,北歐和加拿大北部。 許多人不知道其中大多數人位於北極圈內的北極苔原中。 實際上,北極的蚊子特別兇猛。
  • 西媒:全球變暖或致西班牙南部變成沙漠
    原標題:西媒:全球變暖或致西班牙南部變成沙漠核心提示:即便能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把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1.5攝氏度,地中海地區的生態系統也可能發生最近一萬年來從未有過的巨大變化,其後果可能是西班牙南部變成一片沙漠。
  • 氣候變化促進蚊子傳播病毒:全球一半人口或受蚊媒傳染病威脅
    近日,據媒體報導,氣候變化導致氣候變暖,蚊子、跳蚤、蝨子等得以向新地區遷移,而潮溼的環境和高溫是許多致命微生物的傳播沃土,因此或將引發更多傳染病。聯合國IPCC氣候變化報告主要作者、華盛頓大學教授、新綜合氣候變化評估委員會主席Kristie L.Ebi表示,有利於蚊子、蝨子和蒼蠅傳播疾病的氣溫來的一年比一年早,在過去,活躍期會晚很多,而且對於一些蚊子來說,高溫還利於它們的繁殖。
  • 全球氣候變暖對傳染病的發生有影響嗎?
    全球變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近百年來全球的氣候正在逐漸變暖,與此同時,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也在急劇增加。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溫室效應的加劇是全球變暖的基本原因。
  • 美媒:中國關稅政策完美打擊美國西洋參 堪比2010暴風雪
    昨日(25日),美媒對中國在貿易戰中宣布的一項關稅政策下了定論,認為這一選擇堪稱「完美打擊」。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當地時間4月25日報導,中美貿易戰給美國威斯康辛州的西洋參種植者帶來了威脅。該產品在中國很受歡迎,但美國人很少消費。美國農民坦承,如果沒有中國的需求支撐,這種「挑剔的」作物本不太可能成為農業商品。
  • 西媒稱西班牙器官移植稱冠全球
    參考消息網1月19日報導 西媒稱,西班牙已經連續28年成為全球器官捐獻和移植的領頭羊,2019年再次創下新紀錄:2301名捐獻者和5449例移植,其中24%的移植得益於各自治區之間的協作。據西班牙環球網站1月10日報導,西班牙國家移植組織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西班牙全國共有2301名器官捐獻者,即每百萬人口年捐獻率(PMP)為48.9,腎臟和肺的移植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
  • 英媒:大氣甲烷濃度創歷史新高 成為解決全球變暖問題嚴重威脅
    參考消息網4月18日報導英媒稱,全球甲烷濃度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此前,這種強大溫室氣體的年度增長几乎創造新的紀錄。據英國《獨立報》網站4月13日報導,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收集的初步數據,2019年地球大氣中的甲烷濃度接近10億分之1875,高於上一年的10億分之1866。報導稱,如果這一數據在今年晚些時候得到證實,那麼2019年將是20多年來甲烷含量增幅第二高的年份。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從1983年開始收集全球甲烷數據。
  • 全球變暖兩極地區升溫最快,北極變暖速度遠高於南極
    北極地區變暖速度更快的一個原因是海上冰層的融化,這導致反射陽光的白色冰層面積減少,而深色的海水會吸收更多的太陽能。 近幾年對氣候的研究表明,由於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增加,全球正在變暖,而兩極地區氣溫上升速度比世界其他地方都快——這被稱作「極地增強現象」,然而兩極的氣溫上升情況並不完全相同。北極地區變暖速度是世界其他地方的兩倍,而南極地區升溫的速度比北極慢很多。研究人員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關鍵原因是南極地區的海拔高度。南極洲平均海拔大約2500米,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大洲,而北極地區平均海拔高度只有1米。
  • 國際最新研究:氣候變暖使颶風影響或向更遠內陸擴展
    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該論文指出,颶風的動力來自海洋中的水汽,因此在登陸後會迅速衰減並失去強度,從而限制了對沿海地區的破壞。此前,雖然氣候變暖被認為對颶風強度有影響,但對颶風衰減的影響還不甚明確。海洋中的水分為颶風席捲陸地提供燃料,就像燃燒存儲燃料刺穿目標的炮彈,燃料越多颶風走得越遠。
  • 30年後可能吃不到巧克力了 全球變暖威脅到可可樹的生存
    巧克力也是大眾喜歡的零食,然而,最近英媒報導,受全球變暖的影響,30年後巧克力可能要走向滅絕了,嚇得小編往嘴裡塞了一塊巧克力。 據英媒,受全球變暖的影響,巧克力可能要走向滅絕了,因為生產巧克力的原料可可樹在日益變暖的氣候下越來越難以生存。供應商的單一也讓巧克力市場更加脆弱。
  • 全球變暖可能引發疾病傳播,人類需要做好準備
    如果你認為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僅僅是海平面上升和風暴增加,那麼這種認識真的是太膚淺了,舉一個簡單的粒子,南北極和西伯利亞凍土中埋藏著數千萬年甚至數億年前的病毒,一旦冰川融化使它們重見天日,那麼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 都說全球變暖了,為什麼冬天卻變冷了?
    都說全球變暖了,為什麼冬天卻變冷了?可以用全球變暖後的洋流變化來解釋。1正常情況下,由於各海域海水溫度和鹽度的差異,洋流會在全球範圍內循環。淡而熱的低緯度表層海水向極地方向移動。2全球變暖破壞了洋流對熱量的調節作用。全球變暖後,極地冰川融化。融化的淡水注入高緯度海域,使當地海水鹽度降低,沉入深海的海水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