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是伴有雷擊和閃電的局地對流性天氣。它通常伴隨著滂沱大雨或冰雹,而在冬季時甚至會隨暴風雪而來,因此屬強對流天氣系統。在古老的文明裡,雷暴有著極大的影響力,不論是中國古代、古羅馬或美洲古文明皆有與雷暴相關的神話。
雷暴天氣形成過程
雷雲的成因或者說其所蘊涵的能量主要來自大氣的運動,氣流的運動、摩擦以及風對雲塊作用,令其作切割地球磁場的磁感線運動,使不同的電荷、帶電微粒進一步分離、極化,最終形成積聚大量電荷的雷雲。當雷雲的電場強度達到足夠大時將引起雷雲中的內部放電,或雷雲間的強烈放電,或雷雲對大地、其他物體間放電,即所謂雷電。
雷暴的持續時間一般較短,單個雷暴的生命史一般不超過2小時。我國雷暴是南方多於北方,山區多於平原。多出現在夏季和秋季,冬季只在我國南方偶有出現。雷暴出現的時間多在下午。夜間因雲頂輻射冷卻,使雲層內的溫度層結變得不穩定,也可引起雷暴,稱為夜雷暴。
雷暴是大氣中的放電現象,一般伴有陣雨,有時還會出現局部的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強雷暴天氣出現有時還帶來災害,如雷擊危及人身安全,家用電器、計算機機房直接遭雷擊或感應雷的影響而損壞,有時還引起火災等。
雷暴天氣的特點
雷暴共分為三種,分別為單體雷暴、多單體雷暴及超級單體雷暴三種。而分辨它們的方法是根據大氣的不穩定性及不同層次裡的相對風速而定。
單體雷暴:是在大氣不穩定,但只有少量甚至沒有風切變時發生。這些雷暴通常較為短暫,不會持續超過1小時。在平日亦有很多機會看到這種雷暴,因此亦被稱為陣雷。
多單體雷暴:由多個單體雷暴所組成,是單體雷暴的進一步發展而成的。這時會因為氣流的流動而形成陣風帶,這個陣風帶可以延綿數裡,如果風速加快、大氣壓力加大及溫度下降,這個陣風帶會越來越大,並且吹襲更大的區域。
超級單體雷暴:是在風切變極大時發生的,並由各種不同程度的雷暴組成。這種雷暴的破壞力最大,並且有30%可能性會產生龍捲風。
根據雷暴形成時不同的大氣條件和地形條件,一般將雷暴分為熱雷暴、鋒雷暴和地形雷暴三大類。此外,也有人把冬季發生的雷暴劃為一類,稱為冬季雷暴。在我國南部還常出現所謂旱天雷,也叫乾雷暴。
雷暴天氣在神話傳說中代表了什麼
雷霆之怒,聲色俱厲。最早,人類對驚天動地的霹靂和劃破長空的閃電感到無比恐懼。歐美人認為「雷電是上帝之火」,中國古代信奉「雷公」、「電母」。
東漢時期,王充在(論衡)中最先試圖從科學角度闡述雷電現象,他斷言雷是太陽熱量激蕩空氣而形成的。有人認為是美國科學家、避雷針的發明者富蘭克林在1752年6月冒險將風箏放飛到雷電交加的空中,將電火引到地面,而證實雷電是大自然中的放電現象的。
但其實這早已被證實是假的。因為如果富蘭克林真的將雷電引到地面上,那他早就被電死幾十次甚至幾萬次了。畢竟那個電流量真的是很大,連高壓線旁邊都絕對不允許放風箏,因為可以電死人,那這個「電火」可比高壓線的電流高好幾(幾十?)倍了。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