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閃電、雷聲是如何形成的?

2020-12-05 中學地理問答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

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

雷暴、閃電、雷聲是如何形成的?

答:

1 雷暴

雷暴指伴有雷鳴和電閃的天氣現象。

雷暴多發生在鋒前的暖溼氣團中。暖溼空氣被迫抬升形成高大的積雨雲。

上升空氣變冷,水汽逐漸冷凝為水滴或冰晶。隨著它們的相互碰撞,其體積變得越來越大,並最終穿透雲層降落到地表。在降落過程中它們仍會相互碰撞並變得更大。

雨滴會使周圍的空氣溫度下降,冷空氣則下沉。下沉的冷空氣與強烈上升的曖空氣相互作用會帶來強風,產生雷暴。

2 閃電

在積雨雲中,暖空氣急速上升,並伴隨冷空氣下沉。空氣的這種運動會使雲層內不同區域攜帶相反的電荷。

當電流在攜帶不同電荷的區域之間流動時,就會形成閃電。

閃電可能在雲層內發生,也可能在雲層之間或者雲層與地面之間發生。

3 雷聲

雷聲是閃電對空氣急速加熱的結果。閃電的溫度可達3萬攝氏度。

高溫使閃電周圍的空氣急速膨脹,隨後又迅速冷卻收縮。這種空氣分子的快速運動形成聲波,傳到人耳朵裡就形成雷聲。

專輯連結

相關焦點

  • 【微課堂】達文說天氣之十——閃電和雷暴的成因
    今天說說閃電和雷暴的成因。 我們知道冷空氣重,暖空氣輕。如果,當上層空氣非常冷,接近地面的空氣又特別暖的時候,就形成了頭重腳輕的狀況。暖空氣會上升,上升的過程中暖空氣和周圍空氣有熱量的交換,暖空氣自身冷卻凝結形成雲。
  • 我的世界:mc神秘的「閃電」之謎,2B2T雷聲漏洞,如何洩露坐標?
    閃電(Lightning)是Minecraft雷暴天氣中的一個致命元素,它的出現不僅僅會帶來光亮,甚至閃電之中還蘊含著某種特殊的神秘能量。
  • 淄博遭遇最強雷暴天 11小時發生141次閃電
    11小時發生141次雲地閃電  在8日夜間至9日的降雨過程中,疾風席捲城市,閃電頻頻照亮黑夜,雷聲此起彼伏。淄博市氣象臺統計,陣雨時最大風速為16.9米/秒,最大瞬時風力達到7級。山東省雷電防護技術中心的數據顯示,6月9日0:00至11:00,淄博共發生141次雲地閃電;8日夜間共發生5次雲地閃電。對此,淄博市氣象臺6月9日3:59發布雷電橙色預警。
  • 昨日溫州普現強雷暴豪雨,6小時共閃電1694次
    溫州網訊 「這雷聲太嚇人了」、「我是在夢裡被雷聲驚醒的」……昨天凌晨,不少市民都在睡夢中被聲聲相疊的雷鳴所驚醒,而透過窗戶,猶如金蛇般狂舞的閃電正不斷劃破夜空。雷電交加、豪雨傾盆,這是溫州市今年入汛以來最大強度的一次降雨過程。
  • 雷雨天的閃電是怎樣產生的,閃電為什麼永遠伴隨著雷聲?
    一到夏天的雷雨天氣天空中不僅有可怕的雷聲還有閃電,雷雨天氣的電閃雷鳴真的就像是天公在發怒一樣。長大後面對這樣的天氣已經沒有那麼害怕了,但是小時候每一次看到閃電從天空中劈下來就覺得非常的可怕,感覺閃電會把天空撕裂一樣。
  • 怎麼知道閃電有多遠?
    有時,在雷暴天氣測量我們與閃電之間的距離非常有用。通過這個測量,可以了解雷暴是正在接近還是正在遠離。計算可以通過手動完成,也可以使用天文臺表進行,但是本文希望設計一個簡單的電子電路來實現測量。
  • 追逐雷暴,捕捉瞬息即逝的紅色閃電
    高空中的閃電長著什麼模樣、脾性如何?它們又是如何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   這也正是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百人計劃」項目研究員陸高鵬博士的研究團隊所長期關注的問題。為了更好地釐清閃電發生和發展的物理機制,他的團隊在全國架設了多個觀測站點,初步建立了閃電臨近空間效應研究平臺。
  • 為啥晴天也會有閃電?
    視頻顯示,當時晴空萬裡,沒有任何暴風雨的跡象,突然一聲巨響,一道閃電就擊中了這顆棕櫚樹,並且棕櫚樹的部分樹枝都被閃電打掉了。此事件在網上引起了熱議,焦點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難道這就是傳說中「晴天霹靂」嗎?雷電不是在雨天才能發生嗎?到底如何解釋這種現象?下面我們就從氣象學的角度來一起認識「晴天霹靂」,揭秘這種現象背後的科學原理,給大家普及必要的防雷小知識。
  • 打雷和閃電 - 首頁 -中國天氣網
    當天空烏雲密布,雷雨雲迅猛發展時,突然一道奪目的閃光劃破長空,接著傳來震耳欲聾的巨響,這就是閃電和打雷,亦稱為雷電。雷屬於大氣聲學現象,是大氣中小區域強烈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形成的聲波,而閃電則是大氣中發生的火花放電現象。
  • 雷暴天氣是怎麼形成的 雷暴天氣有什麼特點
    雷暴是伴有雷擊和閃電的局地對流性天氣。它通常伴隨著滂沱大雨或冰雹,而在冬季時甚至會隨暴風雪而來,因此屬強對流天氣系統。在古老的文明裡,雷暴有著極大的影響力,不論是中國古代、古羅馬或美洲古文明皆有與雷暴相關的神話。
  • 當閃電遇到暴風雪:雷打雪現象的成因
    不過,如果這就是普通的閃電,為什麼我們不會在冬天一直看到雷打雪?產生雷打雪的風暴規模往往小於春、夏季雷電大作的風暴。不過,這兩種風暴都需要向上流動的溼氣和氣流,以形成閃電。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大氣科學家Matthew Kumjian說:「這需要大氣層內部的不穩定;這有點像驅動雷暴的燃料,驅動大氣向上運動。」在雲層內部,上升的顆粒與下降的顆粒互相碰撞,帶上電荷。
  • 為什麼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
    每當電閃雷鳴時,我們總是先看見閃電後聽到雷聲。事實上,閃電和打雷幾乎是同時發生的。但是,閃電是光,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約為每秒30萬千米,而雷是聲音,聲音的速度約為每秒340米,光的傳播速度是聲音傳播速度的近90萬倍。閃電到地面幾乎用不了多少時間,可以忽略不計,但聲音從雲層傳到地面就需要一定的時間了。正因如此,雖然閃電和打雷同時發生,但我們總是會先看到閃電,片刻之後,才會聽到雷聲。
  • 揚州第一場春雷長達7小時 接地閃電超1000次
    遊志遠說,這場春雷有3個特點:持續時間長,雷電強度強,閃電很密集。  雷電強度強    最大接地閃電116.7千安培,少有!  「在持續7個小時的雷電天氣裡,最大接地閃電強度達到了116.7千安培。」遊志遠介紹,揚州雷暴的強度一般在20—30千安培,達到90千安培以上的並不多見,而且多在夏季。「比如2013年入梅首日,雷電強度最大達到了134千安培左右,而在春季,強度超過100千安培以上,非常少見。」  遊志遠說,這主要由於前些日子暖溼氣流較為活躍,而到晚上時,北方冷空氣擴散南下「騷擾」暖溼氣流,從而形成強對流天氣,近些年來持續時間最長的雷電過程,也在冷暖空氣的爭鋒中出現。
  • 氣象科普:閃電現象種類
    這是一種並非雷雲與大地間放電和沒有雷聲的閃光現象,實際上就是尖端電暈放電。放電時,突出物周圍會呈冒煙狀或光膜狀的放電現象。當電場強度很強時,就會形成單獨束狀放電,由物體周圍放射出來。這种放電現象對電訊系統有幹擾。
  • 京津冀等地近期閃電密集,北京出現巨大雷雨雲砧,如何防範?
    夏季雷電多發 雷電如何產生夏季是雷電的多發季節,常伴有強烈的陣風和暴雨,有時還伴有冰雹或龍捲,那麼,雷電是如何產生的呢?雷電產生於對流發展旺盛的積雨雲中,雲中水滴、冰晶和霰粒在重力和強烈上升氣流共同作用下,不斷發生碰撞摩擦而產生電荷。
  • 雷電形成原理及雷電災害防禦措施
    在此,僅從雷電的形成、雷擊災害的形成以及如何防禦雷擊災害等方面作如下簡析,用以提醒人們不可小視雷電危害,利用科學知識防禦雷擊災害,將雷擊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1、雷電的形成  雷電是雲內、雲與雲之間或雲與大地之間的放電現象。
  • 為何閃電電不死人?特斯拉如何利用閃電?誰在控制閃電?閃電真相
    閃電擊中地面的一瞬間,釋放出來1億伏的高壓電,產生3萬度的高溫,相當於太陽表面溫度的6倍,空氣迅速膨脹,發出轟隆隆的雷聲。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閃電的真相。故事,從一個吉利斯世界紀錄說起。被閃電擊中7次他叫做羅伊·沙利文(Roy Sullivan)。
  • 閃電的類型
    這是一種並非雷雲與大地間放電和沒有雷聲的閃光現象,實際上就是尖端電暈放電。放電時,突出物周圍會呈冒煙狀或光膜狀的放電現象。當電場強度很強時,就會形成單獨束狀放電,由物體周圍放射出來。這种放電現象對電訊系統有幹擾。
  • 雷暴天氣原因解讀 專家:與地震無關颱風有份
    為何蓉城會接連兩日出現強雷暴天氣?為此,昨(24)日記者採訪了氣象專家,專家們表示:連續不停地強烈電閃雷鳴與地震並沒有關係,是跟控制高溫天氣的副熱帶高壓和颱風「黑格比」共同在作用。解讀原因 颱風「黑格比」也有份成都市防雷中心新聞發言人季海向外表示,造成這次強雷暴天氣過程有幾大原因。
  • 閃電的形成新定義
    傳統的雷電知識,正負電雲是閃電的罪魁,而雲上下的溫差是是閃電發生的推手,雖然這很能說明閃電的大多數狀況,但是真正具體、細緻入微的去看閃電事件,真的難以讓人信服。 通過長期研究,認為閃電形成如下:閃電雲和雲上高溫是孿生的,可見,閃電雲不是雲中的水珠摩擦產生的正負離子形成的帶電雲,在空中,摩擦可以產生正負離子的水珠,但是正負離子水珠在相互參雜中,不會自動規避,然後再自發聚集成某種離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