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電形成原理及雷電災害防禦措施

2020-12-06 建設工程教育網

  隨著高層建築的不斷湧現和電子信息系統的廣泛應用,雷電災害也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危害之一。每年夏季,全國各地都會發生雷擊災害事故,諸如電子信息系統遭到破壞、通訊中斷、建築物被毀、甚至危急人的生命安全,因此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在此,僅從雷電的形成、雷擊災害的形成以及如何防禦雷擊災害等方面作如下簡析,用以提醒人們不可小視雷電危害,利用科學知識防禦雷擊災害,將雷擊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1、雷電的形成

  雷電是雲內、雲與雲之間或雲與大地之間的放電現象。夏季的午後,由於太陽輻射的作用,近地層空氣溫度升高,密度降低,產生上升運動,在上升過程中水汽不斷冷卻凝結成小水滴或冰晶粒子,形成雲團,而上層空氣密度相對較大,產生下沉運動,這樣的上下運動形成對流。在對流過程中,雲中的小水滴和冰晶粒子發生碰撞,吸附空氣中游離的正離子或負離子,這樣水滴和冰晶就分別帶有正電荷和負電荷,一般情況下,正電荷在雲的上層,負電荷在雲的底層,這些正負電荷聚集到一定的量,就會產生電位差,當電位差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猛烈的放電現象,這就是雷電的形成過程。雷電電荷在放電過程中,產生很強的雷電電流,雷電電流將空氣擊穿,形成一個放電通道,出現的火光就是閃電。在放電通道中空氣突然加熱,體積膨脹形成爆炸的衝擊波產生的聲音就是雷聲。

  2、雷擊災害的形成

  雲內和雲與雲之間的放電,叫雲間閃電或雲閃,雲與大地之間的放電,叫雲地閃電或地閃。雲閃因其不能到達地面,一般不會對人類活動造成影響,對人類活動造成影響的主要是地閃。地閃發生時,產生的雷電流從雲中洩放到大地,在其洩放通道上造成的危害即雷擊災害。當雷電流從雲中洩放到大地時,直接打在建築物、構築物及人畜身上,產生電效應、熱效應和機械力,造成毀壞和傷亡,稱之為「直擊雷」;當雷電流從雲中洩放到大地時,在其洩放通道周圍產生電磁感應向外傳播或直接通過導體傳導,導致在影響範圍內的金屬部件、電子元件和電氣裝置,受到電磁脈衝的幹擾而毀壞,稱之為「雷擊電磁脈衝」。我國是雷擊災害多發地區,每年都會因雷擊災害造成眾多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做好防雷減災工作,將雷擊災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尤為重要。

  3、雷電活動規律及雷擊的選擇

  3.1我國年平均雷電日數按地理環境的分布

  a、南方多於北方;b、內陸多於沿海;c、山地多於平原;d、在其它條件相同時,土壤導電性較差的地區雷電活動較弱。

  3.2雷擊與地質條件的關係

  a、電阻率小的土壤,導電性好,易積聚大量電荷,為雷電流提供低阻抗通道;b、閃電放電通道常常不是直線,而是曲曲折折的;c、地下埋有金屬導電礦床處,金屬管線較密集的地方易落雷;d、地下水位高、礦區、小河溝、地下水出口處易受雷擊。

  3.3雷電活動與地形、地物的關係

  a、在距地面二三十米的突出物上方發生雷擊的概率最大;b、對靠山和臨水的地區,臨水一面的地窪潮溼地和山口、風口、順風的河谷的特殊地形構成的雷暴走廊的地方易受雷擊;c、電線桿、鐵路、架空電線和避雷針(線、帶、網)接地引下線都是雷雨雲對地放電的最佳通道。

  4、雷暴距離的判斷

  雷暴產生時,閃電和雷聲是同時發出的,由於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每秒30萬千米,而聲音的速度是每秒340米,那麼,我們可以根據看到閃電和聽到雷聲之間的間隔時間來計算落雷點與人之間的距離。如果間隔時間是5秒鐘,表示雷擊發生在離人約1700米左右的位置;如果是1秒鐘,也就是一眨眼的時間就聽見雷聲,說明雷擊位置就在人附近300米左右。當遇到雷暴天氣時,我們可以記住每次聽到雷聲與看見閃電的時間間隔是越來越長,還是越來越短,以此來判斷雷暴是逐漸遠離,還是即將臨近,從而採取一定的防範措施。

  5、雷電傷人的幾種方式及急救措施

  雷電對人的傷害方式,歸納起來有四種形式,即:直接雷擊、接觸電壓、旁側閃擊和跨步電壓。雷電對人的危害與普通高壓線路危害類似,只是危害程度更嚴重,因此一旦發生這種情況,要立即對傷者進行搶救。

  人被雷擊中後,雷電電流通過人體洩放到大地是一個很短暫的過程,傷者身上是不帶電的,這時不必擔心施救者被電擊。急救措施也類似於被電擊後的急救方法,將傷者平躺在地,在進行口對口的人工呼吸,同時要做心外按摩。另外,要立即呼叫急救中心,由專業人員對受傷者進行有效的處置和搶救。

  6、防止雷擊的措施

  6.1室外防雷

  根據發生雷擊災害的規律及原理,孤立的物體或者物體的突出部位容易遭受雷擊,因此,戶外防雷應注意:a、在空曠地區,不要進入臨時性的棚屋、崗亭等無避雷設施的建築物內。b、不可躲在大樹下避雨,若不得已需要在大樹下停留,必須與樹幹和枝丫保持兩米以上距離,並儘可能下蹲,雙腳併攏。c、不要觸摸金屬或潮溼物體,隨身攜帶的金屬物件(項鍊、耳環等)也應儘量移開身體,以免成為引雷的介質。d、不宜使用行動電話和電子儀器。e、不宜在曠野高舉或肩扛雨傘、鐵鍬等高於身體的尖狀物。f、在戶外活動的人應儘快回屋或躲進汽車內。

  6.2室內防雷

  室內發生雷擊事故一般都是雷電流通過雷擊電磁脈衝的形式對電器和人造成危害,因此,室內防雷應注意:a、要關閉好門窗,防止直接雷擊和球形雷的入侵,儘量遠離門窗、陽臺和外牆壁。b、雷雨期間不要使用任何家用電器,包括:電視、電腦、電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等,切斷電源,特別注意電視信號線和電腦網線(這兩根線較隱蔽,容易忽視);c、雷雨期間不要打電話,如必須打時要使用免提功能;d、不要在家裡洗澡,更不要使用太陽能熱水器洗澡。

  7、雷電防護工程的重要意義

  由於造成雷擊災害的形式不同,防禦雷電採取的措施也不同,目前的防雷工作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建築物防雷,防禦直接雷擊,由接閃器、引下線、接地裝置三部分組成,在建築物頂部安裝避雷針、避雷帶或避雷網等接閃器,並通過引下線與接地裝置連接,達到保護建築物不受直接雷擊的目的,另外還將建築物內部的金屬管道、金屬門窗、吊頂龍骨與引下線連接,有效保護建築物內部安全;一類是信息系統防雷,防禦雷擊電磁脈衝,在電路線、信號線及天饋線上穿接避雷器,並通過引下線與接地裝置連接,這樣一旦有雷電流侵入,能通過避雷器迅速洩入大地,從而保護電子設備不受損害。對於智能建築物,則採取綜合防護措施,既防禦直接雷擊,也防禦雷擊電磁脈衝。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防護措施做得有多好,也不可能100%的防禦雷擊,只能將雷擊災害降低到最低限度。而對雷暴本身產生的衝擊波是沒有辦法防禦的,只能將建築物的牢固度、抗震性提高到最高限度,才能避免雷暴衝擊波的影響。

相關焦點

  • 【科普閱讀】地震災區如何防禦雷電山洪泥石流等災害
    在雷電活動頻發季節,地震災區集中安置點及臨時安置房的雷電災害防禦顯得尤為重要。雷雨天氣發生時,宜採取以下措施防禦雷電災害:    當你在活動板房內  雷雨期間,活動板房內的人員儘量遠離活動板房邊緣,避免直擊雷的傷害。
  • 雷電的形成、危害及防雷接地原理
    雷擊的形成雷電是由天空中雲層間的相互高速運動、空氣流動的劇烈摩擦,使高端雲層和低端雲層帶上相反電荷;此時,低端雲層在其下面的大地上也感應出大量的異種電荷,形成一個極大的電容,當場強達到一定強度時,就會產生對地放電,這就是雷電現象。這種迅猛的放電過程產生強烈的閃電並伴隨巨大的聲音。
  • 盛夏時節雷電高發 專家訪談災害離我們有多遠
    ,如何防範雷電災害給我們帶來的一些危害和影響呢?本期直播圍繞雷電科普及防禦等強對流天氣知識,我們特別邀請了國家氣象中心強天氣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劉鑫華做客中國氣象局政務發布廳,同時在搜狐新聞客戶端直播間、網易新聞客戶端以及騰訊新聞客戶端為網友答疑解惑,在兩小時直播時間裡,在線網友超過5萬。以下是訪談編錄。
  • 氣象災害防禦
    科學安排農業結構選用抗旱品種,採取種子包衣、保溼藥劑拌種等措施,適時早種,搶墒播種。 3. 如何防禦暴雨災害? 暢通水道防堵塞暴雨持續過程中,應確保各種水道暢通,防止垃圾、雜物堵塞水道,造成積水。遠離山體防不測山區大暴雨有時會引發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附近村民或行人應儘量遠離危險山體,謹防危情發生。 4. 如何防禦暴雪災害? 巡查道路,及時修復出現暴雪天氣時,交通、鐵路、電力、通信等部門應加強巡查,必要時關閉結冰道路,一旦發現道路、鐵路或線路被雪損壞,確保及時修復。
  • 從科學的角度來講,雷電是怎麼形成的?
    碰撞摩擦起電與電荷積累 雷電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常發生在夏季。電閃雷鳴、狂風暴雨是雷電在人們心中的明顯標籤,其具有極高的能量和破壞性,因此在大多數的印象裡,雷電不同於淅淅瀝瀝、時而帶有詩意的雨和令人心曠神怡的皚皚白雪,其往往與災害相關聯,雄偉壯觀但令人生畏。
  • 暴雨雷電冰雹幾時有?豐富「夏季安全錦囊」
    嘉賓:及時收聽收看關注災害預警信號的發布,提前做好準備。  對於短時強降水,相關部門按照相關職責做好暴雨的應急工作;切斷危險的室外電源,停止戶外作業;檢查城市農田的排水系統,採取必要的排澇措施。防範可能引發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災害,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路況在強降雨路段採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積水路段實行交通引導。
  • 雷電天氣,這些安全知識需要了解
    雷電是常見的天氣現象,雖然打雷下雨司空見慣,但每年雷電災害事件也時有發生。雷電天氣時,應注意哪些事項?雷電又叫閃電,它的出現常與雷雨雲有關,雷雨雲是在強烈對流過程中形成的雲。有關數據顯示,我國雷電災害事件中的受損行業主要是民用領域,例如民居、家居用品等。從受損物體看,雷電導致損失最嚴重的是微電子設備,其次是電力設備,第三是家用和辦公電器。從整體看,計算機、弱電信息系統、網絡通信設備、電力設備、常用電器等受到間接雷擊的威脅已超過建築物、樹木這些以往受直接雷擊威脅的物體。
  • 廣東省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1-2020年)
    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對氣象災害防禦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全社會對氣象災害倍加關注,氣象災害防禦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1.氣象災害綜合監測體系初步形成目前,廣東省已擁有氣象衛星地面站、天氣雷達、高空探測站、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區域自動氣象觀測站等監測網絡,監測裝備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初步形成了以地基、空基、天基相結合的氣象災害綜合監測體系。
  • 雷電橙色預警信號
    雷電橙色預警信號 2小時內發生雷電活動的可能性很大,或者已經受雷電活動影響,且可能持續,出現雷電災害事故的可能性比較大 1.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職責落實防雷應急措施;2.人員應當留在室內,並關好門窗;3.戶外人員應當躲入有防雷設施的建築物或者汽車內;4.切斷危險電源,不要在樹下、電桿下、塔吊下避雨;5.在空曠場地不要打傘,不要把農具、羽毛球拍、高爾夫球桿等扛在肩上。
  • 感應雷擊的災害及防範措施
    根據中國氣象局有關雷暴日指數的規定,年雷暴日數在40~90天屬多雷區,90天以上屬強雷區,我國70%以上地區都在多雷區到強雷區的範圍內,雷電災害十分嚴重。雷擊破壞的主要原理是由空中雲團對地表或雲團間形成的強大電位差突然放電而產生的十至一二百千安的衝擊電流而形成瞬態過電壓波,可以擊穿設備的絕緣層,給那些沒有避雷設施或防雷裝置不好的建築、設施、裝備等造成破壞。
  • 雷電系列圖解防禦篇
    雷電系列圖解防禦篇 【字體:大 中 小】
  • 「咔嚓」~山東科學家把雷電引到了地面,場面十分壯觀
    這不是電影裡科幻片的場景,而是在山東省氣象災害防禦技術中心和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開展了人工引雷實驗,在轟隆隆的雷聲中,一道雷電被直直地引向地面的高塔,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場面十分壯觀。山東省氣象災害防禦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孫荊茶告訴記者,這些數據的研究主要是用來發現雷電的規律,去改進和完善防控措施。
  • 如何預防雷電對人身的傷害
    在雷電災害中,我們對雷電傷害人身的事故特別關注。一般來講,當雲地閃電現象,也就是雲與大地之間產生雷電釋放的現象發生時,雷電電流從雲中洩放到地面,才會對人的活動造成大的影響。
  • 揭開雷電神秘面紗
    ,往往單個雷電發生後誘導多個雷電發生,形成壯觀的自然景象。雷電發生過程首先是大氣圈內部的電離和漂浮的帶電粒子,正負電荷之間相互吸引、聚集,形成上中下電荷極性不同的雷雲。電荷通道向下到達距離地面5~50m時,可形成很強的地面大氣電場,這時地面電荷向上運動,產生地面向上發展的流光,形成連接先導,至此雷雲和大地之間形成容易傳到電荷的空氣電離通道,產生很強的亮光,空氣電離通道周圍的雷雲可以迅速向大地釋放電荷,形成一片交織的雷電。整體來看,雷電的發生過程分為電荷積累、初始擊穿、梯式先導、連接先導、電荷放電幾個階段。
  • 今年8月江西雷電多 本網請氣象專家支招防雷劈(圖)
    記者採訪江西省氣象臺專家了解到,過去的8月全省地閃(即俗稱的落雷)比去年同期多,原因是8月降水較往年增多三成,北方冷空氣勢力強,冷空氣頻繁南下到江南地區,同時冷暖空氣交匯的時間多,形成雷雨。雷電強度最大的為樂安縣(131.1KA)。  冷空氣頻繁南下 冷暖空氣交匯多形成雷雨  什麼原因造成8月雷電偏多呢?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許愛華告訴記者,今年8月全省降水偏多30%,氣溫偏低0.8℃,雷雨天氣也明顯偏多。北部「秋老虎」失蹤了,南部「秋老虎」的威力大減。
  • 高考地理小專題——雲、雷電
    根據材料描述強對流天氣的特點及防治措施?應對措施:加強天氣的監測預報;及時疏散轉移人員和財產;災後重建。典型例題六:(2013·山西高三月考)雷電一般產生於對流旺盛的積雨雲中。下圖是我國南、北方多年平均雷電日數的月份分配。回答下列問題。(10分)(1)指出我國南、北方雷電日數的差異,並分析原因。
  • 雷電的危害
    雷電是在雷暴天氣條件下發生的伴有閃電和雷鳴的一種雄偉壯觀而又令人生畏的放電現象。雷電產生於對流發展旺盛的積雨雲中,常伴有強烈的陣風和暴雨,有時還伴有冰雹或龍捲。雷電是怎樣產生的?大氣中存在著大量的正離子和負離子,在雲中的雨滴上電荷分布是不均勻的,最外邊的分子帶負電,裡層帶正電,內層比外層的電勢差高。
  • 通信臺站雷電的危害及防護
    雷電是十大自然災害之一,隨著經濟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雷電災害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據有關資料統計,全世界每年因雷擊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0億美元以上。雷電災害是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委員會公布的對人類威脅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
  • 黑龍江這些地區雷電黃色預警
    佳木斯氣象臺5月25日11時25分發布雷電黃色預警信號:佳木斯市6小時內可能發生雷電活動,可能會造成雷電災害事故,局地伴有短時強降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請有關單位和個人注意預防。(預警信息來源: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樺川縣氣象局5月25日12時03分發布雷電黃色預警信號:樺川縣6小時內可能發生雷電,可能會造成雷電災害事故,局地伴有短時強降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請有關單位和個人注意預防。
  • 【熱點名詞】雷電
    雷電是在雷暴天氣條件下發生的伴有閃電和雷鳴的一種雄偉壯觀而又令人生畏的放電現象。雷電產生於對流發展旺盛的積雨雲中,常伴有強烈的陣風和暴雨,有時還伴有冰雹或龍捲。雷電是怎樣產生的?產生雷電的條件是雷雨雲中有雷擊並形成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