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懵懂純真的小時候,夏天雷雨交加的日子裡,相信了各種似真似假、關於妖魔鬼怪的對雷電的解釋,一個人充滿惶恐的坐在床上,蒙著頭。
直到多年以後,心中對於雷電的純真的恐懼才隨著知識的增長消失。
碰撞摩擦起電與電荷積累
雷電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常發生在夏季。電閃雷鳴、狂風暴雨是雷電在人們心中的明顯標籤,其具有極高的能量和破壞性,因此在大多數的印象裡,雷電不同於淅淅瀝瀝、時而帶有詩意的雨和令人心曠神怡的皚皚白雪,其往往與災害相關聯,雄偉壯觀但令人生畏。
雷電一般產生於對流現象顯著的積雨雲中。在積雨雲中積聚著大量的冰晶和過冷水滴,冰晶的凇附、水滴的分解以及空氣對流等,使積雨雲中產生電荷。
其中,電荷主要來源於冷熱空氣對流造成的冰晶和水滴碰撞和摩擦。冷空氣中夾帶著冰晶,熱空氣中裹挾著水滴,兩者密度不同,冷空氣急速下降,熱空氣急速上升,兩個雲團相遇碰撞、摩擦。
碰撞摩擦的過程,使二者都帶上了電荷。對流現象越明顯,雲層越厚大,產生的電荷越多,形成了極性的雷雨雲。
其中重量較輕、帶正電的堆積在雲層上方;較重、帶負電的聚集在雲層底部。
雷雨雲起電的機理主要有以下四種理論
水滴破裂效應:水滴在氣流的作用下破裂成帶負電的較大顆粒和帶正電的較小顆粒,由於質量不同,在上升氣流的作用下,後者上升,前者下降,使雲層下層帶負電。
吸電荷效應:由於宇宙射線及其他因素,空氣分子電離,大氣中存在正負離子,又因為空間中存在電場,在電場力的作用下正負離子在雲的上下層分別積累,從而使雷雨雲帶電,又稱感應起電。
水滴撞凍效應:雲團中的過冷水滴在碰撞結冰過程中會產生電荷,冰晶帶正電荷,水帶負電荷,當上升氣流把冰晶上的水分帶走時,就會導致電荷的分離,而使雷雨雲帶電。
溫差起電效應:在冰晶中存在著正離子(H+)和負離子(OH-),積雨雲中的冰晶和雹粒在碰撞和摩擦運動中會造成溫度差異,正負離子相互分離,接著在重力和氣流的作用下分離擴散,最後達到一定的動態平衡。
巨大電位差的「釋放」形成雲閃
雷雨雲中正負電荷的相互分離使得雲層上下如同兩塊電極板,存在強大的電場,具有很大的電勢,有著很強烈的放電勢能,達到一定條件後,便會在雲層中或雲層之間形成強電流,即閃電,而這種在雲層中發生的閃電,在氣象學中也被稱「雲閃」。
感應起電,使大地帶電,形成地閃
由於電荷的分離,負電荷積聚在雲層下部,在感應起電原理的作用下,地面帶上正電荷,地面和雷雨雲之間就形成了強大的電場。
空氣具有很大的電阻,很難擊穿,產生電流。當電場強度和地面積聚的電荷密度達到臨界值時,空氣就會被擊穿,出現雲地閃,也就是雲向地面的放電現象。
帶電荷的粒子會在放電過程中在雲中高速運動,使氣體迅速膨脹、氣溫急速上升,產生極大的衝擊力,發出巨大聲響,這就是雷聲。
危害極大的閃電蘊藏有巨大能量
每年,全球各地都有因雷電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其中,造成主要損失的雲地閃電壓高達1億多伏,能產生高達幾萬甚至是幾十萬安培的瞬時電流,電火花的溫度可以達到3萬多攝氏度,同時釋放巨大能量。
一個中等雷電的功率高達1000萬瓦,可以與一座中性水電站一天的發電量相比擬。因此,有不少科學家嘗試將雷電釋放的能量收集,用於工業生產生活。
此舉環保無汙染,既能減少因此帶來的損失,還能產生經濟效益,一舉三得。不過,以目前的科技水平,人類仍然無法做到這一點,也許,在不遠的將來,雷電釋放的能量將能為人類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