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語,歡迎觀看我的科學文章,喜歡的可以關注我哦!你肯定看過《西遊記》吧,在《西遊記》中,雷公負責打雷,電母負責閃電,它們倆稍加配合,天空中頓時就電閃雷鳴起來,可是在天上真的有雷公電母嗎?今天不語就帶你去看看雷電是怎麼產生的。雷公電母只是中國神話故事中的角色,在很久很久以前,科學家們就想知道雷電是怎麼形成的了,偉大的科學家富蘭克林曾經進行了著名的風箏實驗,他是怎麼做到的呢?他把一個用細細的鋼絲連接的風箏放飛,風箏一直飛進了雷暴雲中,隨後空氣中許多的電荷就排隊,沿著細細的鋼絲遊動,它們時而往左時而往右,遊得非常的快。
當富蘭克林還沒看清它們到底在哪裡的時候,手上就一陣發麻,這是因為雷電流從它手上流過了,這也是我們人類第一次和雷電在現實中進行的親密接觸,富蘭克林也用這個科學的方法驗證了,雷電其實就是空氣中的一種自然放電現象。天空中的雲彩因為各種原因,可能會帶上電,而達到了一定的條件,這些電就會跑出來,這就是放電現象了。富蘭克林的這個實驗也告訴我們,雷電是非常危險的,大家也不要模仿這個實驗,雷雨天一定要呆在室內或者安全的地方,千萬不要獨自外出。那麼這种放電現象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語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知道雷電一般發生在什麼時候嗎?
我想這個問題並不難,在一個悶熱的夏日下午,突然天空中烏雲密布,狂風大作,緊接著就是黃豆般的雨滴敲打著你家的玻璃上,突然一道閃光劃破天際,還沒反應過來它就消失了,緊接著就是轟鳴的雷聲,這樣的場景我們大家應該都遇見過。其實這並不是偶然的,雷電一般會出現在夏季,尤其是在烏雲密布的午後,那為什麼是這個時候呢?雷電的產生離不開發展旺盛的雷暴雲,雷暴雲就是我們經常能看到的烏雲,通常在這種黑壓壓的烏雲裡面,會產生許多帶著不同類型電的顆粒,現如今大多數的科學家認為,這種不同類型的帶電顆粒,主要是由於雲裡面非感應起電機制產生的。什麼是非感應起電機制呢?
在高空的雲裡面,溫度是非常非常低的,有的地方能夠達到零下40度,在這裡小水滴就會被凍成大小不一樣的小冰晶,小冰晶本身帶著數量一樣多的正電荷和負電荷,在雲裡面大小不一樣的小冰晶,會隨著空氣流動而碰撞在一起。溫度高於零下十度的地方,當大冰晶和小冰晶碰撞之後,大冰晶就會用自己的正電荷和小冰晶的負電荷交換。溫度低於零下十度的地方,大冰晶就會用自己的負電荷和小冰晶的正電荷交換,這樣不同大小的冰晶,就會攜帶數量不一樣的正電荷和負電和了。擁有正電荷數量與負電荷數量多的小冰晶就會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小集體。
擁有負電荷數量和正電荷數量多的小冰晶也會聚集在一起,形成另外一個小集體,這樣的一個個小集體就被科學家們稱為電荷堆。這些電荷堆也就是雷電的最初狀態,雷電也就是在這裡孕育出來的。隨著電荷堆不斷增大,它的裡面就集聚了大量的電荷,只等一個恰當的時機,雷電就出生了。新生的雷電有很多不同的樣子,也有多種不同的成長軌跡。雷電誕生了,但是光是靠肉眼,我們無法判斷雷電的類型。不過如今從事雷電研究的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多種設備來判斷雷電的類型,而且還給它們分了類。根據閃電的形狀,可以把它們分為枝狀閃電、帶狀閃電、叉狀閃電還有球狀閃電等等,看到名字應該就會想到它們是什麼樣子的了。
枝狀閃電就是閃電的形狀很像大樹的樹枝,分了很多的杈,十分的美麗。帶狀閃電就是像一條帶子一樣的閃電,不過這裡面最有趣的還是球狀閃電。前面幾種閃電相信你們都在現實中見到過,不過球狀閃電相信大家都沒見過,它就像大火球一樣,神出鬼沒變化無窮,而且這種閃電並不常見,以至於現在科學家對它的了解都是知之甚少。說完閃電的形狀,我們再來看看閃電的發展軌跡。根據發展軌跡,閃電又可以分為雲閃、地閃、中高層放電等等,雲閃就是發生在雲內的閃電,這種閃電不會擊中地面。地閃就是那些打到地面或者房屋上的閃電了,那麼什麼是中高層閃電呢?
所謂中高層閃電主要指向著天空發展的雷電,現如今主要觀測到的中高層閃電有紅色精靈、藍色噴流和巨大噴流這三種。紅色精靈是一種紅色的閃電,而藍色噴流是一種藍色光束,持續時間不到一秒鐘,一眨眼就沒有了。最後就是巨大噴流了,它的高度和藍色精靈差不多,不過它可比紅色精靈要大得多,最強的巨大噴流可以從閃電孕育的地方,一直發展到90公裡的高度上。是不是非常神奇呢?說到這裡,我想大家已經對閃電有一定的了解了。那麼我們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就關注小編吧,小編每天都會為大家帶來科學文章,記得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