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便對避雷裝置很有研究,從我國傳統的五行、八卦學說解釋,八卦中「震」卦為「雷」。八卦與方位相結合時,則有「南離、北坎、東震、西兌」的規定,又有「南屬東雀、北屬玄武(龜蛇)、東屬青龍、西屬白虎」的說法,認為「雷從龍」,這樣,我國古代人們就把「雷」與「龍」聯繫起來。為了避免建築物被雷擊,就必須建造避雷設施,就要安裝「鎮龍」設施。我國古建築上有許多稱為「鎮龍」的設施實為避雷裝置。
這些「鎮龍」裝置與近代的避雷針的避雷原理相同。我國一些古塔的尖端常徐一層有色金屬膜,採用容易導電的材料與直通到地下的塔心柱相連,柱下端又與貯藏金屬的「龍窟」相連。還有許多古建築物的屋頂有著一種叫做龍的裝飾物,它的頭仰向天空,張著嘴,向上伸出的舌頭是一根尖端的金屬芯子,另一端和埋藏在地下的金屬相連,能讓雷電跑到地底下去而不損壞建築物。另外,在許多古塔與宮殿上設置「鴟尾」,在屋頂上設置動物狀的瓦飾,在高大殿宇裡常設有所謂「雷公柱」之類的避雷柱。這些設施都與大地相通,形成了良好的導電通道。
法國旅行家卡勃裡歐別戴馬甘蘭1688年所著的《中國新事》一書中記有:中國屋脊兩頭,都有一個仰起的龍頭,龍口吐出曲折的金屬舌頭,伸向天空,舌根連結一根細的鐵絲,直通地下。這種奇妙的裝置,在發生雷電的時刻就大顯神通,若雷電擊中了屋宇,電流就會從龍舌沿線睛行至地底,避免雷電擊毀建築物。這說明,中國古代建築上的避雷裝置,在大批量和結構上已和現代避雷針基本相似。大約250年前,富蘭克林提出了避雷針的設想:在建築物的高處,安裝一根尖銳的金屬杆,沿著牆壁引到地下,深埋以後,就能防止雷擊。現代避雷針便由此發展。
現代建築風格的多樣化,使得中國古代更具裝飾性的避雷裝置應用範圍變少,只適合於中式建築,來看看大部分的現代住宅的避雷是如何做的。
提起建築物的防雷設施,人們就會想到由接閃器、引下線、接地裝置3部分組成。常見的接閃器有避雷針、避雷帶、或兩者組成的聯合避雷網。
案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