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下的暖冬效應

2020-12-04 尋味京冀

從2020年的1月5日晚上7點開始,北京下起了鵝毛大雪。白花花的雪只在一瞬間就覆蓋了整個北京城的市區和郊區,其實,下雪的不止環京地帶,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都發起了大雪藍色警報。

今天早晨,推開門,並不見白色的積雪,而是一切都溼漉漉的——在北京的一月份,所有的馬路上半融化的雪說明了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北京的臘月天不冷了,就算如此之大的鵝毛大雪,也僅僅是過路英雄,到了今天早上9點鐘左右,大半的積雪都融化進了地縫裡,而遠在澳大利亞的山火,由於人工的缺失,由於地理位置的不當,或僅僅只是氣候的原因,風吹不盡,火燒不完。

暖冬效應下,人們都在沉思,人們都在深思,卻找不到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

霧霾中隱藏的黑物質影響了城區溫度的基礎上,大量的尾氣排放,暖氣啟動設備的暖效應,以及各種城市汙染下的環境氣候性改變,使地球的老年正加速到來。

環境汙染,是黑色的汙染,隨之而來的是陽光效應下的溫度改變,長此以往,用不了幾十年,就像有些網友分析的,已經整整被大火燃燒了4個月的澳大利亞沒有冬天了。

那麼,世界上的任意國家呢?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也是值得人們重點思考的疑難性雜症,也就是說,治癒環境的辦法有多種,環境汙染的複雜程度更勝一籌,想要治,想要控制汙染,要從人人做起,而不是一個指令下的浮皮潦草性的更改性意見的行動者。

相關焦點

  • 冷冬or暖冬?平均氣溫和極端事件「說了算」
    但也有人說,有時候天氣還是暖和的,應該是暖冬吧!這是什麼情況?你知道如何判斷冷冬和暖冬嗎?冷冬和暖冬是如何定義的?據北方網消息,冷冬和暖冬都指的是整個冬季的氣溫情況,而不是某天或某一個時期的氣溫變化。暖冬期間可能會有大雪紛飛時的寒冷,冷冬裡也能感受到陽光明媚時的溫暖,這都是正常的。
  • 連續15年氣溫偏高 今年我國是否又遭遇暖冬氣候?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自1986年以來連續15年全國大部分地區冬季氣溫持續偏高后的又一個暖冬的即將來臨?國家氣候中心的氣象工作者們也正在為儘快得出結論而緊張地工作著。  其實,暖冬與冷冬是個氣候概念,是與氣候平均情況比較而言的。一般冬季(12月—次年2月)我國大部地區平均氣溫較常年明顯偏高,就稱為「暖冬」。
  • 面對極端氣候,是人都要憂天
    (2月28日新華社)      面對極端氣候,人類站在「風口」上。自然界力量之大之強,人類不能不敬畏。瞬時風力的超級強大,近乎地震發生的瞬間,用「不可抗力」來形容也不為過;去年初秋,強颱風「珊珊」襲擊日本時,也曾吹翻火車,兩節車廂脫軌翻倒,乘客受傷若干。     人類應對極端氣象災害,除了事故發生後的迅速救災之外,最主要在一個「防」字上。
  • 又是一個「暖冬」!冷冬、暖冬到底誰說了算?
    2019/2020年冬季全國平均氣溫距平分布圖又是一個「暖冬」!你感受到了嗎?可是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是不是氣溫偏暖了就是暖冬?來了冷空氣又該怎麼界定?……暖冬、冷冬到底誰說了算?且聽小編給你說說——冷冬、暖冬究竟該怎麼算?
  • 極端氣候,臺灣農業如何接招
    去年暖冬乾旱,今夏暴雨狂灌,極端氣候對臺灣農業的傷害逐年升高。臺灣農業主管部門公布的數字顯示,近3年用於農損的補助款是前10年的3倍多。農險初試臺灣農業雖然曾是經濟起飛的擔當,但近年來受極端氣候的打擊越來越慘重,颱風、暴雨、乾旱、暖冬、寒害幾乎輪番來襲,農損動輒數百億元。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臺灣農業損失高達200億元;2016年幾天的寒流災害,農損超過42億元;臺灣10年來自然災害造成的農損平均每年達110億元。
  • 最強暖冬+最長梅雨 安徽 2020年屬於「差」的氣候年景
    今天上午,省氣象局召開2020年安徽省主要氣候事件新聞發布會。去年我省經歷史上最強暖冬和最長梅雨。綜合全年氣候要素、極端氣候事件及其災害影響,2020年屬於「差」的氣候年景。據省氣候中心觀測,2020年全省年平均氣溫16.6℃,較常年偏高0.8℃,僅次於2007、2006年 ,與2017、2018、2019年持平,為1961年以來第三高。靈璧、明光、霍山、舒城、肥東、蕪湖及宣城7個市縣創新高。冬、春、秋三季氣溫均偏高,夏季與常年持平。年內7月氣溫創歷史新低;其他各月接近常年或偏高,其中1到3月持續異常偏高。
  • 恐怖暖冬,溫室效應「威力」已現
    去年的一個暖冬讓電視機前的人們發覺「溫室效應」不再是一個空洞的名詞。對雪地鞋的生產者來說,它可能意味著一場痛苦難當的災難。而受此「牽連」的還不僅僅是賣冬衣、冬鞋的廠商,本期,記者向你講述一個滑雪場在去年暖冬裡的黑色故事。
  • 山火、蝗災、洪水……2020年那些極端氣候造成的損失有多大?
    2020年,極端天氣給全球帶來多少經濟損失?近日,一份報告分析稱,儘管2020年各國忙著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但氣候危機(climate crisis)在疫情下不斷被放大,兩者疊加的後果,是對國際社會造成了比以往更嚴重的危害。
  • 是「暖冬」還是「冷冬」?
    新冠病毒在寒冷天氣中更為活躍,目前關於今年是「冷冬」還是「暖冬」等話題受到公眾關注,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等專家。  到底有多冷:北京最低氣溫-19.6℃  入冬以來,低溫天氣確實比較多。以北京為例,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6日,全市平均氣溫為-5.2℃,較常年同期氣溫(-3.2℃)偏低2.0℃。
  • 溫室效應加劇導致極端氣候頻繁 將是未來發展趨勢
    氣候如此兩極分化,對此,氣象專家認為,全球變暖,對流層的變暖尤其顯著,隨著水循環加速,極端的旱與澇都易出現。這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極端氣候可能會愈發頻繁。   據了解,在全球範圍內,氣溫也與中國類似,法國、義大利、英國,日本和美國等地,都普遍出現高溫乾旱天氣,英國甚至熱死人事件屢見報端,以此相反,德國、捷克、阿拉伯半島、印度、巴基斯坦卻是暴雨洪澇災害,部分地區汪洋一片。
  • 極端氣候 2018
    在世界範圍,也是極端氣候頻現。       2017年12月,歐洲多國突下大雪,導致飛機延誤、火車晚點、家裡停電,一場大雪讓歐洲差不多「癱」了。    有些搞笑的是,人類科學家們對近幾年極端氣象的形成和未來走勢做出兩種截然相反的預測。      氣候變暖說:由於人們活動產生的多種溫室氣體產生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 氣候變暖。
  • 「厄爾尼諾」即將現身,它會帶來什麼效應?今年冬天是不是暖冬
    其實這樣的狀況就意味著「厄爾尼諾」可能會出現,因此我們中國的氣候中心明確提出2018-2019年冬季將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其他國家的權威部門也都發出了警戒狀態。厄爾尼諾到底是什麼呢?其實通俗一點來講,就是一大片海域水溫持續升高。
  • 全球極端天氣頻現 氣候問題引熱議
    在歐洲大範圍降溫的同時,美洲地區氣溫卻異常偏高,引發各界對全球氣候問題的關注。 據法新社報導,在歐洲,肆虐了12天的嚴寒已奪走逾550條人命。有波蘭媒體報導稱,死亡人數已超過600人。歐洲最主要河道多瑙河因厚厚的冰層而關閉了數百公裡的航運。 在歐洲極寒天氣持續的同時,北美的暖冬則使當地許多民眾感受不到絲毫冬意。
  • 暖冬的成因與利弊
    暖冬這一名詞,以往氣象學上沒有定義,是近幾年氣候變暖而產生的新的氣象名詞,參考氣象學上的暖流、暖鋒、暖氣團等概念,中國氣象局氣候專家,把冬季冷暖這一現象分成,暖冬和冷冬,即某年某一區域整個冬季(全國範圍冬季為上年12月到次年2月)的平均氣溫高於常年值或稱氣候平均值(常年值一般取近30年平均,自2002年開始我國根據WMO的規定起用1971
  • 今年冬天氣候不正常?南方陰雨或持續到2020年,暖冬概率不斷加大
    大家都知道12月22日是我們今年的「冬至日」,這個時候基本上都是比較寒冷的,所以說單獨從日曆來說,「冬至」生成颱風還是有點不尋常的,這也說明了西北太平洋地區的海洋溫度還是比較偏高,不然也很少有颱風胚胎醞釀和發展出來,這就是一個氣候變化部分因素,從已有的現象說明氣候真的可能在變了。
  • 2019—2020年冬季是冷冬還是暖冬,對有啥影響?
    也正是由於這樣,才有了兩三年前,在某省份總結當年小麥豐收因素時,其文章中用了這樣的實話:「天幫忙,人努力,政策好……」,這和我們說的「天時地利人和」差不多——農業生產工程,其他因素再好,沒有「天幫忙」或氣候的支持不行!而小麥產量如何,是豐是寡,更多是受冬季氣溫(也就是我們說的冷冬和暖冬)影響最大。所以,小麥人或與小麥有關的人,對馬上到來的2019—2020年冬季是冷冬還是暖冬會倍加關注。
  • 新發現:全球變暖致極端厄爾尼諾事件頻率增加50%
    該成果明確指出溫室效應下東太平洋厄爾尼諾現象的變率增加了15%,導致極端厄爾尼諾事件的頻率增加50%,解決了一個困擾著科學家們長達幾十年的重大科學問題,凸顯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在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國際前沿地位。厄爾尼諾是地球上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氣候變異現象,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因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
  • 今年是冷冬還是暖冬?讓科學家來告訴你
    冷冬或暖冬是怎麼預測出來的?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氣候專家王永光對記者說,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消息,未來數月可能發生弱拉尼娜現象,從一般規律來看,拉尼娜年我國容易遭遇「冷冬」。但是,去年國內外很多組織預測的弱拉尼娜現象實際上並未發生。
  • 今年北半球普遍的暖冬天氣,和澳洲持續四個月的大火有關嗎?
    而發生在遙遠的南半球澳大利亞的火災,則從去年9月初開始整整燒了4個多月,過火面積高達600萬公頃,造成了4.8億隻動物死亡,經濟損失難以估量,更重大的問題是這歷時四個多月的火災向大氣層注入了3.5億噸二氧化碳,這極大的增加了溫室效應,那麼問題來了,北半球的暖冬天氣到底和澳洲的山火有關嗎?暖冬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
  • 是暖冬還是小冰河期?
    全球變暖,極端天氣的發生將更頻繁世界氣象組織最新報告顯示,在全球最熱年份榜單上,前13位都出現在過去15年中。針對近期氣候寒冷的異常現象,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象高級工程師王啟禕解釋說, 「全球變暖在時間上並不是均勻的,有相對的冷期,也有相對的暖期,」氣溫曲線上升不會是一條直線,而是波動式上升,反映的是自然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