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臺灣農業如何接招

2020-12-05 人民日報海外網

這個夏天,臺灣又泡在水裡。進入8月中旬,暴雨接連不斷,對於靠天吃飯的農民來說是個災年。水稻、木瓜、龍眼、香蕉、蔬菜都遭水害。去年暖冬乾旱,今夏暴雨狂灌,極端氣候對臺灣農業的傷害逐年升高。臺灣農業主管部門公布的數字顯示,近3年用於農損的補助款是前10年的3倍多。

又慘又貴

今年入夏以來,臺灣中南部紛紛告急,各種瓜田、果園、菜地都「泡湯」,農民看著辛苦勞作的成果泡在水裡、爛在地裡喊慘不迭,市場上果菜價格飆升,臺灣過了一個最貴的中元節。

中元節對臺灣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日子,龍眼是祭拜中不可少的水果,當地習俗認為龍眼核是眼睛,讓受祭者看到人間親情,龍眼殼是簍子,讓受祭拜的親友「吃不了兜著走」。苗慄西湖鄉是龍眼主產區,受春天乾旱影響,龍眼本來就開花少果量低,收成期又逢暴雨,今年產量不及往年1/10,市場價格連番漲,一串3斤的龍眼可賣到三四千元(新臺幣,下同)。可嘆果貴農不樂,還是一個慘字,因為沒有多少果可賣。除龍眼外,祭拜水果像香蕉、鳳梨、木瓜、芭樂、芒果、甜瓜等也都漲價,均處於高價位。

中元節貴也就貴一次,可老百姓每天少不了的蔬菜也都漲價,高麗菜、青蔥、竹筍、韭菜、芹菜、地瓜葉一起漲,地瓜葉一公斤要70多元。臺灣農業部門統計,暴雨造成的農損已達1691萬元,其中高雄市最慘,損失1101萬元、雲林縣損失356萬元、屏東縣損失72萬元、臺南市損失71萬元。受災農田707公頃,受損作物主要是木瓜,其次為花生、香蕉、白菜及西瓜等。

農險初試

臺灣農業雖然曾是經濟起飛的擔當,但近年來受極端氣候的打擊越來越慘重,颱風、暴雨、乾旱、暖冬、寒害幾乎輪番來襲,農損動輒數百億元。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臺灣農業損失高達200億元;2016年幾天的寒流災害,農損超過42億元;臺灣10年來自然災害造成的農損平均每年達110億元。每逢極端天氣,臺灣媒體就以「哀鴻遍野」形容農村。

為穩定農業生產,上世紀九十年代,臺灣制定「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如果作物在天災中損失超過20%,農民可以向當地農業部門填表申請,經勘查後,依法領到補助款,用於彌補損失和補種搶種,繼續生產。今年,臺農業部門已經開始辦理高雄木瓜農損的補助,表示會依據災情隨時開放其他地區和其他作物的補助申請。

本來用於救急的天災補助,隨著極端天氣的頻發而變為日常,臺灣農業管理部門每年都要花費大量人力財力用於處理申請、勘驗災情、核發補助等工作,而且補助跑不贏農損,農民照樣叫苦連天。於是,從2016年起,臺灣當局推行農業保險制度,除農業部門金融局聯合地方農會合辦外,也政策鼓勵商業保險公司設立農險,現在臺灣大的保險公司設立的險種已涵蓋主要農作物,水稻、木瓜、蓮霧、釋迦、鳳梨、芒果、水產養殖、農禽養殖等。但農險貴,雖然農業主管部門出一半保費,農民上農險的意願還是不高,雖然已推行3年,買農險的農民只有6%左右,離臺灣當局2020年農險覆蓋20%的目標差得還遠。

科技發力

應對極端天氣的農損,除了補助和農險,臺灣農業部門還提出了科技和管理兩個對策。科技包括培育抗災新種、改變生產環境和方式。臺灣農業科研能力世界領先,很有實力,比如今年彰化縣一個菜園經受了暴雨考驗,生長期的苦瓜、乳黃瓜在泡水後繼續生長。據菜園主人介紹,他用了臺中埔裡農改場陳俊位博士的新栽培技術,在栽種時先鋪了一層陳博士研製的木黴菌加硅藻肥料,這種肥料以種過菇類的木屑包加工成木黴菌,鋪在地裡,可強根固本滲水,富含的磷肥使瓜果在雨中的爛果、落果減少七八成。

此外,臺灣研究部門研製的農業生產車間也進入試點階段,臺灣工研院在創新園區已建立起適合亞熱帶作物的溫室技術體系,綜合智能、節能、光源、微生物環境、病蟲害檢測等技術,可針對不同農作室建立車間生產模式,使農業擺脫看天吃飯的宿命。

現在工研院已經開始推廣的是草莓車間,在科技調控操作下,單位面積內草莓的產量可提升3倍,建立車間的投入可在5年內收回。生產車間還可以生產各種水培蔬菜,並根據作物的特點,調節光照、風力、營養,為農戶打造不同菜果的生產車間。

當然,農業生產車間還在研發試點階段,發展到產業化還需要時日,只有降低製造成本、提高作物產量、並易學好操作才會被農民接受。

倒是臺灣農業部門提出的加強生產管理可立見成效,他們提出綜合氣象、市場、新品種等數據,多給農民提供生產指導信息,根據氣候條件,少種當季易受災的品種,引種抗災新種,並平衡作物品種,避免豐產傷農。這些雖然人力所及,但需要有科技人才,更需要投入精力,是說說而已還是真能做到就天曉得了。

總之,極端氣候來了,農民更苦了,所有的招都得使出來了!(記者 陳曉星)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8月31日 第 04 版)

相關焦點

  • 中國時報:寒潮可畏 臺灣須認真應對氣候極端化
    中國時報:寒潮可畏 臺灣須認真應對氣候極端化 2016-01-27 09:57:4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吳合琴  臺灣氣象界對寒潮、降雪了解有限,行政部門的防寒抗凍救災機制更是不到位。嚴格來說,臺灣具備防寒抗凍能力僅有合歡山、武嶺地區,公路交通部門、公園、警方等單位有成熟的封路、雪鏈管制能力,甚至當地民眾也把雪地安全維護當成營生挹注;不管曾因管制帶來不便引發紛爭,但合歡山周邊確實是臺灣唯一抗寒能確保安全的地區。
  • 生態農業應答氣候變化 農業減排生產一舉兩得
    而氣候變化引發的一系列效應,極大地威脅著全球的糧食安全。 數據顯示,農業、林業和土地利用佔到溫室氣體排放的24%。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如何發展農業顯得尤為重要。 「生態農業或許是緩解氣候變化的一個途徑。」6月3日,法國駐華使館公使白良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生態農業中法合作研討會上如是說。
  • 臺灣的氣候
    同時,臺灣在氣候上受海洋和大陸兩方面的影響雖均較強烈,但海洋性氣候明顯,整體上呈現高溫、多雨、多風的氣候特點。 氣溫與日照   臺灣平地全年平均氣溫為攝氏23.6度。其中,北部年平均氣溫約攝氏22度,南部約攝氏25度,南北平均溫度冬季相差攝氏5度左右,夏季差異不大。全省平地夏長冬短,南部則長夏無冬。
  • 農業與氣候變化:複雜的相互作用及不可分割的聯繫
    農業的獨特特徵使其在全球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中處於中心地位。農業對於我們的糧食供應至關重要,而糧食生產又直接依賴於自然資源,包括生物多樣性、土地、植被、降雨和日照,而這些資源則與氣候及天氣條件存在緊密且無法分割的聯繫。
  •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基本確立
    本報訊 記者賴敏報導 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如何進一步認清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有關各行業氣象災害的預警、評估和管理能否更加及時有效?近日,在江蘇揚州舉行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研討會」暨科技部「十一五」支撐重點項目「我國主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重大氣象災害的監測、檢測和預測關鍵技術研究」進展會上,我國5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基本確立,有望使上述長期以來進展緩慢的技術難題得到突破。
  • 面對極端氣候災難,我們該如何減少碳排放?
    氣候變化說明在全球變暖的幾年中,極端天氣出現的越來越頻繁。  之前,澳大利亞智庫突破性國家氣候恢復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電影中的末日災難,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  該智庫科學家認為,文明的死刑判決可能已經籤署。曾經的某年某日,當氣候變化可能意味著世界末日和我們的結束。  當然,雖然這只是一個預測,但最新的分析數據顯示,這種情況正在變得更加嚴重。
  • 臺灣現代農業概況
    臺灣地區地狹人稠,境內三分之二為山地丘陵,氣候溫暖,雨量充沛。臺灣現代農業生產發達,現有耕地面積1290萬畝,農戶78萬戶,農業人口400多萬,佔臺灣總人口的19%,目前臺灣農業總產值為4000億元新臺幣,佔臺灣經濟生產總值的3.3%,在臺灣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臺灣農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與林業四大部分。
  • 2020年農業降水極端天氣預測!整體來看降水、積溫氣候變化較大
    前段時間,多個網絡平臺對2020年氣候進行預測,最近又有新的說法。是關於來年降水、極端天氣、預測的,覺得有些道理,今天發給農民朋友,僅供參考。2020年有沒有極端天氣"厄爾尼諾"?最新預測!根據《國際科學家團隊》研究人員表明,複雜的氣候模式中,厄爾尼諾現象在2020年捲土重來的概率達到了80%,這相比如今的中性預測概率高了20%。並且在厄爾尼諾現象出現之後,預估在2020年底達到頂峰,這樣又可能引發全球平均氣溫的一個大變化,並且科學報告指出,可能導致全球年平均氣溫升幅在2021年創下新紀錄。
  • 農戶在農業生產中如何應對極端天氣「拉尼娜」?
    九月初美國氣候中心確定「拉尼娜現象」已經出現後,我國氣象部門也發布了「拉尼娜現象」有可能對我國造成的影響。九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在持續變冷,從業務監測標準來看,赤道中、東太平洋已經進入了拉尼娜狀態。
  • 【考向預測】氣候對農業的影響,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
    最值得關注和星標的地理科普備考資源庫  氣候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光、熱、水等能量和物質,某地的氣候因素往往決定了該地農業特色和發展目標。  熱帶草原氣候:全年炎熱,但有明顯的乾濕兩季,所以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也要注意加強水利工程,防治旱澇災害。  熱帶沙漠氣候:水分是影響其農業限制因子,所以節水農業、耐旱品種是其主要的發展思路。如以色列,用滴灌讓沙漠開滿鮮花。  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利弊共存,但不利影響較有利影響更為顯著。
  • 臺灣高溫多雨的氣候
    臺灣島南北狹長,四周流域廣闊,北回歸線恰好橫穿島的中部偏南地區,北部地區屬亞熱帶氣候,南部地區屬熱帶氣候。從平地到高山,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溫度逐漸降低,形成了在同一時空內熱、溫、寒三帶兼有的氣候特點。同時,臺灣在氣候上受海洋和大陸兩方面的影響雖均較強烈,但海洋性氣候明顯,整體上呈現高溫、多雨、多風的氣候特點。
  • 「大氣河流」即將肆虐地球,氣候或走向極端
    現在,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到本世紀末,全球大部分地區大氣河流的活動可能會趨於異常,從而帶來更多的極端天氣事件,並且會加劇氣候變化。研究人員還測試了不同的氣候模式情景,比如說假定溫室氣體排放率更加保守
  • 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災害使我國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增加,如不採取對應措施,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產量可能減少5%~10%。有關專家認為――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低碳農業是以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以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和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為手段,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土壤有機質、做好病蟲害防治、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等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轉變,實現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匯的農業。前不久,在北京召開低碳農業研討會上,有關專家認為,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 臺灣六十個農業新品種落戶粵東南澳島
    中新社汕頭一月十四日電(李怡青 許國 蔡雪佳)粵東南澳島致力開展對臺農業交流合作,積極引進臺灣農業新品種,有力地促進海島農業科學技術的提高。近幾年來,這個海島縣累計引進臺灣的名優水果、海水蔬菜、海養藻類三大類的農業新品種超過六十個,已有十多個品種在海島全面推廣種植。
  • 極端氣候變化簡要分析
    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威脅到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在統計意義上屬於不易發生的小概率事件,世界氣象組織的定義為,對於某一特定範圍和時間尺度的某種天氣氣候現象,當表徵它的指標滿足統計上的極端性標準,比如高於(或低於)其分布的上限(或下限)末端附近的某一閾值時,稱之為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 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現 天氣君為何變成「暴脾氣」
    這是又一起由極端天氣引發的重大災害。  近年來,「天氣君」的脾氣似乎變得越來越暴躁,一言不合就「出大招」,一會兒在四川廣元的江面導演一出「風翻船」,一會兒又用罕見的大冰雹砸向山西陝西境內。從6月14日起,入汛以來最大範圍暴雨過程也粉墨登場,接連發生的強降雨給防汛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為什麼極端天氣呈現頻發態勢?是否可以提前預測極端天氣的發生?面對暴脾氣的「天氣君」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 我們如何面對極端變化的氣候?
    當世界上的地震、海嘯不時發生時,我們看透了極端天氣的肆虐,還有人類的脆弱,那不堪一擊的生命根本無法與大自然對抗。可是,我們還是依然故我,繼續汙染環境、發動戰爭和製造新疫疾,而這些都是帶領人類走向末日的因素。
  • 氣候變暖導致全球大部分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概率增加
    4月24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研究稱,氣候變暖導致全球80%以上的觀測區域破紀錄高溫事件發生的概率增加,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增加了全球近半數區域極端暴雨和乾旱發生的概率。
  • 氣候變化,影響全球農業——災害增加、布局改變,糧食品質
    農業影響 11 極端氣候條件 據報導,氣候變化使得一些極端事件變得更加頻繁且更具破壞性。
  • 「碳中和」來了 煤炭行業如何接招?
    針對碳中和願景,中國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稍早前如是表示。那麼,長期貼著「高碳」標籤的煤炭行業,應怎樣「奮力向上躍起」才能夠到「2030年碳排放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減什麼?二氧化碳和甲烷「碳減排是過程,碳中和是目標。目前,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升高、極端天氣頻發,農業生產和生物多樣性受到直接威脅,對人類影響日益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