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2020-12-03 搜狐

  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災害使我國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增加,如不採取對應措施,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產量可能減少5%~10%。有關專家認為――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低碳農業是以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以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和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為手段,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土壤有機質、做好病蟲害防治、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等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轉變,實現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匯的農業。前不久,在北京召開低碳農業研討會上,有關專家認為,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災害使我國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增加,如不採取對應措施,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產量可能減少5%~10%,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將出現變化,農作物病蟲害出現的範圍可能擴大,水資源短缺矛盾更加突出,草地潛在荒漠化趨勢加劇,畜禽生產和繁殖能力可能受到影響,畜禽疫情發生風險加大。

  專家建議,在「十二五」期間,我國應從提高農業自身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能力、降低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增加農業溫室氣體碳匯、提高農業效益及農產品產量等問題的入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低碳農業生態補償技術體系,為我國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農業政策制定和行動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專家指出,我國發展低碳農業將堅持不懈地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推廣抗旱、抗澇、抗高溫、抗病蟲害等抗逆品種,提高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確保主要立足於國內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在減緩溫室氣體方面,我國將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發展秸稈氣化、固化,開發太陽能、風能、微水電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加快省柴灶、節能炕和節煤爐的升級換代,推進農業機械節能,降低化石能源消耗;轉變生產方式,減少農田和畜禽養殖的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推廣桔稈還田、保護性耕作和禁牧、休牧、退牧還草等措施,增加農田土壤和草地碳匯。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不斷優化區域布局和農產品種植結構,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培育高產、抗逆農作物品種,實施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監測預警,增強農業防災抗災減災和綜合生產能力。

  據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巡視員王衍亮介紹,農業部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多措並舉積極提升農業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一是專門制定了《農業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案》。二是組織實施了以農村沼氣為重點,配套太陽能、風能、水電、省柴節煤爐灶等的生態家園富民行動,減少甲烷、二氧化碳排放。按照目前3500萬戶農村戶用沼氣保有量計算,每年可以替代近2000萬噸標準煤,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5600多萬噸。三是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測土配方施肥行動,引導農民轉變施肥觀念,提高科學施肥水平。目前,全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達10億畝以上,項目區減少不合理化肥投入150多萬噸(折純),減少了農田氧化亞氮排放。四是推廣保護性耕作和畜禽及水產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以秸稈覆蓋、免耕等為主要內容的保護性耕作,應用面積突破5300萬畝,應用秸稈養畜、過腹還田和青貯技術,降低動物甲烷排放、增加土壤有機碳含量。推廣健康養殖和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有效處理利用畜禽糞便,減少了甲烷排放。五是加大農業基礎建設力度。針對日益嚴重的氣象災害,圍繞提高農業防災抗災減災和綜合生產能力,開展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擴大農業灌溉面積、提高灌溉效率,提高農田整體排灌能力,切實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六是培育並推廣優良品種。培育產量高、品質優良的抗旱、抗澇、抗高溫、抗病蟲害等抗逆品種,加大優良品種推廣力度,提高良種覆蓋度。七是推廣農田節水技術。解決乾旱缺水地區農村飲水和部分農業生產用水問題,提高了應對旱災的能力。

  

(責任編輯:彭曉明)

相關焦點

  • 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創建低碳社會:因受地理環境等自然條件制約,氣候變化對日本的影響遠大於世界其他發達國家。面對氣候變化可能給日本農業、漁業、環境和國民健康帶來的不良影響,日本政府提倡創建低碳社會、發展低碳經濟。這不僅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選擇,也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向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只是從應對氣候變化的角度表述為「減緩戰略」和「適應戰略」,或者說,客觀上順應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2007年發布的「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的總體目標,是「減緩」與「適應」並重的。這一目標也體現了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和應對氣候變化要求的一致性。
  • 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哲學思考
    氣候變化的背後是對發展方式問題的客觀反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由於各國發展階段、資源稟賦、排放特徵和受氣候變化影響程度不同,在國際談判中形成了多樣化的利益訴求和巨大的立場差異。這一問題形成的根源是資本驅使下無節制的資源開發與消費,爭論焦點是包括排放空間和資金技術在內的經濟利益分配,解決出路是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生態農業應答氣候變化 農業減排生產一舉兩得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除了有效利用良好的灌溉條件、調整播種日期、適當更替品種之外,加大力度發展生態農業,是既有助於實現農業減排,又能夠保證農業生產的一舉兩得之選。  你也許不知道,微生物分解留存在土地中的氮肥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因溫室氣體增加導致的氣候變化又對農業影響深遠。
  • 應對氣候變化丨降碳成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總抓手 為我國低碳...
    我國未來的低碳轉型之路怎麼走?它將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哪些影響?實現碳中和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措施「中國新氣候目標的提出,對國內疫情後加速低碳轉型和長期低碳發展戰略的實施,以及推進全球氣候治理進程都會產生重要指引作用。」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何建坤教授解釋說,碳達峰、碳中和,實際上是兩個階段的奮鬥目標。
  • 「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於自然解決方案」線上專題研討會召開
    2020年4月29日,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ICCSD)組織召開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於自然解決方案」專題研討會,拉開了ICCSD近期組建的「基於自然解決方案(NBS)」合作平臺的序幕。NBS 潛力分析此外,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和國際合作中心(NCSC)國際研究政策部高翔研究員分享了NBS在生物多樣性公約談判中的最新進展;來自滙豐銀行的張惠峰先生和王穎女士介紹了滙豐銀行多年來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努力。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如何在氣候變化的情況下,合理調整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有效減少病蟲害的流行和雜草蔓延,降低生產成本,防止潛在荒漠化增大趨勢,確保中國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對中國農業領域提高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和抵禦氣候災害能力提出了長期的挑戰。  (六)對中國水資源開發和保護領域適應氣候變化提出了新的挑戰。
  • 【每日一習話】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
    習近平: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採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 這段話出自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摘要
    此外,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大中型工程項目建設、旅遊業和能源供應等也將產生一些不利影響。  三、中國應對氣候變化面臨的挑戰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面臨的挑戰主要表現為對發展模式、能源結構、自主創新能力及農業、林業、水資源和海岸帶等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挑戰。
  • 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綜述
    這本書從大氣、海洋、冰雪、陸地生態和影響因子等方面揭示了諸多與氣候變化相關聯的科學事實,為政府有效制定氣候變化政策和談判策略,滿足國內外科研與技術交流需要,提升現代氣候變化業務能力,更好地開展專業教育和科普宣傳提供科學依據。《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的出版,更是為減緩氣候變化提供了科學依據。
  •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二論積極應對氣候...
    把中央提出的戰略目標轉化成切實的行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就要利用好大氣汙染物減排和溫室氣體減排的協同效應,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是產生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來源,也是產生大氣汙染、導致大氣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
  • 陳志:技術創新,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最終途徑(圖)
    在這位政策研究者看來,儘管關於各國該不該積極行動起來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始終存在不同聲音,但全球氣候變暖是日益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並且,這個事實使人們的爭辯越來越接近所謂"積極幹預"的觀點,即人類需要通過系統的經濟、技術的手段去改變目前的處境」,陳志說。
  • 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下的環境問題
    因而,深入分析和研究第五次氣候評估報告關於環境問題的論述,對於我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大趨勢下有效改善環境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鑑意義。  氣候變化對環境保護的影響  根據IPCC評估報告,1880年~2012年,全球海陸表面平均溫度升高了0.85℃。全球尺度上的升溫已然是科學事實,而溫度升高的結論在區域層面上的表現並不一致,比如依然存在溫度降低的區域。
  • 作物越多樣,越能應對氣候變化影響
    英國《自然》雜誌19日在線發表了一項生態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分析了91個國家連續50年的全年產量數據後報告稱,增加作物多樣性可以極大地提高全國作物年產量的穩定性,從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全球糧食系統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基礎。
  • 專訪:3C原則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唯一途徑
    專訪:3C原則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唯一途徑——訪美能源問題專家黃靖 新華網美國檀香山2月1日電 油價持續高企,全球暖化不斷加劇,使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成為當今世界的熱點問題。長期研究能源和氣候問題的美國知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前資深研究 員黃靖表示,這一問題的嚴峻性超過人類以往任何挑戰,因為這要求國際社會協調一致、真誠合作,而要取得成功,舍3C原則別無他途。 「交流(Communication)、協調(Coordination)和合作(Cooperation),我稱之為3C原則,是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徑,對抗和孤立肯定會導致失敗。」
  • 發布會參考丨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是我們自己要做,要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採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
  • 我國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全文)
    如何在氣候變化的情況下,合理調整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有效減少病蟲害的流行和雜草蔓延,降低生產成本,防止潛在荒漠化增大趨勢,確保中國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對中國農業領域提高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和抵禦氣候災害能力提出了長期的挑戰。    (六)對中國水資源開發和保護領域適應氣候變化提出了新的挑戰。
  • 全球氣候行動峰會:應對氣候變化出現三個新特點
    中新網舊金山9月14日電 (孫忠一 孫秋霞)英國一項最新研究稱,如果不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未來熱帶、亞熱帶地區以及美國、歐洲等地因熱浪死亡的人數都會持續上升。  氣候變化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全球性挑戰,關乎全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在2018年全球氣候行動峰會「中國角」開幕式上,與會嘉賓指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呈現出三個新特點。
  •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走近廣東紅樹林
    小欖見聞:低碳環保舉措給企業帶來發展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竇莉新  這次「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走進廣東」活動的第一站,我們來到中山市小欖鎮。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走進廣東活動正式啟動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竇莉新 記者謝忠軍報導 11月21日,由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華風氣象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大型科學考察與氣象科普活動——「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走進廣東」在廣州正式啟動
  • 【專稿】孔鋒:氣候變化多樣性風險及其應對的全球機制
    氣候變化導致的負面影響已經開始超出預計,並可能逐漸加劇。由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不僅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還會對農業和自然生態系統造成危害。這是因為融雪季節限定在一個有效能量較低的時間內,暴露在足以造成高融雪速度能量下的積雪區域減少了高達64%2.5 應對氣候變化的多樣性維持穩定的氣候條件,促進文明繁榮發展。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世界各國政要、科學家、政府和公眾高度關注的全球性問題,不僅具有經濟意義,而且其裨益大大超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