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謝忠軍 在中國大陸最南端的南海海岸,有一支特殊的海岸衛隊,它們中有很多衛士守護祖國南海海岸已有幾個世紀,久經考驗,頑強忠誠。它們就是紅樹林,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守護國土,庇護民眾,是一支鋼鐵勁旅。 紅樹林廣泛分布在廣東、廣西的濱海灘涂。記者了解到,廣東省湛江紅樹林保護區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紅樹林保護區,總面積2萬餘公頃,其中紅樹林面積7256公頃,佔全國紅樹林總面積的33%,保存有中國大陸面積最大、種類最多、分布最集中、生態系統最完整、生物種類最豐富的紅樹林。紅樹林是地球上生產力水平最高的四大海洋自然生態系統(紅樹林、珊瑚礁、鹽沼和上升流區生態系統)之一。 廣東湛江紅樹林保護區管理局局長許方宏告訴記者,紅樹林最重要的作用在於固定二氧化碳和釋放氧氣,抗風消浪。許方宏指著眼前的湛江紅樹林保護區高橋核心區說,這900公頃紅樹林,每年可吸收23100噸二氧化碳,固定627噸碳,對於調節大氣,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具有重大意義。 站在保護區的一道堤壩上,記者放眼望去,紅樹林就像銅牆鐵壁,密實地守衛著大陸。許方宏介紹,高橋核心區的紅樹林從海岸向陸地延伸約1公裡。縱深100米的紅樹林可以消減80%的風暴潮衝擊力。「如果不是這1公裡紅樹林,我們腳下這些疏鬆的堤壩,包括以前的鋼筋混凝土防波牆,都不堪一擊。」 許方宏說,80年代紅樹林面積銳減,近年來,通過建立紅樹林保護區和人工再種植等方式,紅樹林面積正以年均5%的速度逐步恢復。 在紅樹林深處,記者遇到剛剛從保護區內的河畔挖貝歸來的幾位大姐,湛江紅樹林保護區核心區所在地高橋鎮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歷史上,當地的父老鄉親以紅樹林為生,打漁、挖貝,紅樹林不僅是當地老百姓的一個寶庫,也阻擋了風暴潮對陸地和老百姓的傷害。今天,對紅樹林的保護最終也不能脫離造福當地群眾。 但是,對於紅樹林保護區和當地政府來說,保護與開發始終是一對矛盾。許方宏說,經過這些年的經驗,單純的保護並不是一條可行的道路。目前,紅樹林保護區實行「社區共管」,即與相關單位(包括當地居民在內的利益相關者)成立共管委員會,籤訂共管協議;實行值班巡邏制度和資源管護責任制;同時廣泛宣傳,提高社會公眾保護紅樹林的意識。 為了更好地向參加「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走進廣東」的記者展示紅樹林神奇的胎生本領,許方宏摘下兩隻成熟的果實,較真兒的記者擔心這會影響這顆樹的繁殖和生長。許方宏笑著解釋,紅樹的果實成熟以後,不會馬上脫落,而是直接而是直接在果實裡發芽,吸取母樹裡的養料,長成一棵胎苗,然後脫離母樹,立地即生根發芽,變成一顆獨立的樹。 說著他把果實插進泥土中,「現在,這就是一顆樹了。」許方宏說。 記者也好奇並充滿希望地將另外一隻果實插進紅樹林的泥土,並詢問這麼簡陋的種植能不能讓它成長為海岸衛隊的一員,許方宏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責任編輯:葉海英)
強颱風之後 粵西漁民的傷痛與重生
——走進颱風致災樣本島嶼 探究如何防颱風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劉文靜
一條長約四千多米的海陵大堤被吹成七八段,大片的魚排養殖場一夜間化為烏有,公路收費站的工作人員寫好了遺書……這不是電影誇張的表現手法,而是2008年強颱風「黑格比」給廣東陽江海陵島帶來的真實場景。
提起颱風,廣東人不會忘記2008年第14號強颱風「黑格比」,當年9月24日6時45分,它以48米/秒的風力在廣東省電白縣陳村鎮沿海地區登陸,登陸地點距海陵島很近,成為繼1996年以來登陸廣東的最強颱風。
「黑格比」噩夢4年之後,海陵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當年損失慘重的漁民是否已經從颱風的創傷之中恢復?「氣候變化中國行走進廣東」大型科普考察團22日走進了海陵島,揭秘颱風致災樣本島嶼的「颱風後面貌」,探究未來如何更好地防颱風。
「黑格比」噩夢 從「廣東魚倉」到「失樂園」。
海陵島,一座位於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端的獨特島嶼,享有「南方北戴河」和「東方夏威夷」之美稱,被譽為一塊未經雕琢的翡翠。這片一百多平方公裡的海島又被稱為「廣東魚倉」,孕育了眾多世代以「漁」為生的漁民。
其中,閘坡漁港早已是聞名全國的十大漁港之一。海陵島猶如一個巨大的水族館,魚、蝦、蟹、貝、藻類一應俱全,有捕撈價值的魚類達300多種,其中有幾十種營養價值、經濟價值極高的海產珍品。
「這裡的漁民很多都是靠魚排養殖致富的,如果風調雨順,最初投入十萬的漁民3年左右就能創造百萬收入,2008年以前海陵島有很多『百萬漁民』。」陽江市氣象局副局長梁國鋒說道,2008年「黑格比」的破壞讓很多漁民「百萬返貧」。
在大湖或海上進行網箱養魚,用又厚又長的木板構架成一個牢固框格,在框格裡掛上漁網,網中養魚。這種木質構架養魚人稱之為「魚排」。為了養殖生產方便,養魚人在魚排上搭建木屋,生產、生活都在魚排上,魚排連成片,木屋連成村。「這種養魚方式集中便利,但當強颱風『黑格比』來襲的時候,魚排養殖場成了損失最慘重的領域。」梁國鋒介紹。
從事魚排養殖多年的林大姐回憶當年的損失時依然苦不堪言,「雖然提前知道有颱風,沒有想到這個颱風會這麼強,那天白天的天氣特別好,大家撤離之前防護措施沒有做到最嚴格,第二天再來養殖場看的時候,不管是魚還是魚排都被吹走了,這是我幹了20多年最慘的一次。」據林大姐估算,當年「黑格比」颳走了她們家五六十萬。而在閘坡鎮,像林大姐這樣的損失情況當年比比皆是。
除了漁業損失,基礎設施的損毀也讓親歷者記憶猶新。據梁國鋒回憶,颱風過後,陽江市區的路燈和樹木諸多被吹毀,已有近50年歷史連接海陵島和陸地的唯一通道——海陵大堤被吹成了七八段,持續幾天的斷水斷電斷通訊……他指著海陵大堤的入口處說道,「當年這裡是有一個收費站的,以前我們常常向其中的工作人員搜集颱風災情,當年甚至有個工作人員因為『黑格比』寫下了遺書。」
據國家海洋局閘坡海洋環境監測站站長範計科介紹,當年他們監測到「黑格比」的最大風速達51.3米/秒。監測站的值班人員回憶道,「當時的風浪非常大,感覺房子在發抖,我們閘坡海洋環境監測站的門窗都給吹壞了。」
4年後海陵島:漁民現狀喜憂參半 如何更好防颱風?
22日下午,考察團成員站在曾被嚴重損毀的海陵大堤旁,看著已經被修復的道路和堤兩側堆積的石頭,仿佛損毀未曾發生。「大堤當年耗時半年多才修復成功,堤兩側的石頭較2008年前變得更大了,石頭越大對海浪的緩衝作用越大。」梁國鋒介紹道。
大堤的修復似乎是眾望所歸沒有懸念,但漁民損失的恢復卻是喜憂參半。當年損失慘重的林大姐在颱風過後,通過跟親戚朋友借款,毅然在原先的海面上繼續進行魚排養殖,並開了餐館,到今年已經重新擁有30多萬的資產。「現在聽到有颱風就特害怕,2008年那次我們太苦了。」儘管這幾年自己的養殖場已有起色,回想當年林大姐依然心有餘悸。
「去年,我認識了一個曾經的漁民,由於2008年『黑格比』的破壞瞬間負債,現在已經轉行做摩的司機,工作辛苦且收入甚微。」梁國鋒說道,像這樣情況的「前漁民」不在少數。
「黑格比」過後,海陵島加強了防颱風措施,但是面對極端天氣事件,還缺乏財產保護的有效手段。據介紹,廣東颱風預警發布,地方啟動三級以上應急響應時,需保證海上人員全部撤離;一旦颱風紅色預警發布,通往海陵島的公路將被封閉……然而,這似乎並無法解決靠天吃飯的漁民憂慮。如何在保證生命安全的同時,將颱風造成的財產損失降到最低?未來的防颱風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小欖見聞:低碳環保舉措給企業帶來發展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竇莉新
這次「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走進廣東」活動的第一站,我們來到中山市小欖鎮。
進入小欖的第一感覺是:這個鎮好大啊!我們乘坐的汽車,經過了一個個足球場大小的企業園區,穿過繁華程度不遜大城市商業街的鎮中心,又掠過一個個佔地不小的公司,才到了我們要參觀的企業。
據小欖鎮領導介紹,這裡確實不是個「小」鎮:面積75.4平方公裡,常住人口30多萬,2011年全鎮生產總值202.4億,稅收37.7億。
這樣的業績也是慢慢發展起來的。他們的廠房1998年剛建成的時候,周圍還是一片荒地。而現在他們的左鄰右舍都是佔地數十畝的大企業。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五金行業就是小欖鎮的傳統產業,這裡被譽為中國「南方鎖城」。經過20多年的發展,小欖鎮五金製品行業已形成以鎖具、燃氣具為龍頭,上下遊產品及各類配件品類齊全的10類五金產業群。
不過傳統產業近些年受到城市生態環境、發展空間的嚴重製約,而且相當多的企業屬於資源、能源消耗型的低端製造業企業,2010年人均碳排放為6.82噸,萬元GDP的排放量為1.21噸。廣東省政府要求小欖在2015年完成下降19.5%的目標。
為了實現低碳減排目標,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小欖鎮主動進行城鎮低碳化改造和工業低碳化改造,鼓勵企業開展低碳產業創新和低碳市場機制創新,並出臺了獎勵企業改造的辦法,調動企業升級改造的積極性。
我們首先來到一家膠粘製品企業。為了處理生產不乾膠塗布過程中產生的有毒氣體,他們引進了RTO(蓄熱式熱氣處理裝置),把廢氣吸入封閉式設備,升溫至800℃以上進行高溫裂解,生成無毒氣體和水。另外,他們還進行了鍋爐改造,改燒重油為天然氣,消除了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的排放。
這些改造措施投入很高,需要上千萬元。但幾年下來, 企業的改造升級也顯現了很好的成效,不僅有害氣體排放和溫室氣體排放明顯降低,不再燃燒重油和進行脫硫,每年也為企業節約了近千萬元。目前,改造的成本已經收回,並且提升了企業的利潤空間。
在另一家以生產電路板為主業的企業,我們主要了解了他們處理汙水的措施。印製電路板的過程中,不僅要消耗大量水電資源,還會產生多種汙染物。特別是微蝕廢液中富含銅,處理難度大,傳統處理方法還會造成水資源的二次汙染。
該企業投入22萬元,引進節能環保設備,通過電解方式,實現廢液自動循環再生,同時還能回收金屬銅,每年減少新鮮水用量142噸、減少廢水排放量135噸。
除了督促企業進行環保設施改造,全鎮還大力推廣照明節電技術、中央空調節電技術、餘熱回收、節能家用電器等技術(產品)。
僅僅半天的時間,我們可能了解的不夠細緻和深入,但看到小欖鎮已經完成《小欖鎮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報告》和《小欖鎮「十二五」低碳發展規劃》,我們相信,如果有機會再來這裡,將看到一個更為低碳環保的小欖鎮。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走進廣東活動正式啟動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竇莉新 記者謝忠軍報導 11月21日,由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華風氣象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大型科學考察與氣象科普活動——「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走進廣東」在廣州正式啟動。
「近年來,重大災害性天氣和極端氣候事件呈現頻發、多發趨勢,這在不斷提醒和警示著我們,不僅要關注短期天氣形勢及變化,更要關注對氣候變化規律的認識與研究。」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潘進軍在啟動儀式上指出,由於氣候變暖引起的一系列氣候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全球氣候變化深刻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從2010年開始舉辦,至今已走過青海、內蒙古、江西、廣西四省(區),對青海三江源、內蒙古阿拉善地區、江西鄱陽湖地區、廣西紅水河流域進行了氣候變化影響調查。從氣象科學的角度見證氣候變化、面向公眾宣傳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以真實的所見所聞展現氣候變化對我國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影響,以客觀公正的角度反映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採取的態度和措施。活動通過大量文字和圖片報導,引領公眾走到我國生態環境重要區域,尋找氣候變化影響的蹤跡,與專家一起探究應對之策。
據介紹,中國氣象局長期以來一直關注全球變暖趨勢,進行氣候變化相關學科的研究,為國家相關部門提供制定適應及應對措施決策的科學依據。在進行科學研究的同時,氣象部門還積極開展氣候變化的公眾科普宣傳。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華風氣象傳媒集團,作為公眾氣象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窗口,近年來多次組織氣候專家與媒體進行科普考察,通過實地走訪,了解氣候變化究竟給我國帶來哪些影響。
據了解,全球變暖目前已經對中國海岸帶環境和生態系統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近5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有加速趨勢,並造成海岸侵蝕和海水入侵,使珊瑚礁生態系統發生退化。同時,氣候變化伴隨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引發的氣象災害的增多,颱風強度增大、頻度增加,對沿海城市的破壞性增強。廣東擁有全國最長的海岸線,受海平面上升、颱風等不利影響明顯,對廣東沿海城市進行氣候變化影響調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意義。
廣東省氣象局副局長莊旭東表示,廣東處於對氣候變化敏感的南海季風區,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廣東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多發、頻發、重發的態勢。颱風強度增強、路徑複雜,極端強降水增多,暴雨洪澇、城市內澇影響加重;城市熱島效應加劇導致的高溫熱浪成為新危害;海平面上升加劇導致風暴潮強度增大、海岸侵蝕、紅樹林等生態系統退化……「可以說,廣東氣候系統正在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將越來越深刻影響著生態系統演進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在未來幾天裡,「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的成員們,將從廣州出發,在中山、陽江、茂名、湛江進行考察。其間,他們將通過走訪海洋觀測站了解海平面上升監測情況,走到沿海居民家中了解氣候變化對他們生活產生的影響,同時,考察成員們還將考察低碳企業園區、風力發電企業,了解廣東省在開展低碳舉措和發展清潔能源方面的情況。在陽江和茂名,考察團將走訪颱風登陸點,研討防颱風舉措和防災減災意義。最後,考察團將到湛江,實地查看海平面上升對紅樹林生長的影響。
為方便公眾更好地了解氣候變化影響,此次活動還邀請了人民日報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科技日報社、騰訊網、新浪網、南方日報社、廣州日報社、中國天氣網、中國氣象報社、《氣象知識》雜誌的編輯記者共同考察報導。
(責任編輯:蘇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