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走近廣東紅樹林

2020-12-04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謝忠軍

  在中國大陸最南端的南海海岸,有一支特殊的海岸衛隊,它們中有很多衛士守護祖國南海海岸已有幾個世紀,久經考驗,頑強忠誠。它們就是紅樹林,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守護國土,庇護民眾,是一支鋼鐵勁旅。

  紅樹林廣泛分布在廣東、廣西的濱海灘涂。記者了解到,廣東省湛江紅樹林保護區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紅樹林保護區,總面積2萬餘公頃,其中紅樹林面積7256公頃,佔全國紅樹林總面積的33%,保存有中國大陸面積最大、種類最多、分布最集中、生態系統最完整、生物種類最豐富的紅樹林。紅樹林是地球上生產力水平最高的四大海洋自然生態系統(紅樹林、珊瑚礁、鹽沼和上升流區生態系統)之一。

  廣東湛江紅樹林保護區管理局局長許方宏告訴記者,紅樹林最重要的作用在於固定二氧化碳和釋放氧氣,抗風消浪。許方宏指著眼前的湛江紅樹林保護區高橋核心區說,這900公頃紅樹林,每年可吸收23100噸二氧化碳,固定627噸碳,對於調節大氣,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具有重大意義。

  站在保護區的一道堤壩上,記者放眼望去,紅樹林就像銅牆鐵壁,密實地守衛著大陸。許方宏介紹,高橋核心區的紅樹林從海岸向陸地延伸約1公裡。縱深100米的紅樹林可以消減80%的風暴潮衝擊力。「如果不是這1公裡紅樹林,我們腳下這些疏鬆的堤壩,包括以前的鋼筋混凝土防波牆,都不堪一擊。」

  許方宏說,80年代紅樹林面積銳減,近年來,通過建立紅樹林保護區和人工再種植等方式,紅樹林面積正以年均5%的速度逐步恢復。

  在紅樹林深處,記者遇到剛剛從保護區內的河畔挖貝歸來的幾位大姐,湛江紅樹林保護區核心區所在地高橋鎮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歷史上,當地的父老鄉親以紅樹林為生,打漁、挖貝,紅樹林不僅是當地老百姓的一個寶庫,也阻擋了風暴潮對陸地和老百姓的傷害。今天,對紅樹林的保護最終也不能脫離造福當地群眾。

  但是,對於紅樹林保護區和當地政府來說,保護與開發始終是一對矛盾。許方宏說,經過這些年的經驗,單純的保護並不是一條可行的道路。目前,紅樹林保護區實行「社區共管」,即與相關單位(包括當地居民在內的利益相關者)成立共管委員會,籤訂共管協議;實行值班巡邏制度和資源管護責任制;同時廣泛宣傳,提高社會公眾保護紅樹林的意識。

  為了更好地向參加「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走進廣東」的記者展示紅樹林神奇的胎生本領,許方宏摘下兩隻成熟的果實,較真兒的記者擔心這會影響這顆樹的繁殖和生長。許方宏笑著解釋,紅樹的果實成熟以後,不會馬上脫落,而是直接而是直接在果實裡發芽,吸取母樹裡的養料,長成一棵胎苗,然後脫離母樹,立地即生根發芽,變成一顆獨立的樹。 說著他把果實插進泥土中,「現在,這就是一顆樹了。」許方宏說。

  記者也好奇並充滿希望地將另外一隻果實插進紅樹林的泥土,並詢問這麼簡陋的種植能不能讓它成長為海岸衛隊的一員,許方宏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責任編輯:葉海英)

  強颱風之後 粵西漁民的傷痛與重生

  ——走進颱風致災樣本島嶼 探究如何防颱風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劉文靜

    一條長約四千多米的海陵大堤被吹成七八段,大片的魚排養殖場一夜間化為烏有,公路收費站的工作人員寫好了遺書……這不是電影誇張的表現手法,而是2008年強颱風「黑格比」給廣東陽江海陵島帶來的真實場景。

  提起颱風,廣東人不會忘記2008年第14號強颱風「黑格比」,當年9月24日6時45分,它以48米/秒的風力在廣東省電白縣陳村鎮沿海地區登陸,登陸地點距海陵島很近,成為繼1996年以來登陸廣東的最強颱風。 

  「黑格比」噩夢4年之後,海陵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當年損失慘重的漁民是否已經從颱風的創傷之中恢復?「氣候變化中國行走進廣東」大型科普考察團22日走進了海陵島,揭秘颱風致災樣本島嶼的「颱風後面貌」,探究未來如何更好地防颱風。

  「黑格比」噩夢 從「廣東魚倉」到「失樂園」。

  海陵島,一座位於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端的獨特島嶼,享有「南方北戴河」和「東方夏威夷」之美稱,被譽為一塊未經雕琢的翡翠。這片一百多平方公裡的海島又被稱為「廣東魚倉」,孕育了眾多世代以「漁」為生的漁民。

  其中,閘坡漁港早已是聞名全國的十大漁港之一。海陵島猶如一個巨大的水族館,魚、蝦、蟹、貝、藻類一應俱全,有捕撈價值的魚類達300多種,其中有幾十種營養價值、經濟價值極高的海產珍品。

  「這裡的漁民很多都是靠魚排養殖致富的,如果風調雨順,最初投入十萬的漁民3年左右就能創造百萬收入,2008年以前海陵島有很多『百萬漁民』。」陽江市氣象局副局長梁國鋒說道,2008年「黑格比」的破壞讓很多漁民「百萬返貧」。 

  在大湖或海上進行網箱養魚,用又厚又長的木板構架成一個牢固框格,在框格裡掛上漁網,網中養魚。這種木質構架養魚人稱之為「魚排」。為了養殖生產方便,養魚人在魚排上搭建木屋,生產、生活都在魚排上,魚排連成片,木屋連成村。「這種養魚方式集中便利,但當強颱風『黑格比』來襲的時候,魚排養殖場成了損失最慘重的領域。」梁國鋒介紹。

  從事魚排養殖多年的林大姐回憶當年的損失時依然苦不堪言,「雖然提前知道有颱風,沒有想到這個颱風會這麼強,那天白天的天氣特別好,大家撤離之前防護措施沒有做到最嚴格,第二天再來養殖場看的時候,不管是魚還是魚排都被吹走了,這是我幹了20多年最慘的一次。」據林大姐估算,當年「黑格比」颳走了她們家五六十萬。而在閘坡鎮,像林大姐這樣的損失情況當年比比皆是。

  除了漁業損失,基礎設施的損毀也讓親歷者記憶猶新。據梁國鋒回憶,颱風過後,陽江市區的路燈和樹木諸多被吹毀,已有近50年歷史連接海陵島和陸地的唯一通道——海陵大堤被吹成了七八段,持續幾天的斷水斷電斷通訊……他指著海陵大堤的入口處說道,「當年這裡是有一個收費站的,以前我們常常向其中的工作人員搜集颱風災情,當年甚至有個工作人員因為『黑格比』寫下了遺書。」

  據國家海洋局閘坡海洋環境監測站站長範計科介紹,當年他們監測到「黑格比」的最大風速達51.3米/秒。監測站的值班人員回憶道,「當時的風浪非常大,感覺房子在發抖,我們閘坡海洋環境監測站的門窗都給吹壞了。」

  4年後海陵島:漁民現狀喜憂參半 如何更好防颱風?

  22日下午,考察團成員站在曾被嚴重損毀的海陵大堤旁,看著已經被修復的道路和堤兩側堆積的石頭,仿佛損毀未曾發生。「大堤當年耗時半年多才修復成功,堤兩側的石頭較2008年前變得更大了,石頭越大對海浪的緩衝作用越大。」梁國鋒介紹道。

  大堤的修復似乎是眾望所歸沒有懸念,但漁民損失的恢復卻是喜憂參半。當年損失慘重的林大姐在颱風過後,通過跟親戚朋友借款,毅然在原先的海面上繼續進行魚排養殖,並開了餐館,到今年已經重新擁有30多萬的資產。「現在聽到有颱風就特害怕,2008年那次我們太苦了。」儘管這幾年自己的養殖場已有起色,回想當年林大姐依然心有餘悸。 

  「去年,我認識了一個曾經的漁民,由於2008年『黑格比』的破壞瞬間負債,現在已經轉行做摩的司機,工作辛苦且收入甚微。」梁國鋒說道,像這樣情況的「前漁民」不在少數。

  「黑格比」過後,海陵島加強了防颱風措施,但是面對極端天氣事件,還缺乏財產保護的有效手段。據介紹,廣東颱風預警發布,地方啟動三級以上應急響應時,需保證海上人員全部撤離;一旦颱風紅色預警發布,通往海陵島的公路將被封閉……然而,這似乎並無法解決靠天吃飯的漁民憂慮。如何在保證生命安全的同時,將颱風造成的財產損失降到最低?未來的防颱風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小欖見聞:低碳環保舉措給企業帶來發展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竇莉新

  這次「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走進廣東」活動的第一站,我們來到中山市小欖鎮。

  進入小欖的第一感覺是:這個鎮好大啊!我們乘坐的汽車,經過了一個個足球場大小的企業園區,穿過繁華程度不遜大城市商業街的鎮中心,又掠過一個個佔地不小的公司,才到了我們要參觀的企業。

  據小欖鎮領導介紹,這裡確實不是個「小」鎮:面積75.4平方公裡,常住人口30多萬,2011年全鎮生產總值202.4億,稅收37.7億。

  這樣的業績也是慢慢發展起來的。他們的廠房1998年剛建成的時候,周圍還是一片荒地。而現在他們的左鄰右舍都是佔地數十畝的大企業。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五金行業就是小欖鎮的傳統產業,這裡被譽為中國「南方鎖城」。經過20多年的發展,小欖鎮五金製品行業已形成以鎖具、燃氣具為龍頭,上下遊產品及各類配件品類齊全的10類五金產業群。

  不過傳統產業近些年受到城市生態環境、發展空間的嚴重製約,而且相當多的企業屬於資源、能源消耗型的低端製造業企業,2010年人均碳排放為6.82噸,萬元GDP的排放量為1.21噸。廣東省政府要求小欖在2015年完成下降19.5%的目標。

  為了實現低碳減排目標,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小欖鎮主動進行城鎮低碳化改造和工業低碳化改造,鼓勵企業開展低碳產業創新和低碳市場機制創新,並出臺了獎勵企業改造的辦法,調動企業升級改造的積極性。

  我們首先來到一家膠粘製品企業。為了處理生產不乾膠塗布過程中產生的有毒氣體,他們引進了RTO(蓄熱式熱氣處理裝置),把廢氣吸入封閉式設備,升溫至800℃以上進行高溫裂解,生成無毒氣體和水。另外,他們還進行了鍋爐改造,改燒重油為天然氣,消除了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的排放。

  這些改造措施投入很高,需要上千萬元。但幾年下來, 企業的改造升級也顯現了很好的成效,不僅有害氣體排放和溫室氣體排放明顯降低,不再燃燒重油和進行脫硫,每年也為企業節約了近千萬元。目前,改造的成本已經收回,並且提升了企業的利潤空間。

  在另一家以生產電路板為主業的企業,我們主要了解了他們處理汙水的措施。印製電路板的過程中,不僅要消耗大量水電資源,還會產生多種汙染物。特別是微蝕廢液中富含銅,處理難度大,傳統處理方法還會造成水資源的二次汙染。

  該企業投入22萬元,引進節能環保設備,通過電解方式,實現廢液自動循環再生,同時還能回收金屬銅,每年減少新鮮水用量142噸、減少廢水排放量135噸。

  除了督促企業進行環保設施改造,全鎮還大力推廣照明節電技術、中央空調節電技術、餘熱回收、節能家用電器等技術(產品)。

  僅僅半天的時間,我們可能了解的不夠細緻和深入,但看到小欖鎮已經完成《小欖鎮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報告》和《小欖鎮「十二五」低碳發展規劃》,我們相信,如果有機會再來這裡,將看到一個更為低碳環保的小欖鎮。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走進廣東活動正式啟動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竇莉新 記者謝忠軍報導 11月21日,由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華風氣象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大型科學考察與氣象科普活動——「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走進廣東」在廣州正式啟動。

  「近年來,重大災害性天氣和極端氣候事件呈現頻發、多發趨勢,這在不斷提醒和警示著我們,不僅要關注短期天氣形勢及變化,更要關注對氣候變化規律的認識與研究。」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潘進軍在啟動儀式上指出,由於氣候變暖引起的一系列氣候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全球氣候變化深刻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從2010年開始舉辦,至今已走過青海、內蒙古、江西、廣西四省(區),對青海三江源、內蒙古阿拉善地區、江西鄱陽湖地區、廣西紅水河流域進行了氣候變化影響調查。從氣象科學的角度見證氣候變化、面向公眾宣傳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以真實的所見所聞展現氣候變化對我國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影響,以客觀公正的角度反映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採取的態度和措施。活動通過大量文字和圖片報導,引領公眾走到我國生態環境重要區域,尋找氣候變化影響的蹤跡,與專家一起探究應對之策。

  據介紹,中國氣象局長期以來一直關注全球變暖趨勢,進行氣候變化相關學科的研究,為國家相關部門提供制定適應及應對措施決策的科學依據。在進行科學研究的同時,氣象部門還積極開展氣候變化的公眾科普宣傳。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華風氣象傳媒集團,作為公眾氣象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窗口,近年來多次組織氣候專家與媒體進行科普考察,通過實地走訪,了解氣候變化究竟給我國帶來哪些影響。

  據了解,全球變暖目前已經對中國海岸帶環境和生態系統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近5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有加速趨勢,並造成海岸侵蝕和海水入侵,使珊瑚礁生態系統發生退化。同時,氣候變化伴隨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引發的氣象災害的增多,颱風強度增大、頻度增加,對沿海城市的破壞性增強。廣東擁有全國最長的海岸線,受海平面上升、颱風等不利影響明顯,對廣東沿海城市進行氣候變化影響調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意義。

  廣東省氣象局副局長莊旭東表示,廣東處於對氣候變化敏感的南海季風區,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廣東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多發、頻發、重發的態勢。颱風強度增強、路徑複雜,極端強降水增多,暴雨洪澇、城市內澇影響加重;城市熱島效應加劇導致的高溫熱浪成為新危害;海平面上升加劇導致風暴潮強度增大、海岸侵蝕、紅樹林等生態系統退化……「可以說,廣東氣候系統正在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將越來越深刻影響著生態系統演進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在未來幾天裡,「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的成員們,將從廣州出發,在中山、陽江、茂名、湛江進行考察。其間,他們將通過走訪海洋觀測站了解海平面上升監測情況,走到沿海居民家中了解氣候變化對他們生活產生的影響,同時,考察成員們還將考察低碳企業園區、風力發電企業,了解廣東省在開展低碳舉措和發展清潔能源方面的情況。在陽江和茂名,考察團將走訪颱風登陸點,研討防颱風舉措和防災減災意義。最後,考察團將到湛江,實地查看海平面上升對紅樹林生長的影響。

  為方便公眾更好地了解氣候變化影響,此次活動還邀請了人民日報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科技日報社、騰訊網、新浪網、南方日報社、廣州日報社、中國天氣網、中國氣象報社、《氣象知識》雜誌的編輯記者共同考察報導。

  (責任編輯:蘇玉君)

相關焦點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第一部分 中國氣候變化的現狀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一、中國氣候變化的觀測事實與趨勢  二、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現狀  三、中國減緩氣候變化的努力與成就第二部分 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與挑戰  一、中國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基本國情  二、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  三、中國應對氣候變化面臨的挑戰
  • TNC: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在應對氣候變化中不可或缺
    COP25期間,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國際氣候政策主任約翰威爾迪克(John Verdieck)受邀參加了由中國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主辦,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承辦的以「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為主題的中國角邊會。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摘要
    《氣候公約》同時也要求所有締約方制定、執行、公布並經常更新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對氣候變化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並根據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採取了一系列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和措施,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 中國TNC首席代表馬晉紅:應對氣候變化 解鎖自然力量
    日前,CEGA(China Environmental Grant makers Alliance)環境資助者網絡舉辦專場沙龍活動,對被列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九大行動領域之一的「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進行了探討。
  • 溼地保護: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自然解決方案
    2019年,世界溼地日的主題是「溼地應對氣候變化」,旨在提醒公眾: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我們並非無能為力。事實上,溼地保護能夠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一重大問題的自然解決方案。溼地是重要的「儲碳庫」在人們的印象中,沼澤是一種熟悉的溼地類型。
  • 應對氣候變化_中國氣象局
    應對氣候變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7年03月02日14:08
  • 我國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全文)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對氣候變化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成立了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機構,並根據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採取了一系列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和措施,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作為履行《氣候公約》的一項重要義務,中國政府特制定《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本方案明確了到2010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目標、基本原則、重點領域及其政策措施。
  • 植萬億棵樹:應對氣候變化 貢獻中國碳中和目標
    而由於人類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導致紅樹林、泥炭地和熱帶雨林損毀,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增加了13%,持續加劇氣候變化。樹木,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佳的碳捕獲與碳封存載體,對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緩解氣候變化風險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推動再造林的遠大目標與行動顯得尤為重要,科學的指導並開展大規模植樹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挑戰的最優方案之一。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釐清對氣候變化科學性的認識,有利於進一步取得科學共識,堅定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取向。只是從應對氣候變化的角度表述為「減緩戰略」和「適應戰略」,或者說,客觀上順應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2007年發布的「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的總體目標,是「減緩」與「適應」並重的。這一目標也體現了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和應對氣候變化要求的一致性。
  • 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舉措
    中國是最早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發展中國家。2007年6月,中國政府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全面闡述了中國在2010年前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這不僅是中國第一部應對氣候變化的綜合政策性文件,也是發展中國家在該領域的第一部國家方案。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
    三、中國應對氣候變化面臨的挑戰第三部分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指導思想、原則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二、原則  三、目標第四部分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政策和措施  一、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重點領域  二、適應氣候變化的重點領域  三、氣候變化相關科技工作
  •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有承諾、中國在行動!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有承諾、中國在行動! 原標題: 今天,習近平主席將出席氣候雄心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針對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習主席曾在多個場合闡述中方觀點和承諾,並積極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邊進程。
  • 解讀: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原則·目標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原則  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的原則;  遵循《氣候公約》規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減緩與適應並重的原則;  將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其他相關政策有機結合的原則;  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的原則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全文)
    《氣候公約》同時也要求所有締約方制定、執行、公布並經常更新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對氣候變化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成立了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機構,並根據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採取了一系列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和措施,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有哪些新氣象
    在這輪機構改革中,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肩負著建設美麗中國的重任,一些相關職能從其他部委轉至這個年輕的部委,備受關注的包括應對氣候變化的職責。在今天生態環境部的例行發布會上,氣候司司長李高首次在發布會上亮相,媒體都在關注轉隸之後的氣候司有哪些新氣象。
  • 中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高清大圖」
    此外,數據還將服務於全球變化研究,準確評估全球碳循環、溫室氣體排放等。  23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的2014年聯合國氣候峰會,正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力量的又一次匯聚,爭取為明年氣候變化達成一個新的協議,增加政治推動力。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助推著中國碳排放總量上升為世界最大。
  • 應對氣候變化 習近平「中國承諾」彰顯大國擔當
    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針對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習近平主席曾在多個場合闡述中方觀點和承諾,並積極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邊進程。
  • 人類活動加劇退化 我國紅樹林半世紀來喪失73%(圖)
    廣東雖然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將大部分紅樹林劃入自然保護區,並從2000年開始紅樹林數量保持穩定增長,但與上世紀50年代的鼎盛期相比仍然少一半。而據專家預測,由於人類活動加上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逐漸加劇,大概到2030年,因為海平面上升,紅樹林將直面潮汐浸淹的威脅。保護工作剛剛起步的紅樹林,又將遭受另一次嚴峻考驗。
  • 庫布其模式: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中國經驗
    經濟觀察網 李仲和/文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人類除了努力減排溫室氣體,還有其他路徑可入手嗎?剛剛結束的巴黎氣候大會,一個來自中國的實踐案例提供了新的選擇:通過荒漠化治理,同樣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份《報告》重點展示了中國庫布其「治沙、生態、經濟、民生」平衡驅動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踐案例;展現了中國企業積極響應、認真踐行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莊嚴承諾的有力行動。
  • 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問題是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之首,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普遍關注,紛紛制定對策。本文概述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政策從戰略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因其地理、氣候等因素,氣候變化給日本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從戰略高度應對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