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CEGA(China Environmental Grant makers Alliance)環境資助者網絡舉辦專場沙龍活動,對被列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九大行動領域之一的「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進行了探討。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家順先生、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鄭高波先生、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項目主任王彬彬女士、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中國項目首席代表馬晉紅女士在沙龍上發言。沙龍由CEGA執行主任張瑞英女士主持。
在本次沙龍活動上,與會嘉賓就什麼是「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公益組織如何與政府、企業一道探索實踐NBS中國模式,NBS面臨的機遇挑戰等問題,與線上近130位觀眾開展了逾90分鐘的深入探討和對話討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發言中,馬晉紅女士指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對目前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模式有了全新的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美麗中國的內在要求,是小康社會的標配。如何通過自然的力量,充分發揮自然的服務功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自然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利用自然的力量、增加對「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的投資,現在很多環境問題都有望得到順利解決,而且可以帶來諸多的收益。
馬晉紅女士通過一系列數據分析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巨大潛力,認為目前人類大大低估了其服務功能和價值。比如到2030年控制全球升溫2℃所需的碳減排量中,僅通過土地的合理利用就能夠實現三分之一。她強調,保護自然還能獲得極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例如針對自然修復的投入可以撬動巨大的社會資本,在帶來生態效益的同時增加就業機會,特別是在中低端收入和經濟欠發達地區;此外,投資自然還能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等。
馬晉紅女士表示,當前最大的挑戰之一是如何建立市場交易機制,給生態服務功能定價。TNC對此做了有益嘗試。在近海紅樹林修復項目中,TNC通過研發和實施信貸機制,給紅樹林的碳匯、海岸韌性收益定價,鼓勵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和其他行業企業購買藍碳信用和韌性收益以抵消企業碳足跡,並促進當地可持續發展。金融工具的使用將企業資源與社區發展、自然保護結合起來,為形成定價機制提供了有益探索。
自2019年9月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上「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被列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九大行動領域之一以來,NBS逐漸受到各方重視。同年12月10日,生態環境部在西班牙馬德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主辦了「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邊會,更是讓NBS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CEGA環境資助者網絡平臺於2018年發起成立,致力於加強中國環境資助者交流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