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上比美國做得更好(圖)

2020-12-01 搜狐網

  12月15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左)與代表團副團長蘇偉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高層會議開幕式上。當天,氣候變化大會開始進入高層會議階段。新華社記者武巍攝

  英文《中國日報》12月15日評論版文章:去年此時,戈爾由於激發了全球對氣候變化的關注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然而,這位美國前副總統顯然沒有成功地說服其同胞立刻採取行動的緊迫性。

  他依舊在國內為此苦戰。

  於是,戈爾曾多次提及中國在開發清潔和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和風能資源——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並以此督促美國採取行動。同樣的例子,《紐約時報》著名的專欄作家、綠色革命的有力號召者——託馬斯弗裡德曼也將中國視為綠色革命的榜樣。

  他們提及中國可能有多種原因。或許是,如果連中國這樣一個貧窮國家都能做到這一點,富裕的美國為什麼不能呢?再或者,如果中國能在清潔能源上處於領先地位,這就意味著美國力量在世界舞臺上將會進一步下降。

  一個星期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布魯金斯學會上說,在清潔能源處於領先地位的國家將在世界舞臺上處於領先地位。他希望美國成為這個國家。

  不幸的是,歐巴馬、戈爾和弗裡德曼的呼籲並沒有引起如美國人的關注。其關注率甚至還不如氣候門事件、高失業率、阿富汗戰爭以及「老虎」伍茲無限期告別高爾夫等其他問題。

  氣候門引發了熱議。因此,儘管世界其他地區正忙於尋找解決氣候危機的方法,許多美國人依舊在討論氣候變化是否真實。由于堅信人類的活動並不影響全球變暖,前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莎拉佩林(SarahPalin)再次成為公眾的焦點。可悲的是,她的支持率似乎在上升。

  儘管美國參議員約翰克裡(John Kerry),約瑟夫利伯曼(JosephLieberman)和格雷厄姆(LindseyGraham)最近發布消息,試圖向世界宣布美國的氣候變化立法仍然存在。但是,來自參議院和其他一些機構的強烈反對卻更為活躍。反對的組織中,就有許多來自十多家煤炭生產州歐巴馬的民主黨同志。

  在這樣的嚴峻形勢下,美國不可能在哥本哈根做出任何重大承諾——一個世界領袖的承諾。這也許就是為什麼美國首席談判代表氣候託德斯特恩(ToddStern)極力將注意力轉向中國,而不是討論美國的角色和責任。

  儘管斯特恩強調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他卻顯然地避而不談——中國的碳排放量雖然略高於美國,但其人均排放量列為全球第96位。這個排名是國際能源組織公布的最近數據。

  美國的人均碳排放量是中國的4倍,更不用說在歷史上,美國及其歐洲發達國家是主要的排放國。

  如果斯特恩對處於中國、印度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一些不發達地區的人們說,他們不能使用生活用電和衛生紙,因為這將增加碳排放。顯然,這種說法很不人道。

  因此,現在不是互相指責的時侯。隨著全球變暖威脅我們的星球,每個國家唯一、道義的做法就自願採取應對措施。

  好在的是,氣候門沒有讓中國分心。中國並沒有因失望於美國缺乏領導精神,就放緩了綠色革命的步伐。畢竟,推行低碳的發展道路最終也會使得中國受益。

  環境問題嚴重危害了13億中國人及其後代。清潔的水源、空氣和環境,現在已經成為中國的稀缺資源。即使美國沒有採取實際行動,中國還是會更為積極地推進綠色革命。(中國日報評論員陳衛華編輯 裴培)  

氣候變化大會中國高調「發聲」

  以往的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不同,在此次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期間,中外記者明顯的感覺是,中國除了積極參與談判,也更加勇於表達了。

  「這次會議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發達國家開空頭支票,到最後根本就不落實,」參加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第一天的高調亮相讓人耳目一新。一周多以來的吹風會上,中國代表團負責人紛紛出場,解振華的一針見血,何亞非的睿智,蘇偉的幽默,於慶泰的清晰,讓中國「聲音」充分傳遞出來。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舉措彰顯負責任發展中大國形象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會不會是最後一次拯救地球的機會?這個問題不得而知。但世界各國應當深切認識到的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真誠、務實的合作態度和舉措是關鍵時刻唯一的選擇。

  相比於部分發達國家在溫室氣體減排上含糊其辭、規避責任的態度,中國長期以來應對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的努力得到國際社會多方認可。 (來源:中國日報)

相關焦點

  • 應對氣候變化_中國氣象局
    應對氣候變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7年03月02日14:08
  • 解振華:氣候變化危害和影響已發生 應對變化越來越緊迫
    中新網11月26日電 今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指出,IPCC最近做了一個1.5℃的特別報告,這個報告說明氣候變化的危害和影響已經現實發生了,而且應對氣候變化越來越緊迫,給了我們這麼一個明確的信號,也提出了各種選擇,所以在這一點上,中國的科學家們也做了很大的貢獻。
  • 中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高清大圖」
    他說:「這一詳盡的數據集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監測和管理全球地表和土地使用方面的變化」。  這套凝聚了中國科研人員4年心力的地表覆蓋圖,基於遙感技術獲取海量數據,涵蓋全球陸域範圍,包括耕地、水體、林地等10大類地表覆蓋信息,有助於各國提高地理信息獲取和應用能力,有效應對氣候變化。
  •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有承諾、中國在行動!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有承諾、中國在行動! 原標題: 今天,習近平主席將出席氣候雄心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針對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習主席曾在多個場合闡述中方觀點和承諾,並積極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邊進程。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適應氣候變化,從本質上說,就是增強人類在不斷變化的氣候條件下的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能力。顯然,對氣候變化認知上的不確定性並不影響「適應戰略」的確定性。 節能減排也好,改善和建設防災減災的基礎設施也好,本來都是國家科學發展的內在需求。只是從應對氣候變化的角度表述為「減緩戰略」和「適應戰略」,或者說,客觀上順應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第一部分 中國氣候變化的現狀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一、中國氣候變化的觀測事實與趨勢  二、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現狀  三、中國減緩氣候變化的努力與成就第二部分 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與挑戰  一、中國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基本國情  二、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  三、中國應對氣候變化面臨的挑戰
  •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走近廣東紅樹林
    為了更好地向參加「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走進廣東」的記者展示紅樹林神奇的胎生本領,許方宏摘下兩隻成熟的果實,較真兒的記者擔心這會影響這顆樹的繁殖和生長。許方宏笑著解釋,紅樹的果實成熟以後,不會馬上脫落,而是直接而是直接在果實裡發芽,吸取母樹裡的養料,長成一棵胎苗,然後脫離母樹,立地即生根發芽,變成一顆獨立的樹。
  • 美國宇航局:2100年全球氣候變化預測圖
    這些氣候模擬使用了當前能夠獲得的最佳氣候系統物理模型,對兩類不同的溫室氣體排放模式下全球氣候未來走向進行了測算。這裡展示的是一份全球氣溫圖2015年6月11日據美國宇航局(NASA)網站報導,該機構近日發布了直到2100年全球氣溫與降水的變化預測情況。這是全球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上升趨勢做出的測算結果。
  • 中國要以發展的眼光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題記:2019年9月29日上午,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能源基金會資助的第三屆氣候變化經濟學對話在國發院朗潤園圓滿舉行。本次對話主題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及能源革命、氣候變化與環境保護戰略」,由北大環境與能源經濟研究中心牽頭,來自經濟學界和環保氣候學界的專家學者們展開深入交流。
  • 媒體專訪解振華:氣候變化問題上中國非常願意和美國加強合作
    媒體專訪解振華:氣候變化問題上中國非常願意和美國加強合作 俞嵐、李曉喻、彭大偉/中新社 2017-11-13 19:36
  • 解讀: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原則·目標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原則  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的原則;  遵循《氣候公約》規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減緩與適應並重的原則;  將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其他相關政策有機結合的原則;  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的原則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有哪些新氣象
    在這輪機構改革中,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肩負著建設美麗中國的重任,一些相關職能從其他部委轉至這個年輕的部委,備受關注的包括應對氣候變化的職責。在今天生態環境部的例行發布會上,氣候司司長李高首次在發布會上亮相,媒體都在關注轉隸之後的氣候司有哪些新氣象。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摘要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氣候公約》)指出,歷史上和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對較低,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排放中所佔的份額將會增加,以滿足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氣候公約》明確提出,各締約方應在公平的基礎上,根據他們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的能力,為人類當代和後代的利益保護氣候系統,發達國家締約方應率先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不利影響。
  • 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舉措
    中國是最早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發展中國家。2007年6月,中國政府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全面闡述了中國在2010年前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這不僅是中國第一部應對氣候變化的綜合政策性文件,也是發展中國家在該領域的第一部國家方案。
  • 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哲學思考
    本質上,氣候變化問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產生的,最終也只能依靠社會關係的調整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來解決,綠色發展方式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根本路徑。  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審視和思考氣候變化的一般規律和主要矛盾  從事物發展規律看氣候變化的客觀存在。運動是物質的本質屬性。
  • 戰略| 提振全球雄心,為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中國力量
    在氣候雄心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視頻發表了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進一步明確了中國自主貢獻的指標,並提出三點倡議。作為應對氣候變化議題的全球性多邊協議, 《巴黎協定》的貫徹主要依靠締約方兌現承諾的意志和行動。美國的退出,不僅重創國際社會在此方面的合作,其能源政策的調整也使氣候變化議題失去了焦點地位——政策重心轉向能源問題的美國,並沒有將氣候變化作為主要威脅,節能減排也就成了空話。」在採訪中, 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副院長孫興傑表示。
  • 西方媒體熱評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方案:態度積極
    新華網專稿: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出席行將舉行的八國集團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期間,將針對國際發展領域的重大問題,包括氣候變化等問題表明中國立場和主張。4日,中國政府發布了中國第一部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性文件《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 美媒: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正逐漸超越美國,拜登「前路漫漫」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在近日用標題為《中國的目標是成為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的領軍者》的16分鐘的專題視頻來表達了一個觀點——「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正在逐漸超過美國」。眾所周知,自從2016年川普擔任美國總統以來,先後推出了多項國際各國之間籤訂的相關協議,其中就包括2017年退出的由195個國家共同協商的《巴黎氣候協定》。但改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是全球各國最為關心的事情,美國也不例外,但畢竟多國共同協作將會提高治理效率。
  • 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與減緩同等重要
    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錯綜複雜,常常涉及多個領域和部門,牽一髮而動全身,尤其需要正確的適應方法學的支撐。方法對頭,事半功倍。目前國際社會適應工作進展緩慢,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沒有捋清適應的優先事項、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陷入「事事皆適應、時時在適應、處處要適應」的認識誤區。要加強適應的技術支撐、加強適應能力建設,使有限的資金投入用在「刀刃」上,發揮最大的效益。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全文)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氣候公約》)指出,歷史上和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對較低,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排放中所佔的份額將會增加,以滿足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氣候公約》明確提出,各締約方應在公平的基礎上,根據他們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的能力,為人類當代和後代的利益保護氣候系統,發達國家締約方應率先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