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專訪解振華:氣候變化問題上中國非常願意和美國加強合作

2020-12-01 澎湃新聞

媒體專訪解振華:氣候變化問題上中國非常願意和美國加強合作

俞嵐、李曉喻、彭大偉/中新社

2017-11-13 19:36

解振華  視覺中國 資料圖

聯合國波恩氣候大會13日進入高級別談判階段。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12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詳解中方將如何進一步改善全球氣候治理。

中國立場:2020年前承諾必須落實

發達國家同意到2020年落實減排承諾,並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每年1000億美元資金支持,是氣候談判多年「拉鋸戰」的重要成果之一。但如今,這些承諾還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這讓飽受氣候變化之苦的發展中國家相當不滿。

在剛剛過去的一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呼籲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框架內設置專門議程,包括推動《京都議定書(多哈修正案)》儘快生效、盤點發達國家落實2020年前減排目標,以及履行對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支持的承諾等。但發達國家似乎還想繼續使用「拖延戰術」。

解振華強調,《京都議定書(多哈修正案)》必須落實;發達國家必須講清楚已經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多少資金,差額部分怎麼辦。此外,各國是否兌現了2020年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承諾,也必須說清楚。

他表示,在這些問題上,中國立場非常明確,不會讓步:只有把2020年前的事情做好,才能為2020年之後落實《巴黎協定》奠定基礎。「如果連已經定下來的事都不落實,還談什麼以後?」

中國角色:貢獻方案彌合分歧

中國近年來在完善全球氣候治理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有目共睹。中共十九大報告稱,中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何謂「引領」?在解振華看來,在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中,有些國家後撤了,而中國卻能提出富有創新性的建議,並為各方所接受,這就是引領作用的體現。

「中國的建議還是有分量的」,他說,「因為我們有經驗教訓,知道怎麼幹才會更好,有本錢和底氣。」

隨著中國作用日益凸顯,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期待也越來越高。用德國《每日鏡報》的話說,中國在氣候領域從「後進生」變成了「救星」。

未來中國如何進一步引領氣候治理「大氣候」?解振華表示,這需要不斷貢獻「中國方案」。一方面,要把本國國內的事情做好,「只有總結了自己的經驗教訓和最佳實踐,才能在多邊場合提出真知灼見」;另一方面,在多邊進程中,中國願意提出「搭橋方案」,彌合各方分歧。

中國態度:非常願意和美國加強合作

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中美曾長期扮演「領舞」角色。但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後,中美在應對氣候變化上能否繼續「共舞」,備受關注。

「中國非常願意和美國加強合作」,解振華明確表示,發展可再生能源,搞綠色建築、低碳交通,對各國培育新興產業、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改善環境都有好處。「不在這方面合作肯定不合適」。

實際上,中美兩國加強氣候合作仍有良好基礎。2013年4月以來,在中美氣候變化工作組的工作框架下,兩國確定了包括載重汽車和其他汽車減排、智能電網、建築和工業能效在內的多個重點合作領域。兩國地方政府也充分對接。2016年6月,中美氣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會在北京舉行,會上雙方籤署了27項合作協議。

民心也站在這一邊。中美智庫日前聯合發布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中美兩國多數民眾支持本國籤署《巴黎協定》,向低碳及新能源路徑轉型;兩國民眾對本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開展的行動均表現出支持態度。

(原題為《專訪解振華:中國將如何改善全球氣候治理「大氣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氣候變化 波恩 解振華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解振華: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 中國都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中新社柏林5月22日電 (記者 彭大偉)針對當前國際氣候治理進程存在的不確定性,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22日在柏林表示,各方應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稱「公約」)和《巴黎協定》確定的基本原則,加速落實已經作出的承諾,決不能倒退。
  • 解振華:氣候變化危害和影響已發生 應對變化越來越緊迫
    中新網11月26日電 今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指出,IPCC最近做了一個1.5℃的特別報告,這個報告說明氣候變化的危害和影響已經現實發生了,而且應對氣候變化越來越緊迫,給了我們這麼一個明確的信號,也提出了各種選擇,所以在這一點上,中國的科學家們也做了很大的貢獻。
  • 全球氣候行動峰會:應對氣候變化出現三個新特點
    中新網舊金山9月14日電 (孫忠一 孫秋霞)英國一項最新研究稱,如果不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未來熱帶、亞熱帶地區以及美國、歐洲等地因熱浪死亡的人數都會持續上升。  氣候變化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全球性挑戰,關乎全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在2018年全球氣候行動峰會「中國角」開幕式上,與會嘉賓指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呈現出三個新特點。
  • 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舉行學術會議並發表重要聲明
    英國商業能源和工業戰略大臣、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COP26)第26屆締約方會議主席阿洛克·夏爾馬,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顧問解振華為本次會議致辭,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第26次締約方會議之友」斯特恩勳爵主持活動,聯盟9所成員學校的十幾位專家學者在本次會議上發言。
  • 專訪:3C原則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唯一途徑
    專訪:3C原則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唯一途徑——訪美能源問題專家黃靖 新華網美國檀香山2月1日電 油價持續高企,全球暖化不斷加劇,使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成為當今世界的熱點問題。長期研究能源和氣候問題的美國知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前資深研究 員黃靖表示,這一問題的嚴峻性超過人類以往任何挑戰,因為這要求國際社會協調一致、真誠合作,而要取得成功,舍3C原則別無他途。 「交流(Communication)、協調(Coordination)和合作(Cooperation),我稱之為3C原則,是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徑,對抗和孤立肯定會導致失敗。」
  • 國新辦「巴黎歸來談氣變」中外媒體見面會
    巴黎會議前,習近平主席和歐巴馬總統、奧朗德總統分別發表了中美、中法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對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最後奧朗德總統和習主席通電話的時候,也對中國代表團對這次會議作出的突出貢獻表示感謝。應該說這次會已經結束了,但是下一步要落實這個會議的成果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今天非常高興,我和我們代表團的同事們,還有與會的市長和企業家,跟大家見面,我們願意回答大家提出關心的各種問題,謝謝大家!
  • 讀懂中國 讀懂世界:氣候變化下的中美合作
    實現綠色發展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努力爭取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是習近平主席2020年9月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的重要國家發展目標。加州是美國第一個提出2045年實現碳中和的州,在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與綠色發展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繼續加強廣東省和加州在綠色高質量發展、碳中和政策研究和技術示範項目等方面的合作,意義重大。
  • 氣候和能源政策太弱 二氧化碳全球排放總量仍不斷增加
    但目前的氣候和能源政策太弱,還不足以扭轉全球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的趨勢。生態環境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比2005年累計下降45.8%,相當於減排52.6億噸;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4.3%,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這要歸功於我國採取的諸多減緩二氧化碳排放增幅措施。
  • 紐約氣候行動峰會 阿拉善SEE向世界展示15年環保歷程
    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步驟,其主要目標是將本世紀全球平均升溫幅度控制在遠低於工業化前的2攝氏度水平,並儘可能接近1.5攝氏度。為支持在實施《巴黎協定》方面所作的努力,增強決心,並加強氣候行動,當地時間2019年9月23日,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
  • 專訪「氣候變化之父」:巴黎協議只是一紙空談
    2006年,他在美國的60分鐘節目裡告訴大家,喬治·W·布希的那屆白宮政府曾經在與氣候相關的新聞發言裡修改了全球變暖問題的相關報告,修改後的版本讓全球變暖問題看起來似乎沒有那麼大威脅。但他本人參與領導的未經修改的報告指出,全球變暖問題威脅巨大。他甚至宣稱,如果沒有美國官方的批准,他就無法在氣候問題上發表自己的言論和觀點,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從未經歷過這種級別的限制。
  • 應對氣候危機需要加強綠色多邊合作
    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中國與歐盟均是推行綠色發展的堅定倡議者與行動者,中歐領導人9月會晤時已明確表示將打造中歐綠色合作夥伴。
  • 專訪振華重工董事長:海工訂單幾乎為零,將大力推廣自動化碼頭
    在博鰲論壇期間,第一財經記者專訪了中國交通建設集團黨委常委、振華重工董事長宋海良。第一財經:目前全球製造業和海運市場低迷,對振華重工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有何應對之策?宋海良:港機、海工業務受國際市場的影響,需求銳減,原因是大量的海洋運輸和貿易減少,再加上前幾年港口裝備的建設漸趨飽和。
  • 中外科學家加強合作研究 共同應對「亞洲水塔」環境變化
    此次會議主題集中在當地水資源,生態系統和人類活動。來自中國、德國、瑞典、尼泊爾、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參會者分享他們的觀測及研究成果,分析地區環境變化及其影響,並以此為基礎制定國際合作方案,向決策者提供科學建議。姚檀棟院士在研討會上發言。
  • 國際觀察 | 美國的氣候變化「雙標」鬧劇
    新華社北京10月7日電 美國近來在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問題上對中國攻擊不斷。美領導人在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中就環保問題抹黑中國,隨後美國務院炮製並公布所謂「中國破壞環境事實清單」。美方在抹黑攻擊中國的同時,誇耀本國在環保領域的所謂「成績」。分析人士指出,美國是全球累計排放溫室氣體最多的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態度消極,備受國際社會詬病。
  • 陳志:技術創新,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最終途徑(圖)
    「氣候變化問題最終需要創新來解決。」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陳志博士近日在接受《科學時報》專訪時發表了上述觀點。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完全展現了產業演化的技術進步、結構變化和制度變遷三層內涵。  陳志在分析了世界主要國家近期的政策動向之後發現,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創新是複雜和多樣的,激進型創新大量存在,許多外國政府為了規避氣候變化創新的巨大不確定性,它們在選擇技術時並不拘泥於激進型創新,「而碳捕獲和封存則成為各國共同選擇的核心技術」,陳志表示。
  • ...LAMPTON:美國新政府與中國在氣候變化、全球經濟治理等領域有著...
    「在一些重要的領域,新一屆政府和中國政府有著廣泛的共同目標,氣候變化、國際衛生、全球經濟治理、氣候變化協定、世衛組織、解決貿易摩擦、抓住相互經濟機遇,以及管理一些全球的熱點等等。」11月26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榮譽教授、外交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David LAMPTON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表示。
  • 2017年度氣候報告發布,我國近十年減排41億噸二氧化碳
    10月31日,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發布會,邀請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7年度報告》,並對即將舉行的波恩氣候大會提出了中國代表團的期望。解振華稱,中國政府積極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談判進程,堅定維護公約的原則和框架,堅持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遵循締約方主導、公開透明、廣泛參與和協商一致的多邊談判規則,不斷加強公約的全面、有效和持續實施。中國願繼續與國際社會一道,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不斷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進程。
  • 解振華、鄒驥:巴黎氣候協定差點被一個單詞毀了
    12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召開「巴黎歸來談氣變」中外媒體見面會,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會議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代表團副團長、國家發改委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江蘇鎮江市長朱曉明,國家氣候變化戰略研究與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鄒驥,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共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 劉結一:中方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和氫氟碳化物問題
    我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劉結一大使在活動中發言指出,去年 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成功通過了 《巴黎協定》,為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進程明確了方向和目標,具有裡程碑意義。落實《巴黎協定》是下階段全球氣候治理的重點。中國已於9月3日完成批准《巴黎協定》國內法律程序,習近平主席與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中國杭州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交存了批准書。
  • 西方媒體熱評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方案:態度積極
    新華網專稿: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出席行將舉行的八國集團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期間,將針對國際發展領域的重大問題,包括氣候變化等問題表明中國立場和主張。4日,中國政府發布了中國第一部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性文件《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