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振華:氣候變化危害和影響已發生 應對變化越來越緊迫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1月26日電 今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指出,IPCC最近做了一個1.5℃的特別報告,這個報告說明氣候變化的危害和影響已經現實發生了,而且應對氣候變化越來越緊迫,給了我們這麼一個明確的信號,也提出了各種選擇,所以在這一點上,中國的科學家們也做了很大的貢獻。

資料圖:北京四環路能見度低。中新社記者 張宇 攝

11月26日,國新辦就《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8年度報告》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會上有記者問,中國現在已經即將實現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所確定的2020年有關的減排目標,考慮到歐盟最新的進展,以及氣候變化政府間專家委員會的最新研究,中國是否會考慮繼續提高減排目標?

解振華指出,IPCC最近做了一個1.5℃的特別報告,這個報告說明氣候變化的危害和影響已經現實發生了,而且應對氣候變化越來越緊迫,給了我們這麼一個明確的信號,也提出了各種選擇,所以在這一點上,中國的科學家們也做了很大的貢獻。

解振華表示,那裡面提出必須要採取措施、提高力度,儘快要控制在2℃或者1.5℃,現在看時間越來越緊迫了。對中國來說,我們要完成好既定的已經做出承諾的目標,爭取做得更好一些。比如我剛才講了,我們2020年的目標,其中有兩項已經完成了,我們還會繼續不懈怠地提高這方面的力度,把工作做好。因為做好了,不光是應對氣候變化,對我們國內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也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所以這一點,國際社會不需要懷疑,我們會認真地去做。

解振華強調,我們現在是希望發達國家要認真地兌現自己的承諾。《巴黎協定》有個重要的原則,就是行動和支持必須相匹配,行動是指減緩的行動和適應的行動,支持就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要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只有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幫助它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它才有可能積極地採取措施。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希望《巴黎協定》的實施過程當中,在實施細則的談判過程當中,在將來制度機制安排當中,應該認真地落實《巴黎協定》所做出的規定,這樣才能夠真正使全球各個國家建立政治互信、積極採取行動,通過國際合作取得應對氣候變化各個不同階段的目標。

相關焦點

  • 解振華: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 中國都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22日在柏林表示,各方應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稱「公約」)和《巴黎協定》確定的基本原則,加速落實已經作出的承諾,決不能倒退。當地時間5月22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八屆彼得斯堡氣候對話會議上講話。 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攝  「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國都將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 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上比美國做得更好(圖)
    12月15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左)與代表團副團長蘇偉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高層會議開幕式上。當天,氣候變化大會開始進入高層會議階段。新華社記者武巍攝  英文《中國日報》12月15日評論版文章:去年此時,戈爾由於激發了全球對氣候變化的關注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 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與減緩同等重要
    減緩是長期的、艱巨的,而適應更為現實和緊迫。在以往的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我們更注重就過去的事件作出被動響應,而不是主動防禦未來的變化,然而應對氣候變化本身就是對風險作出選擇和管理的過程,只有認知到這一點,才能對適應有所領會,並且將適應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抑制未來氣候變暖的目標真正結合起來。目前全世界各國政府、環保界都已經在不斷地積累適應方面的經驗。
  • 中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高清大圖」
    他說:「這一詳盡的數據集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監測和管理全球地表和土地使用方面的變化」。  這套凝聚了中國科研人員4年心力的地表覆蓋圖,基於遙感技術獲取海量數據,涵蓋全球陸域範圍,包括耕地、水體、林地等10大類地表覆蓋信息,有助於各國提高地理信息獲取和應用能力,有效應對氣候變化。
  • 應對氣候變化做好科研轉型
    科學家指出,由於氣候變化,澳大利亞的火災季節有可能變得更長,火勢可能變得更猛烈。「人類正面臨一個緊迫的挑戰。現有的科學研究只是部分了解了氣候變化的風險,以及這些風險將如何影響不同的國家或地區。人類該如何應對,這是一項挑戰。」
  • ——東北糧倉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有哪些影響?未來糧食產區將面臨怎樣的氣象風險?這些問題是國家相關部門近些年來高度關注的問題。  東北三省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未來是否會受到全球變暖的不利影響以及如何應對,成為氣象部門農業氣象服務的重點課題、項目。
  • 應對氣候變化,動植物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最新成果表明,儘管在生物學上存在根本性差異,但植物和動物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進行的演化進程卻驚人的相似。這組條件也被稱為每個物種的「氣候生態位」。 Wiens解釋說,一個物種的氣候生態位反映了它可以生存的地點,以及它將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具體來說,氣候生態位寬的物種可以在多種條件下廣泛分布,而且可能對氣候變化具有特別強的適應能力。反之,生態位狹窄的物種分布範圍可能較窄,尤其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
  • 全球氣候變化對美國的影響
    這份名為《全球氣候變化對美國的影響》的報告是在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領導下,由美國13家政府機構及相關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合作完成的,其重點是研究氣候變化對美國的農業、衛生、水資源以及能源部門的影響。這也是美國總統歐巴馬上臺以來,美國政府部門公布的首個氣候變化評估報告。  人為因素是全球變暖的禍首  報告認為,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二是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將出現變動,種植制度和作物品種將發生改變。三是農業生產條件發生變化,農業成本和投資需求將大幅度增加。四是潛在荒漠化趨勢增大,草原面積減少。氣候變暖後,草原區乾旱出現的概率增大,持續時間加長,土壤肥力進一步降低,初級生產力下降。五是氣候變暖對畜牧業也將產生一定的影響,某些家畜疾病的發病率可能提高。  (二)對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的影響。
  • 【考向預測】氣候對農業的影響,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
    最值得關注和星標的地理科普備考資源庫  氣候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光、熱、水等能量和物質,某地的氣候因素往往決定了該地農業特色和發展目標。  熱帶草原氣候:全年炎熱,但有明顯的乾濕兩季,所以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也要注意加強水利工程,防治旱澇災害。  熱帶沙漠氣候:水分是影響其農業限制因子,所以節水農業、耐旱品種是其主要的發展思路。如以色列,用滴灌讓沙漠開滿鮮花。  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利弊共存,但不利影響較有利影響更為顯著。
  • 《風景園林》熱點導讀|20 氣候變化及設計應對策略
    本期熱點導讀精選16篇「氣候變化及設計應對策略」相關論文,從氣候變化影響評估、設計方法、技術手段等方面闡述國內外風景園林師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與措施,並分享了國際範圍其他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經驗,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氣候變化及設計應對策略的相關研究與實踐。
  • 關於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與防災對策建議
    關鍵詞 氣候,防災,對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未來100年全球氣候還將持續變暖,並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產生巨大影響。我國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面臨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尤其是自然災害的嚴峻挑戰。
  •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走近廣東紅樹林
    「近年來,重大災害性天氣和極端氣候事件呈現頻發、多發趨勢,這在不斷提醒和警示著我們,不僅要關注短期天氣形勢及變化,更要關注對氣候變化規律的認識與研究。」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潘進軍在啟動儀式上指出,由於氣候變暖引起的一系列氣候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全球氣候變化深刻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
  • 氣候變化對空氣危害影響有限
    據英國廣播公司近日報導,以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為主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布報告稱,氣候變化對人造成的危害影響有限,由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室外空氣汙染才是真正的「隱形殺手」。該研究發現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環境研究快報》上。  空氣汙染被認為是目前所面臨的一個主要環境風險。
  • 柳葉刀:沒有一個國家能倖免於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危害
    報告指出, 任何國家無論貧富,都不能倖免於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除非採取緊急行動,否則氣候變化對全球健康的威脅將進一步加劇,擾亂生活和生計,並使醫療系統不堪重負。報告作者指出,新冠疫情後的經濟和社會復甦,為採取氣候行動提供了一個關鍵的機遇。應對這一多重危機交織的舉措將為改善公眾健康、打造可持續經濟和保護環境提供可能。
  • 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哲學思考
    在古代農耕文明中,良好的氣候條件往往帶來人口增長和社會繁榮,反之則容易引發饑荒與社會動蕩。即使在現代社會,突發的氣象氣候災害仍是人類面臨的巨大威脅。全球氣候變化深刻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發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保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人類是參與塑造氣候環境的重要力量。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認為,人不是自然現象的單純旁觀者,而是自然過程的積極參與者。
  • 氣候對健康的風險與日俱增,但保護人類健康免受氣候變化影響仍缺乏...
    根據第一份全球氣候變化與健康進展概況,保護人類健康免受氣候變化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然而,大多數國家並沒有完全按照自己的計劃來實現這一目標。新報告採用了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調查並在《2018年世衛組織健康和氣候變化調查報告》中報告的101個國家的數據。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適應方面,指的是以建設防災減災的基礎設施和提高人類及生物適應氣候變化的生存能力為主要內容的行動。我國是一個水旱等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人均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十分有限,改善防洪抗旱的基礎設施,從技術和管理上強化水安全戰略,已成為迫切的實際需求。 同時,在有限的土地上為我國提供充分的糧食和其他農林產品也面臨著不斷改進品種、土壤和栽種技術,適應氣候變化的長期任務。
  • 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問題是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之首,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普遍關注,紛紛制定對策。本文概述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政策從戰略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因其地理、氣候等因素,氣候變化給日本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從戰略高度應對氣候變化。
  • 【專稿】孔鋒:氣候變化多樣性風險及其應對的全球機制
    引子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之一。本文從氣候多樣性、氣候變化風險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多樣性著手,系統分析了氣候變化對全球可持續發展影響的多樣性和嚴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