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球化智庫(CCG)主任 王輝耀
氣候變化已成為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聯合國日前發布報告,全球自然災害總數在21世紀前20年大幅攀升,氣候相關災害數量激增是造成災害總數上升的主要因素,洪水、乾旱、山火、極端氣溫等災害發生次數顯著增加。
人類活動是導致溫室氣體在大氣層累積的主要原因。為減緩全球變暖趨勢,從1992年達成《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1997年達成《京都議定書》,再到2015年達成《巴黎協定》,聯合國氣候談判艱難前行。2016年11月《巴黎協定》生效,標誌著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從達約階段轉向履約階段。不少地區和國家都制定了詳細的減排目標,推出具體舉措。歐盟委員會、英國、紐西蘭等發布願景或立法,確立到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目標。
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中國與歐盟均是推行綠色發展的堅定倡議者與行動者,中歐領導人9月會晤時已明確表示將打造中歐綠色合作夥伴。隨著國際氣候合作共識達成並落實推進,中歐兩大經濟體的合作,將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從國際政治倡導理念成為市場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正成為世界發展趨勢,與之相匹配的新能源技術、國際碳交易制度及綠色發展標準將重塑產業結構及國際經貿形式。市場的力量是巨大的,綠色發展成為市場經濟導向將持續產生更大範圍、更深程度影響,從而重塑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模式。
儘管美國川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令全球氣候多邊合作受挫,但美國要在全球氣候治理中重塑領導力,美國企業要在新能源市場經濟中佔據優勢並開展國際貿易,也必然要融入到多邊氣候治理及綠色發展趨勢之中。中美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也是碳排放前兩大經濟體,中美在氣候治理合作及綠色發展方面合作潛力巨大,也對全球氣候治理成效起著關鍵作用。
由於缺乏互信、利益牽扯複雜及發展程度較低,在過去20多年中,國際氣候談判艱難推進,強力而有效的多邊氣候治理合作不足,這意味著未來各國需要更大力度推進節能減排。《巴黎協定》提出,要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內,並為把升溫控制在1.5℃內而努力。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去年發布的年度《排放差距報告》警告說,除非未來十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每年下降7.6%,否則將升溫控制在1.5℃之內的目標將無法實現。
綠色多邊合作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國際社會必然的選擇。儘管目前國際社會中仍然存在著一些阻礙合作的因素,但我們可以在現存的國際合作機制中尋求新的思路。
第一,可在G7基礎上加入中國、印度、俄羅斯成立氣候應對G10,在G10框架下更加高效而緊密地探討對接國際多邊氣候合作。中印俄三國加入可使G7的代表權從佔世界人口的10%擴大到47%,G10也將聚集世界碳排放前六大國家。中國與印度的加入使該集團集合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可為發展程度不同國家之間架起溝通合作的橋梁,統籌考慮多種發展情況與發展模式,在推動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同時兼顧各國發展利益。
第二,中美歐可召開三邊峰會,就三邊關係及全球氣候治理等協調觀點及行動。隨著全球性事務愈發複雜,中美歐作為全球政治經濟三大力量中心,理應承擔起更大的責任並對國際事務加強協調溝通。中歐、中美及美歐之間均有溝通協調峰會,在此基礎上建立中美歐峰會有助於中美歐保持常態性、機制性對話,調和中美關係,並就國際事務更高效率達成多邊共識。
在全球氣候治理方面,三方可加強合作,加速全球範圍內針對氣候問題改革的進程,推動資源友好型經濟發展,促進新能源及清潔技術等走向成熟並廣泛應用,從而使全球氣候問題解決進程快速穩步開展。
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各國共同責任。在各國協作履約良好氛圍、國際綠色多邊合作機制及穩定安全的發展模式推動下,氣候變化問題在得到有效應對的同時,也可以從挑戰轉化為機遇,給國際社會帶來有利影響,包括創造新的就業市場、緩解人口壓力與各國發展壓力、促進國家間新能源新技術跨境合作和增進國家間友好交往、維護國際社會安全穩定,等等。
所有這些的前提是,各國需迫切加強綠色多邊合作,加大力度降低碳排放,否則不斷加劇的氣候危機將造成更多重大生命財產損失災難,製造大批氣候難民並加劇貧困問題。國家有邊界,大氣無國界,加強綠色多邊合作應對氣候危機,這是一場需要所有國家尤其是碳排放量高國家加大力度積極參與的全球行動。(王輝耀)
[ 責編:王欣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