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危機需要加強綠色多邊合作

2021-01-13 光明時評

  作者:全球化智庫(CCG)主任 王輝耀

  氣候變化已成為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聯合國日前發布報告,全球自然災害總數在21世紀前20年大幅攀升,氣候相關災害數量激增是造成災害總數上升的主要因素,洪水、乾旱、山火、極端氣溫等災害發生次數顯著增加。

  人類活動是導致溫室氣體在大氣層累積的主要原因。為減緩全球變暖趨勢,從1992年達成《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1997年達成《京都議定書》,再到2015年達成《巴黎協定》,聯合國氣候談判艱難前行。2016年11月《巴黎協定》生效,標誌著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從達約階段轉向履約階段。不少地區和國家都制定了詳細的減排目標,推出具體舉措。歐盟委員會、英國、紐西蘭等發布願景或立法,確立到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目標。

  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中國與歐盟均是推行綠色發展的堅定倡議者與行動者,中歐領導人9月會晤時已明確表示將打造中歐綠色合作夥伴。隨著國際氣候合作共識達成並落實推進,中歐兩大經濟體的合作,將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從國際政治倡導理念成為市場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正成為世界發展趨勢,與之相匹配的新能源技術、國際碳交易制度及綠色發展標準將重塑產業結構及國際經貿形式。市場的力量是巨大的,綠色發展成為市場經濟導向將持續產生更大範圍、更深程度影響,從而重塑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模式。

  儘管美國川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令全球氣候多邊合作受挫,但美國要在全球氣候治理中重塑領導力,美國企業要在新能源市場經濟中佔據優勢並開展國際貿易,也必然要融入到多邊氣候治理及綠色發展趨勢之中。中美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也是碳排放前兩大經濟體,中美在氣候治理合作及綠色發展方面合作潛力巨大,也對全球氣候治理成效起著關鍵作用。

  由於缺乏互信、利益牽扯複雜及發展程度較低,在過去20多年中,國際氣候談判艱難推進,強力而有效的多邊氣候治理合作不足,這意味著未來各國需要更大力度推進節能減排。《巴黎協定》提出,要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內,並為把升溫控制在1.5℃內而努力。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去年發布的年度《排放差距報告》警告說,除非未來十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每年下降7.6%,否則將升溫控制在1.5℃之內的目標將無法實現。

  綠色多邊合作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國際社會必然的選擇。儘管目前國際社會中仍然存在著一些阻礙合作的因素,但我們可以在現存的國際合作機制中尋求新的思路。

  第一,可在G7基礎上加入中國、印度、俄羅斯成立氣候應對G10,在G10框架下更加高效而緊密地探討對接國際多邊氣候合作。中印俄三國加入可使G7的代表權從佔世界人口的10%擴大到47%,G10也將聚集世界碳排放前六大國家。中國與印度的加入使該集團集合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可為發展程度不同國家之間架起溝通合作的橋梁,統籌考慮多種發展情況與發展模式,在推動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同時兼顧各國發展利益。

  第二,中美歐可召開三邊峰會,就三邊關係及全球氣候治理等協調觀點及行動。隨著全球性事務愈發複雜,中美歐作為全球政治經濟三大力量中心,理應承擔起更大的責任並對國際事務加強協調溝通。中歐、中美及美歐之間均有溝通協調峰會,在此基礎上建立中美歐峰會有助於中美歐保持常態性、機制性對話,調和中美關係,並就國際事務更高效率達成多邊共識。

  在全球氣候治理方面,三方可加強合作,加速全球範圍內針對氣候問題改革的進程,推動資源友好型經濟發展,促進新能源及清潔技術等走向成熟並廣泛應用,從而使全球氣候問題解決進程快速穩步開展。

  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各國共同責任。在各國協作履約良好氛圍、國際綠色多邊合作機制及穩定安全的發展模式推動下,氣候變化問題在得到有效應對的同時,也可以從挑戰轉化為機遇,給國際社會帶來有利影響,包括創造新的就業市場、緩解人口壓力與各國發展壓力、促進國家間新能源新技術跨境合作和增進國家間友好交往、維護國際社會安全穩定,等等。

  所有這些的前提是,各國需迫切加強綠色多邊合作,加大力度降低碳排放,否則不斷加劇的氣候危機將造成更多重大生命財產損失災難,製造大批氣候難民並加劇貧困問題。國家有邊界,大氣無國界,加強綠色多邊合作應對氣候危機,這是一場需要所有國家尤其是碳排放量高國家加大力度積極參與的全球行動。(王輝耀)

[ 責編:王欣夷 ]

相關焦點

  • 破解氣候環境危機
    世界各國休戚與共、緊密相連,在氣候環境危機中,只有加強團結協作、合力應對,共同保護好地球家園,才能贏得可持續未來。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全球合作和人類可持續發展,2015年9月在聯合國發展峰會提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中國倡議;2017年5月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再次強調建設全球能源網際網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今年9月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指出,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並提出我國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這些重要講話為推動世界能源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
  • 中日韓等國倡議加強「森林固碳」應對氣候變化
    新華網哈爾濱8月28日電(記者 高星 潘麗君 侯悅)中、日、韓等多國代表27日至28日在此間舉行的第二屆東北亞生態(伊春)論壇上倡議,各國應廣泛開展雙邊和多邊生態保護與建設的交流與合作,推進林業發展,增加森林碳匯,應對氣候變化,共同為維護東北亞地區乃至全球氣候安全和生態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 媒體專訪解振華:氣候變化問題上中國非常願意和美國加強合作
    媒體專訪解振華:氣候變化問題上中國非常願意和美國加強合作 俞嵐、李曉喻、彭大偉/中新社 2017-11-13 19:36
  • 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的...
    「堅定支持《巴黎協定》、促進合作共贏的決心」「團結一心,開創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新局面」「提振雄心,形成各盡所能的氣候治理新體系」「增強信心,堅持綠色復甦的氣候治理新思路」習近平主席提出三點重要倡議,為新的歷史背景下完善全球氣候治理提供中國方案。「環境問題沒有邊界,深刻影響著每個人。治理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全人類共同行動。
  • ...上論壇:以「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應對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危機
    通過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維持和改善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穩定性、恢復力,依靠自然的力量構建應對氣候變化的綠色屏障,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降低氣候災害風險的影響,推動形成生態系統保護恢復與應對氣候變化之間的協同增效,高水平的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 戰略| 提振全球雄心,為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中國力量
    作為應對氣候變化議題的全球性多邊協議, 《巴黎協定》的貫徹主要依靠締約方兌現承諾的意志和行動。美國的退出,不僅重創國際社會在此方面的合作,其能源政策的調整也使氣候變化議題失去了焦點地位——政策重心轉向能源問題的美國,並沒有將氣候變化作為主要威脅,節能減排也就成了空話。」在採訪中, 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副院長孫興傑表示。
  • 氣候談判「間隔年」:解鎖自然力量 應對氣候危機
    為了減緩或者壓低隨著經濟快速復甦帶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報復性反彈速度與幅度,我們需要推動可持續的、兼顧經濟發展和氣候、環境保護的經濟刺激綠色方案的實施,即使COP26延期舉辦也不能削弱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雄心和決心,我們更需要在 NDC 和相關政策制定中重視並充分發揮自然的作用。
  • 中國與國際社會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共促綠色經濟發展
    在如何發展綠色金融以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上,IMF副總裁張濤在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金融峰會發表講話時表示,第一,加大綠色投資。要實現向未來的低碳經濟轉型,需要加大綠色投資,這包括投資於可再生能源、節能建築、圍海堤壩和其他應對海平面上升的基礎設施,以及在諸多其他方面的投資。
  • 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
    充分銜接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等重大戰略和規劃,統籌做好《建設美麗中國長期規劃》和《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編制等相關工作,系統謀劃中長期生態環境保護重大戰略。  (五)加強規劃有機銜接。科學編制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規劃,將應對氣候變化目標任務全面融入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統籌謀劃有利於推動經濟、能源、產業等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政策舉措和重大工程,在有關省份實施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總量雙控。
  • 適應與減緩並重 綜合應對氣候危機
    如何應對日益頻繁的全球性氣候危機?本網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鄭大瑋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網:近年,全球災難性氣候頻發,其原因究竟是什麼?  鄭大瑋:自然災害的發生,有天文、地質、氣象、海洋等自然因素,也有不合理人類活動的因素。  災害發生的自然因素,最重要的是太陽活動。
  • 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
    充分銜接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等重大戰略和規劃,統籌做好《建設美麗中國長期規劃》和《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編制等相關工作,系統謀劃中長期生態環境保護重大戰略。(五)加強規劃有機銜接。科學編制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規劃,將應對氣候變化目標任務全面融入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統籌謀劃有利於推動經濟、能源、產業等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政策舉措和重大工程,在有關省份實施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總量「雙控」。
  • 【地評線】南方網評: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展現大國責任擔當
    氣候變化是典型的全球性問題,需要在各國通過努力達成國際合作的基礎上共同應對。中國把自身應對氣候變化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在全世界面前公布,這樣的承諾和行動,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軟實力和大氣度。   「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唯一的家園。
  • 頂尖科學家達成共識:應對氣候變化最大挑戰是全球合作
    氣候變化如何改變人類命運?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來自全球的頂級科學家從各自研究的領域出發,對於這個與人類休戚相關的熱點問題進行討論。他們一致認為,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之一,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全球各國如何協同一致共同應對。
  • 一周三場多邊峰會,習近平回應「時代之問」
    三個多邊平臺,三場重磅會議,分量舉足輕重。習近平主席接連出席三場重大多邊外交活動,並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後疫情時代,習近平回應「時代之問」,提出中國方案,闡述中國主張。在三場多邊峰會上,習近平兩次強調「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改變」。習近平指出,「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也不可能逆轉」。在習近平看來,這場疫情再次說明,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各國利益緊密相連,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習近平強調,「無論是贏得全球抗疫最終勝利,還是推動世界經濟復甦,國際社會必須團結協作,共同應對危機考驗。」
  • 發布會參考丨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是我們自己要做,要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採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
  • 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實施環境立國戰略:為了應對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2007年6月,日本政府制定了「21世紀環境立國戰略」。該戰略指出,為了克服地球變暖等環境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需要綜合推進「低碳社會」「循環型社會」和「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的建設。提出要變革現有社會經濟結構、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 馬朝旭:面對氣候變化應堅持堅持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
    馬朝旭說,氣候變化是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挑戰。氣候變化造成的自然災害對世界許多地區造成危害,對有關地區糧食安全、水資源、生態環境、能源和人民生命財產等構成嚴重威脅。在個別地區,上述問題甚至成為破壞和平穩定的因素。減緩氣候災害的影響有利於全球穩定和預防衝突。面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挑戰,國際社會需要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從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出發,我談三點看法。
  • 習近平: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
    新華社記者 鞠 鵬攝 倡議開創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新局面,形成各盡所能的氣候治理新體系,堅持綠色復甦的氣候治理新思路  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  國家主席習近平12日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 應對氣候變化 習近平「中國承諾」彰顯大國擔當
    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針對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習近平主席曾在多個場合闡述中方觀點和承諾,並積極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邊進程。
  • 張曉強:世界大國應加強對話合作,推動建立更為協調的新型國際關係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執行局主任張曉強在大會總結髮言時表示,世界主要大國應加強對話與合作,推動建立更為協調的新型國際關係。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並加快了全球百年未有大變局的演變進程,世界經濟也因此陷入嚴重衰退,在此背景下,推動國際社會加強合作,抗擊疫情,是當務之急,推動實現全球經濟增長,實現重回正軌,也是人類共同的目標,這些都考驗著各方的協作精神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