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振華重工董事長:海工訂單幾乎為零,將大力推廣自動化碼頭

2020-12-06 第一財經

「一帶一路」作為中國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重大戰略,正引領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全球化競爭,拓展外部市場,而國企則是「一帶一路」的主力軍。

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逆全球化思潮洶湧的當下,中國的國企如何抓住機遇「走出去」?如何提升海外市場的競爭力?如何把「走出去」與自身的改革和提質增效結合起來?在博鰲論壇期間,第一財經記者專訪了中國交通建設集團黨委常委、振華重工董事長宋海良。

第一財經:目前全球製造業和海運市場低迷,對振華重工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有何應對之策?

宋海良:港機、海工業務受國際市場的影響,需求銳減,原因是大量的海洋運輸和貿易減少,再加上前幾年港口裝備的建設漸趨飽和。像原來和馬士基(全球最大的貨櫃航運公司)一年有三四個大的訂單,現在可能一年就一個訂單。港口新建的計劃幾乎沒有,更多的是改造和升級。就海工業務而言,由於油價下降,海上油氣田開採的動力不足,這兩年純粹的海工訂單幾乎為零。

兩大類業務需求迅速急劇下降,振華重工給出的對策就是供給側改革。從重視製造到重視創造,創新作為企業主要的牽引力和推動力,技術產品服務轉向全方面的創造。當前,振華重工正從設計、研發、管理、服務四個維度進行五個方面的轉型升級,即: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從賣產品轉向賣精品;從賣設備轉向賣系統;從賣硬體轉向賣軟體;從2.0時代的生產模式、管理模式、商業模式轉變為4.0時代的新模式契合中國製造2025提出的要求,更加智能化、精益化。

振華重工的港口機械產品已佔據全球市場82%以上的份額,接下來幾年振華重工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是全自動化碼頭,是第四代自動化碼頭,將來新建的碼頭都會採用自動化或半自動化技術,已經建好的碼頭也會升級,遠程操控可靠性高,也可以節省人工,當然也要考慮到碼頭的條件和具體操作的可能性。

第一財經:面對傳統業務市場不振,振華重工提出了打造全產業鏈。您認為如何處理「聚焦主業」和「適度多元」之間的關係?

宋海良:振華重工在保持原有業務優勢的同時,積極開拓新領域,全面開拓經營與服務市場,全球售後服務與經營網絡布局逐步完善,參與全球項目投資,投融資市場增量初顯。振華重工的自動化技術還要向城市進軍,比如無人駕駛,這些領域的打造,一定是全產業鏈的。

國家提出要聚焦主業,主業需要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都可以稱是主業,而不是單一產品和服務,可以適度多元,整合不同的要素以實現利益最大化。如果只做一個方面,產業鏈不夠深。

在核心產業上派生出來的、產業鏈上有延伸的、而且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業務都是廣義的主業。像振華重工,圍繞裝備製造、加工,適度多元化也是主業的延伸,但是多元化一定要回到專業化,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具備核心競爭力。

第一財經:「一帶一路」戰略為振華重工帶來了哪些機遇?

宋海良:「一帶一路」是個國際化的舞臺,基礎設施先行,通過物理的連通來解決深層次的貿易的連通,甚至是文化的連通。原來是鬆散的孤立的雙邊合作,如今是多個國家匯集在同一個舞臺,「一帶一路」未來幾年會迸發出更大的活力與價值。

現在逆全球化的思潮盛行,而我們為什麼要提倡「一帶一路」?為什麼要推動全球化?原因是必須要實現命運共同體、滿足大多數人的利益,才能共同發展。我認為,全球化是共贏的。

在一帶一路中,振華重工是重型裝備領域當之無愧的排頭兵。今年振華重工推進的與一帶一路相關的項目很多,目前97個國家和地區都有振華重工的裝備和服務,今年將向西亞、阿聯、斯裡蘭卡、新加坡進軍,和丹麥馬士基在荷蘭和非洲都有項目。作為一個國際化的重型裝備一體商,我們帶動了100多個合作夥伴,造福於沿岸國,是一個共贏。

第一財經:振華重工作為國企「走出去」的樣本,有哪些經驗可供借鑑?

宋海良:振華走出去的路徑是非常艱難的,當時選的突破口是北美和歐洲,然後到非洲。總結下來有這麼幾點體會:一是,對技術和品質的追求,才能具備核心競爭力,由於質量不過關引起的索賠和維修可以讓一個企業傾家蕩產,所以必須注重質量,質量是企業的生命。

二是在走出的過程中,對標國際一流,振華重工起步比較高,圍繞高目標的戰略導向。實行國際化的戰略,作為創新改革管理提升的出發點,為客戶創造價值。在國際化的過程中,改革開放大的背景、基礎設施先行的政策以及貨物運輸貨櫃化、船舶運輸不斷地大型化的行業趨勢,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條件。

三是市場經濟也是法制經濟、誠信經濟,一定要尊重當地的法律制度,否則即使把產品賣出去了,也會引發索賠等無窮無盡的麻煩。尊重合同,講究誠信,如果出現違約就難以再度進入這個市場。

四是長期走國際化,必須跟本土全面融合,融合到當地的文化,不能只追求企業自身的利益價值,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為當地創造價值,環保節能、就業都要考慮,這才是長久之計。

第一財經:振華重工在國企改革方面有哪些部署和舉措?

宋海良:振華重工的改革主要是圍繞三個方面:產權關係上進一步清晰、混合結構上進一步加強、內在動力上進一步提升。國企改革是關鍵領域的改革之一,目前頂層設計已經基本完成。振華是國際化的上市公司,按照市場的法則和規律去解決體制機制的活力、動力問題,目前資產結構、股權結構已經實現了多元化,將來會更加多元化,以激發市場活力。

混合經濟也可以做,但並不是一混就靈,目前已經有那麼多好的資源都做不好的企業,不可能引入其他資本立刻就做好了。要按市場規律來進行改革,對市場要有敏捷性,同時要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實現改革的協同性和企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同時要注重綠色環保等社會責任。

為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要進行薪酬體系的改革。短期來看,需要「多快好省」的薪酬機制,誰做的多、做得快、做得好,誰就應該獲得更多,還要有約束機制和退出機制,包括領導也要有退出機制。長期來看,就是要有股權激勵,骨幹持股、技術持股當然應該放開,這都是未來改革的重點。員工持股是個方向,股權結構上進一步多元,持股的比例需要既有激勵又有約束。

相關焦點

  • 上海振華重工海工訂單額大增 預計達到30%
    上海振華重工3000噸起重鋪管船成功交付9月6日,記者從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海振華重工」)了解到,由上海振華重工為海隆石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建造的一艘3000噸淺水石油鋪管起重船成功交付並正式命名為「海隆106」。這是上海振華重工交付的第四艘3000噸淺水起重鋪管船,行業領先地位進一步鞏固。
  • 上海振華重工3000噸起重鋪管船成功交付 海工訂單今年預增30%
    9月6日,記者從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海振華重工」)了解到,由上海振華重工為海隆石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建造的一艘3000噸淺水石油鋪管起重船成功交付並正式命名為「海隆106」。這是上海振華重工交付的第四艘3000噸淺水起重鋪管船,行業領先地位進一步鞏固。
  • 振華重工:期待海工制勝
    主持人:餘周  《動態》:振華重工(600320)近日公告與Peel Ports集團下屬公司Mersey Docks and Harbour Company籤訂8臺岸橋和22臺自動化軌道吊的銷售合同,總金額約為1億英鎊。這個事您怎麼看,這個訂單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 振華重工亮相南通江海國際博覽會暨船舶海工產業投資洽談會
    黃慶豐介紹了振華重工圍繞「一體兩翼」戰略,「立足南通、紮根南通、融入南通」的發展歷程。他指出,振華重工作為南通當地船舶海工企業的一員,將繼續發揮品牌、平臺、資源和渠道優勢,以創新和資本為紐帶,助推南通海工船舶業發展,攜手南通各級政府和船企,打造新的命運共同體。
  • 振華重工進軍高端海工市場公司
    「振海1號」是振華重工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鑽井平臺,代表了當今國內乃至國際海上石油鑽井平臺技術的最高水平,標誌著振華重工經過長期技術積累和靈活的國際合作,正式進軍高端海工產品市場。同時,振華重工海工產品的銷售額已逐步上升到公司總產值的40%。  振華重工總裁康學增表示,依託高端產品介入新興市場,一直是振華堅持的理念。因此公司在去年6月進行重組,建立了海上重工設計研究院。
  • 三一海工舉辦「場橋自動化及碼頭設備升級改造研討會」
    三一海工董事長伏衛忠在開幕式致辭2月2日,由三一海洋重工承辦的三一海工董事長伏衛忠參加活動。專題對話環節本次研討會以「新時代、新思路、新作為」為主題。與會嘉賓們圍繞「老碼頭升級」、「半自動化碼頭改造」及「自動化碼頭發展」等話題,通過專題演講、主題對話、現場參觀交流等形式,深入探討了未來場橋自動化及碼頭設備發展趨勢。
  • 振華重工2013實現業績扭虧 看好其海工發展
    振華重工聯合移動、華為等11家單位合力打造大灣區首個5G智慧港口在近期華為主辦的「CSPA2019客戶戰略與痛點分析大會」上,振華重工總工費國表示,新港區的自動化訴求強烈,是非常有潛力的行業。據悉,振華重工正在聯合中國移動、華為等11家單位,合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個5G智慧港口——海星貨櫃碼頭。
  • 上海振華重工海工裝備配套國產化斬獲頗豐
    上海振華重工集團海上重工設計研究院的相關負責人日前透露,自2004年開始,經過持續多年的科技攻關,振華重工已在鋪管設備、重型錨絞機、全迴轉吊機、動力定位推進器及控制系統、自升式平臺抬升與鎖緊系統、海上鑽井設備等六大類海工設備系統的研製領域相繼取得突破,目前共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9項、實用新型專利23
  • 交大密西根學院與振華重工海工集團推進合作暨教育思想大討論主題...
    為進一步推進交大密西根學院與振華重工海工集團「共行計劃」項目合作,6月6日,交大密西根學院與振華重工海工集團舉辦推進合作暨教育思想大討論主題報告會。振華海工集團黨委書記吳富生、振華海工集團總工程師蔡東偉、振華海工集團綜合管理中心副總經理嚴峰等一行9人應邀出席,學院黨委書記李新碗、本科生教育副院長鄭剛、學院教授、教工及學生代表參加。上午,雙方就「共行計劃」項目推進舉辦座談交流會,圍繞交大密西根學院與振華重工海工集團此前商討的合作協議展開深入探討。
  • 三一海工印度場橋第一批楊帆起航
    三一集團董事、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先生出席發運儀式並作重要指示:向文波先生首先對奮戰在一線的交付壯士給予高度肯定並表示感謝,號召大家繼續保持艱苦創業的工作作風;接著對三一海工的未來做出展望,並規劃了宏偉藍圖,最後正式宣布三一海工·孟買新港場橋發運。
  • 海工裝備巨頭雲集 青島崛起世界級海工裝備製造基地(圖)
    建造有5條建造總裝滑道,長度為120米到340米不等,5號滑道承載能力達4萬噸。公司碼頭具備國際開發性碼頭資質,碼頭海岸線長為1645米,碼頭水深10至12.4米。公司佔地1平方公裡,全部建成後將形成年加工鋼材能力10萬噸。場地建設總裝滑道(4000噸、8000噸)、管結構車間、組塊結構車間、塗裝車間、組塊配套車間、綜合檢驗樓等,碼頭岸線長度1.2公裡,碼頭水深10至12.4米。公司自成立以來,相繼完成了亞馬爾(YA-MAL)LNG部分模塊、華能大豐海上風電項目海上升壓站等項目。
  • 海工整合提速!七家央企聯手,復甦信號閃現,南北船合併水到渠成?
    在國際油價深度調整的階段,不少海工訂單遭遇買家棄單,海工裝備企業為了儘快出手不得將海工裝備價格一降再降;同時,海工企業的過剩產能無法得到充分消化,產能利用率持續走低。記者注意到,海工業務也成為不少上市公司的業績拖累。
  • 三一海工成功斬獲達曼港新訂單 藍色海洋夢想再度前行
    近日,三一又有喜報傳出,三一海工成功斬獲了達曼港31臺流動港口機械訂單,這意味著,在海外市場上,三一又一次創造了佳績,其國際化的版圖上,又多了一個堅實的腳印。除了沙特,三一海工在印度也是成績斐然。同樣是在今年,在印度孟買2016年印度海事峰會上,三一海工與印度尼赫魯港口管理局籤訂了一份金額高達億元的港機大單。尼赫魯港是印度貨櫃門戶港,該港口為印度西北部眾多重要的工業和製造業中心提供服務,在印度進出口業務中扮演著至關重要角色。該筆訂單產品為15臺電動輪胎式貨櫃起重機。這批設備將會在三一珠海產業園進行生產並於2017年分兩批次交付使用。
  • 南通市船舶海工產業「智慧」蝶變
    近年來,南通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精神,推進長江沿岸生態修復,以調高調綠調優為導向,奮力把生態紅利轉化為經濟發展動能。順時應勢,南通加快沿江船舶海工這一主導產業的轉型升級,主動向高技術船舶、大型海工裝備、特種船舶、豪華郵輪等高端產業邁進,轉型升級蹄疾步穩。
  • 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調研三一海工,鼓勵三一實現新跨越
    胡春華來到三一海洋重工產業園,在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三一集團總裁唐修國的陪同下,考察了三一研發創新、生產經營等情況,胡春華鼓勵三一發揮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優勢,實現新跨越。在三一海洋重工廠區,胡春華一行參觀了文化長廊、生產製造車間、裝配調試場及三一碼頭。梁穩根向胡春華介紹了三一海洋重工總體規劃及經營情況。他說,三一海洋重工依託研發創新,市場競爭力明顯,銷售業績不斷上漲。
  • 金海重工首制海工平臺
    金海重工首制海工平臺 2013年03月26日 04:27:50   浙江日報訊 近日,隨著等離子切割機下火花四濺,金海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首制90米海工自升式作業平臺正式投產。該平臺是目前國內第一座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帶動力定位的自升式平臺,標誌著金海重工成功進入海工裝備市場。  90米海工自升式作業平臺是海上油田作業的自升助航式作業平臺,可提供海上修井和海洋工程施工服務,並設有生活區等功能區域。據悉,該平臺主要設備除發電機採用進口以外,其他均採用國產設備。在國內90米海工自升式作業平臺製造中,如此大量使用國產設備尚屬首次。
  • 專訪丨精銦海工董事長李光遠:「十年趕不上那就二十年」
    這種動輒上千噸上萬噸的龐然大物,目前幾乎多是歐美玩家。目前國內參與者也多是央企,精銦這樣的民營企業並不太多。巨頭林立,精銦能蹚出一條自己的路嗎?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金屬材料專業,廣東精銦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金屬材料專家。曾供職於廣州文衝船廠,具有33年船廠生產管理經驗,曾獲得佛山市南海區大城工匠、勞動模範稱號。
  • 首個央企海工資產平臺籌劃中
    按照國務院國資委的思路,上述資產整合平臺,專門用來針對多個央企海工裝備產業面臨的經營困難問題,主要用途是幫助央企海工裝備產業脫困。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交建)旗下的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ZPMC,振華重工),面臨著上述產業發展的挑戰。
  • 【獨家】AI賦能智慧港口——美國的自動化碼頭
    由於美國碼頭工人擔心自動化貨櫃碼頭會減少工作機會,碼頭工會對港口使用或推廣自動化技術強烈牴觸,這也是美國自動化貨櫃碼頭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2002年,碼頭工會代表與太平洋協會籤署勞資合同,在不影響就業機會的前提下允許碼頭使用先進技術。美國自動化貨櫃碼頭建設進程由此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