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裝備巨頭雲集 青島崛起世界級海工裝備製造基地(圖)

2020-12-05 青島新聞網

陽春三月,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生產工地上一片繁忙景象,站在高處放眼望去,600噸、800噸龍門吊巍峨聳立,近百臺履帶吊、汽車吊拔杆林立,工人們正在緊張有序地組裝各類海工裝備模塊。據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公司目前正在建造巴油FPSO、流花16-2 FPSO、陵水17-2 TLP和企鵝FPSO等項目。

亞洲最大的樁基式海工平臺青島造

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由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控股的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投資成立,註冊資金30億元,主要從事鋼質導管架平臺、自升式鑽井平臺、深水浮式平臺等重要海上油氣田生產設施以及陸地模塊化工廠的陸地建造工作。公司總佔地120萬平方米,具備每年27萬噸加工能力,建造有先進的加工製造車間,包括結構預製車間、塗裝車間、組塊配套車間、浮體分段預製車間、制管車間等,同時配備有600噸龍門吊和800噸龍門吊等重要生產設施。建造有5條建造總裝滑道,長度為120米到340米不等,5號滑道承載能力達4萬噸。公司碼頭具備國際開發性碼頭資質,碼頭海岸線長為1645米,碼頭水深10至12.4米。

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生產的海工裝備。

公司自成立以來,累計完成鋼材加工量74萬噸,承擔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上油氣田75%的陸地建造工作量。建造完工的荔灣3-1導管架和上部組塊,設計重量均超過了3萬噸,為亞洲最大的樁基式海洋工程平臺,世界排名前5名。承建完成的俄羅斯亞馬爾(YAMAL)LNG建造項目是中國首個自主設計建造的液化天然氣核心裝備,也是中國首次對外輸出LNG核心工藝模塊,亞馬爾(YAMAL)LNG項目位於俄羅斯境內的北極圈內,是全球首例極地天然氣勘探開發、液化、運輸、銷售一體化項目,中海油青島海工承攬下了其中36個核心工藝模塊、總重約18萬噸的工作量,這是該公司近年來攬獲的最大金額海外訂單。

掌握海工裝備製造尖端技術

與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一牆之隔的中國石油集團海洋工程(青島)有限公司也是一片繁忙景象,據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公司目前正在建造海油工程導管架建造等項目。

中國石油集團海洋工程(青島)有限公司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的中國石油集團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投資,註冊資本5億元,主要從事導管架、油氣鑽採及處理模塊、深水浮式平臺等海上油氣開採裝備建造工作。公司佔地1平方公裡,全部建成後將形成年加工鋼材能力10萬噸。場地建設總裝滑道(4000噸、8000噸)、管結構車間、組塊結構車間、塗裝車間、組塊配套車間、綜合檢驗樓等,碼頭岸線長度1.2公裡,碼頭水深10至12.4米。

公司自成立以來,相繼完成了亞馬爾(YA-MAL)LNG部分模塊、華能大豐海上風電項目海上升壓站等項目。公司圍繞業務發展做實技術儲備,開展LNG模塊化技術研究,全面掌握了大型導管架滑移裝船、平臺滑移裝船及海上浮裝安裝技術;掌握了海上風塔基礎建造安裝技術;開展海上大型吊裝施工技術的學習研究,儲備形成100米水深的海管、海纜的施工技術能力,為打造先進位造業做好技術儲備。

青島海工裝備製造業加速發展

近年來,隨著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和中國石油集團海洋工程(青島)有限公司兩家央企海工裝備企業落戶海西灣,企業建造規模不斷擴大。目前,不管是從企業基礎設施、場地規模、產品產量都位居全國首位。

據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一季度,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繼續深耕國際市場,正在與加拿大、俄羅斯有關合作單位洽談進一步深化合作事宜,涉及金額過100億元,未來兩年內生產訂單飽滿,產能得到充分釋放,一季度預計完成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78%;中國石油集團海洋工程(青島)有限公司搶抓國家新能源開發政策的大力貫徹實施機遇,籤訂建設多個海上風電項目海上升壓站工程項目,目前公司生產訂單比較飽滿。一季度預計完成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489.7%。以海西灣為核心區的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勾勒出了我市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提速提質發展的態勢。

立足海西灣打造世界級海工裝備基地

據市工業和信息化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為發揮產業集聚優勢,近年來一直積極推動兩家海工裝備企業強強聯合,同時與海西灣內北船重工等企業開展戰略合作,雙方發揮各自優勢,共同開拓國際海工市場。2017年,北船重工與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合作建造巴油FPSO項目。此次合作,由北船重工負責項目所涉及的船體結構等生產,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負責其他海工模塊的建造、調試等。2018年5月份,巴油FPSO P67項目順利交付巴西國家石油公司。這一成果起到了示範作用,通過區域內企業集聚抱團發展的方式可以互為龍頭、互為輔助,從而實現成本最低、產品最強,對於船舶海工企業爭取訂單、開拓市場都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為海西灣打造世界級海工裝備產業基地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也為我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市工業和信息化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按照市委關於發動海洋攻勢、高端製造業+人工智慧攻勢有關工作部署,充分發揮海西灣獨特的戰略區位、優良的岸線資源以及日益壯大的產業集群效應,全方位、寬領域打好海工裝備向高端邁進攻堅戰,打造世界級海工裝備製造基地。

相關焦點

  • 海工裝備製造逆勢而上 聚焦中國海工裝備展
    2014中國國際海洋工程技術與裝備展覽會,簡稱「中國海工裝備展」(China Maritime—International Ocea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 Equipment Exhibition)日前在北京落下帷幕。
  • 煙臺海工裝備揚帆出海
    海風催發著煙臺這座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核心區骨幹城市的綠意,更吹響了煙臺進軍海工裝備製造業強市的「衝鋒號」。走在中集來福士煙臺基地的1號碼頭,3座填補了我國海洋漁業高端裝備空白的海洋牧場平臺靜靜矗立在岸邊,正等待下水駛往作業海域。目前,中集來福士累計交付7座海洋牧場平臺,在建14座。在為巴西國家石油公司建造的浮式生產儲油卸油平臺現場,工人正在給一個個分段鋼板「穿」上一層深灰色底漆。
  • 「蛟龍深潛」的產業期待——院士連問浙江海工裝備
    藍色「短腿」  「如果再不加快發展海工裝備製造,浙江的海洋經濟將缺失很粗的一條腿。」金翔龍認為,從世界海洋產業發展的軌跡來看,圍繞海上油氣開採的海工裝備業最有發展潛力,該是浙江下一步的產業發展重點。  「浙江平湖氣田所使用的大型鑽井平臺,是在廣東湛江製造的。湛江比我們浙江的裝備業製造能力強嗎?
  • 天津港保稅區大力發展海工裝備、海水淡化及氫能產業
    博邁科口岸碼頭 記者 賈磊 攝  ■ 在海工產業方面,保稅區以園區、基地為載體,拓展延伸產業鏈,加快產業聚集,發揮龍頭海工裝備製造商各自最大潛能,形成合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展產品結構優化  完善海洋裝備製造產業鏈  在海工產業方面,保稅區以園區、基地為載體,拓展延伸產業鏈,加快產業聚集,發揮龍頭海工裝備製造商各自最大潛能,形成合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展產品結構優化,加速將海洋裝備產品類別向自主高端智能方向發展。  一方面,實施全產業鏈招商。
  • 打造世界級船舶海工先進位造業集群 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
    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徐惠民在致辭中表示,要以創新為驅動,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性技術、生產一批標誌性產品、培育一批世界級企業,推進船舶和海洋工程及其配套設備自主化、品牌化,打造世界級船舶海工先進位造業集群,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範。 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暉主持開幕式。
  • 煙臺壯大海工裝備製造業 為海洋經濟注入新動能
    在山東加快建設海洋強省的背景下,煙臺海工裝備製造業成為亮點。(資料圖) 王嬌妮 攝中新網煙臺6月9日電 (王嬌妮)中集來福士、傑瑞集團、中柏京魯船業……在山東加快建設海洋強省的背景下,煙臺海工裝備製造業成為亮點,該市作為中國五大海洋建造基地之一,近年來培育起大批優秀海工企業。
  • 新加坡海工裝備與船舶產業做大做強的三大經驗
    新加坡是世界主要的海工裝備及船舶建造國之一,特別是在自升式鑽井平臺和半潛式鑽井平臺建造領域具備全球領先優勢。半個多世紀以來,新加坡海工產業經歷了從承接產業轉移到做大做強的整個過程,其「創新設計+工程服務」的發展經驗值得中國海工裝備及船舶建造企業關注和借鑑。
  • 2020南通船舶海工產業展盛大開幕
    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徐惠民在致辭中表示,要以創新為驅動,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性技術、生產一批標誌性產品、培育一批世界級企業,推進船舶和海洋工程及其配套設備自主化、品牌化,打造世界級船舶海工先進位造業集群,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範。
  • 南通市船舶海工產業「智慧」蝶變
    順時應勢,南通加快沿江船舶海工這一主導產業的轉型升級,主動向高技術船舶、大型海工裝備、特種船舶、豪華郵輪等高端產業邁進,轉型升級蹄疾步穩。西起如皋長青沙、東至啟東圓陀角長江入海口,在166公裡長的南通長江岸線,形成了沿江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產業帶,喜報頻傳:中遠川崎、中集太平洋等重點企業斬獲23000TEU超大型貨櫃船等訂單,中國首艘油電混合、豪華雙體客船「大灣區一號」輪等先後交付。
  • 智能製造引領船舶海工展 | 南通前三季度全市船舶海工產業逆勢增長...
    中國江蘇網訊 日前,2020中國南通江海國際博覽會暨南通船舶海工產業展在南通國際會議中心開幕。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中國工程院等領導專家,以及國內外船舶海工及配套企業負責人等700餘人參加活動。南通是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船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船舶出口基地,船舶海工產業入圍國家級先進位造業集群,船舶製造、海工裝備產業規模分別佔全國的1/10、1/4左右。
  • 2020中國南通江海國際博覽會暨南通船舶海工產業展開幕 打造世界級...
    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徐惠民在致辭中表示,要以創新為驅動,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性技術、生產一批標誌性產品、培育一批世界級企業,打造世界級船舶海工先進位造業集群,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範。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暉主持開幕式。
  • 首屆中國(煙臺)海工裝備國際研討會在煙召開
    中國山東網煙臺6月7日訊 (通訊員 鄭義) 昨日下午,第一屆中國(煙臺)海工裝備國際研討會在煙臺開幕。科技部副部長張建國,烏克蘭教育科學部副部長馬克西姆·斯特裡哈,省政協副主席劉均剛在開幕式上致辭,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永霞主持開幕式,副市長王曉軍出席。
  • 「東洲英才風採錄」攻克高端海工裝備核心技術,記招商局海洋裝備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徐立新
    最近,招商工業海門基地高端海工裝備技術分別獲得省科技進步二這些創新成果無不凝聚了招商局海洋裝備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徐立新和他研發團隊的心血。報效祖國、振興中國海工裝備產業一直是他的夢想。2017年初,招商局集團決定在招商工業海門基地籌建海工研發中心,缺少領銜人物,經人舉薦,招商局集團找到了徐立新。共同的志向使徐立新很快加入了招商,來到招商工業海門基地,擔任海工裝備研究中心總經理。2017年3月1日,招商工業海門基地研發中心正式啟動,作為研究中心總經理的徐立新是中心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正式員工。
  • 山東加快發展高端海工裝備製造業 助力...
    「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是山東省海洋產業體系的新興戰略產業,產業規模走向1000億元層級。」山東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省海洋局局長張建東介紹,海洋工程裝備主要指海洋資源(特別是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採、加工、儲運、管理、後勤服務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裝備和輔助裝備,處於海洋產業價值鏈的核心環節。
  • 我國首個海工裝備基礎科學中心落戶中國海大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孫軍)日前,由中國海洋大學牽頭申報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多場多體多尺度耦合及其對海工裝備性能與安全的影響機制」(簡稱海工裝備基礎科學中心)正式獲批實施
  • 央企2020年重組整合「三路並進」:裝備製造、化工、海工裝備等專業...
    來源:東方財富網原標題:央企2020年重組整合「三路並進」 裝備製造、化工、海工裝備、海外油氣資產等專業化整合提速,研究啟動煉化業務整合 2020年央企兼併重組路線圖「落定」。《經濟參考報》記者從國務院國資委獲悉,國資委將細化政策落地,持續推進央企兼併重組步伐,在堅持「市場化」基礎上,2020年央企兼併重組重點將在重複投資、同質化競爭問題突出領域,下一步裝備製造、化工產業、海工裝備、海外油氣資產等專業化整合將提速,還將研究啟動煉化業務整合。
  • 中國海工:練出真功夫 打好「逆風球」
    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是進行海洋資源開發的重要支撐,對於提升我國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具有重要意義。面對疫情影響,我國海工企業以速度換質量,向產品創新、技術攻關、管理優化、智能製造等方面精準發力,向新的市場「藍海」進發。
  • 「海工+牧場」,煙臺全力建設「四個之城」
    「我們全力建設海洋牧場示範之城,形成了海洋牧場『全國看山東、山東看煙臺』的格局;我們全力建設海工裝備製造之城,引領全市海工裝備製造業走在全國全省前列;我們全力建設海洋旅遊品牌之城,打造「仙境海岸·鮮美煙臺」城市旅遊品牌;我們全力建設海洋環境優美之城,積極創建全國首個海洋類國家公園,堅決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建設成為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長島成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 南通太平洋海工破產清算 曾是全球海工佼佼者
    曾是全球海洋工程領域的佼佼者   南通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於海洋石油、天然氣行業中液化氣的運輸與存儲,海工吊車、海工模塊、液貨系統等高端裝備製造的國際工程公司。公司2006年由春和集團投資創立,產品鏈覆蓋LPG、LEG、LNG及全壓式、半冷半壓式、全冷式全系列,全球市場佔有率名列前茅;也是國內海工模塊建造的先行者、世界石油巨頭法國道達爾公司審核認證的國內首家海工裝備的合格供應商。
  • 中國海洋工程裝備市場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
    **年**半年,我國承接各類海洋工程裝備訂單81艘(座),其中自升式鑽井平臺11座、半潛式鑽井平臺3座、鑽井船3艘、生產平臺3座、海工輔助船59艘,合同金額79億美元,世界市場份額佔比提高到32%,居全球**。中  在「藍色經濟」驅動背景下,中國海工裝備產業有望迅速崛起。面對未來廣闊的市場空間,我國海工裝備企業發展之路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