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米的深海海底是地球上最寧靜而神秘的地方。在遼闊遙遠的東北太平洋海試區域,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打破了這種平靜。在最大下潛深度達到5188米之後,8月1日,「蛟龍號」又完成第五次深潛。
此時,距離「蛟龍號」一萬公裡之遙的杭州,我國海底科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金翔龍,卻在思考一個更深刻的問題:「蛟龍深潛」意味著中國有了面向70%的深海探索的能力,而作為海洋大省的浙江是否已做好準備將這種能力轉化為產業實力,從而在風起雲湧的海洋經濟大潮中爭得未來競爭的制高點?
蛟龍出海深海海底,神奇無比。那裡生存著古老的原核生物,棲息著耐極寒的魚種。然而,好奇心並不是人類探索深海的唯一原因,要知道,那裡還蘊藏著豐富的能源,它們對人類未來生存意義非凡。
對於此次「蛟龍號」深潛的這片海試區域,金翔龍是再熟悉不過了。長期致力於中國邊緣海的海底勘查與研究、並率先開展中國渤、黃、東海的地球物理探測的他,曾代表中國在聯合國爭得東太平洋理想礦區。而這次的海試區域,便在那裡。
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美、法、俄、日等國先後開始建造載人潛水器。迄今,世界上僅有的五艘6000米級深海載人潛水器為這些國家所擁有,它們能夠到達遍及海洋深處的大陸坡、海山頂、火山口、洋脊以及漆黑的洋底。
「海洋產業,就是伴隨著人類探索海洋的腳步而發展起來的。」金翔龍認為,海洋產業有傳統、新興、未來之分。尤其是上世紀60年代以來發展起來的新興海洋產業,包括了海洋油氣業、海洋船舶製造業、海洋儀器裝備製造業、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海水淡化業及海水化學工業等,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我們的目光也要像『蛟龍號』的遠航一樣,看得更深遠一些。」金翔龍說。
如今,海洋經濟的發展氛圍正日漸濃厚。但是,金翔龍在出席一些會議、論壇的時候,卻發現一些人熱衷於談房地產、談股票,怎樣賺海洋經濟的快錢。「如果不把精力放在發展實體的海洋產業上,我認為將錯失最大的轉型機遇。」金翔龍不無憂慮地指出。
藍色「短腿」「如果再不加快發展海工裝備製造,浙江的海洋經濟將缺失很粗的一條腿。」金翔龍認為,從世界海洋產業發展的軌跡來看,圍繞海上油氣開採的海工裝備業最有發展潛力,該是浙江下一步的產業發展重點。
「浙江平湖氣田所使用的大型鑽井平臺,是在廣東湛江製造的。湛江比我們浙江的裝備業製造能力強嗎?但是人家製造出來,從湛江拉到了東海來用。」
「981深海鑽井平臺,在上海製造。上海已經沒有這種空間了,為什麼不可以拉到舟山這一帶來製造?而且東海就在我們前面,往南海走發展深海油氣的話,也是很近的。」
「201深海鋪管起重船,是江蘇製造的。這條船因為要經過蘇通大橋,上面太高了,沒有安裝,開出來轉到青島去安裝。」
「現在沿海的造船工業同步發展,我們為什麼不引導他們向高端發展?」
院士一連幾個問號,振聾發聵。海工裝備製造的「短腿」,還在於技術和產業的脫節。很多海洋裝備的好產品,都還躺在實驗室裡,而這也讓金翔龍備感可惜。「通過863高技術研究,我國已發展出各種各樣的海底裝備,這些裝備到現在為止,沒有找到廠家生產。」
「有些研究,就放在浙江。」金翔龍惋惜地說,比如超寬頻海底剖面儀、深海聲學拖體等深海探測設備都是在浙江的研究機構研發的,至今研究成果都未能轉化。浙江民間資本雄厚,為何這些項目無人過問?
此外,拿深水潛器的製造來說,還有外殼、漂浮材料、控制設備等關鍵零部件,因為國內製造能力的原因,是從海外採購的。「我們的製造業怎麼向高端發展,就是要集中技術力量,進行這些方面的攻克,這樣才能說,我們站在世界海洋經濟的前沿。」
「休斯頓」路徑面向海洋,更需要有戰略眼光和魄力。
讓我們把眼光掃向美國遙遠的墨西哥灣地區的休斯頓。正是在墨西哥灣石油被發現之後,各大石油巨頭蜂擁至此,造就了休斯頓持續不斷的繁榮。如今休斯頓是美國東南部最大的城市、德克薩斯州第一大都市、全美最大的石油工業中心和第三大港。
深藍色的海洋,需要全新的思考維度。金翔龍說,如今東海已經發現大量的油氣儲備,眾多的油氣輸送管道需要通過浙江上岸,而沿海的舟山、寧波等地何不利用這一優勢,借鑑休斯頓的發展經驗,引進大型油氣公司?
這塊市場有多大?「中海油建造一個海上鑽井平臺,就投入60億元。現在各大石油公司都已涉入海上項目,未來需要多少個鑽井平臺!」
項目怎麼引進?「要有融合的意識。何不從引進龍頭企業、協助打造大型補給基地起步?先給高端海工裝備進行配套,再一步步涉入研發、管理。」
誰來引進?「關鍵是從政府到企業,大家有沒有這個海洋意識?」金翔龍介紹,廣東、山東等都在打造海工裝備製造基地,上海、江蘇在海洋產業高端製造方面也是寸土必爭,「要動腦筋。各個層面都必須分析研究,人家在幹什麼,我們的優勢在哪裡?」
資金哪裡來?「將浙江的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列為國家戰略,把舟山群島列為第四個新區,就是讓浙江先行先試,打破常規。何不引導民間資本,撬動金融機構的力量?」
如今,「蛟龍號」已經成功衝擊5000米深度的下潛,這將為未來衝擊7000米的世界深度奠定基礎。而隨著海洋經濟「集結號」吹響,浙江也需要向著更高的海洋產業攀登。「浙江必須從實體經濟入手,以新興海洋產業為重點,發展出有競爭力的海洋產業。」金翔龍建議。
第一評論
深藍色的拷問
深海世界就像一個神秘莫測的魔盒。
海底之下繁衍著大量的古菌與細菌,大約20萬種以上的海洋生物構成龐大的海洋基因庫;海水以及洋底平原、海山、大洋脊中蘊含的礦物元素更是數量驚人,全球海水中的固體礦物物質鋪在地上,可使地面增高150米,其中金元素含量就達到令人昏眩的1500萬噸;世界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約含有甲烷11萬億噸,含碳量相當於全球化石燃料的兩倍;潮汐能、海浪能、海流能、溫差能、鹽度差能等,可開發利用的可再生能源總量,是目前世界總發電量的十幾倍……
海洋=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在海底科學家描繪的圖譜中,人類現有開發利用的海洋資源,還僅僅是龐大得令人震驚的巨量中的一粟。面向深海,目光必須深邃、深邃,再深邃些。
龐大而深廣的海洋資源中,海洋油氣資源已日漸進入可成熟利用的視野。目前,陸地能源短缺,導致全世界開始探尋新的替代供給資源,各國都加速了入海探油的步伐。據國際能源署(IEA)估計,全球深海區最終潛在石油儲量有可能超過1000億桶。近10年來,我國新增石油產量的53%來自海洋,2010年更是達到85%,海上油氣的勘探和開發正成為我國原油產量上升的主力。中國海洋油氣70%藏於深海,深海開採技術的突破將成為海洋油氣開發長期戰略的關鍵因素。
而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我國也將海洋工程發展列入新興產業高端裝備製造中,也就是說,擁有了300多萬平方公里海域的豐富資源,對於中國來說,意味著海洋石油大開發的時代已經來臨。
一場沒有硝煙的爭奪戰已然打響。就在今年5月23日,由中海油全額投資60億元、中船集團上海外高橋造船承建的當今全球最先進的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海洋石油981」宣布將投入使用。第二天中海油與江蘇熔盛重工聯手打造、造價30億元的全球第一艘3000米級深海鋪管起重船,宣布進入最後試航交船階段。在海工高端裝備製造領域,上海、江蘇已步步緊逼。此外,放眼國內,山東、廣東也在打造世界級海工裝備製造基地。
你爭我奪的背後,意味著市場需求的結構性變化。在高端海工裝備市場前景的耀眼光環之下,是低端船舶製造的窘迫之境。今年以來,約有半數以上的國內造船企業,未獲得新的訂單合同,個別造船企業出現船臺空置、無船可造的局面。
如何引導民資投入尖端海洋製造產業?群雄紛起的船舶製造業如何向高端產業攀升?如何正視與江蘇、山東、上海的差距,在新藍海中實現大突破?已到了迫切需要地方政府、科研機構、企業層面共同梳理、嚴肅思考的時刻。退回一步說,從全球首制的SX130工程船,到進軍海上鑽井平臺的修造,近半年,浙江海工裝備製造也不乏亮點。然而,面對「新區」、「示範區」這樣的字眼,浙江更需要善於自我審視並積蓄重大突破的能量。這,不僅僅是院士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