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深潛」的產業期待——院士連問浙江海工裝備

2021-01-19 浙江在線
  浙江日報8月4日訊

數千米的深海海底是地球上最寧靜而神秘的地方。在遼闊遙遠的東北太平洋海試區域,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打破了這種平靜。在最大下潛深度達到5188米之後,8月1日,「蛟龍號」又完成第五次深潛。

  此時,距離「蛟龍號」一萬公裡之遙的杭州,我國海底科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金翔龍,卻在思考一個更深刻的問題:「蛟龍深潛」意味著中國有了面向70%的深海探索的能力,而作為海洋大省的浙江是否已做好準備將這種能力轉化為產業實力,從而在風起雲湧的海洋經濟大潮中爭得未來競爭的制高點?

  蛟龍出海

  深海海底,神奇無比。那裡生存著古老的原核生物,棲息著耐極寒的魚種。然而,好奇心並不是人類探索深海的唯一原因,要知道,那裡還蘊藏著豐富的能源,它們對人類未來生存意義非凡。

  對於此次「蛟龍號」深潛的這片海試區域,金翔龍是再熟悉不過了。長期致力於中國邊緣海的海底勘查與研究、並率先開展中國渤、黃、東海的地球物理探測的他,曾代表中國在聯合國爭得東太平洋理想礦區。而這次的海試區域,便在那裡。

  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美、法、俄、日等國先後開始建造載人潛水器。迄今,世界上僅有的五艘6000米級深海載人潛水器為這些國家所擁有,它們能夠到達遍及海洋深處的大陸坡、海山頂、火山口、洋脊以及漆黑的洋底。

  「海洋產業,就是伴隨著人類探索海洋的腳步而發展起來的。」金翔龍認為,海洋產業有傳統、新興、未來之分。尤其是上世紀60年代以來發展起來的新興海洋產業,包括了海洋油氣業、海洋船舶製造業、海洋儀器裝備製造業、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海水淡化業及海水化學工業等,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我們的目光也要像『蛟龍號』的遠航一樣,看得更深遠一些。」金翔龍說。

  如今,海洋經濟的發展氛圍正日漸濃厚。但是,金翔龍在出席一些會議、論壇的時候,卻發現一些人熱衷於談房地產、談股票,怎樣賺海洋經濟的快錢。「如果不把精力放在發展實體的海洋產業上,我認為將錯失最大的轉型機遇。」金翔龍不無憂慮地指出。

  藍色「短腿」

  「如果再不加快發展海工裝備製造,浙江的海洋經濟將缺失很粗的一條腿。」金翔龍認為,從世界海洋產業發展的軌跡來看,圍繞海上油氣開採的海工裝備業最有發展潛力,該是浙江下一步的產業發展重點。

  「浙江平湖氣田所使用的大型鑽井平臺,是在廣東湛江製造的。湛江比我們浙江的裝備業製造能力強嗎?但是人家製造出來,從湛江拉到了東海來用。」

  「981深海鑽井平臺,在上海製造。上海已經沒有這種空間了,為什麼不可以拉到舟山這一帶來製造?而且東海就在我們前面,往南海走發展深海油氣的話,也是很近的。」

  「201深海鋪管起重船,是江蘇製造的。這條船因為要經過蘇通大橋,上面太高了,沒有安裝,開出來轉到青島去安裝。」

  「現在沿海的造船工業同步發展,我們為什麼不引導他們向高端發展?」

  院士一連幾個問號,振聾發聵。海工裝備製造的「短腿」,還在於技術和產業的脫節。很多海洋裝備的好產品,都還躺在實驗室裡,而這也讓金翔龍備感可惜。「通過863高技術研究,我國已發展出各種各樣的海底裝備,這些裝備到現在為止,沒有找到廠家生產。」

  「有些研究,就放在浙江。」金翔龍惋惜地說,比如超寬頻海底剖面儀、深海聲學拖體等深海探測設備都是在浙江的研究機構研發的,至今研究成果都未能轉化。浙江民間資本雄厚,為何這些項目無人過問?

  此外,拿深水潛器的製造來說,還有外殼、漂浮材料、控制設備等關鍵零部件,因為國內製造能力的原因,是從海外採購的。「我們的製造業怎麼向高端發展,就是要集中技術力量,進行這些方面的攻克,這樣才能說,我們站在世界海洋經濟的前沿。」

  「休斯頓」路徑

  面向海洋,更需要有戰略眼光和魄力。

  讓我們把眼光掃向美國遙遠的墨西哥灣地區的休斯頓。正是在墨西哥灣石油被發現之後,各大石油巨頭蜂擁至此,造就了休斯頓持續不斷的繁榮。如今休斯頓是美國東南部最大的城市、德克薩斯州第一大都市、全美最大的石油工業中心和第三大港。

  深藍色的海洋,需要全新的思考維度。金翔龍說,如今東海已經發現大量的油氣儲備,眾多的油氣輸送管道需要通過浙江上岸,而沿海的舟山、寧波等地何不利用這一優勢,借鑑休斯頓的發展經驗,引進大型油氣公司?

  這塊市場有多大?「中海油建造一個海上鑽井平臺,就投入60億元。現在各大石油公司都已涉入海上項目,未來需要多少個鑽井平臺!」

  項目怎麼引進?「要有融合的意識。何不從引進龍頭企業、協助打造大型補給基地起步?先給高端海工裝備進行配套,再一步步涉入研發、管理。」

  誰來引進?「關鍵是從政府到企業,大家有沒有這個海洋意識?」金翔龍介紹,廣東、山東等都在打造海工裝備製造基地,上海、江蘇在海洋產業高端製造方面也是寸土必爭,「要動腦筋。各個層面都必須分析研究,人家在幹什麼,我們的優勢在哪裡?」

  資金哪裡來?「將浙江的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列為國家戰略,把舟山群島列為第四個新區,就是讓浙江先行先試,打破常規。何不引導民間資本,撬動金融機構的力量?」

  如今,「蛟龍號」已經成功衝擊5000米深度的下潛,這將為未來衝擊7000米的世界深度奠定基礎。而隨著海洋經濟「集結號」吹響,浙江也需要向著更高的海洋產業攀登。「浙江必須從實體經濟入手,以新興海洋產業為重點,發展出有競爭力的海洋產業。」金翔龍建議。

  第一評論

  深藍色的拷問

  深海世界就像一個神秘莫測的魔盒。

  海底之下繁衍著大量的古菌與細菌,大約20萬種以上的海洋生物構成龐大的海洋基因庫;海水以及洋底平原、海山、大洋脊中蘊含的礦物元素更是數量驚人,全球海水中的固體礦物物質鋪在地上,可使地面增高150米,其中金元素含量就達到令人昏眩的1500萬噸;世界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約含有甲烷11萬億噸,含碳量相當於全球化石燃料的兩倍;潮汐能、海浪能、海流能、溫差能、鹽度差能等,可開發利用的可再生能源總量,是目前世界總發電量的十幾倍……

  海洋=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在海底科學家描繪的圖譜中,人類現有開發利用的海洋資源,還僅僅是龐大得令人震驚的巨量中的一粟。面向深海,目光必須深邃、深邃,再深邃些。

  龐大而深廣的海洋資源中,海洋油氣資源已日漸進入可成熟利用的視野。目前,陸地能源短缺,導致全世界開始探尋新的替代供給資源,各國都加速了入海探油的步伐。據國際能源署(IEA)估計,全球深海區最終潛在石油儲量有可能超過1000億桶。近10年來,我國新增石油產量的53%來自海洋,2010年更是達到85%,海上油氣的勘探和開發正成為我國原油產量上升的主力。中國海洋油氣70%藏於深海,深海開採技術的突破將成為海洋油氣開發長期戰略的關鍵因素。

  而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我國也將海洋工程發展列入新興產業高端裝備製造中,也就是說,擁有了300多萬平方公里海域的豐富資源,對於中國來說,意味著海洋石油大開發的時代已經來臨。

  一場沒有硝煙的爭奪戰已然打響。就在今年5月23日,由中海油全額投資60億元、中船集團上海外高橋造船承建的當今全球最先進的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海洋石油981」宣布將投入使用。第二天中海油與江蘇熔盛重工聯手打造、造價30億元的全球第一艘3000米級深海鋪管起重船,宣布進入最後試航交船階段。在海工高端裝備製造領域,上海、江蘇已步步緊逼。此外,放眼國內,山東、廣東也在打造世界級海工裝備製造基地。

  你爭我奪的背後,意味著市場需求的結構性變化。在高端海工裝備市場前景的耀眼光環之下,是低端船舶製造的窘迫之境。今年以來,約有半數以上的國內造船企業,未獲得新的訂單合同,個別造船企業出現船臺空置、無船可造的局面。

  如何引導民資投入尖端海洋製造產業?群雄紛起的船舶製造業如何向高端產業攀升?如何正視與江蘇、山東、上海的差距,在新藍海中實現大突破?已到了迫切需要地方政府、科研機構、企業層面共同梳理、嚴肅思考的時刻。退回一步說,從全球首制的SX130工程船,到進軍海上鑽井平臺的修造,近半年,浙江海工裝備製造也不乏亮點。然而,面對「新區」、「示範區」這樣的字眼,浙江更需要善於自我審視並積蓄重大突破的能量。這,不僅僅是院士的期待。

相關焦點

  • 國家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計量測試技術聯盟在浙江成立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金潔 楊眉 張律 記者曹吉根)「國家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計量測試技術聯盟的成立,對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創新發展提供了一個計量技術服務的好模板。」4月26日,浙江杭州舉行國家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計量測試技術聯盟成立大會,通過了《國家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計量測試技術聯盟章程》。
  • 天津港保稅區大力發展海工裝備、海水淡化及氫能產業
    博邁科口岸碼頭 記者 賈磊 攝  ■ 在海工產業方面,保稅區以園區、基地為載體,拓展延伸產業鏈,加快產業聚集,發揮龍頭海工裝備製造商各自最大潛能,形成合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展產品結構優化  記者近日從天津港保稅區獲悉,自臨港片區併入天津港保稅區後,天津港保稅區按照新區「戰略東移」部署,堅持將臨港片區作為未來建設的「主戰場」,統籌三區政策、資金、項目、人力等資源向臨港傾斜,並結合臨港獨特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海工裝備、海水淡化及氫能產業。
  • 新加坡海工裝備與船舶產業做大做強的三大經驗
    新加坡是世界主要的海工裝備及船舶建造國之一,特別是在自升式鑽井平臺和半潛式鑽井平臺建造領域具備全球領先優勢。半個多世紀以來,新加坡海工產業經歷了從承接產業轉移到做大做強的整個過程,其「創新設計+工程服務」的發展經驗值得中國海工裝備及船舶建造企業關注和借鑑。
  • 海工裝備製造逆勢而上 聚焦中國海工裝備展
    2014中國國際海洋工程技術與裝備展覽會,簡稱「中國海工裝備展」(China Maritime—International Ocea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 Equipment Exhibition)日前在北京落下帷幕。
  • 海工裝備巨頭雲集 青島崛起世界級海工裝備製造基地(圖)
    掌握海工裝備製造尖端技術與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一牆之隔的中國石油集團海洋工程(青島)有限公司也是一片繁忙景象,據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公司目前正在建造海油工程導管架建造等項目。青島海工裝備製造業加速發展近年來,隨著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和中國石油集團海洋工程(青島)有限公司兩家央企海工裝備企業落戶海西灣,企業建造規模不斷擴大。目前,不管是從企業基礎設施、場地規模、產品產量都位居全國首位。
  • 2020南通船舶海工產業展盛大開幕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郭大成、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張玉清、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李國安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聞雪友、蹇錫高等領導、專家,部分國家駐滬領事館、代表處官員,國內外船舶海工及配套企業負責人等700餘人出席開幕式。
  • 南通市船舶海工產業「智慧」蝶變
    順時應勢,南通加快沿江船舶海工這一主導產業的轉型升級,主動向高技術船舶、大型海工裝備、特種船舶、豪華郵輪等高端產業邁進,轉型升級蹄疾步穩。西起如皋長青沙、東至啟東圓陀角長江入海口,在166公裡長的南通長江岸線,形成了沿江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產業帶,喜報頻傳:中遠川崎、中集太平洋等重點企業斬獲23000TEU超大型貨櫃船等訂單,中國首艘油電混合、豪華雙體客船「大灣區一號」輪等先後交付。
  • 2020中國南通江海國際博覽會暨南通船舶海工產業展開幕 打造世界級...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郭大成、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張玉清、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李國安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聞雪友、蹇錫高等領導、專家,部分國家駐滬領事館、代表處官員,國內外船舶海工及配套企業負責人等700餘人出席開幕式。南通是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船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船舶出口基地,船舶海工產業入圍國家級先進位造業集群。
  • 美關注中國最先進深潛裝備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 並與「國際戰略...
    1、 10年前的2010年7月份,我國第一臺自主設計和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下潛深度突破3759米,中國由此成為繼美、法、俄、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掌握3500米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2016年6月,「蛟龍」號完成了它的終極挑戰——7062米。
  • 智能製造引領船舶海工展 | 南通前三季度全市船舶海工產業逆勢增長...
    中國江蘇網訊 日前,2020中國南通江海國際博覽會暨南通船舶海工產業展在南通國際會議中心開幕。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中國工程院等領導專家,以及國內外船舶海工及配套企業負責人等700餘人參加活動。南通是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船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船舶出口基地,船舶海工產業入圍國家級先進位造業集群,船舶製造、海工裝備產業規模分別佔全國的1/10、1/4左右。
  • 我國首個海工裝備基礎科學中心落戶中國海大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孫軍)日前,由中國海洋大學牽頭申報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多場多體多尺度耦合及其對海工裝備性能與安全的影響機制」(簡稱海工裝備基礎科學中心)正式獲批實施
  • 金海重工首制海工平臺
    浙江日報訊 近日,隨著等離子切割機下火花四濺,金海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首制90米海工自升式作業平臺正式投產。該平臺是目前國內第一座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帶動力定位的自升式平臺,標誌著金海重工成功進入海工裝備市場。  90米海工自升式作業平臺是海上油田作業的自升助航式作業平臺,可提供海上修井和海洋工程施工服務,並設有生活區等功能區域。據悉,該平臺主要設備除發電機採用進口以外,其他均採用國產設備。在國內90米海工自升式作業平臺製造中,如此大量使用國產設備尚屬首次。
  • 首屆中國(煙臺)海工裝備國際研討會在煙召開
    中國山東網煙臺6月7日訊 (通訊員 鄭義) 昨日下午,第一屆中國(煙臺)海工裝備國際研討會在煙臺開幕。科技部副部長張建國,烏克蘭教育科學部副部長馬克西姆·斯特裡哈,省政協副主席劉均剛在開幕式上致辭,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永霞主持開幕式,副市長王曉軍出席。
  • 中國載人深潛: 向海底一萬米進發
    日前,「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靠港三亞,圓滿完成了我國首次覆蓋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潛科考航次。本航次中,「深海勇士」號在高海況、海底地質環境複雜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熱液區,創造了一系列中國載人深潛作業的新紀錄。
  • 載人深潛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本文從國內外載人深潛裝備與技術發展歷程、發展現狀的角度進行了系統梳理,重點闡述我國載人潛水器的應用情況及技術成就。以「蛟龍」號和「深海勇士」號的研製與應用為例,凝練我國載人深潛關鍵技術體系,分析未來裝備與技術發展趨勢。
  • 船舶海工領域最新技術成果集中亮相2020南通船舶海工產業展
    今天,2020南通船舶海工產業展在南通國際會展中心開幕,130餘家企業參展。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郭大成,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徐惠民,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暉等參觀展覽。本屆展會總面積達一萬平方米,設有船舶海工總裝展區、 郵輪遊艇展區、設計服務展區、產業鏈配套展區等五大板塊。中遠海運川崎、南通中遠船務、招商局重工、南通振華重型裝備等百餘家船舶海工總裝及配套協作企業參展,一批船舶海工產業領域的新技術、新成果、新解決方案集中亮相。
  • 煙臺海工裝備揚帆出海
    海風催發著煙臺這座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核心區骨幹城市的綠意,更吹響了煙臺進軍海工裝備製造業強市的「衝鋒號」。走在中集來福士煙臺基地的1號碼頭,3座填補了我國海洋漁業高端裝備空白的海洋牧場平臺靜靜矗立在岸邊,正等待下水駛往作業海域。目前,中集來福士累計交付7座海洋牧場平臺,在建14座。在為巴西國家石油公司建造的浮式生產儲油卸油平臺現場,工人正在給一個個分段鋼板「穿」上一層深灰色底漆。
  • 2020南通船舶海工產業展勝利閉幕
    11月23日,由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南通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0南通船舶海工產業展,在南通國際會展中心勝利閉幕!名企匯聚 大牌雲集2020南通船舶海工產業展吸引了中遠海運川崎、啟東中遠海運海工、南通中遠海運船務、招商局工業集團、招商局郵輪、上海振華重工、中集太平洋、中船澄西、南通吉寶、江蘇政田、惠生海洋、中天科技、豪氏威馬、格力電器、天津鋼管、瓦軸、培瓦克、MGW、金魚漆、江蘇科技大學等131家國內外船舶海工及產業鏈配套企業
  • 2020南通船舶海工產業展順利閉幕
    11月23日,由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南通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0南通船舶海工產業展,在南通國際會展中心圓滿落下帷幕。  名企匯聚大牌雲集  2020南通船舶海工產業展吸引了中遠海運川崎、啟東中遠海運海工、南通中遠海運船務、招商局工業集團、招商局郵輪、上海振華重工、中集太平洋、中船澄西、南通吉寶、江蘇政田、惠生海洋、中天科技、豪氏威馬、格力電器、天津鋼管、瓦軸、培瓦克、MGW、金魚漆、江蘇科技大學等
  • 煙臺壯大海工裝備製造業 為海洋經濟注入新動能
    在山東加快建設海洋強省的背景下,煙臺海工裝備製造業成為亮點。(資料圖) 王嬌妮 攝中新網煙臺6月9日電 (王嬌妮)中集來福士、傑瑞集團、中柏京魯船業……在山東加快建設海洋強省的背景下,煙臺海工裝備製造業成為亮點,該市作為中國五大海洋建造基地之一,近年來培育起大批優秀海工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