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2020年重組整合「三路並進」:裝備製造、化工、海工裝備等專業...

2020-12-06 新浪財經

來源: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央企2020年重組整合「三路並進」 裝備製造、化工、海工裝備、海外油氣資產等專業化整合提速,研究啟動煉化業務整合

2020年央企兼併重組路線圖「落定」。《經濟參考報》記者從國務院國資委獲悉,國資委將細化政策落地,持續推進央企兼併重組步伐,在堅持「市場化」基礎上,2020年央企兼併重組重點將在重複投資、同質化競爭問題突出領域,下一步裝備製造、化工產業、海工裝備、海外油氣資產等專業化整合將提速,還將研究啟動煉化業務整合。

1月5日晚間,中國化工、中化集團官網雙雙發布重磅消息,兩家集團農業資產合併,注入中國化工集團旗下所屬先正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現用名中化工(上海)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啟產業鏈專業化整合,不僅讓中國農化行業格局發生重大變動,也開啟了央企新一年專業化整合的序幕。

《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目前多家央企都在制定2020年度工作和改革計劃,其中包括混改和兼併重組等多項改革內容。國資委同時明確,下一步將按照市場化原則,成熟一戶、推動一戶,積極穩妥地做好央企重組整合的工作,推動企業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競爭力。業內人士認為,國有企業的兼併重組,將給資本市場帶來巨大機會。下一步的關鍵是實現高度融合,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條,通過整合實現一流企業對標。

「加強主業管控、規劃指導和戰略注資,推動中央企業大力開展戰略性重組,持續深化資源整合融合,積極發揮『1+1>2』的重組效應,深入推進煤炭、煤電、海工裝備等專業化整合。」回顧2019年的央企整合成效,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表示,整合給國企帶來明顯的結構優化,2019年以來,保利集團成功重組中絲集團,中國寶武成功重組馬鋼集團,招商局集團成功重組遼寧港。航空工業集團主動退出非主業,涉及的國民經濟大類由75個減少到54個。

推動中央企業兼併重組是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一大看點。為了解決國企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國有資本布局結構不合理、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同質化發展等問題。國資委自成立以來一直在推動央企兼併重組。黨的十八大以來,更是將兼併重組作為本輪深化改革的重點。據統計,到目前中央企業進行了21組39家企業重組,國資委監管的央企數量減少至96家。

「央企整合大致形成了戰略性重組、產業鏈上下遊整合、專業化整合3種重組方式。」國務院國資委秘書長彭華崗此前表示,隨著央企兼併重組工作向前推進,相關改革路徑逐漸明晰,「橫向合併」強化規模效應,「縱向聯合」實現優勢互補,專業化整合優化資源配置。他舉例稱,例如中國鐵塔通過整合三大電信運營商的鐵塔及附屬資源,有效減少了重複投資。據統計,新建鐵塔減少了62.8萬座,相當於節約投資1120億元,節約土地3.1萬畝;中國國電和神華集團的重組實現煤電一體化運營,探索解決長期以來困擾行業發展的煤電矛盾。中電投和國家核電的重組,形成了技術開發、工程建設、投資運營一體化的核電產業鏈。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研究員劉興國認為,2020年國有企業兼併重組預計將沿三個方向發力:一是推動企業內部或跨企業的專業化整合,以提高國有企業的產業集中度,解決國有資本布局分散化,難以形成集中優勢的問題。二是鼓勵優勢企業併購重組經營困難企業,幫助困難企業盤活資源,復甦振興,有效控制與化解國有企業經營風險。三是繼續推進強強聯合,做強做優國有企業,打造一批高質量發展引領示範企業。

「企業重組只是第一步,我們還要高度重視重組以後的融合工作,不僅要做到資本合、資源合、組織合,還要做好思想合、戰略合、管理合,實現『1+1>2』的重組效應。」彭華崗強調。他表示,例如整合後的企業機構設置、文化融合,一些企業重組前存在的重複投資、惡性競爭、力量分散等問題都要有效解決。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周麗莎認為,兼併重組要面臨的難點是如何實現高度融合,如何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條,如何通過整合實現一流企業對標。她建議,優化雙方的資源配置,開展戰略性重組,深化資源整合融合,積極發展「1+1>2」的重組效應。同時,通過發展和完善產業體系,圍繞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擴大高水平開放合作,鞏固和完善產業體系,實現產業鏈價值鏈的中高端增值。此外,積極探索新的組織形式,運營方式,商業模式,努力實現管理能力現代化,向世界一流示範性企業對標,提高效益效率,強化科技創新,提升產品服務質量,增強全球話語權和影響力。

在劉興國看來,國有企業的兼併重組,將給資本市場帶來巨大機會。一方面,國有企業的兼併重組,將有很大一部分會藉助旗下上市公司這一平臺來進行,對參與兼併重組的平臺公司來說,這意味著資產注入或者是產業轉型,將給參與主體帶來新的增長機會,打開更廣闊的成長想像空間。另一方面,國有上市公司兼併重組的活躍,以及公司股價的上漲,必然激發民營企業併購重組熱情,從而帶動整個資本市場併購重組的活躍,為2020年資本市場的整體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DF353)

相關焦點

  • 海工整合提速!七家央企聯手,復甦信號閃現,南北船合併水到渠成?
    「要積極穩妥地推進裝備製造、造船領域的戰略性重組,持續推動海工設備等領域的專業化整合,不斷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今年兩會期間的這一表態正逐漸應驗。在A股這一輪的反彈中,船舶製造板塊一枝獨秀,不少個股走出了翻倍行情;在這背後,既有行業基本面觸底反彈的因素,也與造船、海工領域強烈的整合預期相關。
  • 海工裝備巨頭雲集 青島崛起世界級海工裝備製造基地(圖)
    掌握海工裝備製造尖端技術與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一牆之隔的中國石油集團海洋工程(青島)有限公司也是一片繁忙景象,據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公司目前正在建造海油工程導管架建造等項目。青島海工裝備製造業加速發展近年來,隨著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和中國石油集團海洋工程(青島)有限公司兩家央企海工裝備企業落戶海西灣,企業建造規模不斷擴大。目前,不管是從企業基礎設施、場地規模、產品產量都位居全國首位。
  • 國資委:下半年海工、糧儲油儲專業化整合會有突破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國資委:下半年海工、糧儲油儲專業化整合會有突破7月16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秘書長彭華崗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儘管受疫情影響,央企的專業化整合進度受了一些影響,但是相關工作一直在推進
  • 南北船籌劃重組,保利合併中絲,央企整合是否有望再提速,這次會議...
    圖片來源:新華社船舶、化工等領域有望再現重組案例就在此次會議召開前不久,央企整合重組領域傳來一則重磅消息:7月8日,國資委網站發布消息稱,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中絲集團有限公司實施重組,中國中絲集團有限公司整體無償劃轉進入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 海工裝備製造逆勢而上 聚焦中國海工裝備展
    本次展會由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中國船級社、中國船東協會、北京振威展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展會面積達90000平米,吸引了來自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600家企業,世界500強企業近50家,專業觀眾達60000 人次。  在全球航運業持續低迷的大環境下,海工裝備製造業卻逆勢而上,呈現出一股蓬勃發展的好勢頭。
  • 首個央企海工資產平臺籌劃中
    按照國務院國資委的思路,上述資產整合平臺,專門用來針對多個央企海工裝備產業面臨的經營困難問題,主要用途是幫助央企海工裝備產業脫困。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交建)旗下的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ZPMC,振華重工),面臨著上述產業發展的挑戰。
  • 央企整合風再次颳起 六大央企重組機會浮出水面
    國資改革概念成瘋搶標的 巨單砸向國資改革股  今年以來,央企整合概念持續發酵。儘管央企頻頻否認,但資本市場上,「傳聞-澄清-證實」的邏輯屢屢應驗,市場已經學會了從澄清公告中體味反面的可能。  2015年是國企大重組、大整合的一年。
  • 中國海洋石油工程裝備市場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
    ,搶佔電磁勘探技術制高點  第三節 物探市場投資預測分析第七章 2015-2019年海洋工程裝備市場調研  第一節 全球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格局    一、海洋工程裝備競爭格局    二、歐美壟斷設計及高端製造    三、亞洲國家主導裝備製造領域    四、資源大國企業進入建造領域  第二節 2019年海洋工程裝備發展狀況分析    一、鑽井平臺需求狀況分析    二、鑽井設備利用狀況分析    三、海洋平臺輔助船發展狀況分析
  • 中國海洋工程裝備市場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
    **年中國海洋工程裝備市場規模在509億元左右,同比增長19.76%。巨大的市場規模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也吸引了國內外眾多企業進軍海工裝備領域。受造船業產能過剩的影響,截至**國內不少有實力的大型船企開始向海工裝備製造行業轉型,有些企業甚至具備獨自承接海工裝備的硬體建造能力。此外,中國南海開發也將會給海工裝備的發展帶來不小的前景。**年1-**月,全國造船完工1743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5.4%。
  • 【關注】國資委:央企整合成效顯著!初步確立三種模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的重組整合,成為國企改革的重要內容。5年來,中央企業的重組整合穩步推進,國務院國資委先後完成18組34家央企重組,央企由117戶調整至98戶。5年來,央企重組著力推進強強聯合,穩妥推進裝備製造、電力、鋼鐵、航運、建材、旅遊等領域企業重組,更好發揮協同效應,實現優化提升。
  • 煙臺海工裝備揚帆出海
    海風催發著煙臺這座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核心區骨幹城市的綠意,更吹響了煙臺進軍海工裝備製造業強市的「衝鋒號」。走在中集來福士煙臺基地的1號碼頭,3座填補了我國海洋漁業高端裝備空白的海洋牧場平臺靜靜矗立在岸邊,正等待下水駛往作業海域。目前,中集來福士累計交付7座海洋牧場平臺,在建14座。在為巴西國家石油公司建造的浮式生產儲油卸油平臺現場,工人正在給一個個分段鋼板「穿」上一層深灰色底漆。
  • 洋山邊檢助力海工裝備走向世界 自升式鑽井平臺「亞洲奮進者1號...
    2013至2014年,當時國際原油價維持在100美元/桶以上,海工裝備市場火熱,各大船東紛紛訂購鑽井平臺等海洋工程設備,擴大市場份額。不料,從2014年7月開始,國際原油價格呈現持續下降趨勢,並長期在40-60美元/桶附近盤整,低於海上油田鑽探開採約70美元/桶以上的成本線。海工平臺日租金也逐漸跌破運營成本。
  • 南海開發升為國家戰略,海工裝備千億市場引角逐
    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機械工業協會首席顧問趙志明此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指出。  據估算,目前全球陸地石油資源量探明率在70%左右,2008年即有66個國家的石油產量達到峰值。陸上老油田出油能力下降,新油田探明數量不足,世界主要產油區的年均產量正在逐漸降低。因此,各國紛紛加快海上油氣開採的步伐。  我國面臨的形勢則更為緊迫。
  • 央企再合體 核電重組謀出海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兩家重組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核電公司,國內核電行業最終形成三家競爭的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現任國家核電董事長王炳華,在國家核電成立前的職務為中電投集團黨組書記、總經理。有觀點認為,王炳華有望成為重組後公司的掌舵人。2月9日,國資委相關負責人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目前還沒有可以對外宣布的重組工作新進展。
  • 中國海工:練出真功夫 打好「逆風球」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丁長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自2014/2015年石油價格下跌以來,海工市場一直掙扎在大量破產、合併、收購、兼併、船隊強制出售的泥沼之中,其中資產價值大幅下降的情況尤為明顯。  2020年3月31日,SolstadOffshore公司宣布,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以及海工市場的持續低迷,公司進行財務重組。
  • 全球最大海工製造商呼之欲出?
    本報資料室供圖繼「南北船」宣布戰略性重組之後,日前招商局集團、中集集團和中國航空技術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國際」)的船舶海工資產擬進行整合。若整合完成後,3家央企的船舶海工業務將由招商局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招商工業)統一運營,組建一個擁有12家船廠的中國第三大修造船集團,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海工裝備製造商。
  • 天華院:奠定中國化工集團化工裝備上市平臺地位
    本次交易構成關聯交易,交易完成後,裝備盧森堡將成為本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裝備環球將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本公司實際控制人仍然為中國化工。本次交易構成重大資產重組,但不構成重組上市。  收購KM集團進入全球化工機械第一梯隊  KM集團為塑料和橡膠加工機械行業的全球領先企業,是全球橡塑設備系統解決方案的領導者,主要產品包括注塑設備、擠出設備和反應成型設備。
  • 保利牽手中絲,央企重組接二連三,下一個是誰?
    資本市場對於央企併購重組特別是戰略性重組的預期再度升溫。7月8日午間,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保利集團」)與中國中絲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絲集團」)實施重組的消息,在國資委微信公眾號「國資小新」發布。午後開盤,保利集團旗下久聯發展瞬間封板,保利地產等大幅拉升。
  • 我國首個海工裝備基礎科學中心落戶中國海大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孫軍)日前,由中國海洋大學牽頭申報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多場多體多尺度耦合及其對海工裝備性能與安全的影響機制」(簡稱海工裝備基礎科學中心)正式獲批實施
  • 天津港保稅區大力發展海工裝備、海水淡化及氫能產業
    記者近日從天津港保稅區獲悉,自臨港片區併入天津港保稅區後,天津港保稅區按照新區「戰略東移」部署,堅持將臨港片區作為未來建設的「主戰場」,統籌三區政策、資金、項目、人力等資源向臨港傾斜,並結合臨港獨特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海工裝備、海水淡化及氫能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