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開發升為國家戰略,海工裝備千億市場引角逐

2021-01-19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今年5月,「海洋石油981」南海首鑽,標誌著我國首次獨立進行深水油氣勘探開發;當月,我國首艘深水鋪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赴南海鋪管作業。南海油氣開採,不僅具有重大的經濟戰略意義,更是對我國主權的最好宣示。業內人士指出,南海開發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相信相關扶持政策將加速出臺,巨額投資將源源湧入,海工裝備、深水油氣勘探開採等產業將因此率先獲得超出預期的大發展。

  到海上去

  中海油總公司6月23日公告,在南海海域對外開放9個區塊,供與外國公司進行合作勘探開發油氣資源。區塊總面積為16.01萬平方公裡,大部分水深都在2000米以上,部分區塊水深達到4000米。

  三天後,中海油總公司董事長王宜林主持召開董事長辦公會,專題研究南海油氣勘探開發工作。會議強調,要從戰略高度認識南海油氣勘探開發工作的重要性,加快推進深水戰略的實施,在打造以「海洋石油981」為旗艦的「深水艦隊」基礎上,繼續加大投入,整合各種力量,持續發展深水油氣勘探開發技術,提升深水油氣勘探開發能力。

  「現在在南海,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印尼等共同開發的油氣加起來已有近7000萬噸,已經超過了中海油。因此,搶佔海上油氣資源迫在眉睫。」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機械工業協會首席顧問趙志明此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指出。

  據估算,目前全球陸地石油資源量探明率在70%左右,2008年即有66個國家的石油產量達到峰值。陸上老油田出油能力下降,新油田探明數量不足,世界主要產油區的年均產量正在逐漸降低。因此,各國紛紛加快海上油氣開採的步伐。

  我國面臨的形勢則更為緊迫。近年來,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連年攀高,2011年已達55.1%,而陸地油氣資源量卻逐年下降。趙志明稱,目前我國陸上石油資源的勘探、開發和生產已接近飽和,勝利、華北、大港、河南、江漢等油田的總體產量正逐年遞減。

  「今後的總體思路是要到海上去。海洋油氣是未來全球爭奪的重點!」趙志明感嘆。根據劍橋能源諮詢公司的統計,2010年海洋石油、海洋天然氣產量分別約佔全球石油和天然氣產量的33%和31%,預計到2020年所佔比例將分別升至35%和41%。據估算,僅我國南海地區的石油地質儲量就達230億-300億噸,約佔我國油氣總量的1/3,其中又有70%蘊藏在深海區域。

  進行南海油氣開發的意義並不僅限於此。「油井平臺就像一個航空母艦,到南海爭議海域開採石油,是對我國主權最好的宣示。」廈門大學南洋學院教授李金明認為,開採石油除了經濟利益的考慮,還有政治上的意義。

  在今年3月份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原中共福建省委書記陳明義等多名代表便在提案中呼籲,要成立國家海洋委員會,制定2020年建設海洋強國的中長期規劃,設立若干海洋高科技重大專項,提高海洋經濟在全國經濟中的比重,培育壯大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和提高綜合管理能力等。

  「目前國家海洋局正在加強海洋資源開發的區域化功能布局和規劃,積極推進海洋發展戰略相關工作。」「兩會」間隙,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這樣說道。

  千億市場

  業內人士認為,在國際環境和國內需求的雙重力量推動下,我國南海油氣開發步伐將提速,相關產業也將長期從中受益。「從大的方面來說,海工裝備和油氣勘探等相關板塊將最先受益。」銀河證券機械行業分析師鄒潤芳表示。

  據海事研究機構Douglas-Westwood公司預測,2008年全球海工裝備資本性投資為1570億美元,2009年約為1520億美元,佔海洋油氣勘探開發總投資的60%左右。未來5年,全球海洋工程裝備市場規模將達到年均810億美元左右。其中,中國所佔份額有望從當前的5%—7%提升至2015年的20%,即從30億—35億美元提升至190億美元左右,增長逾5倍。

  事實上,海工裝備早已得到政府層面的高度重視。繼被列入「十二五」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後,今年3月工信部正式發布《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至2015年行業年銷售收入要達200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率較「十一五」末提高3個百分點,海洋油氣開發裝備國際市場份額達到20%;到2020年行業年銷售收入要達400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率再提高3個百分點,佔國際市場份額達到35%以上。規劃同時強調,到2015年國內海洋油氣開發裝備關鍵系統和設備的配套率要達到30%以上,2020年則要超過50%。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中海油初步規劃「十二五」期間投入300億元建造第二批深水海洋工程裝備,比「十一五」已經實施的150億元翻了一番。「隨著中國對海工產業支持政策的頒布和落實,預計『十二五』期間,中國海工裝備年均市場容量有望達到120億元。」中國海洋工程網首席分析師易海文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相關焦點

  • 海工裝備巨頭雲集 青島崛起世界級海工裝備製造基地(圖)
    據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一季度,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繼續深耕國際市場,正在與加拿大、俄羅斯有關合作單位洽談進一步深化合作事宜,涉及金額過100億元,未來兩年內生產訂單飽滿,產能得到充分釋放,一季度預計完成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78%;中國石油集團海洋工程(青島)有限公司搶抓國家新能源開發政策的大力貫徹實施機遇,籤訂建設多個海上風電項目海上升壓站工程項目,目前公司生產訂單比較飽滿。
  • 海工裝備製造逆勢而上 聚焦中國海工裝備展
    從全球看,陸上石油的開發潛力已經到了盡頭,海洋石油成為未來石油增量的主要來源,正在成為全球油氣的開發重點,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或將是我國經濟下一階段的重要增長點之一,無論是從國家戰略的角度還是從當前經濟發展的方向上看,由陸地走向海洋是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規律。
  • 洋山邊檢助力海工裝備走向世界 自升式鑽井平臺「亞洲奮進者1號...
    圖說:重達9600多噸的自升式鑽井平臺「亞洲奮進者1號」。葉真於 攝為幫助這一重型裝備順利出境,洋山邊檢站協同口岸聯檢單位靠前服務,窗口前移35海裡,冒著酷暑,兩次換乘船艇跨省跨海,登上滬上唯一具備半潛作業條件的對外開放錨地——綠華山錨地,共同對這個「大塊頭」做出境查驗,協助這一海洋工程平臺走向新生。
  • 中國海洋工程裝備市場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
    市場容量  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海洋工程裝備市場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顯示,全球海洋**年至**年油氣開發的年均投資在3270億美元以上,如果按佔比20%至25%估算,海工裝備市場年需求在650億美元至810億美元之間。
  • 中國海工:練出真功夫 打好「逆風球」
    按照協議內容,國調基金將為國海海工提供總規模30億元的配套資金,支持中央企業海工裝備資產處置項目。  隨著國內規模最大的股權投資基金——國調基金30億元配套資金的進場,中國船企千億「庫存」海工裝備資產處置的步伐正在加快。面對全球海工市場新一輪危機,央企海工裝備處置業務平臺——國海海工正在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探索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更多機遇。
  • 中國海洋工程市場調查研究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
    隨著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技術的提高和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正緊鑼密鼓地準備南海深海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並首次將南海權益列為中國核心利益。據悉中石油已獲批准在南海12萬平方公裡的海域進行勘探,中海油也已獲準在南海7萬多平方公裡的海域勘探開發,中石化則主要開發東海油氣資源。
  • 中國海洋石油工程裝備市場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
    **-**年中國原油產量和表觀消費量變化趨勢  單位:萬噸  **-**年我國原有產量及石油消費量(單位:億噸)  《中國海洋石油工程裝備市場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對海洋石油工程裝備市場的分析由大入小,從宏觀到微觀,以數據為基礎,深入的分析了海洋石油工程裝備行業在市場中的定位、海洋石油工程裝備行業發展現狀、海洋石油工程裝備市場動態、海洋石油工程裝備重點企業經營狀況、海洋石油工程裝備相關政策以及海洋石油工程裝備產業鏈影響等
  • 「蛟龍深潛」的產業期待——院士連問浙江海工裝備
    迄今,世界上僅有的五艘6000米級深海載人潛水器為這些國家所擁有,它們能夠到達遍及海洋深處的大陸坡、海山頂、火山口、洋脊以及漆黑的洋底。  「海洋產業,就是伴隨著人類探索海洋的腳步而發展起來的。」金翔龍認為,海洋產業有傳統、新興、未來之分。
  • 新加坡海工裝備與船舶產業做大做強的三大經驗
    新加坡是世界主要的海工裝備及船舶建造國之一,特別是在自升式鑽井平臺和半潛式鑽井平臺建造領域具備全球領先優勢。半個多世紀以來,新加坡海工產業經歷了從承接產業轉移到做大做強的整個過程,其「創新設計+工程服務」的發展經驗值得中國海工裝備及船舶建造企業關注和借鑑。
  • 山東加快發展高端海工裝備製造業 助力...
    「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是山東省海洋產業體系的新興戰略產業,產業規模走向1000億元層級。」山東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省海洋局局長張建東介紹,海洋工程裝備主要指海洋資源(特別是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採、加工、儲運、管理、後勤服務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裝備和輔助裝備,處於海洋產業價值鏈的核心環節。
  • 精銦海工:從小作坊到小巨人,「直道」打造海上陸地
    精銦海工也不例外。從2014 年油價暴跌開始,全球海工裝備市場就開始陷入了低迷期。彼時的精銦海工經過前期資金研發投入,在海洋石油自升式鑽井平臺升降系統上剛取得突破,然而石油開採利潤的降低卻導致產品訂單量驟減。全球海工裝備的成交數據也印證了市場的蕭條。
  • 精銦海工「直道」打造海上陸地
    精銦海工也不例外。 從2014 年油價暴跌開始,全球海工裝備市場就開始陷入了低迷期。彼時的精銦海工經過前期資金研發投入,在海洋石油自升式鑽井平臺升降系統上剛取得突破,然而石油開採利潤的降低卻導致產品訂單量驟減。 全球海工裝備的成交數據也印證了市場的蕭條。
  • 天津港保稅區大力發展海工裝備、海水淡化及氫能產業
    博邁科口岸碼頭 記者 賈磊 攝  ■ 在海工產業方面,保稅區以園區、基地為載體,拓展延伸產業鏈,加快產業聚集,發揮龍頭海工裝備製造商各自最大潛能,形成合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展產品結構優化,加速將海洋裝備產品類別向自主高端智能方向發展  ■ 在海水淡化方面,保稅區將積極構建自主可持續發展的海水淡化產業鏈,結合正在編制的「十四五」規劃,加強研究與戰略謀劃,依託海淡所核心科研平臺,加快申報建設國家海水資源利用技術創新中心  ■ 在氫能產業方面,保稅區重點從項目引進、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示範應用推廣、鼓勵創新研發、設立產業基金、營造產業氛圍、組織產業聯盟七個方面全方位支持氫能產業發展
  • 首屆中國(煙臺)海工裝備國際研討會在煙召開
    中國山東網煙臺6月7日訊 (通訊員 鄭義) 昨日下午,第一屆中國(煙臺)海工裝備國際研討會在煙臺開幕。科技部副部長張建國,烏克蘭教育科學部副部長馬克西姆·斯特裡哈,省政協副主席劉均剛在開幕式上致辭,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永霞主持開幕式,副市長王曉軍出席。
  • 投資者說丨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潛力巨大,企業發展才能支撐國家戰略
    目前,受制於海工裝備領域對企業管理、資金、技術含金量的較高要求,我國從事海工裝備的企業並不多。而作為民營企業,精銦海工多項技術創新打破國外壟斷、參與編導多項國家海洋裝備設計製造標準、並積極探索「產品+服務」的產業鏈發展新方向……可以說,精銦海工的發展為海洋工程裝備企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借鑑和思考。
  • 2020-2026年中國海洋工程行業發展研究分析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
    隨著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技術的提高和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正緊鑼密鼓地準備南海深海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並首次將南海權益列為中國核心利益。據悉中石油已獲批准在南海12萬平方公裡的海域進行勘探,中海油也已獲準在南海7萬多平方公裡的海域勘探開發,中石化則主要開發東海油氣資源。截至**陸上石油的發展與開採難度越來越大,為了我國的能源安全以及拓展我國新的能源儲備,向海洋發展,勘探新的油氣田已成為國家戰略。
  • 央企2020年重組整合「三路並進」:裝備製造、化工、海工裝備等專業...
    來源:東方財富網原標題:央企2020年重組整合「三路並進」 裝備製造、化工、海工裝備、海外油氣資產等專業化整合提速,研究啟動煉化業務整合 2020年央企兼併重組路線圖「落定」。《經濟參考報》記者從國務院國資委獲悉,國資委將細化政策落地,持續推進央企兼併重組步伐,在堅持「市場化」基礎上,2020年央企兼併重組重點將在重複投資、同質化競爭問題突出領域,下一步裝備製造、化工產業、海工裝備、海外油氣資產等專業化整合將提速,還將研究啟動煉化業務整合。
  • 煙臺海工裝備揚帆出海
    海風催發著煙臺這座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核心區骨幹城市的綠意,更吹響了煙臺進軍海工裝備製造業強市的「衝鋒號」。走在中集來福士煙臺基地的1號碼頭,3座填補了我國海洋漁業高端裝備空白的海洋牧場平臺靜靜矗立在岸邊,正等待下水駛往作業海域。目前,中集來福士累計交付7座海洋牧場平臺,在建14座。在為巴西國家石油公司建造的浮式生產儲油卸油平臺現場,工人正在給一個個分段鋼板「穿」上一層深灰色底漆。
  • 振華重工進軍高端海工市場公司
    證券時報記者 邵尚楠  昨日,振華重工(600320)在江蘇南通重型裝備基地舉行「振海1號」300英尺海洋自升式鑽井平臺開工儀式。「振海1號」是振華重工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鑽井平臺,代表了當今國內乃至國際海上石油鑽井平臺技術的最高水平,標誌著振華重工經過長期技術積累和靈活的國際合作,正式進軍高端海工產品市場。同時,振華重工海工產品的銷售額已逐步上升到公司總產值的40%。  振華重工總裁康學增表示,依託高端產品介入新興市場,一直是振華堅持的理念。因此公司在去年6月進行重組,建立了海上重工設計研究院。
  • 打造千億元養殖產業集群、籌建國家深海基因庫 青島挖掘深海寶藏...
    形成千億元深遠海養殖產業集群,組建深海水下裝備研究院,籌建國家深海基因庫……青島藍色經濟「落子」深遠海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12日訊 觀海新聞記者從青島市海洋發展局獲悉,在水產養殖、海洋裝備和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等領域,青島正在進行深遠海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