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海洋石油981」南海首鑽,標誌著我國首次獨立進行深水油氣勘探開發;當月,我國首艘深水鋪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赴南海鋪管作業。南海油氣開採,不僅具有重大的經濟戰略意義,更是對我國主權的最好宣示。業內人士指出,南海開發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相信相關扶持政策將加速出臺,巨額投資將源源湧入,海工裝備、深水油氣勘探開採等產業將因此率先獲得超出預期的大發展。
到海上去
中海油總公司6月23日公告,在南海海域對外開放9個區塊,供與外國公司進行合作勘探開發油氣資源。區塊總面積為16.01萬平方公裡,大部分水深都在2000米以上,部分區塊水深達到4000米。
三天後,中海油總公司董事長王宜林主持召開董事長辦公會,專題研究南海油氣勘探開發工作。會議強調,要從戰略高度認識南海油氣勘探開發工作的重要性,加快推進深水戰略的實施,在打造以「海洋石油981」為旗艦的「深水艦隊」基礎上,繼續加大投入,整合各種力量,持續發展深水油氣勘探開發技術,提升深水油氣勘探開發能力。
「現在在南海,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印尼等共同開發的油氣加起來已有近7000萬噸,已經超過了中海油。因此,搶佔海上油氣資源迫在眉睫。」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機械工業協會首席顧問趙志明此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指出。
據估算,目前全球陸地石油資源量探明率在70%左右,2008年即有66個國家的石油產量達到峰值。陸上老油田出油能力下降,新油田探明數量不足,世界主要產油區的年均產量正在逐漸降低。因此,各國紛紛加快海上油氣開採的步伐。
我國面臨的形勢則更為緊迫。近年來,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連年攀高,2011年已達55.1%,而陸地油氣資源量卻逐年下降。趙志明稱,目前我國陸上石油資源的勘探、開發和生產已接近飽和,勝利、華北、大港、河南、江漢等油田的總體產量正逐年遞減。
「今後的總體思路是要到海上去。海洋油氣是未來全球爭奪的重點!」趙志明感嘆。根據劍橋能源諮詢公司的統計,2010年海洋石油、海洋天然氣產量分別約佔全球石油和天然氣產量的33%和31%,預計到2020年所佔比例將分別升至35%和41%。據估算,僅我國南海地區的石油地質儲量就達230億-300億噸,約佔我國油氣總量的1/3,其中又有70%蘊藏在深海區域。
進行南海油氣開發的意義並不僅限於此。「油井平臺就像一個航空母艦,到南海爭議海域開採石油,是對我國主權最好的宣示。」廈門大學南洋學院教授李金明認為,開採石油除了經濟利益的考慮,還有政治上的意義。
在今年3月份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原中共福建省委書記陳明義等多名代表便在提案中呼籲,要成立國家海洋委員會,制定2020年建設海洋強國的中長期規劃,設立若干海洋高科技重大專項,提高海洋經濟在全國經濟中的比重,培育壯大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和提高綜合管理能力等。
「目前國家海洋局正在加強海洋資源開發的區域化功能布局和規劃,積極推進海洋發展戰略相關工作。」「兩會」間隙,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這樣說道。
千億市場
業內人士認為,在國際環境和國內需求的雙重力量推動下,我國南海油氣開發步伐將提速,相關產業也將長期從中受益。「從大的方面來說,海工裝備和油氣勘探等相關板塊將最先受益。」銀河證券機械行業分析師鄒潤芳表示。
據海事研究機構Douglas-Westwood公司預測,2008年全球海工裝備資本性投資為1570億美元,2009年約為1520億美元,佔海洋油氣勘探開發總投資的60%左右。未來5年,全球海洋工程裝備市場規模將達到年均810億美元左右。其中,中國所佔份額有望從當前的5%—7%提升至2015年的20%,即從30億—35億美元提升至190億美元左右,增長逾5倍。
事實上,海工裝備早已得到政府層面的高度重視。繼被列入「十二五」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後,今年3月工信部正式發布《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至2015年行業年銷售收入要達200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率較「十一五」末提高3個百分點,海洋油氣開發裝備國際市場份額達到20%;到2020年行業年銷售收入要達400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率再提高3個百分點,佔國際市場份額達到35%以上。規劃同時強調,到2015年國內海洋油氣開發裝備關鍵系統和設備的配套率要達到30%以上,2020年則要超過50%。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中海油初步規劃「十二五」期間投入300億元建造第二批深水海洋工程裝備,比「十一五」已經實施的150億元翻了一番。「隨著中國對海工產業支持政策的頒布和落實,預計『十二五』期間,中國海工裝備年均市場容量有望達到120億元。」中國海洋工程網首席分析師易海文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