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千億元養殖產業集群、籌建國家深海基因庫 青島挖掘深海寶藏...

2021-01-13 閃電青島

形成千億元深遠海養殖產業集群,組建深海水下裝備研究院,籌建國家深海基因庫……

青島藍色經濟「落子」深遠海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12日訊 觀海新聞記者從青島市海洋發展局獲悉,在水產養殖、海洋裝備和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等領域,青島正在進行深遠海布局。

在深遠海水產養殖領域,青島正在圍繞2020年獲批的全國首個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重點以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漁場為載體,逐步打造陸基苗種繁育基地、飼料產品加工基地、裝備研發製造基地、冷鏈物流運輸基地等配套產業,形成完善的深遠海漁業產業鏈,帶動形成百億元甚至千億元的產業集群,為全國深遠海養殖發展提供青島經驗和青島方案。

在海洋裝備領域,青島正積極爭取自然資源部支持,計劃協同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和中船、中海油、五礦集團等央企,共同組建中國深遠海開發和深海水下裝備研究機構,通過在青島開展深遠海技術裝備研發,解決關鍵「卡脖子」技術,實現我國深遠海開發技術自主可控。

在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領域,青島正積極與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對接,計劃建設國家深海基因庫,開展深海生物資源研究與開發利用,著力打造深海微生物採集、保存、研發和產業化的全產業鏈條,加快提高深海基因資源開發和產業化能力。

從近海走向深藍,依海而生的青島做出前瞻性的深遠海產業布局,源於這座城市在海洋科技領域的先發優勢。

據介紹,就深遠海水產養殖而言,青島具備良好基礎和先發優勢。青島擁有全省數量最多的深水抗風浪網箱,總數達462個,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水體的體積佔據全省的40%以上。此前,青島建成我國首個集遠海養殖、能源供應、智能管護等功能於一體的大型智能網箱「深藍1號」。2020年12月,全球首艘10萬噸級全封閉遊弋式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又在西海岸新區開工建設,將助力青島漁業向深遠海拓展。

在深遠海資源開發利用方面,青島同樣具有優勢。青島集聚了中國海洋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國家深海基地等一批國字號科研機構,在深海礦產資源勘探方面積累了大量技術資料。同時,青島擁有中船、中海油等一流的海工裝備製造企業,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海工裝備製造產業鏈,具備承接深海礦產資源開發裝備製造基礎。

據了解,深海蘊藏著儲量巨大的多金屬結核、硫化物、稀土等資源,其中僅多金屬結核的儲量約3萬億噸,價值超4000萬億元。截至2019年3月,國際海底管理局已批准了相關國家的近30個礦區,其中我國有5個。國際權威機構預測,到2030年將實現深海礦產資源的商業化開採。我國有關部委正在研究啟動深海礦產資源開發重大科技專項,青島將成為其中的關鍵助力。(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勳祥)

相關焦點

  •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精耕大洋,挖掘深海生物資源寶藏
    在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有一個獨特的微生物「銀行」—— 中國大洋微生物菌種庫,堪稱世界藏量最大,種類最多。庫中2570份大洋生物樣品、2.3萬株海洋微生物菌種,面向全國開放共享,為深海微生物研究與開發提供重要的深海微生物樣品。昔日,深海生物開發是我國藍色科研領域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海洋三所人潛心研究開發海底「沃土」,破解深海生物密碼,成果令人刮目。
  • 國家海洋基因庫繪就深海生物藍圖
    2017年9月,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中德生態園內的華大基因北方中心正式揭牌,同時啟動世界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國家海洋基因庫建設工作。2年多來,基於海洋基因庫強大的資源和數據,青島華大從這裡發起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洋生命科學研究計劃,同時開始探索海洋基因的產業化。今天上午,魯網《2020向海而興》網絡主題直播活動現場連線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研究院副院長範廣益先生從國家海洋基因庫的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應用和海洋育種經濟等方面向大家做了介紹,揭秘海洋生物基因對山東海洋經濟發展的帶動和貢獻作用。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深海研究中心在青島藍谷啟動
    1月11日至12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2019學術年會在青島藍谷舉辦。期間,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宣布啟動建設深海研究中心,推動我國深海開發方面邁向更深層次。
  • 上海浦東:到2025年將培育6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
    上海浦東:到2025年將培育6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 2020-03-26 21:28:39浦東新區官方供圖   上海浦東:科技創新拉動產業能級「倍增」 欲培育6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  中新網上海3月26日電 (李姝徵 鬱玫)上海市浦東新區26日出臺科技創新功能倍增和產業能級倍增行動方案。
  • 院士徐洵:致力求解深海生物之謎
    自此,她將目光轉向用國際先進的基因工程技術解決我國海洋產業面臨的實際問題上。此後,徐洵來到海洋三所從事海洋生物學研究,開啟了她科研生涯的新篇章。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還建立了對蝦白斑杆狀病毒基因檢測技術,並應用於我國東南沿海對蝦養殖區。同時,徐洵帶領研究團隊還完成了「對蝦天然免疫的分子基礎」研究,首次從抗病對蝦組織中發現了一批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對蝦免疫相關基因,初步揭示了對蝦免疫作用的特點。這些研究成果有助於進一步了解對蝦免疫抗病的分子機理,為對蝦病害防治提供了新途徑。
  •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打造深海研發基地 加快發展深海...
    擔任深海所深海科學研究部副主任的杜夢然這一年來異常忙碌,她參與立項工作的「深海/深淵智能技術及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A類先導專項,就是該所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爭當新時代國家深海科技創新排頭兵的具體行動之一。
  • 西海岸引入國家級團隊建世界最大海洋基因庫
    由青島中德生態園與華大基因聯合主辦的2015青島國際基因科技峰會主題為「基因科技造福人類」,探討如何藉助基因科技優勢,搶佔海洋科技、海洋產業制高點,促進健康及醫療服務模式改革創新,推動科技應用和成果轉化,促進基因科技更好地保障、服務和改善民生,造福人類。    華大基因研究院理事長楊煥明院士認為,基因同我們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的關係,例如糖尿病、肥胖症等。
  • 2025年打造千億傳感器產業新布局 鄭州將構建「一谷多點」產業空間...
    映象網訊(記者王振西)11月9日,在2019世界傳感器大會上,中國(鄭州)智能傳感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發布,規劃明確提出兩個目標: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2025年傳感器產業規模達到據規劃發布者賽迪研究院表示,智能傳感器產業有萬億級的體量,在國內有千億產值,隨著5G、大數據發展,推動了底層智能傳感器網絡部署的需求,未來依然會保持比較快速的增長。鄭州作為新的國家中心城市,需要一張新的產業名片釋放發展潛力,傳感器無異於提供了有利的抓手。據了解,近年來,河南省高度重視河南傳感器產業的發展。
  • 深海生物資源概述 | 深海生物資源價值、深海生物產業面臨的困難及發展建言……
    國家海洋局從「十五」開始啟動深海生物基因資源研究,把深海生物資源的戰略儲備作為主要任務之一。同時,積極推動深海微生物資源的應用潛力評價,獲得了在醫藥、環保、工業及農業等方面有重要應用價值的菌種、基因、酶和化合物,實現了資源共享,推動了深海生物智慧財產權保護,快速提升了我國深海生物專利的擁有量,有效保障了我國在國際海洋生物資源領域的合法權益和規則制定的話語權。
  • 院士徐洵:致力求解深海生物之謎路
    自此,她將目光轉向用國際先進的基因工程技術解決我國海洋產業面臨的實際問題上。此後,徐洵來到海洋三所從事海洋生物學研究,開啟了她科研生涯的新篇章。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毛蚶汙染問題造成A型肝炎流行,徐洵領導的課題組建立了海洋環境中貝類受A肝病毒汙染的快速檢測技術,成功解決了A肝病毒檢測難題,使檢測時間由原來常規方法的6~8周縮短到1天。
  • 第一風口丨穩居15個攻勢13條產業鏈之首 青島海洋產業迸發澎湃新動能
    針對青島海洋產業「散」的問題,青島市發揮區位、資源、戰略支持等比較優勢,打造一批現代海洋產業集聚區和產業集群。以項目為載體,以新興產業集群為突破口,研究制定加快現代海洋產業集群化跨越式發展的意見舉措,深化「領軍企業+優勢產業集群+特色園區」模式創新,不斷培育壯大高端海工裝備、海洋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招引一批涉海產業龍頭大項目及相關配套項目,積極推進涉海重大項目建設,建設國際領先的現代海洋產業集聚區。
  • 創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島瞄準九大產業
    著力解決海洋產業「小而散」、成果轉化率低等難題創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島瞄準九大產業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勳祥2020年9月底,山東明確提出支持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10月初,自然資源部進行相關答覆,指出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有優勢。
  • 南京生物醫藥谷:打造千億級生命健康產業集群
    生物醫藥谷依託現有產業基礎,緊抓國家級新區、自貿區的「雙區」聯動發展機遇,進一步聚焦「基因之城」建設,著力打造以基因細胞產業為引領的千億級生命健康產業集群。目前,南京市8個進入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特別評審通道的產品中有7個在藥谷,其中,世和基因的肺癌靶向藥物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高通量測序法),沃福曼醫療血管內斷層成像系統、血管內斷層成像導管等3個創新醫療器械產品已獲批上市,世和基因的自主研發的「非小細胞肺癌組織TMB檢測試劑盒(可逆末端終止測序法)」是中國首個且目前通過國家藥監局創新審查的NGS大Panel腫瘤基因檢測試劑盒。
  • 鹽城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動能強勁 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
    新民晚報訊 (記者 唐聞宜 通訊員 呂正龍 )突出以商引商,邀請上下遊配套企業走進鹽城,推動產業鏈式發展,構建完整產業發展體系,全力打造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昨天,鹽城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大會開幕。鹽城市委書記戴源出席大會致辭並表示,隨著國家加快推進新基建布局和5G時代的到來,電子信息產業必將迎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前景,加快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將是鹽城變中尋機、轉型致勝的戰略選擇。「我們將聚力高端引領、著力補鏈強鏈、發力創新創造、全力做強載體,不斷催生更多新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
  • 青島涵碧樓深海溫泉亮相 打造冬季旅遊新名片
    >青島涵碧樓靠近黃海的海天一角,景色怡人12月17日,臺灣鄉林集團布局大陸的第一個文化創意度假酒店青島涵碧樓正式推出島城首個深海溫泉,旨在打造青島冬季旅遊新名片。據了解,青島涵碧樓溫泉位於青島西海岸甘水灣,取自海平面以下1500米處,水富涵鈉、鈣、鎂、鹽離子及對人體有益的微量鐳元素,能加快延年駐顏、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通經活絡等多重作用,相較其它地方的溫泉水質,發現其含礦質比例與日本熱海溫泉,臺灣綠島朝日溫泉相近,PH值為8.11,水質半透明,屬弱鹼性硫酸鹽泉。
  • 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將落戶青島西海岸 13家研究機構共同建設...
    其中,一期佔地860畝,建設內容包括科研區深海研究中心樓、物理海洋樓及海洋地質樓、海洋綜合技術樓、國際科研交流中心、教學樓、專家公寓等;二期位於三沙路以西,佔地約737畝。2016年,中科院青島科教園在西海岸新區奠基。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涉海研究所集群、青島科教園發展中心、產業研發單元四部分組成。到2020年,預計海洋學院園區總人數將達到2300人。
  • 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核心基因庫將安家青島
    科技日報青島10月26日電(記者華凌)今天,記者在「2015青島國際基因科技高峰會議」上獲悉,世界最大的海洋基因庫將落戶青島西海岸新區。「2015青島國際基因科技高峰會議」由青島中德生態園與華大基因聯合主辦,主題為「基因科技造福人類」,旨在匯集中外基因領域英才的智慧,圍繞「海洋」與「健康」兩大方向,探討藉助基因科技優勢,推動海洋科技、海洋產業發展,促進健康及醫療服務模式改革創新,使基因科技更好地保障、服務和改善民生,造福人類。
  • 軌道交通產業集群總收入超千億
    來源:北京青年報圖集 AI紅外熱成像測溫儀每分鐘可以檢測300人次中關村豐臺園在以創新驅動為抓手的同時,通過優化政策支持、構建產業業態和創新服務內容等舉措,打造區域隨著中關村豐臺園「高精尖」產業發展生態越來越好,帶動了更多企業入駐。豐臺園科技創新產業的發展,也必將會促進整體區域的和諧穩定高質量發展。作為中關村最早的「一區三園」之一,近30年來,中關村豐臺園積極建設集技術研發、創新孵化、成果轉化、科技服務於一體的自主創新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全產業鏈融合發展。目前,豐臺園已形成軌道交通和航空航天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群。
  • 我國建立深海菌種資源庫,儲藏量世界最大!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山夕團隊 唐媛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據報導,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深海菌種庫,分離了近萬株微生物,寶藏大洋菌株9000餘株,這徹底改變了我國在國際海底基因資源研發領域的狀況
  • 5200米海底,深海微生物刷新人類認知
    「利用深海攝像,我們清楚地觀測到5200米海底的熱鬧景象,其實,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才是潛藏深海的『主角』。」中國大洋第45航次首席科學家林輝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連日來,大洋45航次科考隊利用大面積調查和原位富集培養等方式,在東太平洋密集開展深海微生物菌株及其基因資源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