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青年報
圖集
AI紅外熱成像測溫儀每分鐘可以檢測300人次
中關村豐臺園在以創新驅動為抓手的同時,通過優化政策支持、構建產業業態和創新服務內容等舉措,打造區域「高精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豐臺區核心的經濟增長極,首都重要的產業功能區和高新技術創新基地。
昨日,北京青年報記者來到位於中關村豐臺園的北京英視睿達科技有限公司樓下,看到了空氣品質微型監測設備。據英視睿達首席科學家田啟明介紹,微型監測設備中的傳感器由公司自主研發,企業創新研發的「頂天立地」的「地球大數據」產品體系,將多元衛星遙感數據、高密度傳感器網絡和網際網路大數據等無縫打通,面向城市精細化智能管理和高端企業數字服務的主戰場,以科技力量助力美麗中國新基建。據了解,目前空氣品質微型監測設備已經全市覆蓋,其中豐臺區共513個點位,可以將汙染物的位置精確到百米範圍內。
在位於華夏幸福創新中心的大廳一層大堂,記者看到了北京久譯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AI紅外熱成像測溫儀,每分鐘可以檢測300人次,無接觸式高效通行,測溫精度達到0.2℃,並可實現疑似體溫異常實時彈窗報警。「以一系列久譯AI智慧化解決方案,持續不斷地助力諸多行業創新,讓AI算法充滿人文關懷,讓科技驅動社會發展。」據了解,公司專業從事人工智慧(AI)及深度學習算法研究,全球首創了雷射和計算機視覺的智能融合技術。
中關村豐臺園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許淵源介紹,為了進一步提升入園企業的獲得感、滿足感,使企業引得來、留得住、過得好,營造「共建、共治、共享」氛圍,豐臺園搭建了重點企業「晚餐會」交流平臺,政府主要領導、委辦局負責人定期與區域重點企業負責人近距離交流,現場辦公,解決企業實際經營中遇到的問題。同時,也在積極探索「企業商會」,促進區域內央企、國企、民企之間的交流對接,推動企業間的合作交流。下一步,還將按照頭部支柱企業、高成長企業、創新性企業等類型對企業進行精準畫像,實現服務的精準化。隨著中關村豐臺園「高精尖」產業發展生態越來越好,帶動了更多企業入駐。豐臺園科技創新產業的發展,也必將會促進整體區域的和諧穩定高質量發展。
作為中關村最早的「一區三園」之一,近30年來,中關村豐臺園積極建設集技術研發、創新孵化、成果轉化、科技服務於一體的自主創新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全產業鏈融合發展。目前,豐臺園已形成軌道交通和航空航天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群。
豐臺是全市軌道交通產業的唯一承載區,豐臺園聚集了以中國中鐵、中國通號、中鐵高新和交控科技等為代表的軌道交通企業143家,並且連續五年實現軌道交通產業集群總收入突破千億元。在產業生態構建上,豐臺園通過「組建一個平臺、成立一個中心、兌現一項政策、出臺一個行動計劃、設立兩支基金、舉辦兩項活動」搭建起產業生態系統的四梁八柱。目前,豐臺園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015家,上市公司28家,國家和市級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4家,國家和市級企業技術中心61家,聚集了豐臺區90%以上的高質量創新創業孵化平臺。院士專家工作站、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級孵化器、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創新指標位居示範區前列,構建了從科技研發、勘察設計、智能控制到工程建設和運營服務的全產業鏈,形成了以 「一個創新型集群、一個國家級試點、兩個國家級基地」和 「兩個市級基地」為特色的軌道交通產業集群,助力中國高鐵領跑世界。
為支持高精尖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豐臺園發布了「創新十二條」(《中關村豐臺科技園支持高精尖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措施》)。「疫情以來,考慮到疫情帶來的企業流動資金困難問題,豐臺園提前啟動了政策兌現工作,第一批支持資金已於5月底發放完畢,180餘家園區企業獲得了2.1億元的政策支持資金。」許淵源說。(記者 蒲長廷)
責任編輯: 徐一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