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中德生態園內的華大基因北方中心正式揭牌,同時啟動世界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國家海洋基因庫建設工作。2年多來,基於海洋基因庫強大的資源和數據,青島華大從這裡發起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洋生命科學研究計劃,同時開始探索海洋基因的產業化。今天上午,魯網《2020向海而興》網絡主題直播活動現場連線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研究院副院長範廣益先生從國家海洋基因庫的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應用和海洋育種經濟等方面向大家做了介紹,揭秘海洋生物基因對山東海洋經濟發展的帶動和貢獻作用。
作為全球基因研究的領跑者,華大基因代表中國參與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組建了國家基因庫、搭建了全球最大的基因組平臺。「國家海洋基因庫發揮著海洋生物資源收集、管理、研究和利用的綜合性功能,力爭在10年內完成對全球重要海洋物種資源的收集和整理,並全部進行數位化。」直播中,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長範廣益表示,國家海洋基因庫的建設充分展現了人類依靠前沿科技,向大海覓寶、向深海挺進的願景。
基於海洋基因庫強大的資源和數據,青島華大發起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洋生命科學研究計劃。全球海洋生命數位化計劃便是其中之一,該計劃的目標是將海拔4700米高原湖泊到海底11000米深海溝所有生命數位化,包含魚蝦貝藻微生物等等。在具體執行過程中,青島華大聯合國內外的科研院所共同發起了萬種魚基因組計劃、海洋哺乳類動物基因組計劃、紅樹林生態系統基因組計劃等等。這些科研計劃為國家的海洋強國戰略提供了先發的海洋生物遺傳資源的優勢,同時也將大大提升青島市在國際上的海洋影響力。
基於大科學計劃的基礎研究成果,青島華大還在產業化應用方面做出了嘗試。「比如我們在做條紋斑竹鯊的基因組學研究時,發現鯊魚具有特有的單克隆抗體基因,這大概是鯊魚之所以不患惡性腫瘤的一個原因。」範廣益表示,研究院利用單克隆抗體的基因序列和生物工程技術成功地研發了非小細胞肺癌ALK類型檢測的檢測套裝,其靈敏度和準確度已經到達上市藥物的水平。據範廣益介紹,除了上述單克隆抗體的診斷性藥物研發,海洋生物還可以做神經類藥物開發和新的抗生素開發,比如玉螺毒素等。
海洋經濟的另一方向,就是利用基因科技加快養殖海洋生物的育種。比如,海洋裡有大量的魚類品種目前不能進行人工養殖,只能捕撈野生資源。破譯一個生物的基因組,將為該物種的研究打開一扇更加廣闊的門,可以為其人工繁育提供分子層面基礎。「我們通過研究海洋生物基因組及功能基因,來培育優質、高產、抗逆的養殖新品種;通過分子標記的手段去選擇魚苗,通過魚苗的魚鰭樣本基因檢測就可以快速有效的篩選到優質品種。」範廣益表示,過去需要十餘年的育種選拔進程,現在只需兩三年就可實現。分子育種技術不僅大大加速了育種速度,還提高了質量,讓人類食用的更健康、更安全。
國家海洋基因庫跟海洋經濟存在著密切的關係,海洋興則山東興,海洋強則山東強。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山東最大的潛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間在海洋,最大的動能也在海洋。 記者 劉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