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揮灑年輕色彩,書寫青春飛揚!8月22日,全省新聞戰線第五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決賽,在山東廣播電視臺400平米西演播室拉開帷幕,21位來自各新聞單位的好記者同臺競賽,講述新時代好故事,展現新時代新作為。山東廣播電視臺5位記者結合親身經歷和切身體會,生動講述了採訪中經歷的故事,展現了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真情實感和使命擔當。有媒體轉型融合發展中的感受與思考,有調查記者多次臥底的驚心動魄,有「手」的溫暖故事生動講述,有伴隨「深藍一號」的驚濤駭浪,還有烈火真情的磨難考驗。他們以動人的故事、真摯的情感、生動的演講,贏得了觀眾和評委的掌聲、笑聲和眼淚。
今天要講述自己故事的是來自山東廣播電視臺齊魯頻道記者徐志偉,他要講述的是他與「深藍一號」之間的特殊經歷——
我給大家帶來了我的一位「朋友」,這是我國第一座全潛式深海漁場——「深藍一號」的模型。我和它朝夕相處20多天,有幸成為見證它挺進深藍的電視直播記者。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深藍一號」下海的故事。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洋是人類的搖籃,也是人類的未來,寄託著我們蔚藍的夢想與希望。靠海吃海,膠州市漁民馬希慶打了一輩子魚,在採訪時老馬給我說過這樣一句話:「這船是越走越遠,可這魚呢,是越打越少,越打越小。」
就在老馬為這事操心的時候,水產養殖專家們也一直在努力:克服困難,到深海去養魚!
向海而生,向海而興,向海圖強。山東是海洋大省,擁有3345公裡大陸海岸線,佔全國的1/6,17萬平方公裡近海海域蘊藏著豐富而神奇的資源。早在1978年,海洋科學家們就在山東以東的黃海海域,發現一片神奇的冷水團,面積和山東省相當,溫度常年保持在20度以下,海水流速快,含氧量高,簡直就是深海魚類生活的天堂。但以當時的技術條件,想要利用開發幾乎不可能,這也成了水產養殖專家的一塊心病。
2012年開始,時任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董雙林教授,主導設計研發新型深海養殖裝備,要在黃海冷水團為深海養殖打開一個突破口,經過六年潛心鑽研、反覆試驗,「深藍一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終於在今年夏天建造完成。
讓「深藍一號」投入黃海的懷抱,成為我國第一座深海漁場——這是山東的壯舉、更是中國的驕傲。就在今年六月,習總書記視察山東時指出,「發展海洋經濟、海洋科研,是推動強國戰略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關鍵的技術要靠我們自主來研發,海洋經濟的發展前途無量。」在這樣的背景下,「深藍一號」的意義不言而喻。根據計劃,六月底「深藍一號」就要正式入海。得到消息後,我們山東廣播電視臺電視齊魯頻道也迅速行動起來,派出包括我在內的20人直播團隊,追隨「深藍一號」的腳步,計劃用一場深海直播,記錄這次挺進深藍的偉大探索。6月16日,我們從日照港出發,經歷18個小時的航程到達200多公裡外的黃海冷水團海域。那時的我們,意氣風發,沒有一個人能預料到,這一走就是22天。
海上的天氣,詭譎多變。風平浪靜的時刻稍縱即逝,大部分時間不是風高浪急,就是大霧瀰漫,有時能見度甚至不足10米。6月16日、23日、28日,下水的日子一拖再拖,一直延遲到7月。我們的直播窗口也只能一推再推,我們能做的,除了一次又一次的彩排,就是隨波逐流地等待。
面對廣闊彪悍的大海,個人瞬間變得渺小又孤獨。當蔚藍變得單調,搖擺變成眩暈,考驗就變得更加出乎意料。在會議室裡打地鋪、天天吃白菜土豆,都不算什麼,最難熬的還是在海上漂泊的「失聯狀態」。沒有手機和網絡信號,第一個星期,團隊無法與家人取得聯繫,直到開通衛星信號,每天才有十分鐘給家人報平安的機會。有位同事,孩子還不到兩周歲,當小傢伙從微信語音裡清晰地喊出「爸爸」的時候,在我眼裡一直是錚錚鐵骨的一群硬漢,在海上漂了十多天沒有過一句抱怨的哥兒幾個,偷偷抹起了眼淚。信號中斷,通話結束,他轉過頭來跟我們說:「走的時候說話還不清楚,你說這孩子長得是快。
有一次,船上的彭工探了探頭,怯生生地問:「能蹭個熱點嗎?出來一個多月了,想跟我媽說句話。」這時我才意識到,我們在船上感受到的種種不便、遇到的種種折磨,對這群海上工作者來說,卻是每天都要面對的生活。
彭澤永,深藍一號養殖工程師,35歲,負責每小時測量一次水溫和海水含氧量。同時他還是一名潛水員,出現惡劣天氣時,要立即下水查看網箱是否穩固。加入「深藍一號」項目一年半,經常三四個月漂在海上。風高浪急,由於充氣閥門進水,「深藍一號」多次發生傾斜,夜間施工檢查也是家常便飯。對講機徹夜響個不停,彭工帶著設備潛入到海底,第二天破曉,才睡眼惺忪地回到船上,這樣的場景不止一次出現。
一切奉獻和忍耐,都是為了理想之花的絢爛綻放。終於,在熬過了二十多天,我們迎來了見證歷史的時刻。7月2號,「深藍一號」克服重重困難,接近了滿載著三文魚苗的養殖工船,一條十米多長的管道從船艙連接到「深藍一號」的網箱中。作為打頭陣的出鏡記者,我乘坐著橡皮艇,登上「深藍一號」的頂端,懷著無比自豪的心情開始直播。
伴隨著吸魚泵的轟鳴聲,三十萬尾三文魚「魚貫而入」,入住「深藍一號」網箱新家。而這只是一個開始,「深藍二號」的深海鱈魚養殖項目已經列入計劃,我國深海養殖的大幕已經拉開,深海冷水魚依賴進口的歷史將被改寫。
大國重器,輝煌起航。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從近海養殖挺進深遠海,讓國產深海魚遊上百姓餐桌,「深藍1號」的成功研發,是山東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加快建設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貢獻的生動實踐。
面向大海,逐浪揚帆。要做時代風雲的記錄者,就要和那些時代風雲的創造者們並肩前行;要拿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好作品,就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動真情,這是「深藍一號」直播帶給我的啟示,也是蔚藍大海和那群海洋科技工作者們,留給我的無私饋贈。
[責任編輯:楊凡、楊本敬、於銘]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