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廣東省新聞戰線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優秀演講活動在廣州舉行。鍾南山的戰疫故事、到武漢工作的第一天就成了密切接觸者、「深圳速度」的背後、在貴州畢節定點幫扶的「校長媽媽」……15位在廣東省新聞戰線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決賽中脫穎而出的新聞工作者,結合自己的採編經歷,深情講述了一個個親歷親見親聞親為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現廣東新聞戰線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良好風貌,展現了新聞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畏艱辛、始終前行的敬業精神,展現了新時代廣東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發展變化,讓傾聽演講的廣大新聞工作者和高校新聞專業師生們為之動容。
記者講述報導故事 展現新聞工作風骨
「他知道此病兇險,但他轉身卻又去了武漢。他說:『國家需要我們去,我們必須今天就去!』」這是廣州日報全媒體時政部高級記者黃蓉芳在現場講述的「南山戰疫故事」。她跟訪鍾南山已近十年,在這次抗疫過程中,通過南山戰隊成員的口述,她「復盤」了這位84歲的勇猛戰士在這81天裡的輾轉奔襲和嘔心瀝血,在《廣州日報》上推出了超過十萬字的《南山戰疫日誌》。央視《故事裡的中國》欄目也以此為藍本,拍攝了他的戰疫故事。黃蓉芳說,人們只看到鍾南山在重症會診中的運籌帷幄,在授勳儀式上虎虎生風的步伐,但沒有看到他密密麻麻的筆記和疲倦的面容。雖然他得過心肌梗塞,裝過心臟支架,可他從來都不願離開治病救人的一線。「我問過他,為什麼至今還要堅持每周出門診?他說,只有堅持在一線工作,我看病的本事才不會丟。」
廣州日報記者黃蓉芳在講述南山戰疫故事
記者夏世焱從15年前成為一名攝影記者開始,便一直堅持用鏡頭記錄平凡人物的故事。他給觀眾分享了一個用整整六年的時間拍攝記錄的,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朱閱陽的求學之路。2014年,朱閱陽還是一名初一新生,他在路邊一邊看書一邊求助的畫面讓夏世焱很觸動。他了解到,閱陽的父母都是殘疾人,儘管生活十分艱辛,卻堅持讓小兒子上學。夏世焱將這一家人的故事發表在媒體上後,許多人都為閱陽一家伸出援手。在社區的幫助下,閱陽得以繼續讀書。6年後的2020年,閱陽參加了高考,當收到廣東工業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時,閱陽的父親手有些顫抖,「我做夢都沒想到,我們家能夠走出一個大學生。」他們的堅持和努力在夏世焱的報導下,打動了億萬讀者,一位網友留言道:謝謝他們帶來的堅強與光,是他們讓我們看到了什麼叫自強不息。
新快報記者夏世焱講述用六年報導的朱閱陽的故事
「一個被咬了一口的蘋果,卻給一個女嬰致命一擊。」欒少文所帶來的故事,是從高空拋物的報導開始的。欒少文說,每次採訪高墜事件,她都會把從天而降的菜刀、鋼管、避雷針都撿回來,將這些「另類」展品走進社區和學校,引發各界對高空拋物的大討論,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視。最終,《深圳經濟特區物業管理條例》進入第三次審查,特別增加了預防和懲治高空拋物的內容,高空拋物以立法的形式寫入物業管理條例,這在全國成為首創。高空拋物的報導,也成為「建設性」輿論監督的一個典型。欒少文認為,新聞工作就像心中的一束光。「它也許微弱,但只要匯聚起來,就是一片光明,就是美好的希望。」
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記者欒少文帶來的故事分享
9月17日,由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省廣電局、省記協共同主辦的廣東省新聞戰線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決賽在廣州舉行。來自省直新聞單位及各地級以上市推薦的42名新聞工作者深情講述親歷故事,最終15名優秀演講人脫穎而出。除廣州外,近期全省優秀演講人還將赴深圳、梅州、惠州、東莞、中山、江門、陽江7個地市開展「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圖片、視頻記者 沈亦霖 通訊員 粵宣、粵記協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胡群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