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背景下講好科學家故事的再思考

2020-08-01 中國科協創新院


抗疫背景下講好科學家故事的再思考

編者按:新冠疫情衝擊下,科學家群體備受公眾關注,他們的個人形象和觀點表達往往會影響社會輿論的方向。學界該如何認識科學家群體的社會價值與社會責任?同時,在實踐中又該如何講好科學家故事,對社會輿論起到積極引領作用呢?


由中國科協-北京大學科學文化研究院、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主辦的「第二屆科學文化論壇:抗疫與科學文化建設」,特邀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協-北京大學科學文化研究院副院長任福君教授,就抗疫背景下如何講好科學家故事做報告。


抗疫背景下講好科學家故事的再思考


01中國科學家社會形象演變與現狀


從歷史角度看,科學家形象與科學家社會責任緊密聯繫,中國科學家勇於承擔社會責任,是講好故事、樹立形象的內容和基礎。講好科學家故事是樹立科學家社會形象的必要手段,通過樹立科學家形象,使中國科學家精神得到全面、充分的弘揚是目標,也是我們期望的結果。因此,樹立科學家形象就是把他們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精神向公眾傳播,從而通過講故事來弘揚科學家身上所凝結的特質,即科學家精神的過程。從「五四」掀起的救亡報國到新中國成立的經濟建設、精神文明、和諧發展,再到當今創新強國,呈現了不同時期科學家主要的社會擔當,中國科學家承擔的社會責任隨著時代變遷而成為樹立科學家形象的客觀基礎。承擔時代責任的同時,科學家形象也在傳承中不斷得到塑造,科學家故事可融入的內容逐漸豐富起來,講好故事的重要性不斷加強。


中國科學家社會責任的演進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早期科學家社會責任主要是「賽先生」的引進與傳承。新中國成立之前「賽先生」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所引進的重要武器之一,承擔起救亡的重擔。知識分子希望通過投身科學來以身許國,通過創辦刊物、促進學習交流等方式引進、傳播科學思想;通過組織社團等方式使科學事業在祖國的大地上紮根,為中國科學留下豐厚的精神遺產和文化遺產。新文化運動以《科學》和《新青年》為主陣地,將「賽先生」請進中國,首次廣泛探討並弘揚科學精神,謳歌科學精神是解放思想的銳利武器,提倡獨立批判精神和科學認識事物的方法。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共產黨邀請科技界派代表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50年8月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決定,成立「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全國科聯)和「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全國科普),這兩個組織的成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特色學術共同體的裡程碑。國際會議交流是中國學術走向世界、展示中國科學家形象的重要出口。1964年中國科協舉辦北京科學討論會,來自世界各國和地區的367位科學家與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舉辦的第一次大型國際會議,中國科協派出了以中國科協副主席周培源為團長的中國科學家代表團參會。


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社會責任作為科學家承擔主體,主要從「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到「經濟建設依靠科學技術」。1978年召開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在大會上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等重要論斷,影響極其深遠。1980年提出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科學到技術,技術到經濟生產的發展觀建立起來。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發布,揭開全面科技體制改革的序幕,這一時期科學家負擔起了發展科學技術、支撐國家經濟建設的重任,從科學救國、報國,走向科學為國、建國。


在科教興國戰略下,科學家們肩負新的歷史使命。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提出科教興國戰略。隨後又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促進了科學觀的轉變,把增強民族創新實力上升到與民族興衰直接聯繫的高度,科學開始成為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科研的同時,提升國家的科技實力、促進全民接受教育和儲備科學發展人才等重擔也落在科學家們的肩上。科教興國加速了科技生產力的解放,加速了科技與經濟的結合、自主研發與引進先進技術的結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提高了經濟實力和公民科學素質,對科學家賦予了更多的社會責任。


科學發展觀促進中國科學家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考慮到我國所處的時代背景,科學引進固然理應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破除腐朽文化的利器;但在科學發展與普及達到一定程度以後,結合自身文化的優良傳統去選擇性地接受科學,顯然比全盤接受科學至上的傳統觀念更加合理。科學發展觀促進了中國科學家思想觀念發生重大變化,尊重自然規律、注重科學發展的意識大為增強,科學精神開始從建設國家的民族精神轉向發展科學自身的理性精神與實證精神,這既是一種在科學觀上的重大轉變,同時也是科學精神在中國歷史傳承之後進一步發展的深入體現,科學的精神附載和文化附載更加指向中國科學家內在的精神氣質。中國科學家們推動的發展科學技術不再單純是一個政治口號、經濟口號或發展要求,更多的是理解科學、遵循科學自身的發展規律。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中國科學家精神充分弘揚。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中,加速推動科技與經濟從「面向、依靠、服務」到「融合、支撐、引領」的轉變。這不僅使國家發展的科學性、整體性和協調性得到提高,也使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弊端得以破除。「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不僅深入貫徹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而且支撐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發展找到更準確和直接的路徑與動力來源,即「創新」。創新以科學精神為根基,以求實創新為精髓。隨著全民對科學理性認識的逐步加深,對科學家的關注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理性對待科學的發展進程中,科學家的社會形象既來自歷史責任的積澱,又面向不斷湧現的新時代需求。如何樹立新時代中國科學家公眾形象,如何應對時代需求講好科學家故事,是目前中國科學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2019年,兩辦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為立足當代講好科學家故事指明了方向。


從1950年成立「科聯」「科普」,到1958年成立「中國科協」,到1978年召開全國科學大會、迎來「科學的春天」,再到2010年牽頭實施「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中國科協作為黨和政府聯繫科學家的橋梁紐帶,為團結、凝聚、引領科學家承擔社會責任以及樹立科學家社會形象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當前抗疫背景下,我們亟待思考新時期的歷史使命。


第一部分最後我來介紹一下講好科學家故事、樹立科學家形象的現狀。由於時間有限,我僅從中國科協和我們創新院開展的一些工作切入來談一談這個過程。一是展覽,從2013年開始基於採集工程在全國範圍內舉辦科學家主題展,通過直接呈現科學家一手資料來講述科學家們最生動的故事,樹立科學家的鮮活形象。就在昨天剛剛開始了在寧波的科學家巡展東線首站展覽。二是宣傳,支撐了一系列講好科學家故事的工作,包括建設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網絡版)、出版科學家傳記和「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以及建設「科學家」APP和公眾號等等。三是通過期刊發表論文來呈現科學家的事跡,如2017年《今日科苑》專門出版了「堅守初心,為夢前行——2017年度捐贈資料14位科學家的故事」主題專刊,《科學文化》英文期刊(Cultures of Science)對講好科學家故事形成有力支撐。2020年5月30日科技工作者日活動期間開展一系列宣傳科學家活動,引起了全社會的強烈反響。


02講好科學家故事的必要元素


面臨新形勢、新挑戰、新變革,我們必須要在以往「兩彈一星」、西遷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特定科學家群體精神基礎上深度凝聚、升華,形成新時代科技工作者普遍認同的價值觀,這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浩瀚的科學史上,我國科學家不僅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學成就,還寫下大量閃耀著科學家精神的精彩篇章,這些篇章照亮了中國科技創新的方向,激勵許多後來者砥礪前行,具有穿越時空的永恆魅力。《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提出了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十二字內核,正是科學家形象構成的要素。


一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1950年,錢學森在美國港口準備回國時被美國官員攔住關進監獄,從此受到美國政府連續不斷的刁難,沒收的行李中包括800公斤的書籍和筆記本。後來在周恩來總理幫助下,錢學森衝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我們不再贅述錢老的偉大成就和貢獻,但是一定要記住,他在異國他鄉最困難的時候仍然胸懷祖國。


二是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2015年獲得諾獎讓屠呦呦一夜成名,但是卻很少有人看到她成功背後十年、數十年的努力,直到今天年近九旬的她還在攻堅克難,針對青蒿素出現抗藥性的問題帶領科研團隊努力工作,不斷取得新的進展,提出新的應對方案。為中醫藥事業培養更多的後備人才,也成為她90歲以後新的奮鬥目標。


三是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1936年4月,竺可楨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抗日戰爭期間率校西遷,帶領浙江大學開展科學研究,提高學科水平,培養良好學風,培育大批建設人才。浙大把「求是」作為校訓,強調「求是」精神就是一種「排萬難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必須有嚴格的科學態度:一是不盲從、不附和,只問是非,不計利害;二是不武斷、不蠻橫;三是專心一致,實事求是。


四是淡薄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1956年交通大學主體西遷西安,1957年全校大部分專業和師生都遷到西安,在簡陋的校舍迅速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許多教授和專家一起甘願捨棄優越的生活條件,不惜賣掉在上海的住房,義無反顧為西安交通大學的建設發展鞠躬盡瘁,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在遷校以及新校建設發展歷程中,以「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為核心內涵的「西遷精神」,世世代代給人教育和啟迪。


五是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20世紀50-60年代,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果斷作出了獨立自主研製「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以身許國,響應黨和國家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其中。他們和參與「兩彈一星」研製工作的廣大幹部、工人、解放軍指戰員一起,在當時國家經濟、技術基礎薄弱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較少的投入和較短的時間,突破了原子彈、飛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等尖端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彰顯了中國科學家團結協作、攻克難關的協同精神。


六是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科學》創始成員秉志先生在執教幾十年間為我國生物學界培養了大批人才,直接或間接受過他訓練的學生超過千人,培養了許多不同專業方向的學生,其中成長為學科專家的便有數十人,桃李滿天下。秉志先生對學生要求十分嚴格,特別是早期對年長的、造詣較深的學生嚴格要求。由於其言傳身教,許多學生都秉承了他勤奮刻苦、持之以恆的學風,成長為著名專家,如王家楫、伍獻文、楊惟義等等,都是我國教育界和科技界的重要骨幹。


除了以上必要元素,科學家社會形象還受到以下因素影響:


第一,科學家所處的時代。古代中國以農耕生活為主,科學發展集中在農、醫、天、算領域,展現出樸素、兼濟天下的科學家精神和科學家形象,典型代表如天文領域的張衡、郭守敬;醫學領域的李時珍、孫思邈等等;農學領域的賈思勰、王禎;數學領域的祖衝之、梅文鼎。西方自然科學觀念與知識傳入,中國科學建制化發展,使得擁有西方科學知識背景的科學家從外在穿著到內在思想與舊中國環境形成強烈反差,整體展現出勤奮刻苦、熱愛科學事業、立志科學救國和愛國主義的科學家形象。近代以來,區別於中國古代傳統科學技術,以西方現代自然科學理論體系為支撐的科學知識傳入中國,並逐漸被社會公眾取用,科學從此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精神寄託,科學家肩負起愈加重要的社會責任。新中國成立後,科學家形象的宣傳緊隨各時期重大政策而產生變化。從社會主義改造及工業化建設初級階段、科學的春天,到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建設轉型時期,再到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抗擊新冠肺炎特殊時期,體現出立足於國家層面的推動科技發展、走向世界、創新能力、使命擔當等的話語敘述,構建出勇於創新、無私奉獻、奮不顧身、舍小家為大家、緊隨時代潮流的科學家形象。


第二,黨的關懷和國家的重視。一是黨的關懷。黨一直以來關懷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生活,像錢學森、陳景潤等幾代科學家正是在黨的關懷下,為國家科技發展和國家的和平富強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樹立了老一代科學家愛國、奉獻、敬業、求真的社會形象。二是領導的關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對院士要政治上關懷、工作上支持、生活上關心,做好退休院士工作,鼓勵其繼續發揮作用。希望退下來的院士們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繼續積極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為科技進步貢獻智慧。三是國家的重視。從國家層面重視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提升科學家的社會地位,獎勵表彰優秀科學家與優質科技成果,引領尊敬科學家、崇尚科學家的社會風氣,這對科學家社會形象的構成有著重要影響。


第三,社會公眾對科學家形象期望的轉變。以往科學家留給公眾的印象是刻板的,主要表現為外形樸素、清貧艱苦、默默無聞、犧牲個人幸福、不計個人得失、甘作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而現在公眾對科學家形象的期望是知識致富、實現人生價值、站在媒體聚光燈下、為國奉獻並獲得榮譽、面對話筒、與公眾交流,科學家形象更加鮮活、真實。


第四,信息傳播渠道的多樣化。一是文字、視頻、互動程序等多樣化傳播形式。二是紙媒、電視、網絡等多種渠道的傳播途徑。三是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媒體等多類型的傳播主體。四是國家、集體、個人等多視角講述故事。五是滿足不同人群的信息需求,擴大傳播範圍,實現多群體的覆蓋。


03抗疫背景下的科學家形象塑造


中國科協為講好科學家故事做了大量工作。2020年年初面對疫情突發事件,創新院主辦了中國科學家立體傳播矩陣,發揮好全媒體立體化覆蓋的優勢,講好科學家戰疫的系列故事。矩陣當中我們利用微信、今日頭條、抖音、百家號等各個平臺,僅僅很短暫的時間就發布了585位科學家推文,總發文2249篇,包含多篇原創10萬+作品,總閱讀量2196.8萬。在宣傳科學家抗疫精神、展現科學家形象方面,也做了一些紮實的工作。科協先後四次向科技工作者發出戰疫情的倡議。疫情防控各個階段,科協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要求上來,以堅韌不拔、頑強一致和戰勝自我的精神,為打贏抗疫阻擊戰作出應有的貢獻。


策劃、組織編輯科協人戰疫時刻系列文章。中國科協網組織編譯系列文章,深入挖掘廣大幹部職工堅守陣地、發揮優勢、為抗擊疫情做貢獻的典型人、典型事,集中反映科協人在黨組帶領下奮戰在抗疫一線、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


在線召集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專家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集中審議2020年在宣傳科學家方面、採集工程方面到底做什麼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其中包括群體採集當中要把我國新冠肺炎防治資料採集與整理作為採集工程的一個重要工作予以實施。


開展豐富多彩的5.30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宣傳活動。習近平總書記給科技工作者的回信令科學家深受鼓舞。5.30期間,中國科協通過推出「科創中國」著力推動科技服務經濟、服務社會、服務開放合作,不斷提升「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的影響力和效能。


積極參與國際疫情防控工作,與世界同行共享研究成果。4月2日下午中華預防醫學會通過視頻形式組織召開以攜手共進抗擊疫情為主題的國際經驗交流會。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和世界公共衛生聯盟副主席出席會議並致辭。為應對疫情全球蔓延的趨勢,中國科協全力組織動員全國學會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開展國際交流活動,截止到4月2日已有208個國際組織、國別組織與全國學會進行交流互動,為全球抗疫奉獻中國經驗、中國智慧。


以下是幾個抗疫背景下科學家形象塑造的典型案例。


一是關於公共衛生領域原創稿件。《2003年他發現了抑制SARS病毒與細胞融合的方法》閱讀量超過76萬;《聞玉梅院士: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病毒可以把一個國家的人民打倒》閱讀量55萬。二是關於公共衛生領域原創視頻。「王辰:低調方艙醫院倡議者」,各平臺總播放量達176.3萬,點讚+評論+轉發達21.9萬,等等。


分析一下這些案例獲得良好反映的原因:一是在表達時機方面,抓住疫情期間公眾對科學信息急切需求的機會,以應急科普工作進行回應,堅定社會戰「疫」信心。二是在表達內容方面,科學家的戰「疫」故事匹配了社會公眾的期待。三是在表達方式方面,在表達過程中體現科學家有血有肉、與常人一樣的鮮活形象。四是在表達核心方面,著重傳遞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各項內涵,引起公眾的強烈共鳴。


04後疫情時代講好科學家故事的幾點思考


綜上所述歸納出幾個要點:一是科學家形象的內容核心是他們承擔的社會責任。二是講好科學家故事、塑造科學家形象至關重要。三是講好中國科學家故事已經具備良好的基礎。四是抗疫過程凸顯講好科學家故事的新需求。接下來就本著傳承經典,探索未來,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的原則來談幾點思考:


第一,呈現時代大格局,講好符合時代精神的科學家故事。從科學家形象演變的歷程可以看到,科學家之所以成為代表性人物,一定是其身上富有契合時代精神和時代需求的特質。講好科學家故事就是要反映不同時期的社會價值取向,挖掘其中蘊含的豐富的時代內涵,發揮輿論引導的積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只有扣緊時代脈搏,挖掘反映人物精神特質的觸發點,才能讓科學家的故事既見性格風骨,更見家國情懷,才能彰顯力透紙背的「時代大格局」。


第二,建立平等的對話視角,引導社會道德環境。講述科學家故事應該讓科學家走下「神壇」,以平等的視角與公眾對話。新傳播語境下,傳播活動主客體的關係早已由「說教-被動」的宣傳模式轉變為「傳者-受者」的平等對話傳播模式,因此科學家故事的講述要從「意義型傳播」轉變為以「價值型傳播」的模式呈現。以往政策議程的「傳者本位」觀念使科學家人物題材與普通受眾觀念存在差距,因此科學家形象塑造應該不僅體現政策的價值導向,還應「接地氣」、貼近大眾生活,與「受眾本位」為理念的公眾議程相結合。科學家故事講述應從公眾關注的熱點事件中尋找突破口,在社會爭議性話題中,發現社會輿論焦點,以公眾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科學家故事的價值引導功能,以客觀中立性的新聞話語繼續「講好中國科學家故事」。


第三,構建多元化敘事要素,堅持以人為本講故事。大眾媒體對典型科學家的建構不再是刻板、單調的符號化「典型」,而是人性化、有血有肉的尋常人。摒棄傳統典型報導的固有模式,即內容陳舊,形式單一,甚至刻意拔高、脫離現實,導致人物千篇一律,不食人間煙火。脫離了群眾,失去了真實性,也就失去了個人的性格和光彩,使受眾產生逆反心理,反而減弱了其社會示範作用。科學家首先是人,他們有性格、有缺點,甚至也有軟弱無助的時候。講述科學家故事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寫出他們作為「典型」人物的不平凡一面,也要寫出他們作為普通人「非典型」的一面,包括他們的個性、愛好甚至弱點。只有這樣,科學家形象才會豐滿、真實、可信,才能引起全社會的共鳴。


第四,創新傳播方式,多層次構建全媒體傳播矩陣。講好科學家故事需要創新傳播渠道與方式,要線上與線下傳播相呼應,傳統媒體與社交媒體相補充,傳播渠道結構做到柔性、動態調整。採集工程宣傳科學家故事初步形成多層次、多角度,線上傳播與線下傳播相互補充,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相得益彰的傳播方式。2019年初,「中國科學家」新媒體平臺矩陣初步建立,囊括9家新媒體平臺。各平臺累積發文2249篇,總閱讀量2196.8萬,宣傳成效得到了顯著提升。其中,微博平臺話題「我與共和國的科學記憶」,總閱讀量達到近千萬次;《仁醫妙手度蒼生——王振義》引發上千人參與討論,為感懷老一輩科學家留下肺腑之言。


充分認識講好科學家故事的重要性,需要從科學文化的結構來剖析。作為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家社會形象的塑造既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同時也是傳播講故事等工作的結果。通過講述科學家故事來樹立他們的形象,背後傳遞的實質上正是科學家精神。講好科學家故事是塑造科學家社會形象的必要手段,而良好的科學家形象既是建設國家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承載科學家精神的文化載具。


作者:任福君,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

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歡迎賜稿交流

投稿郵箱:nais-research@cnais.org.cn

相關焦點

  • 講好中國抗疫故事 傳遞體育正能量——北體大舉辦全球體育院校專家...
    來自德國、瑞士、瑞典、西班牙、葡萄牙、克羅埃西亞、俄羅斯、日本和中國的9所高校的知名專家學者相聚「雲端」,共同探討全球疫情蔓延下體育的功能與作用,展望世界體育發展新態勢,深化海內外高等院校抗疫合作。 在此背景下,我們體育人面臨著一個共同的任務與使命:為戰勝這場突如其來的重大自然災害,應如何發揮作用,做出體育人應有的貢獻。曹衛東表示,舉辦這場研討會的目的,即是要拿出體育人的解決方案助力全球抗疫,為世界早日走出新冠疫情的陰霾貢獻體育人的智慧。
  • 記錄抗疫英雄、報導改變立法……聽這些好記者講背後的好故事
    11月24日,廣東省新聞戰線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優秀演講活動在廣州舉行。鍾南山的戰疫故事、到武漢工作的第一天就成了密切接觸者、「深圳速度」的背後、在貴州畢節定點幫扶的「校長媽媽」……15位在廣東省新聞戰線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決賽中脫穎而出的新聞工作者,結合自己的採編經歷,深情講述了一個個親歷親見親聞親為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現廣東新聞戰線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良好風貌,展現了新聞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畏艱辛、始終前行的敬業精神,展現了新時代廣東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發展變化
  • 《100位科學家的中國夢》:立足科普 講好故事
    選題一直醞釀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而中國科學家們的科研夢都圍繞著中國的強國之夢,把大話題放在大背景下然後再具化,這才敲定下來。「我們是少兒出版社,所以注重兩點,一是滿足少年兒童成長的需求;二是圍繞社會發展方向、中國建設戰略方針展開。」傅箎談道,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就是他們選題策劃的長遠目標和出版的發展方向。完善執行方案2018年,該選題真正開始落到實處。
  • 《舌尖上的襄陽大頭菜》講好襄陽故事,也就講好了中國故事!
    《舌尖上的襄陽大頭菜》工作照 導演鄭永強表示,用鏡頭講好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故事,也就講好了精彩的中國故事!要講好襄陽故事,創作好作品,就得趴在襄陽生活土地上,去感受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深入體驗,才能寫出真實完整、充滿溫度、震撼人心的襄陽故事。藝術最忌諱雷同,跳出前人窠必須走進傳統,再掙脫傳統羈絆,脫穎而出,開闢一方屬於自己的新領地!
  • 黑龍江省嫩江市舉辦第二屆「講好中國故事」宣講員大賽 再傳嫩江高...
    12月10日,中共嫩江市委宣傳部為了宣傳貫徹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把《中國共產黨宣傳條例》貫徹落實到實處,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明大講堂舉辦了嫩江市第二屆「講好中國故事」宣講員大賽。
  • 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
    因此,有必要從學理上澄清有關漢字認知的這兩個怪論,在漢語國際傳播中樹立文字自信,講好漢字故事。江蘇南通崇川區唐閘鎮街道組織青少年體驗活字印刷,感受中國漢字之美。在此背景下,羅馬拼音字被一些學者看作是可以創製漢語字母、替代漢字書寫的模板文字,一大批知識界精英都提出了非常激進的廢除漢字的主張。然而,即使是在新文化運動如日中天的時候,一些有識之士仍然清醒地認識到「漢字落後論」在學理上的悖論。著名文字學家章太炎在反對提倡「萬國新語」的萬字長文中駁斥了「以象形字為未開化人所用,合音字為既開化人所用」的說法。
  • 科學網—講好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1932年出生,中國工程院院士); 8.長期從事稀土資源的綜合利用與稀土元素分離理論研究的蘇鏘院士(1931年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 9.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物理系、後來參與「兩彈一星」研製的原子物理、生物物理學家陸祖蔭先生(1926年出生)。
  • 在講好PPT之外,學會用故事腦來思考和溝通
    如果一個人想訓練大腦「用故事思考」,首先要讓大腦暫時從圖表、度量衡、電子表格中脫離出來。西蒙斯表示,人的體驗往往是模糊的,因為現實生活本來也是模糊的,故事不會排斥人們的主觀理解,相反,故事鼓勵聽者一起參與進來,為故事賦予新的意義。
  • 封面故事 | 鍾楚曦 :講好我的故事
    封面故事 | 鍾楚曦 :講好我的故事 2021-01-10 1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講好中國故事背後的理論
    當今中國,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世界矚目,故事精彩紛呈,引來了世界的熱切讚許。然而,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也難免會遇到一些誤解甚至有意的曲解。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變得更加重要。相信,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也有能力講好中國故事。
  • 外國人講述中國抗疫故事《凱哥日記》中英文版新書發布分享會在渝...
    面對當時一些西方政客、輿論的抹黑,王凱在日記中反覆以親身經歷為中國的抗疫點讚,並向讀者介紹疫情期間的個人防護知識,以期幫助更多的人戰勝疫情。《凱哥日記》(中、英文版)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發行,並依託新世界出版社的中國主題圖書海外編輯部,以多語種形式在海外面世。
  • 全球坐標下的中國抗疫——訪政治理論家貝淡寧
    在向西方講述中國抗疫故事的學者中,出生於加拿大的政治理論家貝淡寧(Daniel A. Bell)格外引人注目。早在上世紀90年代,憑藉一篇以柏拉圖風格的對話體寫就的博士論文《社群主義及其批評者》,剛剛從牛津大學畢業的貝淡寧在西方學界一舉成名。此後,受到儒家思想影響的貝淡寧開始學習中文,愛上中國文化,並在中國安家。
  • 講好中國科學家故事 推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講好中國科學家故事 推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2020-11-30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黃友義:講好「一帶一路」故事 掌握解說中國的話語權
    [中國網 高瞻 攝]中國網11月26日訊(記者 弓迎春 高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黃友義在參加「第三屆中央文獻翻譯與研究論壇」期間強調,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中央文獻翻譯和講好「一帶一路」故事的緊迫性與日俱增,如何把解說中國的話語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變得至關重要。
  • 為啥「講故事」的能力很重要?科學家誤擊小鼠後發現…
    ,大到宗教信仰或戰爭動員,小到閒話家常和上課神遊,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聽故事和講故事——即便是科學研究都離不開構建故事。之後,科學家們發現多巴胺就是份讓人上癮的獎勵。我們通常會把人對性愛、酒精以及賭博等事物的癮頭放到獎賞機制的理論中解析,可多巴胺體系所掌控的生物行為遠不止於此——人類對於故事,以及講故事的執著,同樣是由獎勵所驅動的。
  • 《Nature》如何講好科研故事?好萊塢給研究人員的啟示
    「講故事」,是給科學家的可靠建議,但有時我覺得它還不夠深入人心;我認為,科學家們應當向善於編寫敘述的編劇學習。在商業上,講故事是個嚴謹的創作過程,尤其是關係到數百萬美金之時。動畫工作室Pixar的聯合創始人Ed Catmull在其著作《Creativity,Inc.》中解釋道,故事的發展就像同行評議,每一個情節,人物和對白都由資深的專業人員剖析。
  • 加強世界政黨研究 開創政黨外交新局面——「疫情背景下的世界政黨...
    要加強相關領域的研究,充分發揮政府、高校、智庫、社會組織和青年群體等主體的積極作用,推動中國共產黨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更好發揮政黨外交溝通世界、交流理念、凝聚共識的獨特作用,為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和中國共產黨故事提供有力助推,進一步凝聚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黨共識。
  • 校領導班子成員為本科生上形勢與政策課 講好中國故事 傳遞抗疫精神
    王亞非還從世界近現代史上的大國興衰、工業革命的深遠影響和高等教育的關係、中美關係的發展演變與中國的戰略選擇等時代背景,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等歷史機遇為同學們分析了大局變局中的時代。
  • 「一千公裡」不僅有人性故事還有抗疫景觀|評《最美逆行者》
    導讀:在真實的語境中與歷史對話,《最美逆行者》只是一個個純粹「逆行者」故事的集合,既有情感內核的洶湧澎湃,又有價值傳遞的理性思考。文 | 黎河「前方您將駛入京港澳高速,距目的地武漢市火神山醫院還有1000公裡,預計行駛11小時45分鐘。」
  • LOL蒸汽機器人背景故事 LOL機器人背景故事
    導 讀 LOL蒸汽機器人布裡茨背景故事:每一位英雄都有他的強大之處,也有他背後的故事,沒有故事的人怎麼能成為「英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