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好PPT之外,學會用故事腦來思考和溝通

2020-11-30 前瞻網

作者|張禹洪 來源|中歐商業評論(ID:ceibs-cbr)

一位職業生涯有著輝煌成績的美國韓裔棒球手,在被人問道,你過去職業生涯一直向上,可能到了一定年齡段體力會下降,你怎麼看待這個事情?他的回答很簡單,他說,重要的事情不是一定向上或是向下,而是他在持續向前。這是美團創始人王興分享過的一個故事,從中人們也可以看到美團這家公司是如何對待競爭的。

王興講這個故事的目的也無非是告訴組織成員,競爭是沒有終止的,而且無論順逆,都不能退卻。講故事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溝通方式,會講故事常常被視為創業者的一種特質,畢竟能否空手套到投資,離不開故事。某種意義上,故事無所不在,所以對每個人來說,都有必要培養故事思維。

安妮特·西蒙斯是美國最早研究故事思維在營銷和團隊中應用的專家之一,她在輔導高管們講故事的20多年中,卻發現,其中大部分人的思維習慣都會讓人變得更理性、更有邏輯、更科學。她在《你的團隊需要一個講故事的人》一書中提出要想擅長講故事,就要在理性思維和故事思維之間自由切換。

01

不妨主觀一點

人們有時要在會議上修改關於公司宗旨的冗長描述,大家一開始帶著很高的期望坐下來,結果卻發現開始了文字遊戲。

再者,一些大型組織的演講經常要用到70張左右的幻燈片,他們稱之為「一套」。他們花費數小時調整數據格式,加入動畫效果、圖片和圖表。西蒙斯認為,這種例行公事的演講不僅會對他們的思維模式造成影響,這些花費的時間看上去也好似辛勤勞動,只造成了增加溝通效果的假象。不過,西蒙斯這本書也有些散亂,也像一個加長版的幻燈片。

她建議關掉電腦,詢問自己一些基本的問題。我是誰,我為何在此?我的演講可能帶來的最好結果是什麼?這些問題能暴露演講中的不協調、自相矛盾之處,還能幫助你找到衝突的價值觀念。而解決不了的不協調、自相矛盾、價值觀衝突的問題,就是造成演講過程支支吾吾、浮泛、細節冗雜的根本原因。

在西蒙斯看來,「商務無私事」是一種謬論,「你首先要飽含感情,這樣才能攪動他人的感情,信賴、忠實、熱情、同情都是極致的個人感情,所以你的個人故事能在極短的時間裡讓不近人情變成飽含人情。」

02

故事腦還是數據腦

人的感情是非線性的,小小的一瞥足以導致巨大的情緒反應,而開一天會卻有可能讓人毫無感覺,30張幻燈片放映過,也不等於人們接受了上面的全部信息。西蒙斯說:「表明立場能達到明晰、簡潔的效果……這要求你既尊重聽眾,又信任聽眾。一旦這樣下定了決心,你的演講就變成了一個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圖表和數字也會精簡到最重要的幾個。」

一般而言,圖表和數字對應的是人的大腦中「理性腦」,故事則對應情緒腦和由情緒引發的情感,而人在決策時,往往「情緒」首先跳出來,先發制人。人們想想那些自帶「病毒」、讓人聽而不忘的都市謠言,很容易理解故事的威力。

如果一個人想訓練大腦「用故事思考」,首先要讓大腦暫時從圖表、度量衡、電子表格中脫離出來。西蒙斯表示,人的體驗往往是模糊的,因為現實生活本來也是模糊的,故事不會排斥人們的主觀理解,相反,故事鼓勵聽者一起參與進來,為故事賦予新的意義。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一書的主要觀點也是,智人能夠從其他人科動物中脫穎而出,無非是因為他們不僅會描述眼前的狀況,而且他們擁有了講故事的能力。人們被他們相信所的一些共同的故事,比如神話和國家捏合在一起,更夠大規模地組織起來,從而實現了物質文明的飛躍。

在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三名士兵陷入了對峙,每個人都把槍指向了下一個人的腦袋。這個時候,指揮官坦言自己戰爭前是一位教師,他的坦白打破了僵局,他們放下槍,轉而聽他講故事。

故事不僅僅能夠彌合分歧,成為構建組織的粘合劑,更重要的能為組織成員提供願景。一個好的願景故事能讓人增強抗打擊能力,變得更樂觀,也能同時讓人欣然接受願景達成前的艱難險阻。

03

故事腦還是數據腦

在西蒙斯看來,故事主題大致可以分為6種:我是誰、我為何在此、教導故事、願景故事、行動體現價值和我理解你。

西蒙斯說:「最重要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一個人講好了這個故事別人才會熟悉和開始信任他。《紐約時報》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聯手進行過一項問卷調查,詢問:「在所有人當中,你認為有多少人值得信賴?」平均來看,人們認為大約有30%的人值得信賴。問卷調查的另一項問題,你認識的人當中有多少人值得你信賴,答案是70%。

所以,一個試圖講好故事的人,必須自問,「那些特質讓你有了影響他人的能力?」,然後,列出那些可以影響他人的特質,例如熱情、負責、有創造力、富有同情心、誠實、圓滑老練等,證實自己確實擁有這些特質,在故事中加入更多情感化元素,而信任一直都是一項主觀的決定。

人們談論來意時,往往幾句話帶過。但如果回想一下,人們也能想到用自己的故事來解釋目的。一個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可以很容易感染聽眾情緒,全方位觸動聽眾感官,讓聽眾感受善行的意義,或是惡行的後果。這種演示方式也毫無風險,是借想像而進行的實驗。

小馬過河就是一個行動體現價值的故事,願景故事和我理解你,很容易理解,不再贅述。

在將故事主題分為六類之外,西蒙斯又從另一個維度提供了四個話題,一個人可以講自己的光輝時刻、失意的時候、良師益友的故事以及一部電影、一本書和一些時事。比如,有沒有一本書,或是一部電影展示了你為何來這裡,雖然它們可能與你現在的處境無關,但能激勵你成為更好的自己,那麼這些就是好故事,任何能激勵你的電影和故事,也能激勵他人。

04

故事構建「真實性」

之所以,故事思維如此重要,是因為世界的真實性是建立在個人感受之上的,這一點無法被證偽。同時,筆者認為,數據和故事,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數據是材料,故事類似「算法」,二者共同構建了「意義」。數據思維和故事思維,同樣重要。

我們習慣了搜索證據、追求卓越,利用線性分析方法比較和對照選項。這類思維方式能夠防止我們上當受騙或被誤導。對於一些難以解答的問題,故事能夠提供最佳推論,讓人們得以繼續平靜的生活。一個有意義的故事中,往往會出現兩難命題,道德困境,這是世界真實的另一面。不過,在西蒙斯看來,為了找到一個擁有感情價值的故事,我們必須暫時從搜尋證據的壓力下解脫出來,因為感情無法測量。

西蒙斯說:「如果你的配偶說,『你愛我的話,就證明給我看』你會如何做?……答案往往是,依情況而定。由於缺少具體細節,一些信息看起來過於模糊,因此人們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應對,講故事依靠的就是一些細節,這些細節能夠傳遞出難以邏輯歸類的直覺、信念、信仰。在主觀世界中,任何事物都免不了加入一些幻想。實際上,我們看到和聽到的事情多半都與其真實狀態有偏差。」

所謂故事思維,在設計師們看來,其實就是設計思維。如今的設計師、信息架構師、軟體開發者們通過收集用戶體驗信息來開發項目,第一步就是收集用戶故事。這些用戶體驗信息能夠跟蹤人們潛意識的偏好,顯示情感推理過程,識別出更為有效的解決方案,並可以跟蹤客戶的時空體驗。

信息架構師安德魯·辛頓這樣描述自己工作和故事,他說;「這份工作與我以前做的工作相比,教會了我故事不僅僅是加之於二元邏輯和原始數據之上的多餘層次。事實上,正相反——故事是我們生活的基礎,數據和信息才是人工提煉的結果。故事是我們用來反觀自我、布滿灰塵的鏡子,是反映自我意識的工具。」

05

人們常常只能確信感受是真實的

蓋瑞·史賓塞創辦的辯護律師學院用一種叫做「心理劇」的形式培訓律師,讓律師們學會如何講故事以及利用主觀思維。律師們要將故事重現,指導整個表演,或在其中扮演角色,以這種方式重演關鍵事件。他們可以扮演自己,也可以選擇其他角色。這種培訓的目的,無非是讓律師在法庭上更有說服力和影響力。

培訓首先讓每個律師講出自己的故事,然後讓同事扮演不同的角色。每個律師都會有機會聽到自己所講故事的不同版本,扮演故事中人物的律師自然會從不同的角度說出自己的感受和觀點。一些心理治療的場所,也使用了類似的方法,比如一群人重建場景,通過扮演的方式,幫助彼此走出童年陰影,放下心結。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在講故事和聽故事中消遣時光。不少人認為傾聽是他必須等待的時間,直到輪到他說話為止。西蒙斯認為,如果只是為了傳播信息,這種方式是不錯的。如果你的目的是影響他人,那麼試圖提升溝通速度和注意力,只會收窄你和對方溝通的帶寬,狹窄的連接只會降低影響力,「先把自己的故事放在一邊,不帶任何成見地、全身心地感受對方的觀點,這才是真正傾聽的關鍵」。

一般情況,往往是需要講故事的人先開口。西蒙斯:「我一直認為,假如不分享自己的個人感受,你也不會觸及對方的個人感受,對某件事我們總是有自己的看法,也正是這種看法塑造了我們的情感推理,講故事的水平高低與你是否願意分享自己的看法有直接聯繫。講故事就是一場說者和聽眾的舞蹈,你要說,『我先來』。」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歐商業評論(ID:ceibs-cbr),作者:張禹洪

本文來源中歐商業評論,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西華大學外語課堂: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傳遞中國聲音
    如何挖掘外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外語教學中,達到育人目的……這些讓不少老師一直在思考。「外語教育是中西方語言、文化、思想的交融,如何用它講好思政?」外國語學院李學芹老師說,「相信有很多老師最開始都有這樣的疑問。對於李學芹、彭旭、王成珍來說,近年他們一直在嘗試探索課程思政,卻始終沒有一套完整的、具有西華特色的課程體系。
  • 抗疫背景下講好科學家故事的再思考
    講好科學家故事是樹立科學家社會形象的必要手段,通過樹立科學家形象,使中國科學家精神得到全面、充分的弘揚是目標,也是我們期望的結果。因此,樹立科學家形象就是把他們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精神向公眾傳播,從而通過講故事來弘揚科學家身上所凝結的特質,即科學家精神的過程。
  • 乘風破浪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日前,由英孚教育青少兒英語主辦的EF Challenge——英孚全球英語挑戰賽第六季「東韻西漸 中國故事聽我說」活動落幕。 第六季全球英語挑戰賽總決賽首次採用線上直播形式。
  • 跟孩子講道理根本沒用:了解孩子原始人人格,溝通變得更加簡單
    文|橙果媽媽圖|網絡作為兩個娃的媽媽,每天都要跟家裡的娃溝通各種問題,不管是學習上的還是日常生活中的習慣,育兒過程中最明白的一點就是:別遇到事,就跟孩子講道理,沒有用!真的沒用,孩子還很煩,嫌棄叨叨。人的大腦是個三重大腦,分為理智腦、情緒腦和本能腦,其中本能腦源於爬行動物時代,主管本能,說白了,就是讓我們遇到危險時,可以快速做出本能反應。而情緒腦,就是源於哺乳動物時代,主管情緒,我們經常出現的無名火等,都是因為情緒腦在作怪。最後的理智腦是主管認知的。我們家長需要明白的是,雖然理智腦比較高級,但是比起來本能腦和情緒腦,它的力量實在是太弱小了。
  • 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
    其中最具影響的兩個論點分別是「漢字繁難論」和「漢字落後論」。這兩個說法不僅在國外漢語學習者中流播甚廣,甚至也得到一些國內學者和教師的附和。因此,有必要從學理上澄清有關漢字認知的這兩個怪論,在漢語國際傳播中樹立文字自信,講好漢字故事。江蘇南通崇川區唐閘鎮街道組織青少年體驗活字印刷,感受中國漢字之美。
  • 超全40頁PPT透露麥肯錫的思考方式和溝通法則
    超全40頁PPT透露麥肯錫的思考方式和溝通法則 2020-05-03 20: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用數據講故事:5個方法提升數據思維,掌握用故事說服他人的能力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用數據講故事》。作者山姆·諾爾斯,心理學博士,主要研究人的動機,以及數據驅動的敘事。the Small Data Forum撰稿人.三十多年來與國家和全球多個大企業、政府部門、第三方機構合作,致力於通過講故事來幫助企業更好地溝通,以使企業更加人性化。
  • 《大腦的故事》:腦科學領域的《時間簡史》
    針對這些問題,可以列出一個長長的書單:《認知神經科學》、《腦與意識》、《思考,快與慢》、《人工智慧簡史》、《失控》,等等。   這些書加起來有幾千頁厚——如果嫌麻煩,還有另一個選擇,讀一讀《大腦的故事》。
  • 你是用右腦思考和學習的人麼?會用腦才能更聰明
    你的創造性思維使你非常適合創造性和藝術性的思維,但使分析性思維更加困難。通過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提前解決你可能遇到的問題。這裡有一些給右腦學生的建議。不要忘記練習說明文來提高你的理性闡述技能。控制好你的思考範圍,不要讓它成為你的拖延症。追求藝術愛好。
  • 高情商溝通,必看5本書!
    我喜歡研究說話這件事,是因為我覺得透過研究說話,你會比較根本地搞清楚自己和別人的關係,搞清楚自己在想什麼、別人在想什麼,以及,最重要的,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學會好好說話,認識自己,懂得把別人放在心上,而且並不是太難,何樂而不為呢。
  • 給女兒講藝術家的故事,他卻開始思考別的,沒錢,怎麼養孩子
    最近我在家裡啊看《西方藝術史》,有的時候孩子會好奇,就跑過來問我看的什麼,於是我給他講了倫勃朗的故事,我和家孩子的關係很好,他有什麼事情都會來和我說,比如班級裡誰穿了嗎很貴的衣服,或者是有那個男生喜歡班裡的小女生。我也會耐心的聽他講話,所以有的時候我跟孩子講話的時候,孩子也會認真聽我講話。
  • 從故事,共鳴,聯想這三個底層邏輯出發,讓你的溝通直抵人心
    人人都會說話,可並不表示人人都能把話說好,人人都是溝通高手。會說話的人,三言兩語便能打動別人,不會說話的人,即使你說上幾天幾夜也不見得有人會理你。說話,不僅是一種天賦,更是一種技能,只要適當練習,我們每個人都能說出讓他人舒服的話來。志晶,是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擅長心理、溝通、個人成長領域圖書的寫作和翻譯,代表作有《我們內心的衝突》,《操控心理學》等。
  • 封面故事 | 鍾楚曦 :講好我的故事
    封面故事 | 鍾楚曦 :講好我的故事 2021-01-10 1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舌尖上的襄陽大頭菜》講好襄陽故事,也就講好了中國故事!
    《舌尖上的襄陽大頭菜》工作照 導演鄭永強表示,用鏡頭講好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故事,也就講好了精彩的中國故事!要講好襄陽故事,創作好作品,就得趴在襄陽生活土地上,去感受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深入體驗,才能寫出真實完整、充滿溫度、震撼人心的襄陽故事。藝術最忌諱雷同,跳出前人窠必須走進傳統,再掙脫傳統羈絆,脫穎而出,開闢一方屬於自己的新領地!
  • 聽聽《謝謝你來了》欄目幕後的故事|重慶衛視踐行「四力」紀實
    編導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尋找、去溝通,在別人喝咖啡看電影的時候,編導在尋找題材;在別人跟朋友聚會K歌睡美容覺的時候,編導也在尋找題材;在別人談戀愛度假旅遊的時候,他們仍然在尋找題材。腦 力一個題材怎樣去開掘主題,怎樣去結構布局,怎樣從平淡瑣碎或悲情苦難中去找到亮點和傳遞希望,把一個個普通的情感故事提煉成溫暖感動正能量的好節目,這都是編導需要絞盡腦汁去思考的。
  • 記憶訓練第三步,學會講個好故事,讓記憶內容精準呈現
    那麼,現在就是要將記憶內容、數字密碼和地點樁結合起來,講一個好故事。有了這個故事,就可以精準呈現所要記憶的內容。下面這是一組要求我們記住的數字(圓周率第21—40位上的數)。26433832795028841971看到這一串數字,是不是覺得一下難以記住?
  • 父愛永不缺席,用恐龍貝克APP聽爸爸聲音講故事
    另外一項調查同樣指出,在中國50%的爸爸每周陪伴孩子的時間平均不足5小時,每天跟孩子有效溝通的時間不超過6分鐘。賺錢養家和陪伴孩子似乎不可兩全!前段時間有一個小視頻在網絡上廣為流傳,視頻中小女孩在寫作業時遭到父親的質問:「沒少你吃和穿,學習用品樣樣齊全,怎麼學習就比別人差呢?」小女孩哭著回答:「因為我沒一個好爸爸。」
  •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 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
    廈門大學教授、美國人潘維廉近日再添新身份——擔任「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形象大使。這位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表示,他將與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合作,向世界推廣、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帶領更多青少年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了解極具文化魅力的中國。
  •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傳播非遺文化「新種子」
    對於中國孩子,學習英語,並不只是為了學會一門外語,而是為了在全球化的環境中,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有效傳遞自己的聲音。10月25日,i國際私塾聯合雨花非遺館與長沙師範學院附屬小學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作為全外教少兒英語教育的踐行者,i2國際私塾致力於培養孩子的雙語能力和全球勝任力。觀察現英語教學實踐中,中國傳統文化缺失現象嚴重,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勢在必行。
  • 留學人員如何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
    如何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向世界解鎖中國脫貧密碼,應該成為我們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在外中國留學人員作為「民間大使」,在中外人文交流中擔當著重要角色,在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中具有獨特優勢,應責無旁貸承擔使命發揮作用。留學人員普遍熟練掌握外語,在跨文化溝通方面有不少體驗和感受。留學人員與外國老師和同學,以及外國民眾有更多交流機會,面對面的交流方式更易於讓對方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