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句話能把人說笑,一句話也能把人說跳。」
人人都會說話,可並不表示人人都能把話說好,人人都是溝通高手。會說話的人,三言兩語便能打動別人,不會說話的人,即使你說上幾天幾夜也不見得有人會理你。說話,不僅是一種天賦,更是一種技能,只要適當練習,我們每個人都能說出讓他人舒服的話來。
志晶,是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擅長心理、溝通、個人成長領域圖書的寫作和翻譯,代表作有《我們內心的衝突》,《操控心理學》等。
在《讓溝通直抵人心的6條路徑》這本書中,志晶老師將從「故事」「共情」「聯想」「注意力」「框架」「邏輯」等六個維度,幫助我們解決溝通中的困惑,幫助我們達到高效溝通的目的。
想一想,在平時與人的溝通中,我們是否有會有以下的問題?比如:想要溝通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自己說的話毫無邏輯;對方總是對自己的話無動於衷;不能和對方長久地進行溝通;無法和對方進行深層次的溝通;對方總無法接受自己的想法。如果您已經出現了上述的某些情況,說明您需要掌握一些溝通的技巧了。
接下來小妖將從故事,共情,聯想這三個層面來帶您走進高效溝通者的世界。
一,一個富有感情和說服力的故事,比千萬個道理都有用
《一千零一夜》中的山魯佐德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在書中山努亞國王因為王后的放蕩行為深受打擊,因此決定每天娶一女子,第二天殺掉。國王的暴行持續了3年,宰相實在找不到王國中的女子獻給國王時,無奈送出了自己的女兒山魯佐德。山魯佐德是宰相的大女兒,聰明大方,又飽讀世界文學,決定憑藉自己的智慧,拯救更多的無辜女子。
進宮後,山魯佐德每晚都會給國王講一個故事,而她每次講到精彩處天都亮了,國王想要聽故事又必須要等到晚上,就這樣山魯佐德,給國王講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不僅救了自己,還救了無數的女子,並讓山努亞國王成功愛上了自己。
從山魯佐德的故事我們就能知道,故事講得好,不僅能救命,還能當上王后。知道了講故事的威力後,我們則需要把關注點從講故事轉移到故事思維上面。「講故事」只相當於一種形式,而「故事思維」則是要求我們在腦海裡,把我們要傳達的信息和語言,進行故事化的處理後再說出來。
故事思維涉及到「故事發生的背景」,「激烈的矛盾衝突」,「生動的情節」,「引人思考的內容和問題」這四個要素。說清楚故事發生的環境,能幫助對方更好地理解我們的說話內容,矛盾衝突和故事情節則是一個故事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而我們講故事,都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因此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適當地引導對方進行思考。
如何讓我們的故事打動人呢?把細節具體化,從而營造出一種畫面感。比如,跟男朋友說,「我想和你在一起。」我們可以這樣說「親愛的,我想和你結婚。婚後,我們要在成都買一套帶花園的大房子,然後給你生兩個可愛的寶寶,再養一隻叫阿旺的金毛。這樣好幸福啊!」是不是就比前一句畫面感更強呢?
多用生活中的真實場景。多用真實場景,會讓我們的故事更有說服力,而且經歷過的故事我們可以講得更好。要突破故事的原型。就像老師給學生們講課一樣,我們也可能會經常講同一個故事。但我們每次講的時候,不應該完全重複之前講過的內容,而是根據聽話的人來調整、重新加工我們的故事,換句話說,每次把它當成一個全新的故事來講。
要付出情感去講故事。好的故事,一定有好的情節,而情節又要求我們有情感的起伏變化在裡面,這樣才能打動自己,然後再打動別人。
二,共鳴是一切人際關係的前提
1928年,沈從文第一次出現在吳淞中國公學的課堂。他只有小學的學歷,而他面對的卻是一群高知識水平的大學生,沈從文很緊張。他在講臺上呆站了五分鐘,然後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了一行字「對不起,請同學們等我五分鐘」。
又過了五分鐘後,沈從文才硬著頭皮開始講課,原本計劃演要講一個小時的內容,他十幾分鐘便講完了。時間還很長,課堂上又陷入了尷尬的氛圍,沈從文便又在黑板上寫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課,人很多,我害怕了。」
第一堂課就洋相百出,沈從文想學生們一定會嘲笑他,可沒想到臺下卻響起了掌聲。沈從文寫在黑板上的兩句話,無疑是在露拙,可正是他的這份真誠,贏得了學生的尊敬。也正是這份坦誠,學生們才更理解沈從文,由此也可見真誠是引發共鳴的基礎。
共鳴,也可以說是共情。而一個人只有具備了共情這種能力,才能換位思考,感受他人的內心世界,理解他人的言行舉止,贏得他人的信任,和他人建立起良好的關係。想要與他人產生共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用戶思維。
簡單來說,用戶思維就是,與人交流時,多考慮他人的感受,以他人為中心,在交流中學會傾聽,把說話的機會讓給他人。而以他人為中心,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在溝通時多說「我們」,少說「我」。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張嘴,而有兩隻耳朵。說明上帝在創造我們時,也是希望我們能多聽,少說。
但生活中每個人因為知識構成,所處身份地位不同,溝通中的矛盾衝突也是難免的。生活中我們與別人產生衝突,大多是由尋求關注和求勝兩種心理決定的。
在與人溝通中,我們首先要明確的就是矛盾衝突是避免不了的,每個人都想贏得別人的關注。至於別人和我們的不同,我們只要保持開放和熱情的態度就好,沒必要非爭出對錯輸贏,。往往我們在口頭上贏了對方時,卻會給對方留下討厭的印象。
三,真正厲害的人,都能通過聯想,於無形中影響他人
多年前,美國芝加哥大學打算建一座新樓,但預算達到了上百萬美元。從哪兒去找這筆錢呢?校長哈珀左思右想,決定要找富人們掏錢。一天,哈珀來到了芝加哥電車公司,走進了洛克菲勒的辦公室。當時正值午休,辦公室只有洛克菲勒一人。哈珀先為自己的不請自到道了歉,然後談起了他的人生價值。
哈珀說自己每次坐電車時,都會想到洛克菲勒,想到他賺了那麼多錢,可一旦他離開這個世界,便沒有人記得他。看到洛克菲勒露出了微笑,哈珀繼續說,有一個機會可以讓洛克菲勒流芳百世,那就是用洛克菲勒的名字來為芝加哥大學的一座新樓命名。
而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很仰慕洛克菲勒,而且這個機會是他從其他校董事手裡搶來的,原本這個機會是要給洛克菲勒的一個仇人的。最後哈珀說此事不急,遞給了洛克菲勒一張名片便離開了。洛克菲勒果然給哈珀打去了電話,還主動籤下了一張100萬美元的支票。
從哈珀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高效的溝通者都能在溝通中,戳中對方的痛點,把話說到對方的心坎裡,從而在無形中影響他人。在溝通中,使用「上堆下切」的技巧就可以幫助我們把話說到對方的心裡。
「上堆下切」包含「上堆」「下切」「平行」三個層面。簡單來說,「上堆」就是把他人做事的動機擴大,找出他人做某事的意義,有意地拔高他人。「下切」就是從溝通中挑出一個點,把它細化、放大,從而找出問題的本質。而「平行」,則是引導他人發現同等意義或層面上的其他選擇。
在掌握了「上堆下切」的溝通技巧後,如若我們能在溝通中心存善意,將更能促使溝通的結果向好的方向轉化。所謂的心存善意,就是將人往好處想,為他人行為的賦予高貴的動機。
比如工作中,上司批評我們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他怎麼那麼壞,老是找我們麻煩」。而當我們心存善意,則可能會想「他是看得起我,才會給我指出來」。這樣想的結果就是,我們可能很快就會取得進步,還能跟上司保持一種良好的關係。
當我們心存善意,我們所表現出的善意的言行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對方,從而激發對方的利他心理,讓事情朝著我們想要的方向發展。
寫在最後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獨立存在的,也沒有誰不需要和他人溝通。溝通是一切人際活動的基礎,也是我們應該掌握的最重要的一項技能,相信自己,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溝通高手,只要我們先掌握了溝通的內在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