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D需求文檔如何寫?掌握它的底層邏輯你就會了

2020-12-05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讀:一份好的需求文檔往往是項目成功的先決條件,對一個產品經理或項目經理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產品經理都一昧追求所謂標準的需求文檔,不去思考為什麼這樣寫,寫這些的意義是什麼。本文作者從需求文檔的目的出發,對其底層邏輯進行了深入分析探討,希望能夠給你帶來一定的啟發。

01 產品經理的事兒,怎能算抄

年前寫了《需求文檔:沒有標準、只有溝通》這片關於需求文檔的內容,但是說實話更多的是感受而非思考,這次主要是學習底層邏輯,通過底層邏輯真正的思考需求文檔這東西;

需求文檔是我們工作中接觸最多,寫的最多,花樣最多的文檔,沒有之一。

為什麼說沒有之一,首先說說他的展現形態。有ppt版、word版(文檔)、excel版、axuer版、墨刀版、幕布版等豐富的展現形式。其次內容上需求文檔還要分c端、b端、g端,最後還有可能根據交付人不同而進行不同的調整。所以說需求文檔是寫的最多,花樣最多的文檔。

所以就在這樣的前提下,寫需求文檔似乎就成了許多產品經理們老大難的問題。獨自寫需求文檔時發現不了問題,一旦遇到要與其他人協同,需要交付給他們需求文檔,這時心態立馬就到「爆炸邊緣」了。

各種問題都湧現,我的結構對不對?該這樣寫嗎?需求文檔該如何寫?等等問題就出來了。

在這裡插一句表揚,表揚咱們產品經理的優點,就是不懂就百度。所以每當大家遇見困難,都能自覺帶著各自的疑問去百度,尋找解決方案。但我們又常因為百度出五花八門的答案,又一臉懵逼,最後只能懵懵逼逼的跟著這些「答案」抄「作業」把需求文檔寫完。

最後本以為寫完就ok了,又發現這次寫的需求文檔又和上次的不一樣。emmm….都是我寫的為什麼不一樣?我是不是我查的姿勢沒對啊。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只能是越查越頭疼,於是乎,算了直接找個模版或者是別人的需求文檔套一下,不一樣就不一樣吧。至此,我們走上了模版流產品經理,在這個流派中我們原則是,遇事不決,模版庫學,模版不夠,百度來湊。

我只想說,這樣不對(很有天賦),這樣是學不到東西的(你已經入門了)。哈哈,其實產品經理的職責就有解決問題,如果你能用這些方式解決了問題,這就是一個好方法,這是不容置疑的事。但是我們需要通過表層看他們的底層邏輯才行,這樣我們才能升級。

02 透過需求文檔的表層看他的底層

在大部分咱們搜索需求文檔時,咱們得到的答案一般如下:

傳達產品開發需求(我不管,我就是要,按照我的邏輯可以搞定。)保證各部門溝通有理有據(這是誰的鍋,別亂丟)產品質量控制有具體標準(小老弟你看,你當初自己確認沒問題,你現在…..)便於交接工作(來,老弟我走後,這口鍋你要拿穩了)等等(產品經理在外,要學會保護自己…)這些內容其實我們只需要簡單的搜一搜就都知道了。但卻存在一個致命問題,那就是每次借鑑完畢後,過段時間就忘了,又不知道該如何學,又需要重新打開百度或是自己的模版庫去借鑑。長此以往,對於我們來說,我們確實收穫了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卻丟失了產品經理最重要的東西,探索,挖掘問題的思維和能力。不說本末倒置,但確實對我們不利。

因此,我們需要學會在現有答案中去挖掘答案深層次的底層邏輯,在了解事物底層邏輯之後,就會發現事物的變化都遵循著底層邏輯,例如:能量守恆,萬有引力。面對底層邏輯,我們理解起來會存在一定的困難,但底層邏輯就好比一個公司的願景,它將是這個公司前進方向和價值體現,只有我們需要不停的逼迫自己去思考,不停的槓自己,最終提煉出它的底層邏輯,那時咱們將會通向羅馬。

用樹來比喻,我們直視樹時,眼裡多數隻關注這樹的樹葉,當我們刻意觀察時,能看見樹的樹枝。如果我們聚焦目光再次觀察,咱們會想到它的樹幹。到這裡時大部分人就停下思考,說出樹幹上長樹枝,樹枝上長樹葉,所以樹幹是影響樹生在的原因。

但是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真正準確的事實,樹還有樹根,我們還需要用工具挖開腳下的泥土,發現這棵樹的樹根,在才是真正的底層。

為什麼樹根是底層?,而樹幹不是?樹幹壞死了這個樹也不沒了嗎?這裡會忽視一個問題,樹幹枯萎了,不代表這個樹沒了,只要樹根健全,那麼這這顆樹的樹幹就算枯萎了,也會枯樹發芽的情況。如果樹根壞死了,那麼這顆樹再怎麼的高大,健壯,對於這顆樹來說死亡是一定的事。

所以觀察一棵樹不要光看「樹葉」、「樹枝」、「樹幹」,我們還要去挖掘它的「樹根」來看。

03 解決方案是客觀存在的,不要隨意主觀使用

事物的發展是非線性的,都會經歷一個個起伏,但事物發展也都遵循它的底層邏輯。就像一個樹,就算這顆樹長得如何奇怪,但樹一定是向上生長的。如果你要質疑,說有些樹是斜著或是橫著生長的。我只想說,那是因為你看待這顆樹的角度不對,如果你關注的是它離開地面的位置,就會發現他們始終是向上生長的。

在很多寫需求文檔相關內容的文章中,多數文章都會提及讓大家按照文章中的需求文檔標準來寫。讓大家誤以為跟著文章中的規範和標準來就沒有問題,隨即大家也就根據文章中的需求文檔規範和標準來依葫蘆畫瓢了。至於為什麼這樣寫?這樣寫的用處是什麼?等問題就不去考慮,潛意識認為文章裡的標準就是標準,跟著寫就對了。

但是這樣完全是誤會大部分作者的想法,這類作者更多是想體現他們寫需求文檔的思路,希望大家可以相互探討,尋求進步。而不是直接炒一炒就ok 的事情。

比如下面我提供的這個需求文檔規範:

使用說明修訂記錄版本記錄版本說明全局規範功能列表角色列表權限列表框架圖流程圖原型圖非功能需求人員安排特別說明大家覺得如何?看著在這份需求文檔規範,可能會有人覺得很細緻,很好,想要直接使用,問有沒有模版等。

但是我在這裡提醒大家需要注意,有經驗的產品經理是不會太過隨意的使用其他人的需求文檔。而是根據公司、項目、人員等配置來靈活的調整需求模塊。

直接使用會存在很多弊端,如整個項目就三個人,還需要使用說明嗎?這個產品就做個計算功能,以後再也不迭代的,需要修訂、版本記錄嗎?這產品就一個頁面,那需要角色和權限列表嗎?

帶入這樣的場景會發現,似乎需求文檔中很多模塊都不需要。但是有時候就是只有2個人的產品也還需要複雜的需求文檔,那麼到底什麼時候用什麼樣的需求文檔到底依據的是什麼?我想說是底層邏輯。

04 底層邏輯需要先找相同之處

大部分產品常說的底層邏輯指的是業務邏輯,數據邏輯等邏輯流程。而我想說的底層邏輯是事物各自遵循的規則。例如:萬有引力、能量守恆等。因為這樣我們看待問題的時候就可以更加的貼切本質,從思路上打開新的天窗。

借用劉潤老師的話:底層邏輯就是揭開表面不同看到背後的相同,找到變化後沒變的東西。在這層沒找到共同之處,再往下挖掘。在這句話中揭露底層邏輯的一個本質之一。不同的表面都背後的相同。

帶入需求文檔中,我們可以看見每一個模塊都是不同的,雖然他們都不相同,但他們遵循的底層邏輯一定是相同的。這時我們需要思考每個模塊來找尋他們的不同之處和相似之處。

使用說明:需要我們準確說明該文檔涉及的範圍,做一定的範圍指導(不是所有的東西我都管ok?),說明能給誰看,不能給誰看(傻子們不要亂傳出去),並且解釋文檔中一些專業名詞,避免出現認知差異,還需要對文檔中的一些名稱進行定義說明,比如,名詞:我去年買了個表;含義:去年我去買了一塊手錶;歧義:我去你xxx;修訂記錄:告知查閱人每一次編輯負責人是誰,避免找不對人(那個傻子修改了我的原型?憑什麼修改為的原型?腦子是不是有病),記錄每次修改內容,方便回檔,讓每一次修改都變的有憑有據,更加的謹慎,而不是「我想…. 、我覺得…..」(嘴強王者)版本記錄:清晰讓所有人了解當前線上版本和線下版本情況,了解每個版本的負責人是誰,針對版本問題可以統一的進行反饋(指定誰是這次的背鍋俠)版本說明:我們在什麼情況下,遇見了什麼問題,那我們這次用什麼方法 解決了這個問題。幫助其他人快速了解版本情況。全局規範:告知所有人我們遵循的規則是什麼,要如何避免文檔內容參差不齊而溝通困難。功能列表:記錄我們會涉及哪些平臺,有什麼樣的模塊和功能。對於一些功能我們有什麼特別的要求和限制。以及最後我們大概的開發周期是多久。角色列表:告知我們整個系統內涉及的角色有好多個,能不能創建角色?每個角色他們能做什麼事情。權限列表:枚舉出我們系統中可以使用的權限有多少,可以讓使用者快速了解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框架圖:快速掌握產品的整體框架流程圖:展示各個細節上的業務邏輯以及數據邏輯,明確每個產品模塊是如何運作或協同的。原型圖:將抽象的功能具現化,變成可視化頁面,讓大家了解我們做的產品是什麼樣子的。非功能需求:清晰表述特別的要求,如性能要求(負載均衡、響應時間)、安全要求(防火牆、非對稱加密)、復用要求(模塊化低耦合高內聚)等。人員安排:指明每個模塊、每一個時期誰是負責人,當出現問題之後,可以及時聯繫干係人,提高效率。特別說明:將產品中涉及風險和需要注意的地方進行表述,避免大家觸及風險,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呼,寫了這麼多,那麼咱們思考下,他們的相同的地方是什麼?似乎每個模塊的使用場景中都存在兩個或以上的角色,都是交代、說明一些事實 。這些事實,要麼讓你避免什麼問題,要麼是讓你遵循規則或是指導你出現問題後應該及時找誰處理等。

從這些角度開來需求文檔的底層邏輯看起來是溝通。用需求文檔代替我們需要面對面溝通問題。使用需求文檔減少我們溝通時間,提升了我們的效率(不用面對面去溝通,省下來的時間去做其他的工作)。

我們換個角度,現在我們大多數使用敏捷開發的方式進行產品開發,在敏捷開發中我們很少看到十分詳細的需求文檔,更多都是一個簡單的原型就進行開發,甚至有時沒有實體文檔,就一句話、一個白板畫就進行開發,並且還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上線。

面對這樣的情況,不管是一句話還是就一個原型他們都是需求文檔,但說需求文檔的底層是溝通,就顯得十分牽強,因為日常交流也是溝通啊,所以說一句話就是需求文檔?這樣的後果就是強行上升到哲學的問題,我們下面在繼續思考。

我們再從其他方向入手,從它們的形態開始思考,為什麼會存在那麼多ppt、word、excel等形態的需求文檔。他們的相同的地方是什麼。和其他使用ppt、word、excel等工具的內容又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根據這樣的思路我發現其實他們都只是一種承載的工具而已,我們甚至可以用紙筆來寫,用腦子來記。所以拋開這些工具,我們的目的只是在於記錄。記錄需求文檔的使用說明,記錄產品原型的樣子,記錄規範,記錄負責人等等,所以需求文檔的底層邏輯之一就是記錄。

但是這裡體現出一個問題。在敏捷開發中似乎也不存在記錄啊,老闆開頭一句話我們就直接幹、我們開發的時候也沒有文檔來記錄,大家都是直接面對面溝通開發。在這些真實的場景下,需求文檔的底層邏輯又不成立了。

我只想說對於這些只是形式上的記錄,不能因為沒有實體文檔記錄而說沒有需求文檔。但確實這樣看來光一個記錄並不能代表需求文檔的底層邏輯,那麼還需要另外的東西。

05 相同屬性+不同差=底層邏輯(本質定義)

柏拉圖有個小故事,柏拉圖曾說人是二足無毛的動物。然後第歐根尼就帶了一隻拔光羽毛的雞到講學的地方,說:「這就是柏拉圖的『人』」。同時亞里斯多德說:「人是理性的動物」。在兩位大佬的話我們可以發現,我們除了相同的屬性,還需要一個他們不同的地方。

需求文檔和其他用相似工具記錄的內容來講,他們的相似之處在於記錄,用不用等形式記錄內容,那他們不同之處是什麼?是工作,需求文檔是記錄工作的內容?我看不是,工作中也有很多需要記錄的問題,所以不是所有的文檔叫需求文檔。

記錄需求,需求文檔是記錄需求的內容?我看也不覺得準確,因為除了需求,需求文檔中還記錄很多東西,如說明、限制、人員、修改記錄等,最後再三思考,我暫時認為,需求文檔的底層邏輯是(我下定義了)記錄有歧義的內容(交流正確的內容)。

為什麼?記錄這個我們不再說了,這個是內容的底層邏輯,所有內容都需要我們進行記錄(交流),不管是線上,線下還是腦子裡面,都是需要我們記錄(交流)的,這就是他們共同的屬性。

那為什麼是有歧義的內容了,是因為我將他們帶入了日常開發的場景中,很多時候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需要進行文檔記錄,我們可以採取口頭溝通的形式就能達到效果,所以並不是全都需要文檔記錄。那麼是在什麼情況下才需要記錄了?那就是預防事故(預防背鍋)。

不管是文檔說明,功能列表,原型樣式還是業務邏輯,我們都會去記錄、去做可視化的頁面還有詳細的標註,那是因為我們怕出現意外。這裡的意外是指因為每個人認知不同,看待問題的方向不同,而造成大家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進行工作。

例如簡訊驗證碼是多少問的問題,運營覺得4位簡單,研發覺得8位安全,而產品經理覺得6位即可,即相對安全也方便快速記憶。像這樣有歧義(需要確認)的地方我們將進行記錄(交流),以便後續做的時候都按照這個來。

所以需求文檔的底層邏輯上:記錄有歧義的內容(交流正確的內容)

06 通過底層邏輯思考需求文檔的表面

在知道需求文檔的底層邏輯是記錄有歧義的內容後,我們就可以很好的思考那些模塊是我們需要的,那些是不需要的。

例如:大家都知道項目背景和需求背景,是不是我就可以暫時不寫文檔說明?咱們的團隊很小只有幾個人,是不是代表著我們需求文檔只需要一個原型就可以?研發十分清楚系統覺得和邊界,我們是不是就可以不要角色相關的信息,把時間拿出來用戶討論其他有歧義的功能?面對公司太坑,是不是我可以將文檔私下記錄,工作中全靠腦袋給研發輸出,最後離職時沒有文檔交付而報復(雖然不對,但是也有這種情況)?

所以理解需求文檔的底層邏輯後,面對豐富的需求文檔模版我們是不是有了更好的選擇?

本文由 @Wcof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產品需求文檔寫作:工友APP(PRD)
    舉報   編輯導讀:本文作者設計了一款工業行業學習交流軟體——「工友APP」,並對它的核心功能做了拆解分析
  • PRD:倒推街兔電單車產品需求文檔
    閒來無事,於是想通過自己的長時間的產品體驗,倒推出街兔app的產品需求文檔,同時也鍛鍊自己的產品需求文檔撰寫能力,當然更是為了自己僅有的幾個訂閱讀者有文可看,哈哈。一、文檔綜述1.1.版本修訂記錄於是我就想了想,因為共享電單車跟共享自行車硬體上的不同,電單車的使用以及它身上的各種硬體的運轉,必須基於它的電池,而且必須要人工去及時地對其進行充電或者更換電池;如果電池沒電了,不僅GPS存在失效風險,而且鎖車控制也存在失效風險。
  • 用能量守恆定律,刷新人生底層邏輯
    能量的具體形式瞬息萬變、難以捉摸,就像是不斷流轉的萬物,總是在「變」,然而它的總量卻從不改變、恆定為常。原來,一切「變化」都來自於「不變」,「不變」才是「變化」背後的東西。那麼現在,就讓我們從能量守恆定律開始,重新思考人生的底層邏輯。
  • 產品思維解析PRD內容與結構
    產品因需求而生,需求轉化為產品過程中的依據即是產品邏輯,體驗分析產品本質上是對產品邏輯的探究。本文將PRD文檔視為獨立產品,分析文檔的結構(結構層、框架層)和內容(戰略層、範圍層、表現層)。2.具體分析設計一款產品首先應了解目標人群的特徵,並分析其需求。
  • PRD做不好,評審就是在直播吃翔
    PRD閉環:如何寫一篇優質的PRD注意事項PRD是什麼?可以說,產品經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跟團隊說清楚需求,只有說明白了需求是什麼,才能讓開發、設計、測試等去進行後續的工作。PRD是產品經理說明需求的不二選擇。什麼是PRD?
  • 產品經理如何寫出一份「簡練」的PRD
    導語:寫好PRD文檔是產品經理的必修功課,但這門「必修課」卻沒有統一的課本和答案,本篇文章適用於初入職場的產品新人。本文作者工作於BAT大廠,工作期間寫過多份PRD,將結合作者個人經驗並結合大廠同事的寫法,總結一下如何寫出一份「簡練」的PRD。
  • 從0到1建立數據分析指標體系的底層邏輯
    如果缺乏數據指標體系和分析方案,就會難以判斷整體業務發展狀況、難以衡量產品/活動效果等等。本文作者就如何從0到1建立數據分析指標體系的底層邏輯展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數據本身是無用的,除非你從中獲取到有價值的洞察。
  • 實戰總結:如何將需求轉化為PRD?
    文章分為3部分:需求流程、需求流程名詞解釋、需求流程詳解。原本還想寫一個實際案例,但一方面字數已然很多,另一方面是本文介紹已相當詳細,詳解部分也舉了一些例子,實際案例略顯多餘,故免去不表。希望本文對你能有所幫助,當然我相信一定會的。如何將需求轉化為PRD?
  • Linux之父帶1.2億程式設計師如何深度剖析Git底層原理文檔
    前言相信每一個開發人員,從開始工作實習就和一個開源項目不離不棄,你的idea,你的文檔,你的代碼指南,幾乎都會和它扯上相應的聯繫,相信有朋友已經猜到了,對,他就是Git,老牌程式設計師可能會用的是SVN,但是我想後面也已經轉型而來,改為Git了吧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影響世界的開源項目,除了Linux之外,還有一個就是Git,有興趣的大家可以看一下:讓世界為之讚嘆的開源項目
  • 深度解析:用戶需求的底層邏輯
    於個人而言:用戶需求分析的思維方法是一門很難掌握的技術,理解掌握不到位,提到的需求是人人都能想到,故而對用戶需求這個崗位都不重視。因此如果能掌握好這門技術,便能真正為企業創造價值,為自己創造財富。第四章 用戶需求分析重難點1.
  • 36氪領讀|直擊本質:洞察事物底層邏輯的思考方法
    如果你的標題能夠正中下懷,直擊讀者痛點和爽點,回應他的「貪嗔痴」,它的關注量與打開率自然就會上升。這也是為什麼「微信之父」張小龍說:你要去了解人們的欲望,通過你的產品去滿足他們。我們要去滿足他們的貪、嗔、痴。
  • 你真的讀懂量化交易了?這才是它的底層邏輯,讓你不再迷茫
    而且EA交易的核心競爭力也不在於如何程序化,所以希望所有想了解和學習程序化交易的朋友大可不必為此過度的勞神煩心。在各種場合分享量化交易理念時,我一直強調EA交易的真正核心競爭力來自於交易者的底層交易邏輯。其實這個核心概念也一樣適用於手動交易者。從今天開始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下量化交易最常見的6大類底層邏輯。
  • 潛意識的底層邏輯
    你看,我們總是認為選擇是自由意志的結果。其實不然,任何選擇,都受到潛意識中貪和嗔這兩種底層邏輯的支配。5. 所以啊,不要過於執著於自己選擇,而要認清它的底層邏輯。
  • 「底層的耗子」背後的邏輯
    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許可馨辱華言論上了熱搜,有的網友曬出了她的微信聊天記錄,其中有幾句耐人尋味,比如:「我被一些底層的耗子沾住了,我懶得鳥他們……」我真驚訝這位美國留學生的語言藝術,出了國之後還不到一年時間,竟然把自己的母語忘了,不會說人話了,把輿論她的網民成為「底層的耗子」,
  • SaaS創業路線圖(廿七):哲學思維與底層商業邏輯
    如果只思考一城一池營銷上的勝利,那你只具備一個城市經理的思維方式;如果只考慮做出產品滿足客戶提出的需求,那也只是個初級產品經理。只具備這個級別思維能力的創業團隊,因為同一級別的對手太多,勢必容易陷入痛苦的價格戰。
  • 來聊聊職業產品經理的如何正確「翻譯用戶需求」?
    這個素質,包括講故事的能力、抽象能力、邏輯能力和文檔寫作能力。(1)講故事的能力。就是把用戶的需求場景化,具體地講出用戶的需求,而不是泛泛地提出一些標籤或者概念。好的需求都是具體的需求。你不能說用戶有安全的需求、生理的需求、發展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我們說這樣的故事不性感,性感的故事應該是場景化、人物化和故事化的。
  • 盤點運營人必須知道的底層邏輯和思維模型
    工具箱裡應該有底層邏輯、思維模型,也應該有運營技巧和操作工具,它們可能分別處於了道術器的三個層面。我今天整理了部分底層邏輯和思維模型以及它們的使用場景和使用原則,希望對大家以後的運營工作有所幫助。【一】需求層次理論滿足用戶需求、開發用戶需求是運營的核心本質,也是最最底層的邏輯。需求是什麼呢?
  • 從需求分析到上手設計,如何快準狠?收好這3大秘籍
    這個特質最大的好處就是每天可以給自己騰出多一點時間做別的,比如我寫文章學習(打wangzherongyao),這點哪怕是血汗工廠或沒事兒也要996的福報廠也適用,同時它也是不當狗腿子也能獲得不錯績效(認可)的一種特質。今天這篇脫離理論派純實用性的和大家聊聊:如何提升需求分析及上手能力,降低返工率。
  • 需求分析師如何撰寫需求規格說明書?
    本文將分享一般的需求說明書該如何撰寫,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什麼等方面,力求使需求說明書看起來規範、專業。enjoy~需求分析師的一個主要工作就是寫需求說明書。國內對於需求說明書的格式並沒有一套標準規範,每家公司有每家公司自己的需求說明書格式,在我從事的三家公司,我寫過三種格式不同的需求說明書,這樣造成的一個後果就是因為沒有一套標準格式的需求說明書,假如去其他公司的話,又得拋棄原有的書寫格式,重新習慣其他公司的需求說明書格式。這樣,對於一個有經驗的需求分析師而言,在書寫需求說明書這塊,他就會和新人沒有什麼差別,無優勢可言。
  • 【收藏】半導體投資底層投資邏輯
    寫在前面:2020年是半導體企業和半導體投資風風火火的一年,二級市場的高市值造就了一級市場的瘋狂,瘋狂背後應該是冷靜的思考和應對,通過2020年投資6個項目的歷練,最近思考半導體投資底層邏輯,跟各個企業和投資機構大佬共勉。   投資尤其半導體投資到底投的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