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總結:如何將需求轉化為PRD?

2020-11-22 人人都是..

本文較長,是工作實戰經驗與一些理論的結合。文章分為3部分:需求流程、需求流程名詞解釋、需求流程詳解。原本還想寫一個實際案例,但一方面字數已然很多,另一方面是本文介紹已相當詳細,詳解部分也舉了一些例子,實際案例略顯多餘,故免去不表。希望本文對你能有所幫助,當然我相信一定會的。

如何將需求轉化為PRD?

需求是產品的源頭,是產品經理天天接觸的概念,就像下圖這樣(之前看過的一個統計圖)。

將需求轉化為PRD,則是其中的關鍵,因為這是將產品從概念落實為實際的關鍵,下圖「畫原型」這一項為46.7%,也正是如此。所以,將需求轉化為PRD,是產品人必須掌握且反覆打磨的基本功。

1.需求流程

不囉嗦,一圖勝千言。

2.極簡名詞解釋

  • 需求收集:通過各種方法儘量多地收集目標用戶的需求。
  • 需求分析:明確用戶的本質需求,即挖掘表面需求背後更深層次的需求。
  • 需求決策:根據用戶需求本質與產品目標,確定產品方向與核心需求。
  • 需求擴展:基於產品方向與核心需求,大量尋找相關需求。
  • 需求篩選:確定需求的優先級,明確此版本需要做的需求。
  • 需求設計:將需求轉化為PRD。
  • 需求開發:開發按照PRD開發,測試按照PRD測試。
  • 需求上線:將完整的產品上線。

注意:上圖是一個循環,因為產品往往需要迭代。如果不需要迭代了,就說明產品已經狗die。哈哈,產品狗die……

3.詳細分解

3.1 需求收集

需求收集有很多方法,目的是收集儘量多用戶需求。將這些需求分門別類,可以歸納為這3類方法:直接從用戶處獲取、查閱資料獲取、通過自己的思考挖掘。

3.1.1 直接從用戶處獲取

用戶訪談(用戶深度訪談、電話、街頭狙擊、焦點小組等)、問卷調查(配合數據分析,成熟的方法)、意見反饋(參與感,常規方法)、可用性測試(卡片分類法、A/B測試、屏幕錄像、眼動跟蹤、專家評審等)、現場調查、任務分析。

 3.1.2 查閱資料獲取

查閱行業專家的言論、查閱相關網站資料(眾多數據網站、數據報告)、運營數據、競品分析等。

3.1.3 通過自己的思考挖掘

產品感覺(日積月累)、日記分析法(把自己當做用戶,詳細記錄自己的使用情況)、觀察思考(觀察思考生活,一切都來源於生活)、KANO模型分析、人性角度分析、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等。

3.2 需求分析

在產品圈,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亨利·福特曾說:「如果我最初問消費者他們想要什麼,他們會告訴我『要一匹更快的馬!』」有人說:「如果真這樣,汽車大王就不會出現了。」

福特為什麼沒有給用戶一匹馬,而是給了用戶一輛車?因為在「一匹更快的馬」這個表面需求背後,是「更快更舒適的出行方式」這一更深層次的需求。要滿足「更快更舒適的出行方式」,福特汽車顯然是更好的產品。

這就是需求分析的關鍵:明確用戶的本質需求,即挖掘表面需求背後更深層次的需求。只有明確了本質需求,才能確定更好的產品方向,以更好地滿足用戶。

所以,收集來的用戶需求,往往不是用戶的本質需求,甚至可能不是用戶的真實需求。因此,需求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步驟。需求分析主要有如下兩類方法:

3.2.1 定性分析

多問為什麼:打破砂鍋問到底,就是挖掘本質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質量管理領域,5why分析法是找到根本原因的有效方法,豐田汽車公司在發展完善其製造方法學的過程中也採用了這一方法。實際應用中,如果用戶提出一個需求,我們就可以問為什麼用戶會有這種需求。例如:用戶提出「增加發簡訊功能」的需求,我們就可以問為什麼?接著就會發現用戶想要的可能不是「發簡訊」,而是「文字通信」的需求,甚至乾脆就是「通信」。這時我們就能找到更多的解決方案,而不僅僅局限於「發簡訊」,例如可以提供文字聊天、語音聊天、視頻聊天,將來還能提供VR聊天等功能,或許未來還能直接用腦電波溝通……

魚骨圖:這也是質量管理領域的常用方法,由日本管理大師石川罄先生發明,故又名石川圖,是一種尋找問題根本原因的方法,Mindjet MindManager中就提供了多種魚骨圖的模板。雖然網際網路行業用得不多,但沒有思路時可以一試。

用戶+需求+場景(PSPS):這是貫穿產品始終的重要方法,因為需求貫穿產品始終,而每一個需求都有根源——用戶+場景。因此,需求都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正如痛苦是剛失戀時躲在房間深陷回憶的每分每秒,而不僅僅只是「痛苦」二字。在挖掘用戶的本質需求時,當然也要結合具體的場景、具體的用戶,去分析其本質需求。

不同類型的用戶、不同場景下會產生不同需求。正如羅振宇常說的「碎片化」,就是因為現代白領足夠忙,通勤的頻率足夠高、時間足夠長,在洗漱時、公交上、地鐵上容易產生碎片化學習/娛樂的需求。再比如常見的鞋子,各種用戶、各種場景下,就會有各種不同需求,因此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細分市場——跑鞋(進一步還能根據腳的形狀、跑步強度等進行細分)、籃球鞋、羽毛球鞋、休閒鞋、皮鞋、高跟鞋、拖鞋、棉拖等等。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這是一個著名的理論,而且,越是底層的需求,其規模往往越大,用戶需求的程度往往越高。例如「性需求」為第一層需求,這一需求催生了一系列長盛不衰的產業,這方面的網際網路產品也數不勝數。

其他角度:如人性角度,這是張小龍提過的「貪嗔痴」,當然還可以結合所謂「七宗罪」等說法進行分析。再比如自私的基因,這是《自私的基因》這本書的核心,一切需求可以說都源自於此。但是否要將需求分析到這種程度,值得商榷。個人認為將需求分析到可以找到多種解決方案的程度即可。例如福特汽車與馬的故事,將需求分析到「更快更舒適的出行方式」,就能找到很多解決方案,如馬、馬車、自行車、摩託、汽車等,從中擇優即可。若繼續分析,一直分析到自私的基因的程度,雖然可以得到更深層次的見解,但實際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3.2.2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確保深入,定量分析提供依據。如今是以數據說話的時代,缺乏定量分析的定性分析,往往不夠可靠。

定量分析主要採用數據分析的方法,例如之前的問卷調查收集到了數據,就可以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產品上線之後,可以收集用戶反饋、瀏覽數量、活躍數量等,還可以對某些關鍵路徑、功能等進行數據埋點,採集這些數據,並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

數據分析步驟如下:

3.3 需求決策

結合產品目標與用戶的本質需求,就可以進行需求決策,即明確產品方向,也就是明確所謂的產品定位。在此基礎上,就能得出產品的核心需求。

大部分產品目標的關鍵很簡單——盈利。其實這也是眾多產品強調用戶價值的原因,沒有用戶價值,何來盈利?但是,不同企業/個人擅長的領域不同(如所謂的網際網路企業基因論),其希望參與的領域也不同,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也不同。所以,為了盈利,可以採取各種各樣的方式。就像為了滿足通信需求,移動聯通等運營商提供基礎設施等服務,手機廠商提供通訊設備,微信提供網絡聊天、語音、視頻等功能。

前面3步,其實就是《用戶體驗要素》中的戰略層——產品目標、用戶需求。這一層主要由產品總監等職級較高的人確定,咱普羅大眾接觸較少,接下來的則是咱們經常接觸的內容。當然,領導也可能只提供一個大致方向,這時就需要我們自己從第一步做起。

3.4 需求擴展

基於第三步確定的產品方向、核心需求,即可將需求進行擴展。

產品方向、核心需求往往很簡單,可能只有一句話。而最終產品需要實現的需求,則很多很多。對於微信,其定位可以用6個字概括:通信、社交、平臺。但微信已實現的需求,可以說多如牛毛,而且實現得非常好,以至於它已然成為月活8億的巨無霸APP。

具體方法上,可以進行頭腦風暴,可以按照不同用戶類型、不同用戶場景並結合」用戶+需求+場景「進行擴展,還可以使用之前收集的用戶需求。注意,有些需求往往不需要詢問用戶,例如註冊、設置、用戶信息管理等基本需求,一方面這是基礎的普遍性需求,自己容易判斷;另一方面這些功能有足夠的產品早已做得非常完善,可以參考;而且前人已總結了足夠多的互動設計原則供我們參考。

這一步顯得有些漫無邊際,仿佛從一個點迅速擴展成一張網,好像失去了核心。沒關係,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從這些漫無邊際中抽離出關鍵。

3.5 需求篩選

由上一步得到了足夠多的需求,但資源顯然有限,於是就有了需求的優先級問題,這就是需求篩選的作用。

3.5.1 重要、緊急二乘二矩陣分析法

關於需求的優先級,可以使用時間管理中著名的重要、緊急二乘二矩陣分析法。

這個方法是需求篩選的核心,其他方法都是此方法的補充。」緊急「很好理解,那麼」重要「呢?對此,我喜歡《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解釋:

重要性與目標有關,凡有價值、有利於實現個人目標的就是要事。

對於產品,重要性則與產品目標正相關,越利於實現產品目標的,就越重要。所以說」以用戶為中心「、」顧客就是上帝「並非空穴來風。

3.5.2 設問法

設問法可以幫助我們識別用戶的真需求,也就是我們需要優先滿足的需求。

孫陶然在《創業的36條軍規》中說道:創業一定要解決真需求,不要做偽需求。怎麼區分真需求偽需求?用中文不太好區分,但用英文就很清晰:偽需求叫want,真需求叫need。Want的東西,用戶不一定會掏錢,need的東西,用戶一定會願意掏錢。所以need的東西,才應該是我們應該切入的事情。

可以提的問題大概有這些:對某個需求,用戶是否痛?多久痛一次?是否持續地痛?有多少人有類似的痛點?用戶為此痛點付費的意願如何?

以上問題包含了用戶需求的強度、頻次、持續時間、廣度、付費意願,其實也就是判斷是need還是want。

3.5.3 KANO模型

維基百科:The Kano model is a theory of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developed in the 1980s by Professor Noriaki Kano, which classifies customer preferences into five categories.Kano模型是產品開發與客戶滿意度評估的一種理論,將顧客偏好劃分成了5類,該理論由Noriaki Kano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

KANO模型有一套比較成熟的分析方法,可以進行定量分析,也可以進行定性分析,將用戶需求分為3個層次(也可以分為5個層次),每個層次的重要性不同,具體如下圖。


3.5.4 用戶體驗層次

用戶體驗層次可以分為如下5個,優先滿足有用、能用,再追求可用,再追求用得爽,最後爭取形成品牌效應。

3.5.5 需求順序

需求之間如果有一定順序,其優先級也容易判定。例如:有3個需求,他們之間有這樣的關係:實現了A,才能實現B,實現了B,才能實現C。所以,這三者中,優先級最高的是A需求。

3.5.6 產品階段

根據產品階段(產品路線圖)劃分需求優先級,也是常用方法。不同階段需要實現的需求,往往不同。例如一個全新產品,最該實現的是用戶最迫切的需求,當產品逐漸成熟,需要實現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各種邊邊角角的體驗都需要提升。再比如微信小程序,剛開始對線上推廣有大量限制,但現在逐步釋放線上的能力,這當中可能有微信團隊內部線路調整的因素,也可能有其原先規劃的因素,但總的來看,都與產品的不同階段關係密切。

其中,比較明顯的一點在於:在產品的不同階段,我們關注的數據就有很大不同,下表是之前的一份總結:

3.5.7 公式計算

根據行業經驗或其他依據,確定一些公式,從而根據公式的計算結果判斷需求的重要程度。例如:用戶需求的重要性 = 權重 * 用戶總數 * 用戶平均使用次數 * 每次付費數額。

3.5.8 專家團隊決策

對於難以判斷優先級的需求,可以召開專家團隊評審會議進行決策。這其中,各部門發表各自看法,各個職級的人共同討論,可以進行投票、計算、根據經驗分析等等,最終確定需求的優先級。

到這可以發現:第四、五兩步,其實就是《用戶體驗要素》提到的範圍層:

3.6 需求設計

需求設計階段,是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將篩選之後的需求轉化為PRD的階段,也就是將所謂的」產品需求「轉化為」研發需求「。

這一步的完成,意味著實現了從最初的用戶需求到最終的研發需求的轉化,如下圖:

解釋一下:

  • 用戶需求:用戶表達的需求。
  • 產品需求:用戶的本質需求,即用戶需求背後的更深層次的需求,包括用戶的真實需求。
  • 研發需求:研發人員可以理解並進行開發的需求,此需求由產品需求轉化而來。

上圖中,」產品需求「比較突出,因為這是關鍵。用戶需求–>產品需求–>研發需求,是分–>總–>分的關係,對產品需求把握的好壞,決定了整個產品的成敗。而研發人員的思維習慣是從總到分,所以和他們交流時,容易陷入很多技術細節。

下面介紹需求設計的具體方法。

3.6.1 需求設計整體流程

直接上圖。

這是產品人都很熟悉的三個步驟,先梳理處主線流程,進一步擴展為信息架構,再進一步細化為原型圖。

值得注意的是:進行需求設計時,最關鍵的不是一上來就擼起袖子畫原型,這樣容易陷入大量的細節而失去重點。流程圖是整體的重點,將流程圖梳理清楚、正確,才能保證原型圖的正確。上圖這三步,就是從上到下的思維模式,也即總分的思維模式;而若直接畫原型圖,就是從下到上的思維模式,也即分總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容易讓人找不到主線,陷入繁雜的細節中,因小失大,效率很低。

當然,實際工作中,從上到下和從下到上的思考都會存在,因為有的地方是在做信息架構或者畫原型的過程中想清楚的,還可能會因為畫原型時得到的某些想法而更改流程圖,正如執行計劃的過程中還會修改計劃。所以,實際的工作流程更像下圖這樣。但上圖的方式是主要的方式。

上圖中,三者的大小與其重要性成正比。當然,這裡的重要性指的是前後置條件、效率上的,而非結果上的。僅從結果上看,最重要的當然是原型圖。

3.6.2 抓住重點:產品框架、關鍵路徑

之前火熱傳播的雕爺牛囊、黃太吉外賣如今已鮮有耳聞,為什麼?因為它們做的餐飲雖然極其好看,店面也極其時尚,包裝極其美觀,服務極其體貼,甚至還有情懷,但關鍵在於——並不好吃。下圖是黃太吉外賣的煎餅:

其實錘子手機的不斷掙扎,也體現了這一點。錘子手機上集中了大量美好但「無用」的功能,以至於直到現在還在生死線邊緣掙扎。

寫了這麼多,我想說的是:產品的關鍵不是所謂極致的用戶體驗,不是所謂完美的視覺感受,而是其產品框架、關鍵路徑——對用戶核心需求的實現。也就是說,產品的關鍵在於其滿足用戶核心需求的程度。這也是二八原則的體現。對於餐飲,除了安全,多數用戶最注重的往往是味道,而不是過度的服務;對於手機,多數用戶最注重的不是過於美麗卻易碎的外觀,炫酷卻不比其他手機實用太多的作業系統,他們往往更注重性價比、拍照、知名度。

名詞解釋:

  • 產品框架:產品的功能模塊——圍繞一個或少數幾個核心功能打造的模塊。
  • 關鍵路徑:用戶使用產品的關鍵路徑。

不論產品框架,還是關鍵路徑,其實都圍繞用戶的核心需求展開,這便是關鍵所在。在需求設計時,就要抓住這一重點,而不是全心撲向所謂用戶體驗。

具體應用產品框架與關鍵路徑這兩個概念時,應注意:

a.抓住核心功能:通過上述幾個步驟已基本確認產品框架,此處的重點之一是抓住重點,切勿因小失大。就像做餐飲,過於注重服務、包裝等等,而忽視味道,就是因小失大。

b.簡單:將產品的核心功能設計得足夠簡單。就像微信當時推出的搖一搖功能,沒有任何文字說明,卻結合了很多人性因素,讓人可以無師自通,還能樂在其中。而其操作僅需搖動即可,非常簡單。

c.簡短:將產品的關鍵路徑設計得足夠簡短。正如知乎將側邊欄改為底部標籤導航,微信從閱讀文章的同時無法聊天到如今可以置頂文章,從只能翻閱訂閱號歷史文章到如今可以搜索訂閱號的歷史文章,支付寶將支付碼調整到首頁最上方等等,這都在逐步縮短用戶的關鍵路徑。

3.6.3 用戶+需求+場景

就像前面提到的,這是貫穿產品始終的重要方法,每個用戶需求都是具體的,都是實實在在的。而在需求設計時,卻容易陷入「自我YY」的狀態——忽視用戶實際需求的狀態,腫麼辦?

為了防止這一點,可以將用戶按照不同類型細分,並描述出每一類用戶的場景,從而更具體地而非抽象地把握用戶需求。如何做到這一點?一個廣泛應用的方法就是構建用戶畫像,而且構建用戶畫像還有很多其他好處,例如利於團隊其他人員理解用戶需求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構建用戶畫像時,應注意區分不同類型用戶的優先級,我們要滿足的不是所有用戶,而是滿足重點用戶,多數時候這個重點用戶是大多數用戶。有時嚴謹的研發同事會揪著一個非常低頻的需求不放,因為這可能會有漏洞,或者邏輯不夠嚴謹,這時就要評估其危害大小,一般來說可以按照二八原則執行。例如微信好友上限為5000,這對絕大多數用戶是足夠的,但對很多微商而言,這就是一種限制,那麼要不要增加上限呢?張小龍的想法是不增加。而之前出現的支付寶登陸漏洞,則是一個大漏洞,雖然這樣做的人很少很少,但一旦發生,危害極大。

在此基礎上,設計時還應時常想著「用戶+需求+場景」,就能更好地實現「以用戶為中心」。

3.6.4 增刪查改顯算傳

產品人常常自稱產品狗,挺寫實的,尤其在評審會上,被challenge也時有發生,有時這種challenge非常直接,當然比起用戶的吐槽,這都不算啥。為什麼會在評審會上被程序猿challenge?因為程序猿是邏輯嚴密且辛苦的物種,需求設計出現邏輯不嚴密、需求考慮不全、不利於技術實現等問題時,都會造成程序猿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也許一個功能看似簡單,但技術實現上卻可能很複雜。為了自己或者團隊,程序猿都有必要challenge。

作為產品人,當然希望少被challenge,那就要考慮一些技術實現問題。這其中,普遍存在的就是「增刪查改顯算傳」,其中最難的點在於「傳」,這需要了解一些資料庫知識。更詳細的內容之前寫過,此處不具體解釋了,直接上圖。

3.6.5 互動設計原則

需求設計的過程中,無疑會遇到互動設計。互動設計有很多現有的原則可以參考,對此,我總結了一些,放在下面:

多用用戶熟悉的東西

符合用戶心理模型、環境貼切原則、預設用途、席克定律、統一原則、一致性原則、映射。

簡便

菲茨定律、主次原則、易掃原則、簡潔原則、合併原則、神奇數字7±2法則、泰斯勒定律(複雜性守恆定律)、靈活高效原則、奧卡姆剃刀原理、少做原則、易取原則、基於用戶使用場景設計、結合行動裝置的特性設計。

反饋

狀態可見原則、可視化。

錯誤處理

新鄉重夫防錯原則、容錯原則、撤銷重做原則、人性化幫助原則。

其他

接近法則、三等分原則、對稱原則、界面先行原則、資源代替等。

3.6.6 注意點

a.多設計:多設計幾個方案,從中擇優。面對一個需求,尤其是核心需求,多想幾個實現方式,而不是剛想到一個實現方式就立馬上手。從這幾個方案中選擇最好的方案,往往更好。

b.多檢查:設計完了,往往還有問題,這時需要多檢查幾遍,最好能把上述5個步驟都過一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漏洞。記得《賈伯斯傳》中提過,賈伯斯喜歡看實物而不是設計,我們也應儘量去體驗實際效果,在需求設計上尤其如此,多看幾遍最後的交互結果,往往能找出問題,所以高保真原型是更好的,但那也會消耗很多時間。

c.多總結:老生常談就不談了。

到此,我們便完成了《用戶體驗要素》所提的所有層次,如下圖。


當然,在需求設計過程中,也會有相關評審,有的公司會有很全面的評審流程,包括需求評審、設計評審、測試評審,有的公司則比較簡單,這都有各自的實際考慮,免去不表。

3.7 需求開發

需求開發,就是將PRD轉化為實際產品的階段,這時開發、測試同事就會忙碌起來。開發、測試過程中,也會出現問題,有時是再次確認需求,有時是技術可行性問題,有時是細節漏洞問題(有些細節在實際開發時才被發現),有時是產品經理設計不合理,有時是產品經理改需求……說到改需求,這是開發同事最深惡痛絕的,因為這往往會導致他們的工作量大幅上升,關於此,網上也有很多段子,比如下圖:

對於產品經理,此時需要做的就是盡力配合,保證產品及時落地。

3.8 需求上線

當產品完成,就可以上線了。上線之後會驗證產品經理對需求的把握是否準確,很多設計是否合理……接著,就會進入下一輪的循環。

到此,文章算是寫完了。看似挺多,其實主線比較簡單——主要從需求的角度描述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即產品規劃、產品設計、產品執行,如下圖:

 

本文由 @GetiDoer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產品經理如何寫出一份「簡練」的PRD
    本文作者工作於BAT大廠,工作期間寫過多份PRD,將結合作者個人經驗並結合大廠同事的寫法,總結一下如何寫出一份「簡練」的PRD。 後端RD:後端研發主要關注所設計的產品需要存儲哪些數據,需要如何建表存儲這些數據,這些數據是否需要支持增、刪、改、查等功能,以及為了操作這些數據需要為產品提供哪些接口; 前端FE:前端FE主要關注後端接口如何與前端界面相結合,調取後端哪個接口,並用怎樣的方式為後端收集入參,在收集入參時前端是否要做額外的限制,以及後端返回的出參如何轉化為前端的提示等
  • 從需求分析到上手設計,如何快準狠?收好這3大秘籍
    編輯導語:設計師在拿到需求後怎麼快速的進入設計階段?因為很多產品經理會經常改需求,導致設計沒法確認,或者中途遇到什麼難題無法攻克;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如何提升需求分析以及上手能力,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做設計師這些年,我一直有個類似「閃電俠」的標籤——就是在保證一定質量的情況下,出活賊快。
  • 全警實戰練兵 | 以問題為導向 以實戰為路徑
    微課堂篇幅短小、貼近實戰、注重操作、即學即用,方便民警隨時隨地學習,紮實掌握法律法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西安公安碑林分局民警執法辦案能力。    天天練實戰見促進警務技能多點提升  為確保大練兵活動取得實效,金花路派出所緊扣政治練兵
  • 大腦如何將外部信息轉化為記憶?
    科技日報訊 (記者顧鋼)人類大腦如何將外部信息轉化為自己的記憶?作為「人類大腦計劃」的一部分,來自德國、瑞典和瑞士的科研小組研究了大腦紋狀體中的神經元迴路。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計算生物學》雜誌上,對理解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 產品需求文檔寫作:工友APP(PRD)
    舉報   編輯導讀:本文作者設計了一款工業行業學習交流軟體——「工友APP」,並對它的核心功能做了拆解分析,總結了一份多維度且詳實的產品需求文檔
  • Fragment實戰總結
    Fragment實戰總結更少的廢話,更多的知識普羅古拉姆前言:這幾年想要專心做技術了,起步比較渣,但相信堅持會帶來改變,之前的公眾號現在拿來寫技術博客了,當然,也會寫一些其他有趣的東西。總結一下:1、靜態的view不需要使用這個方法2、保存view狀態對的時候需要這個方法。3、訪問父activity view層的時候需要這個方法。
  • PRD需求文檔如何寫?掌握它的底層邏輯你就會了
    流程圖原型圖非功能需求人員安排特別說明大家覺得如何?憑什麼修改為的原型?腦子是不是有病),記錄每次修改內容,方便回檔,讓每一次修改都變的有憑有據,更加的謹慎,而不是「我想…. 、我覺得…..」框架圖:快速掌握產品的整體框架流程圖:展示各個細節上的業務邏輯以及數據邏輯,明確每個產品模塊是如何運作或協同的。原型圖:將抽象的功能具現化,變成可視化頁面,讓大家了解我們做的產品是什麼樣子的。
  • 淮安市:將紀檢監察實戰業務搬入課堂
    原標題:淮安市:將紀檢監察實戰業務搬入課堂「這個案例之所以在取證環節陷入囚徒困境,根源在於行賄人和受賄人心理上的互不信任……」近日,在淮安市紀委監委舉辦的第5期「知與行」實踐課堂上,該市紀檢監察幹部朱淦所作的「淺談受賄案件的言詞證據」經驗分享,受到與會人員的一致好評。
  • 大腦如何將外部信息轉化為記憶?新研究破譯突觸可塑性機制
    科技日報訊 人類大腦如何將外部信息轉化為自己的記憶?作為「人類大腦計劃」的一部分,來自德國、瑞典和瑞士的科研小組研究了大腦紋狀體中的神經元迴路。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計算生物學》雜誌上,對理解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 產品思維解析PRD內容與結構
    而本文是我歸納總結PRD文檔(採用Axure)結構和內容後輸出的文章。目錄分析方法介紹具體分析結語1.分析方法介紹PRD(產品需求文檔)是產品新人日常工作中輸出最多的文檔類型,而不同公司不同團隊對於PRD的結果和內容要求都不盡相同,所以PRD文檔也可以被當作一個獨立的產品來對待,根據團隊不同的需求來輸出最合適的需求文檔。
  • 北大教授耗時一年編寫最新版Spring Boot企業級應用開發實戰PDF版
    前言鑑於Spring Boot技術人才在社會上的需求依然很旺盛,而市面上有關Spring Boot學習資料,大多停留在「Hello World」級別的案例,缺乏使用Spring Boot來構建完整企業級應用實戰的能力。
  • 將天然氣轉化為可燃冰,科學家做到了
    一般來說,為了方便,可以將天然氣轉為為液體和固體。但是轉化為液體需要極低的溫度,並且還會伴隨著蒸發損失。而壓縮為固體則需要高壓,且它不穩定容易爆炸,因此不適合大型存儲系統。目前,最先進的方法是將天然氣轉化為可燃冰,從而可以更安全、更輕鬆地存儲和運輸天然氣。
  • 細菌「工廠」:將有毒廢氣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合物
    ,ACS為紫色)。在化能自養條件下,酶可以將氣體通道中的CO2轉化為CO (上圖)。在氣體轉化過程中,工業活動釋放的CO可以被CODH/ACS有效利用產生乙醯輔酶A和化學能(下圖)。許多工業部門排放的廢氣都含有CO和CO2,它們會造成空氣汙染。不過,這一現狀很快將迎來改變。
  • 經歷多個中臺項目後,我總結了一套中臺實戰框架
    編輯導語:在前面的系列文章中,作者為大家介紹了中臺MSS建設框架的概念,在本文中我們具體看看要如何實踐MSS框架。作者從理解中臺和建設中臺兩個方面出發,對MSS建設框架進行了詳細闡述,並總結了自己的相關思考,與大家分享。
  • 蓄電池容量的來源是蓄電池的能量轉化為內能,最後轉化為電能
    蓄電池儲能是充電電池採用放電的過程來轉化為儲能電池儲能的過程。蓄電池容量的來源是蓄電池的能量轉化為內能,最後從蓄電池本身轉化為電能。放電功率決定了電池的電量,蓄電池的蓄電量和放電功率無關。正確放電時放電電流大小是根據電池容量決定的,單節電池的容量約為160-200mah/s。充電時能量轉化為電能的來源有:化學能轉化為電能、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勢能轉化為電能、熱能轉化為電能等。
  • Power研究:將品牌影響力轉化為消費者購買動力
    Power經過多年研究總結出影響銷量的七大因素:品牌、產品設計、產品質量、客戶體驗、價格、經銷商網絡及宏觀市場環境。這七大因素中,品牌影響力對銷量的作用不容小覷。我們將J.D. Power 2020中國新車購買意向研究(NVIS)覆蓋的品牌的表現和品牌實際銷量進行對比發現,2019年整體銷售份額相比上一年提高的28個品牌,其品牌影響力得分比銷售份額降低的37個品牌高出24分。
  • 湖州市民知識小課堂丨大腦如何將外部信息轉化為記憶?
    人類大腦如何將外部信息轉化為自己的記憶?作為「人類大腦計劃」的一部分,來自德國、瑞典和瑞士的科研小組研究了大腦紋狀體中的神經元迴路。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計算生物學》雜誌上,對理解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具有重要意義。大腦信息處理發生在通過突觸連接的神經迴路內,突觸的任何變化都會影響我們記憶事物,或對某些刺激做出反應的方式。
  • 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噴氣燃料 |《自然-通訊》論文
    Transforming carbon dioxide into jet fuel using an organic combustion-synthesized Fe-Mn-K catalyst,便宜的鐵基催化劑可將二氧化碳
  • 科學家將塑料轉化為氫氣,未來將成為新能源
    那麼,如何讓廢棄塑料可以再生循環利用,將它們「變廢為寶」呢?來自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團隊,前段時間有了新的發現。,從而通過催化反應,將塑料粉碎物和多種添加劑相混合,之後,便會將廢棄塑料轉化為氫氣。研究者表示,通過實驗,目前已經初步掌握了將廢棄塑料轉化為氫氣的過程,表示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如果日後這項技術可以得到推廣,不僅可以解決掉越來越嚴重的塑料垃圾汙染問題,同時,也可以為人類找到一條快速產生氫氣的捷徑。
  • 西安交大:將科技勢能轉化為戰「疫」動能
    原標題:西安交大:將科技勢能轉化為戰「疫」動能 1月26日清晨,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裡,員工們正忙碌地將全自動核酸檢測工作站裝車,緊急發往武漢協和醫院。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這家公司所生產的核酸檢測試劑、全自動核酸檢測工作站、核酸提取儀等已裝備了全國500餘家醫院和疾控中心,助力疫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