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領讀|直擊本質:洞察事物底層邏輯的思考方法

2020-12-04 36氪

編者按:著名管理學家、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說:「比別人多花兩倍時間思考的人,可以擁有十倍於別人的收入。比別人多花三倍時間思考的人,就能比別人多賺百倍的利潤。」本文選自《直擊本質》,專注於「思考的方法」,書的上半部聚焦於本質思考,對「本質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這三樣東西就是本質?」以及「如何找到本質?」進行了剝繭抽絲般的思考與解答。學會這種思考方法能夠讓你看透問題本質,並高效地解決問題。書的下半部則跳出框架,帶你站在更高、更廣的層面去思考,運用遷移思考、升維思考以及逆向思考的方法,讓很多看似無解的人生難題得到解答。

在剛開始做我的微信公眾號時,對於如何給文章起標題,我是一籌莫展。

於是,就去翻看那些爆款文章,想要跟著他們學習一下什麼樣的標題能夠奪人眼球。緊接著,我看到了各種各樣、完全不同的標題,有的是疑問句,有的是陳述句,有的是比較式,有的是自問自答。

我想,這些紛繁複雜標題的背後一定還存在著某些規律。

果不其然,很快我就搜到了一些專講如何給文章起標題的文章。這些文章對文章標題的起法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歸納。比如:對比式標題、懸念式標題、倒裝式標題、引語式標題等。或者是:如何體、合集體、帶負面詞彙的標題、帶有急迫感的標題、賦予珍貴資源被讀者獨家搶佔到的感覺、解釋性標題、嵌入專業詞彙類標題等。

這些起標題的具體方法如同技巧一樣,非常有用,但我還是忍不住又去思考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類型的標題就能帶來更高的關注率與打開率呢?」

比如,我曾經看到過的一個例子,有篇文章的原標題是:《失控》書摘50條,精華都在這裡(2天閱讀300 );後經專業人士修改,將標題改成了:如果你讀不完《失控》,至少可以讀完這50條書摘(2天,閱讀1萬 )。

同樣一篇文章,在用第一個標題的時候,2天只有300多閱讀量,然而在改成第二個標題後,卻一躍變成了1萬 閱讀量。原因就在於原標題只是平鋪直敘,而修改後的標題則是直擊讀者痛點。

《失控》是當年一本非常熱門的書,然而這本書因為太過晦澀,很難理解,能讀完的人鳳毛麟角。對於那些沒空去讀或者讀不太懂的人而言,書摘自然就很有用。第一個標題之所以閱讀量不高,是因為它很平淡,沒能抓住人們的痛點。但第二個標題,則抓住了人們的痛點。看到這個標題後,我們就會產生一個念頭:別人在讀《失控》,但我沒有時間、也讀不懂,如果連這篇書摘了都沒看過,那就落後太多了,應該點進去看一眼。這就是直擊痛點。

就是這樣,我找到了不同類型標題能夠帶來更高關注率和打開率的原因——它們或是擊中了目標讀者的痛點,或是擊中了他們的爽點。

正如著名產品人梁寧所說:「要麼做一個讓人愉悅到暴爽的產品,要麼做一個可以幫人抵禦恐懼的產品。如果做一個看上去可以在某種程度幫人不再難受,而在『爽』和『恐懼』無所作為的產品,那就是一個不痛不癢的產品,也許有人會買單,但不會爆火。」

然而,為什麼取一個直擊讀者痛點或爽點的文章標題,或是做一個讓人暴爽或抵禦恐懼的產品,就能給我們帶來爆火的效果呢?這些具體方法背後到底還隱藏著什麼樣的道理呢?

後來,我明白,在這些具體方法後隱藏著的正是亙古不變的人性。

什麼是人性?

人性的一面代表的是欲望、貪婪、嫉妒、執著、恐懼……簡單的說,就是貪嗔痴。

貪嗔痴會給我們帶來各種各樣的想法和念頭,比如:擔心自己比不上其他人、擔心自己的才能無法匹配上自己的年齡,想要擁有跟同事一樣的大房子,想要成為同學中最美的那個……

於是,也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的痛點和爽點。如果你的標題能夠正中下懷,直擊讀者痛點和爽點,回應他的「貪嗔痴」,它的關注量與打開率自然就會上升。

這也是為什麼「微信之父」張小龍說:你要去了解人們的欲望,通過你的產品去滿足他們。我們要去滿足他們的貪、嗔、痴。我們要洞察這一點,因為我們的產品要讓用戶產生黏性,就是讓用戶對你的產品產生貪,產生嗔,產生痴……當我們在做一個產品的時候,我們是在研究人性,而不是在研究一個產品的邏輯。

比如,我們在玩遊戲、買東西時,平臺或商家會給我們設置各種級別,比如航空公司會設置銀卡、金卡和白金卡。這背後體現的是什麼心理?從本質上來說,這體現的都是人性的三個弱點——貪、嗔、痴。因為貪,所以我們想要升級。因為嗔,所以我們會跟別人比較,如果你的級別比我的級別高,那麼我也要升上去。因為痴,我們會努力升級,希望一直升到最高級。

所以,要想做出能產生用戶黏性的產品,就得研究人性。

而這個隱藏在方法與現象背後的「道理」不僅可以運用在給文章起標題上,還能運用在做產品上。因此,我們可稱之為「底層邏輯」。

那麼,還有什麼能被稱為「底層邏輯」呢?

比如,物理學中的「能量守恆定律」也是一個底層邏輯,它是隱藏在萬事萬物能量轉化背後的那個根本性的道理,不論是熱能、動能還是勢能,都得遵從這一定律。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底層邏輯說的到底是什麼?

雖然我翻閱了很多書,都沒能找到底層邏輯的定義,但是,我卻找到了很多關於它本質的描述。

查理·芒格說:「在商界有一條非常有用的古老守則,它有兩步。第一步,找到一個簡單的、基本的道理;第二步,非常嚴格地按照這個道理行事。」

愛默生說:「方法,可能有成千上萬種,或許還有更多;而原理則不同,把握原理,你將找到自己的方法。追求方法而忽視原理,你終將陷入困境。」

喬希·考夫曼說:「無論你學習什麼科目,其中最美妙的事是,你不用知道所有的知識點,僅僅需要知道一些濃縮的核心原理即可。而一旦建立起核心原理的框架,學習知識甚至進一步拓展便是輕而易舉的事了。」

瑞·達利歐說:「所有一切的運轉,都有賴於深藏其中的原則,也就是一串又一串的因果關係決定了這個世界的走向。如果你探索出了其中的因果關係——雖然不可能是全部,但最好是絕大部分——那麼你無疑就掌握了打開這個世界藏寶箱的鑰匙。」

劉未鵬在他的《暗時間》一書中寫道:「看一個問題的解法,必然要看解法所誕生的過程,背後是否隱藏著更具一般性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原則。否則這個解法就只是一個問題的解法,記住了也無法推廣。」

商業顧問劉潤說:「做任何一種商業,都需要找到其最本質的原理。」

其實,查理·芒格口中的「道理」,愛默生所說的「原理」,喬希·考夫曼所說的「核心原理」,瑞·達利歐所說的「原則」和「因果關係」,劉未鵬所說的「更具一般性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原則」,以及劉潤所說的「最本質的原理」,都是我這裡所說的底層邏輯。

可以說,我們看到的、聽到的世界雖然紛繁複雜、變化萬千,但其背後常常有著如同「看不見的手」一般的「道理」或「邏輯」在指揮著、主導著,而這些「看不見的手」就是「底層邏輯」。換句話說,底層邏輯就是萬千「術」後的那個「道」,也是萬千現象背後的那個底層規律。

由此,我得出了「底層邏輯」在四個方面的特點:

(一)抽象:越抽象的就越在底層。

(二)簡潔:「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大道至簡」說的正是事物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往往都是極其簡潔的。

(三)動力來源:底層邏輯是各種現象出現的動力來源。

(四)通用性:底層邏輯針對的不是某個特定問題,而是某一類問題或現象,有時甚至能被運用在萬事萬物之上。

那麼,為何看透底層邏輯如此重要?

如果說思考問題根源是在尋找導致某一特定問題發生的根源,那麼思考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就是在尋找某一類問題或現象之所以出現的普遍根源。因為底層邏輯是藏在萬事萬物背後的那個不變的規律,所以假如你能找到它就等於是擁有了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本領。同時,因為底層邏輯是各種現象出現的動力,因此一旦理解了底層邏輯,我們對於諸多現象的理解也會變得容易許多。

所以,思考普遍問題或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就是本質思考的目標之一,它能讓我們擁有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本領,在看問題時變得更加通透和準確,成為「半秒鐘看透問題本質」的頂尖高手,從而擁有開掛的人生。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找到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呢?

我對於這個問題思考良久,最後找了其中的方法。找到現象背後底層邏輯的思考方法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做出假設,第二步是進行驗證。

而在這裡,做出假設的方法就是:先歸納後抽象。

什麼是先歸納後抽象?顧名思義,就是先進行歸納,再進行抽象和概括的推理方法。

什麼是歸納?歸納是一種從個別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比如,科學家發現金能導電、銀能導電、銅能導電、鐵能導電、錫能導電,於是,科學家就推理出一切金屬都導電的結論。這就是歸納推理。再比如,你發現銳角三角形的面積是底乘高的一半,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是底乘高的一半,然又發現,鈍角三角形的面積也是底乘高的一半。於是,你就推理出:三角形的積都等於底乘高的一半。這也是歸納推理。

由此可以看出,歸納推理的前提與結論之間並無必然聯繫,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可能性的關係。所以,要想檢驗一個歸納推理的結論是否正確,逐一檢測定範圍內的所有成員就是最可靠的方法。在有些情況下,也許我們可以逐一驗證。可是,若想驗證「世界上的天鵝都是白天鵝」這個歸納推理出的結論是否正,就得把天底下所有的天鵝都走訪一遍,看看它們是不是都是白色的。這就太費力氣了。

所以,歸納推理是由部分代替整體的推理,選取的樣本越多,得出的結論就越可能準確。一旦發現一個矛盾,這個歸納推理的結論就得進行修正。比如,人們原本已經做出了「世界上的天鵝都是白天鵝」這個結論,後來人們又發現了一隻黑天鵝,這個結論就被打破了。

所以,只要樣本足夠大,操作足夠科學,通過歸納得出的結論就不會有太大的偏差。即便如此,歸納法也只能得出概率性的趨勢,而不是必然的結論。雖然歸納推理無法提供必然性結論,但它卻是一切科學的基礎。

牛頓從無數次實驗中歸納出了牛頓三大定律,成為一代宗師;經濟學家從人們的交易現象中歸納出了供求理論。事實上,幾乎我們所有的知識都起始於用歸納法建立的假設。

所以,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寫道:「我們必須把那些從各種現象中運用一般歸納導出的命題看作完全正確的,或者是非常接近於正確的。」他非常強調觀察和歸納在科學中的作用,認為這是科學建立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再通過演繹建立完整的理論。

然而在這裡,僅有歸納推理還並不夠,因為我們對事物根本屬性的定義、類比或比方都是非常簡潔明了的,而歸納推理得出的結論有時會有點長,有時會有些具象。這時,就需要「抽象」這一有利武器了。

什麼是抽象?抽象是指從眾多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質性特徵的思考過程。比如,我們會將蘋果、柑橘、菠蘿、櫻桃、草莓稱為「水果」;將可樂、雪碧、檸檬茶稱為「飲料」。這些都是抽象的過程。物理學則會將我們平時看到的各種現象通過數學的方法進行抽象,變成一個個的物理學定律和公式,比如,槓桿原理、萬有引力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等。

所以,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思考過程,但得出的結論可能是具象的,所以還需要抽象這一思考過程。

舉個例子來說,到底該如何進行先歸納後抽象法。

請你先思考一個問題:全世界為何會有那麼多形形色色的企業?只有一家企業或是每個行業只有一家企業不行嗎?

答案是:不行。這是因為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會不斷上升,當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上升到超過部交易成本時,企業就會停止擴張。這就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不同企業的原因,這涉及經濟學中的一個著名理論——交易成本。

不要小看「交易成本」這個詞,它能解釋很多現象。比如,當市場交易成本高於企業內部的管理協調成本時,企業便產生了。企業的存在正是為了節約市場交易成本,即用成本較低的企業內部交易代替成本較高的市場交易。因此,我們可以說,是交易成本與管理成本的對比,確定了一家企業的邊界。交易成本越低的事,就越應該外部化;管理成本越低的事,就越應該內部化。

同時,交易成本理論也告訴我們,為什麼企業併購會有很多失敗案例。這是因為,併購失敗這件事從根本上來看,往往都是由於併購雖然讓外部市場的協同效應上升,但同時也會讓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上升。

這就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論,你知道他是如何提出的嗎?

科斯先是做了很多企業研究,調查了一批美國企業「在什麼情況下購買、在什麼情況下自行製造」的實例。然後,他對這些實例進行了歸納,得出以下結論:如果企業為購入要素自己製造而支付的費用,低於它直接從事產品買賣的費用,企業就製造;反之,企業則購買。最後,科斯從這個結論中抽象出了一個可以用來解釋更大世界中企業行為的經濟學概念,那就是交易成本。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經濟學家科斯正是用先歸納後抽象法得出交易費用這個底層邏輯的。

接下來就是進行對於假設的驗證了,究竟應該如何驗證呢?

書籍簡介

作者簡介

艾菲,Gallup全球認證優勢教練、高管教練、個人成長教練、思維導師;36氪特約作者、ITT認證培訓師;《財富》美國500強公司大中華區前市場部負責人;公眾號「艾菲的理想」主理人,關注者超過15萬人。致力於通過夯實「思維躍遷」與「自我認知」兩大基石,獲得蓬勃豐盈的人生。

相關焦點

  • 真正的高手,都能輕易洞察事物的本質,擁有一個開了掛的人生
    02真正會思考的人,能透過現象,洞察事物的底層邏輯電影《教父》裡有這麼一句臺詞:「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那些真正能夠吃透深度思考的人,輕易的就能透過紛繁複雜的現象,看清楚事情的本質,並吃透其中的底層邏輯。美國著名的投資人查理·芒格就是這樣的一類人。他的聞名不是因為他財富,而是因為他追求財富的投資手法,總是能讓人出其不意。
  • 智慧的本質,不過是對事物的洞察與理解
    1、智慧的本質,不過是對事物的洞察與理解。2、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不斷替換博弈工具的過程,初始用道德,而後改智力,再後智商情商並重,最後學習用智慧。智慧不過是高品質的人性,唯其提升自我,克制環境所帶來的一切不足,才能接近於快樂與幸福本身。
  • 善於隱忍,能洞察事物本質的星座
    善於隱忍,能洞察事物本質,對生活上的一些小事兒更懂得看透,且不說透,對事業上更懂得看明白,去努力的道理,跟著星座洞君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星座吧獅子座看透本質且不說出來,懂得隱忍的人則是不多的, 獅子座在這一方面是越發的有水準
  • 諮詢顧問的十大底層邏輯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貓爺戰略」(ID:IP_strategy),作者:貓爺先生,36氪經授權發布 雖然沒真正在頂級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裡工作過,但由於我打交道的人大多都有些諮詢背景——如,大老闆是前麥肯錫合伙人,有個同事是美國麥肯錫工作2年多——慢慢地,我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 麥肯錫的人一般自帶光環。
  • 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
    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
  • 一個人洞察事物規律和本質的能力
    很多人應該都沒思考過這個問題核心就是你洞察事物規律和本質的能力這麼理解呢?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是任何能有所成就一點事業的人全TM都是因為比別人提前認知到了並且悟懂悟透了事物運行的規律和本質我說小案例你就更能理解了
  • 思考的技術:科學思考的3個方法,幫你洞悉事物的本質,有效決策
    《思考的技術》是大前研一的代表作。在這本書裡,他提出在瞬息萬變的新經濟時代,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掌握科學的思考方式,不被經驗所困,不被固有的立場所左右。要在掌握數據的基礎上,大膽地假設,努力求證,導出結論,這也就是他提及的科學的思考方法。
  • 掌握它的底層邏輯你就會了
    哈哈,其實產品經理的職責就有解決問題,如果你能用這些方式解決了問題,這就是一個好方法,這是不容置疑的事。但是我們需要通過表層看他們的底層邏輯才行,這樣我們才能升級。因此,我們需要學會在現有答案中去挖掘答案深層次的底層邏輯,在了解事物底層邏輯之後,就會發現事物的變化都遵循著底層邏輯,例如:能量守恆,萬有引力。面對底層邏輯,我們理解起來會存在一定的困難,但底層邏輯就好比一個公司的願景,它將是這個公司前進方向和價值體現,只有我們需要不停的逼迫自己去思考,不停的槓自己,最終提煉出它的底層邏輯,那時咱們將會通向羅馬。
  • 邏輯思考力——歸納法
    歸納法: 有時叫做歸納邏輯,是指人們以一系列經驗事物或知識素材為依據,尋找出其服從的基本規律或共同規律,並假設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也服從這些規律,從而將這些規律作為預測同類事物的其他事物的基本原理的一種認知方法。
  • 創新,源於對事物本質的思考
    而常紅磊的誠懇回應似乎能提供一些關於應對現下設計大環境的思考和啟示:「優秀的建築師,應當具備思維的深度和視野的寬度。」 作為我國最早建立的建築學科和建築教育基地,歷史傳統悠久、學科底蘊豐厚的東南建築系始終強調沉穩務實的學術特質,同時重視培養設計素養、思維邏輯和思想方法。
  • 厲害的人是如何思考問題的?6個方法有效提高你的分析能力
    學會質疑,多提問,多思考,訓練思維的縝密度。 2 溯源法/延伸法,透過現象看本質,定義問題 現象是本質的外在表現,術的層面常常可以千變萬化,而道的層面往往需要我們深入挖掘。 善於觀察,抓住重點,不斷提出問題,深挖底層邏輯才是關鍵,確定需要解決的真正問題。
  • 用能量守恆定律,刷新人生底層邏輯
    那麼現在,就讓我們從能量守恆定律開始,重新思考人生的底層邏輯。以前,我們琢磨的是,怎樣才能跟上這個時代的「變」,從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從傳統零售到新零售,從首席市場官(CMO)到首席增長官(CGO)。然而現在,我們要思考的是:在這個世界上,究竟什麼才是隱藏在諸多變化背後的那個「不變」?
  • 36氪首發 | 為下沉人群做少兒版「英語流利說」,AI早教品牌「波比...
    36氪獲悉,波比英語近日完成了千萬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明勢資本,凌波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教育低齡化是社會大趨勢,寶寶玩英語、嘰裡呱啦、唱唱啟蒙英語都是已受資本關注啟蒙早教品牌。如何控制變量,36氪最近接觸到的「波比英語」想用「互動式產品」給出答案。
  • 邏輯思考力——同一律
    這個概念,才真正有點邏輯的味道。同一律:同一律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之一,就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必須在同一意義上使用概念和判斷,不能在不同意義上使用概念和判斷。同一律是看清事物本質的前提無論是《逆向思維》還是《正向思維》,亦或是《六頂思考帽》下的《全局之眼》,就算我們運用《批判性思維》,都是為了在錯綜複雜的表象前,透過現象看清事物的本質;那麼,我們知道要想看清事物的本質,必須要「透過現象」,這就需要同一律了,同一律猶如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切開表皮,直達內心。
  • 透過現象看本質,是頂尖高手的基本功
    很多同學問我,如何提高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我說,這個問題非常複雜,一兩句話很難說清楚。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甚至專門寫了30講的課程。商業顧問最核心的能力,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洞察力。除了系統學習之外,提高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最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練習。怎麼練習?
  • 為什麼問題的本質總是反直覺?學會系統思考,探尋事物關係與本質
    二、通過系統思考看清問題本質,找出系統關鍵解《思辨與立場》一書中提到,強大的社會力量通過大眾傳媒起作用影響著我們新媒體對我們如何構建世界發揮著重要影響,但是,很多影響是有偏差的、膚淺的而且是誤導性的。我們又沒有發布國家禁止的敏感信息,老師不會教學生,學生充滿負能量我們也管不了啊,你們看這些信息看得廢寢忘餐的時候怎麼就沒想起指責我……強大的社會力量,說白了就是各種基礎規律,而基礎規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們代表了事物的底層的結構和規則,並且通能過這些結構與規則衍生出各種各樣不同的事件。
  • 36氪編輯部年度書單:告別意外又魔幻的2020
    以下便是一份特別的年末禮物----來自36氪編輯部記者、編輯們的年度精選圖書。從60年代經濟騰飛的日本到後來的香港、新加坡,幾乎每一個國家高速發展背後都伴隨著房產泡沫,而這背後則是對於底層社會群體深深的壓榨。 《掃地出門——美國城市的貧窮與暴利》就是這樣一本講述底層人民如何被房產無情壓榨的社會學著作,你可以從中看出現代資本主義是如何通過對資本的控制與分配,構建出整個剝削鏈條的。
  • 36氪專訪 | 理想汽車投資人黃明明:偉大的項目早期總是反共識,有一...
    36氪:當時有沒有模擬測算過,如果後來純電模式成為主流路線,進而吸引大量的資本和資源快速湧入,採用混動模式的理想汽車會面臨壓力?  黃明明:我們認為,一個大的市場機會的到來,應該具備以下特徵:在一個萬億級別的產業裡,底層技術的革新突破接近臨界點;同時多種應用技術跨界合力,那麼就有可能催生出全新的物種,對原有行業帶來顛覆性變革。
  • 36氪專訪|理想汽車投資人黃明明:偉大的項目早期總是反共識,有一個...
    36氪:當時有沒有模擬測算過,如果後來純電模式成為主流路線,進而吸引大量的資本和資源快速湧入,採用混動模式的理想汽車會面臨壓力?理想汽車採用漸進的混動路線,也是基於他們對市場、技術和商業三者關係的洞察做出的選擇。這也是我們在智能汽車這個大賽道找到的答案。36氪:如果到2023年,電池達到你們預期的tipping point,理想給出的方案會是什麼?
  • 事物網狀結構屬性初步探索研究
    那麼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過程中,哪些事物具備網狀結構特徵呢?其實還是挺多的,比如自己與所有人組成的人際關係網絡,或者是某個事情處理的底層邏輯圖,亦或是某個專業領域的知識結構。因此,如果我們在做事情的過程,尤其是一些規模龐大(具備網狀結構)的事情的過程,有意識地用網狀結構特徵來評估和處理,那麼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