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讀書總結
策劃/編輯:許納
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樣,在年初疫情爆發時被一張武漢方艙醫院裡半臥在病床上閱讀「理想國M系列」書籍的年輕人的照片所打動。無論這一年裡外部世界怎樣改變,至少我們還在堅持閱讀、堅持探索,堅持思考生命乃至宇宙的奧秘。
疫情席捲全球、年初告別科比年末又辭別馬拉度納、美國大選上演「鬧劇」、黑人平權運動於世界各地爆發......在「魔幻」這個詞貫穿始終的2020,在這經歷太多以致牛津詞典都無法用一個詞來概括的2020,我們也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用閱讀來逃離。
你可能並不想記得2020,但相信你不會忘卻2020。以下便是一份特別的年末禮物----來自36氪編輯部記者、編輯們的年度精選圖書。正是在有太多意外發生的這一年裡,我們感到一種閱讀的迫切:或是追溯生命的奧秘和思考存在的價值;或是求諸於他人的言論訪談以加深對所處世界的理解;或是重新審視歷史和商業世界,力圖在無序中重建秩序;或是躲進文學的烏託邦,用幻想造夢的方式觀照當下......這些書籍題材各異,但在這異常困難的一年裡,這些書都曾帶給我們別樣的啟發、思考抑或慰藉。
在閱讀的路上你並不孤單,我們希望能與你作伴。如卡爾維諾所言,「你用刀刃在紙張中開路,猶如用思想在文字中開路」。就讓我們一起在閱讀中獲得解放吧。以下是年度書單,文末還有我們特別準備的贈書福利,不要錯過。
書名:《大圖景:論生命的起源、意義和宇宙本身》
作者:[美] 肖恩·卡羅爾
譯者:方弦
圖片來源:豆瓣
書名:《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
作者:[美] 格雷厄姆·艾利森
譯者:陳定定、傅強
圖片來源:豆瓣
書名:《非凡的成功:個人投資的制勝之道》
作者:[美] 大衛·史文森
推薦人:李洋這一年發生了太多的意外。假如從實用性出發,我非常想推薦張一鳴在TikTok之戰前讀一下《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或者,從個人財富出發,我推薦你順著張磊《價值》的目光,去重讀一下他老師大衛·史文森的作品《不落俗套的成功》(新版名為《非凡的成功》)。
但是,今年如果有一本書可以安撫某種躁亂,也許就是《大圖景》——如果你像我一樣,今年在重溫了諾蘭的《星際穿越》後,會陷入失眠和思考,或許可以試試這本書。很多年前,人類通過哲學來學習科學,而此刻,我們恐怕要從量子力學所代表的新物理學中,重新審視許多哲學問題。上 帝存在嗎?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它並不是一本可怕而枯燥的科學書。穿越那些晦澀難解的量子波函數理論,作者最終會讓你理解萊布尼茨的那句話:「虛無之中,竟然有事物存在。」宇宙無因無果,也從不區分過去與未來,但我們整個生命的過程就是意義本身。
書名:《幻影術》
作者:[美] 保羅·奧斯特
譯者:孔亞雷
圖片來源:豆瓣
推薦人:楊軒保羅·奧斯特的小說,是今年我發現的一個小小寶藏。一個想自我了斷的鰥夫、一個離奇失蹤的喜劇明星、一個忽然出現的神秘邀約……它出奇的好讀,就像一部第一幕就有人身亡/有超人飛天/有罪犯奔逃的劇情片,一開卷就很難停止。但同時,它也創造了一個氛圍獨特的奇怪小世界,剖白了某種主流之外的世界觀。並且,直到最後一句,它都在讓人顫慄。
書名:《呼吸》
作者:[美] 特德·姜
譯者:耿輝、Ent、李克勤、姚向輝
圖片來源:豆瓣
推薦人:喬芊一位長著中國臉孔的美國科幻作家,只出版了十七個中短篇小說,就捧回星雲獎、雨果獎等幾乎所有科幻大獎。2016年上映的科幻電影《降臨》就改編自他的作品,其中會寫神秘文字的外星生物令人難忘,對人類「語言」、「思維」的探討也一直貫穿他的創作。
《呼吸》是一部中短篇集,有穿越時間機器試圖自我挽回的故事,有解剖自己大腦發現生命起源的故事,也有平行時空多種人生可能的故事。在特德·姜構建的世界裡,人的情感、意志、行動和科學原理、新型技術被大膽而又精確地嵌套在了一起,這種嵌套是幻想的、反常識的,同時又是極其縝密的。這讓他的作品擁有了堅固的內核。每篇作品後的作者手記真誠地交代了他的靈感來自何時何處,受到什麼人的啟發,像一個冷峻卻不冷酷的科學家向你拆解他的白日夢境。讀特德·姜就是從智識到情感的全方位按摩,尤其適合歲末之時靜下心來閱讀。
書名:《十年輪迴》
作者:[馬] 沈聯濤
譯者:楊宇光、劉敬國
圖片來源:豆瓣
推薦人:鄭懷舟世界經濟史上,每十年都會經歷一波經濟危機,1987年的拉美債務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十年後,全球經濟再次遭遇了2018年的貿易衝突,以及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後,全球化的脆弱性再次成為熱議的話題。
每一次遇到金融問題,大家都會說:「這次不一樣。」然而,通讀《十年輪迴》後能發現,每次危機的根源都大同小異,局部問題迅速蔓延成系統性風險。解決問題的方式也都一樣,通過不停的印錢來度過眼前的危機,再迎接一次更加嚴重的衝擊。政府不過是一次次在重複著同樣的問題,並把這個雪球越滾越大。
想要探尋未來,先要學習歷史,《十年輪迴》則是最好的入門書籍,其中不少觀點值得深思,並且幫助我們理解當前的經濟環境。
書名:《掃地出門——美國城市的貧窮與暴利》
作者:[美] 馬修·德斯蒙德
譯者:胡訢諄、鄭煥升
圖片來源:豆瓣
推薦人:董潔房地產在任何國家都是經濟基礎般的存在。從60年代經濟騰飛的日本到後來的香港、新加坡,幾乎每一個國家高速發展背後都伴隨著房產泡沫,而這背後則是對於底層社會群體深深的壓榨。
《掃地出門——美國城市的貧窮與暴利》就是這樣一本講述底層人民如何被房產無情壓榨的社會學著作,你可以從中看出現代資本主義是如何通過對資本的控制與分配,構建出整個剝削鏈條的。國家(控制貨幣和通脹率) --> 金融機構(控制信貸,提供資本槓桿) --> 有產有房者(控制資本、土地、房產) --> 無產無房者(接受上面所有層的剝削),而在不同國家,這樣的鏈條「剝削」大同小異。
與之前很多探討城市貧窮問題不一樣,本書沒有聚焦在貧窮亞文化、公共政策或社會治理等方面,寫法上也不同於分析性的田野調查,倒不如說是帶著學術敏感的深度訪談,可讀性與深度兼具。譯筆亦佳,流暢而可靠。
疫情爆發的2020,美國原本根深蒂固的社會矛盾在今年被更大程度上激化,因為房產剝削而產生的糾紛也層出不窮,在當下這個節點重讀此書可能會收穫更深的感受。
書名:《文明的衝突與社會秩序的重建》
作者:[美] 亨廷頓
譯者:周琪
圖片來源:豆瓣
推薦人:尚聞多即便有待論證,這仍是亨廷頓的思想遺產。儒家文明也好,伊斯蘭文明也罷,亨廷頓預測國際政治將以文明衝突為主,文化成為了通向政治的路徑。但是文明往往是不斷演變,並不固守同一的模式,甚至還會相互融合發展,文明不應被狹義固化。文化自信與自我認知的度更像是,一個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應該平衡的事情。
與亨氏悲觀相反的是樂觀的福山,福山不認為冷戰後會有衝突的基礎,但是兩者都闡述了冷戰後一個全新的政治框架,並都承認一個新時代即將到來。
冷戰已經結束,理性認知衝突的根源與形式的變化,才可推動歷史前行。
書名:《把自己作為方法——與項飈談話》
作者:項飆、吳琦
圖片來源:豆瓣
推薦人:張信宇人類學者項飆在二三十歲的青年時期就取得了國際矚目的研究成就,從「浙江村」到「全球獵身」;而他卻說自己在學術圈裡是一個讀書不多、功底不深的人,也正因此才敢於不因循守舊地做出一些實證性地突破。作者吳琦的數次採訪,讓項飆真誠而隨意地聊了聊成長與求學之路,書裡既有具體問題的探討,也有個人經歷的分享。
中國當代學者有能力跟公眾對話的很少,願意跟公眾對話的更少,在「公共知識分子」這個名詞先被利用後被汙名化的當下,他們顧慮重重。但放眼全球,學者訪談其實本身就是一種人類最高智慧與時代現實之間的重要溝通方式。
書名:《一生的旅程:迪士尼CEO自述》
作者:[美] 羅伯特·艾格、喬爾·洛弗爾
譯者:靳婷婷
圖片來源:豆瓣
推薦人:方婷羅伯特·艾格可以說是迪士尼史上最成功的CEO,作為職業經理人,他讓迪士尼成為今天的超級跨國企業,尤其是推動了迪士尼在上海開園。這本書裡當然少不了那種成功人士退休前總結人生的一二三四的各種原則,都非常正確,比如拼死創新、以善待人、在犯錯時勇敢承擔責任等等,但我之所以推薦這本書,最大的原因不是這些其他CEO也說得出來的守則,而是羅伯特·艾格如實說出來的那些成為CEO之前的反覆失望,以及自己為此做過的掙扎。
實際上,他成為CEO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在所在的部門和企業不斷被合併的過程,出身平凡的他並不是每次都是領導者的最優人選,但他在成為CEO之後,證明了自己。另外,我認為最打動人的是本書的序言,當他志得意滿在上海迪士尼準備開幕式的時候,卻得知一個小男孩在美國奧蘭多迪士尼園區出了意外,各種狀況外和內心震動的綜合體,即便是CEO的工作也不能避免。
書名:《五萬言》
作者:韓東
圖片來源:豆瓣
推薦人:高歌文學是創意的源頭。正如書中所言,文學創意是這樣一種東西,無論你寫成小說、拍成電影或者排成戲劇,或經過翻譯,都不會丟失。創意是經得起轉換的,有時候它的價值就在於可供轉換。
無論是圖文時代、短視頻時代還是直播時代,優質的內容供給永遠是稀缺的。一個優秀的內容創作者不僅需要閱讀偉大的作品,也需要思考偉大作品是如何煉成的。除了上 帝握住筆者的手寫下靈感之語以外,更多的時候是匠人式甚至苦力式的寫作方法。「自覺的寫作者理應自覺的部分就是去天才,回歸理性和製作。」
但這本書更重要的是在方法論之外,建立一種審美。韓東的審美是抑制和樸素,他以胡諾特·迪亞斯的《沉溺》舉例,欣賞其「可怕的抑制之美,抑制悲傷、抑制興奮,甚至抑制抑制本身,那股勁道如無言的破碎」。他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記》舉例,樸素如斯不過是「天才無為之時才能成就之,可一而不可再」。
對於抑制和樸素的審美,未必所有人都認同,但是沒關係。在這個人人都是創作者的時代,希望每一個創作者都能在閱讀的過程中,喚起審美的敏感,建立自己的獨特審美。
書名:《消費社會》
作者:[法] 讓·鮑德裡亞
譯者:劉成富、全志鋼
圖片來源:豆瓣
推薦人:潘心怡這是一本枯燥的書,坦白說,我並沒有完全看懂,但經常被書中突然跳出來的觀點戳中,從而不斷進行自我對照——如果商品只是「誘惑鏈條」上的一環,驅使我不斷「買買買」的到底是物品的使用價值還是背後那個象徵性的符號?我是不是鮑德裡亞筆下那個被現代消費模式操縱、甚至患上消費強迫症的人?
在被消費馴化的過程中,我們的大部分需求都被更大生產力範圍的主體支配了,也許是大型科技公司,也許是化妝品巨頭,也許是販賣夢想的迪士尼······存量特徵愈發明顯的經濟環境下,銷售手段只會更加高明,看完本書,我不確定你會不會更加理性地對待自己的消費欲望,但至少可以在被消費引導和控制的道路上多一點「人間清醒」。
書名:《敘事經濟學》
作者:[美] 羅伯特·希勒
譯者:陸殷莉
圖片來源:豆瓣
推薦人:彭倩不同於大部分經濟學家偏好採用量化的方式來分析觀察到經濟現象,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別出心裁的通過流行病學模型,提供了思考流行敘事影響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方式。而這種方式的益處之一就是能夠通過對這些流行事件的敘事來面對危機,並且能夠預測未來,防患於未然。
敘事本身就是一個信息傳播的過程,雖然每個人敘事出於不同的目,並且會採納自己習慣的方式導致敘事的不同,但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引起人們的共鳴。按照作者的觀點,這種廣泛流行敘事傳播行為就是一種日常活動,能在一定程度上驅動人們的行為,從而影響經濟。基於這一觀點,我們可以舉出許多能夠使用這一模型分析的相關經濟現象。例如,今年因為疫情影響,人們的日子都很難過,需要節衣縮食維持日常生活,拼多多、1688等主打高性價比商品的平臺都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它們的折扣信息引發了網友們在社交媒體傳播和轉發,在這樣自發的敘事傳播的同時,政府和媒體也在推波助瀾,提倡這種「節儉的美德」,這令全社會都開始傳播類似的信息,從而影響了整體的經濟趨勢。
書名:《合作的進化》
作者:[美] 羅伯特·阿克塞爾羅德
譯者:吳堅忠
圖片來源:豆瓣
推薦人:郝鵬程說到博弈論,大眾的印象似乎趨向兩個極端:要麼就是簡單的「囚徒困境」衍生出來的成功學雞湯,要麼就是各種艱深難懂的數字和公式。從社科角度看博弈論,這既應該是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必要訓練,也可以是普通讀者認識博弈論的切入點。
《合作的進化(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是行為領域的經典著作。作者從重複囚徒困境的計算機競賽入手,通過科學而不複雜的定量研究,引入了「合作」的概念,並嘗試回溯歷史,在國際關係的實踐中對推導出的命題進行驗證。在此基礎之上,作者進一步研究了合作的性質,並提出了促進合作的方法。2020 年爆發的疫情讓人意識到,越來越多的議題開始超越民族國家這一容器,人類不得不走向全球治理,而「合作」則是發展的唯一答案。本書把時間維度引入囚徒困境,以面向未來的視角表現出了對合作的理性樂觀,讀者可對過去一年進行更深刻的反思,或許也會對人類社會的未來抱有更強的信心。
書名:《惡的科學》
作者:[英] 西蒙·巴倫-科恩
譯者:高天羽
圖片來源:豆瓣
推薦人:張隆鋒為什麼有的人天性善良,做惡事會無法原諒自己,而有的人生性殘忍,殘殺親人都不會感到難過?共情與殘酷行為的起源是什麼?善與惡的本質究竟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是生理的還是心理的?我們要如何定義身邊的哪些行為是善、哪些行為是惡呢?要用自然科學的視角、社會科學的視角、還是宗教學的視角?看看這本書,相信我,你一定會對上述問題產生新的思考,甚至獲得答案。
書名:《以紙為橋:日本製紙石卷工廠災後復生記》
作者:[日] 佐佐涼子
譯者:姚佳意
圖片來源:豆瓣
推薦人:張歌《以紙為橋》是一本講述日本災後重建的紀實類作品。
談災難,談復生,總容易帶著「講著小人物,表面上拉近讀者,實則吹爆實權」的意味。但《以紙為橋》很特殊,它是一本沒打碼的書,大大小小的事兒都照搬到你眼前。
所以你能看到極致的殘酷,「搬運屍體時,皮膚和肉塊都脫落了,只能用毛毯包著」,能看到欣喜,「有人大聲喊著「要來電了」,遠處的街道啪、啪地通了電,從遠及近……真的好開心啊,都哭出來了」。也正因為作者具備了寫作者的自覺——清醒且克制、堅決不自嗨,讀者才能看到很多時過境遷後才敢被說出口的故事。
書中還穿插著講了一些造紙廠內外、紙與人之間的羈絆。以往讀書時,誰也不會去問「這本書的紙是哪裡來的」,看過之後,就總會留意一下了。有趣的是,這本書的紙微微泛黃,摸起來有一種暖和的錯覺,倒也和書的內容相得益彰。
體量上看,這是一本特別好讀的小書,揣在羽絨服裡,上下班地鐵上拿出來看,一周就能讀完。
書名:《一個數學家的辯白》
作者:[英] 戈弗雷·哈代
譯者:何生
圖片來源:豆瓣
推薦人:萬陽作為一個一直不咋喜歡數學的人,也多少能明白數學在各個領域的地基作用,在我的理解裡,它更像是一種應用學,作為物理化學甚至是計算機的基礎存在,但華羅庚和拉馬努金的老師,哈代的這本《一個數學家的辯白》裡,還是試圖告訴讀者,純數學的魅力所在。
數學家寫書,邏輯還是值得稱道的,即使這是個相當有爭議的邏輯。哈代認為,真正的數學是無用的,而有用的數學是平凡的,他甚至覺得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也毫無用處,但接下來,他用一個數學家的思維想讀者展示,純粹的數學美感何來,最重要的是,真正的數學如何給數學家們帶來「問心無愧」的價值,而數學本身,又為什麼「清白而無害」。我覺得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就是讓人重新思考「意義」的意義。
書名:《商業模式新生代》
作者:[瑞] 亞歷山大•奧斯特瓦德、伊夫•皮尼厄
譯者:王帥、毛心宇、嚴威
圖片來源:豆瓣
推薦人:楊柳這本書對於商業模式的初學者來說是一本再好不過的指導手冊。首先從編排形式上來看,幾乎每一頁都是由精緻活潑的圖表、插畫、少量文字構成,相較於國內那些教授商業戰略的晦澀大部頭,這排版簡直是美的享受,在你每次因為學習難度而想要放棄的時候,看看這妙趣橫生的書頁,也會忍不住想:那就再翻一下吧。
從內容上說,這本書的最珍貴之處在於提供了一種設計和討論商業模式的共同語言,即商業模式畫布,這是理解全書的核心。任何一種商業模式,我們都可以通過這九個構造塊來拆解:客戶細分、價值主張、渠道通路、客戶關係、收入來源、核心資源、關鍵業務、重要合作、成本結構,想想看這實在太有用了,一家大公司或者其中的任何一項業務,我們通過這九個維度一一梳理,便可以展示出其創造收入的邏輯。通過每個構造塊的動態調整,還可以探索商業模式的創新思路。
最後,如果說這本書還有一點帶貨功能的話,那一定是便利貼,作者鼓勵把任何商業想法都寫在便利貼上,然後在一塊白板上排列組合,視覺化的呈現往往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書名:《技術簡史:從海盜船到黑色直升機》
作者:[美] 德伯拉·L·斯帕
譯者:倪正東
圖片來源:豆瓣
推薦人:劉涵《從海盜船到黑色直升機》從本質上說是一部描述科技前沿的書。它從15世紀葡萄牙人的探險開始,講述了電報和無線電在19世紀中葉的發展及20世紀衛星電視和網際網路的故事。它們很迷人,且在學術圈外鮮為人知。通過這些故事,本書把當前科技的發展和它真正的祖先聯繫起來。它將說明魯珀特·默多克和比爾·蓋茨在很多方面怎樣繼承亨利王子和塞繆爾·莫爾斯的做法,以及他們還可能從這些前輩身上再學到什麼。
書名:"Around the World in 80 Trains"
作者:[英] Monisha Rajesh
圖片來源:Amazon
推薦人:許納這是一本英國作家Monisha Rajesh和她的未婚夫坐著火車環遊世界的筆記,它在2019年被《國家地理旅行者》(英國)(National Geographic Traveller) 評選為2019的年度圖書。而在幾乎無法出境旅行的2020年,這本書可以作為現實世界的一個出口,帶你短暫逃離眼前的生活,踏上一趟長途火車之旅。
這一趟從倫敦聖潘克拉斯火車站出發,去到了中國、俄羅斯、越南、朝 鮮、加拿大、日本、美國,於北京胡同之間穿梭,在越南河內的十字路口躊躇不知如何過馬路,同火車上的俄羅斯大叔經由翻譯談笑風生的旅行,相信會讓你感嘆世界的廣博,重新回憶和感受長途旅行的獨特魅力,在時空轉換的巨大差異中重又體會「小小世界」的真諦。從歐洲之星到青藏鐵路再到威尼斯·辛普倫東方快車,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個交通工具迷,那麼這本書也會讓你大飽口福。
在追求速度和高速鐵路當道的今天,我們與慢悠悠的生活以及長途火車旅行也許暌違已久,但是通過作者對在火車上經歷無聊與悶熱的描寫,通過她對一路上遇到的人和事的觀察、彼此交換故事的講述,通過她筆下歷史文化的交錯,在陌生與新奇的感受或是捧腹大笑裡我們會有一份熟悉的慰藉,對他者的世界對別處的生活也會有另一番體味。在疫情仍未消散的當下,儘管此刻不能「報復性」出境旅遊,但我們至少還可以「報復性」看書,畢竟書中自有大千世界。
推薦閱讀:年度書單第一篇:20位專欄作者的年度最愛,帶你回顧這一年
贈書福利來啦【互動話題】:2020年你讀過最值得推薦的一本書是什麼?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書名+推薦語。我們將從評論區選出5位走心留言的氪友,每人送出一份價值150元的書籍「福袋」,截至時間是2020年12月31日12:00。
這些「福袋」都是由36氪領讀精心挑選的,裡面包含了社會科學類、政治類、經濟類、歷史類等等多種書籍。每一個福袋都由不同種類的書隨機組合而成,你將會感受到不一樣的驚喜。
我們還會把優質留言整合成一期「氪友書單」推送展示出來。想要讓自己推薦的書讓更多人看到嗎?快來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