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基本屬性中,部分事物有個很明顯的特徵:網狀結構。今天我們初步談談網狀結構的一些特徵,以及對我們怎麼理解和把握事物有哪些幫助。
部分事物是呈網狀結構特徵的,這種網狀結構特徵,具體表現在如下幾點:
1)事物內部有若干個節點,各節點通過有方向的線條連接起來,並且組成一個整體;
2)事物內部的每個節點,至少與其他的一個節點相連,且互相影響;
3)事物內部的若干節點,是有層次區分的,帶方向的連接線條是帶一定約束的;
4)網狀結構有出發點(起始點)和結束點(最優點),具備網絡中最優化路徑選擇特徵。
那麼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過程中,哪些事物具備網狀結構特徵呢?其實還是挺多的,比如自己與所有人組成的人際關係網絡,或者是某個事情處理的底層邏輯圖,亦或是某個專業領域的知識結構。
因此,如果我們在做事情的過程,尤其是一些規模龐大(具備網狀結構)的事情的過程,有意識地用網狀結構特徵來評估和處理,那麼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
關於網狀結構的理論有些抽象,我們用一個相對具體的場景來描述。比如我們若是需要處理一個複雜的事情,需要首先把該事情的各個要點(節點)提取出來後分層,進而把各個要點之間的連接關係提取出來並附上權重與約束,然後在網狀結構中給出出發點,然後找到最優路徑達到最優點。
以上其實就是計算機科學或者運籌學中的圖論求解最優路徑的基本邏輯,然後平移或者借用到處理日常事物,尤其是關於社會科學或者人文科學的領域,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不同領域的底層邏輯,本質上是相通的。
當日常的一些事情尤其是複雜的事情,用網狀結構處理之後,我們就會發現我們能夠更容易地把事情的層次和脈絡理清楚,並且在此基礎上找到處理該事情的最優路徑,得到最優解。
我們往往在開始處理複雜事情的時候,腦袋中是一片混亂的,而我們學習與科研過程的底層邏輯,是讓我們能夠在紛繁複雜的事情之中,找到前進的最優方向。
而現在,我認為的最佳的事情處理方式,就是如同數學中的拓撲學方向一樣,把事情(含複雜而規模龐大的事情)抽象地提取成網狀結構,這樣事情的層次和脈絡一目了然,處理起來也就成竹在胸了。
有的時候我們會羨慕一些厲害人物能夠在看到複雜的事情之後,就能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質,抓住事物處理的關鍵,並且快速地找到解決事情的方法或者途徑。本質是就是他們經過多年的歷練,已經形成了自己做事情的風格和方式。
而今天我在本文中提出的事物網狀結構屬性的辦法,就是借用了別的學課(計算機科學或者運籌學)中圖論的邏輯,套用到了日常的處理複雜事情的過程。不同的專業背景出身的人士都可以從自己所在領域出發,總結形成自己的處理事情的底層邏輯,進而形成自己處理事情的方法論,從而讓我們處理事情的時候事半功倍。
關於本公眾號的說明:本公眾號是個人記錄日常思考的樹洞,具體介紹請翻閱本公眾號第一篇文章,固定更新為每周日晚11點左右。由於本人較忙,不進行特意推廣與宣傳,不考慮盈利,不考慮文章形成的質量好壞。每篇文章都有原創聲明,如需轉載,需經本人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