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技術:科學思考的3個方法,幫你洞悉事物的本質,有效決策

2020-12-03 楠悅讀

本文字數4764,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思考的技術》。

本書作者是大前研一,早稻田大學理工系畢業後,獲得東京工業大學碩士學位,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曾任麥肯錫公司日本分社社長、公司董事,國際著名企業顧問。

1995年離開麥肯錫,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生院教授,史丹福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一新塾校長,現任創業者商學院院長。被英國《經濟學家》雜誌評選為「全球五位管理大師」之一,「日本戰略之父」,東方的彼得·德魯克。

《思考的技術》是大前研一的代表作。在這本書裡,他提出在瞬息萬變的新經濟時代,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掌握科學的思考方式,不被經驗所困,不被固有的立場所左右。要在掌握數據的基礎上,大膽地假設,努力求證,導出結論,這也就是他提及的科學的思考方法。

大前研一老師告訴我們,思考的技術、方式跟收入直接掛鈎,這就是為什麼有人工作了20年之後,收入還是20萬,而有的人已經年薪百萬了。如果你想提高收入,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掌握思考的技術是關鍵。那就是要洞悉事物的本質。

很多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以為自己抓住了本質,其實則是被外界的幹預、固有的經驗或者別人的勸說所誤導了。那麼,到底該如何洞悉事物的本質,割除掉固有的觀念呢?

01、轉換思路

大前研一認為,我們需要邏輯思維,科學的思考方法,來打破經驗的束縛,洞悉事物的本質。那麼,什麼是科學方法呢?

1、邏輯思維

以最簡單的方式來說,就是對於任何人所說的任何話,皆不抱著「就是這樣」的想法。

舉個例子:

如果有人對你說:「天空是藍色的。」你的反應是:「是啊!原來天空是藍色的啊!」就是人文學的方法,也就是線性思維。若你的回答是問「為什麼天是藍色的呢?是不是每一片天際都是藍色的?」企圖探求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理由,這就是科學的方法。

大部分的人都會理所當然地回答:「天空是藍色的。」其實如果在喜馬拉雅山的山頂朝天空望去,天空是黑色的。

連搭乘飛機時也是如此,乘坐協和超音速客機,所看到的天空就是黑色的。天空是藍色的,其實只限於對流層內,因為天空原本就不是藍色的。

作者認為,要掌握這種思考的方式尤為重要,總是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就會讓你線性思考問題,錯把假設當成結論,因為經驗就是假設的前提。

舉個例子:

20多年前,有諮詢公司出具了一組數據,這組數據說,日本人的和服消費在急劇縮減。這是不是說明和服這個傳統行業走向了沒落呢?大前研一運用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最終證明,事實並非如此。他發現,雖然日本人現在不常穿和服,但日本人有看花火的習慣,就是大夏天的晚上,在河邊放煙花,看花火的時候,一般要穿和服品類中的浴衣,特別是年輕人也對看花火充滿興趣。於是,他告訴很多和服店,如果想提高銷量,應該多生產適合年輕人的浴衣。事實上,果不其然,那些堅持做和服,而且還增加了浴衣的和服店業績穩定增長,比如,京都有家叫凜l的和服店,不僅出售浴衣,而且還出租浴衣,在一年裡銷售額增長了30%。

作者告訴我們,數據本身沒有意義,我們需要用的是邏輯思維來分析數據,不要把現象當作結論,更不能把假設當作結論。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不被經驗所誤導,有效的決策呢?

2、科學思考

具體來說,就是不斷地重複假設、驗證、實驗的過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是作者卻做到了。那麼作者是怎麼做到的呢?

大前研一原本是科研人員,研究的是核能,大學畢業之後就負責設計原子爐,後來,進入麥肯錫工作,也是在麥肯錫,他積累了科學思考的方法。

就是先分析客戶提供的數據、業界的數據,做成圖表,提出假設,然後再搜集並分析可以讓自己的假設成立的證據,等等。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假設無法證明,那就重新再來。

思考的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就是「為了印證假設而不辭勞作的行動力,也可以說是為了獲得絕對正確的答案,而努力動腦的深層思考力。

就是導出問題解決方案的科學方法、邏輯思維,其結果一定可以得出合理而且正確的結論。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適用於任何人、任何問題,絕不是只有經營管理顧問才用得上。

那麼,這種能力該如何培養呢?

3、思維訓練法

大前研一年輕的時候,每天做電車上班。每天早上就利用路上的二十八分鐘通勤時間,給自己一道題目,然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例如,一眼看到垂吊式的車廂廣告,就以這個廣告為題目,思考:「如果這家廣告公司的總裁要我協助他們公司提高業績,我該怎麼做?」當腦子習慣思考之後,思考速度自然會加快,於是就從每天一道題目,進步到每隔一個車站都可以思考一道新的題目。看到一個不同的廣告,馬上就提出假設「如果這麼做一定熱賣」,然後思索該搜集什麼資料、該怎麼做分析,等等,也就是說,訓練自己的腦子,可以立即將解決問題的所有過程組合起來。

其實思考的訓練並不是真的要導出一個結論,主要是養成科學思考的習慣,這樣就能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了。

這就是組織解決問題的思維訓練。題目是無所不在的,如果這樣訓練自己的腦力,就一定能夠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天努力看不出差距,可是天天努力,很快就有明顯的差別了。

在這裡借用書中的練習題,我們來感受一下:

寫出你認為你們公司應該解決的最大問題是什麼?如果你的職位比現在高兩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你會做什麼?但你的公司為什麼不這麼做呢?請舉出公司不這麼做的三個理由,並針對每一個理由寫出如果你的職位比現在高兩級,你會如何克服。

運用他提出的不斷重複假設、驗證、實驗的過程這個方法來分析問題。

如果你能洞悉公司中存在的問題,或者你自己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你的個人業績和收入肯定也會大幅增加,這就是為什麼有人工作多年賺錢很少,有人收入卻蹭蹭的漲起來,就在於他們思考的技術不同。

02、洞悉本質的過程

所謂洞悉本質,就是看清楚問題真正的原因,並導出正確的解決方法。也就是說,通過洞悉問題本質的過程,要導出正確的結論並不困難。

作者認為,想要洞悉事物的本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事不對人。這裡的「事」是「事實」的意思。

舉個例子:

2004年的時候,日本化妝品品牌嘉娜寶面臨經營困境,當時有倆解決方案,一個是賣給花王,一個是接受日本企業再生機構的援助。先假設賣給花王。花王是日本最大的化妝品、衛生用品製造商,其最大的優勢是成本低,渠道多元。大前研一測算了一下,如果嘉娜寶賣給花王,他們的運營、物流等等成本能削減30%。當時,嘉娜寶的利潤是每年300億日元左右,收購之後由於成本降低,利潤能提升到600億日元,利潤翻倍。而當時花王給出的收購價格是4000億日元,相對來說是比較合理。再來看一下再生機構的援助。當時日本再生機構能為他們提供3600億日元左右的援助基金。但再生機構只是資金和金融上的支援,在物流、渠道、製造方面沒什麼益處。換句話說,嘉娜寶依然只能維持300億日元的利潤。並且成本也會上升,能否擴大盈利還是個未知數。

按道理說嘉娜寶應該接受花王的收購才對,但是嘉娜寶卻反其道而行接受了再生機構的援助。

嘉娜寶化妝品業務的營業利潤比之前更低,所以在現在這個階段,嘉娜寶的企業價值是大幅滑落的,今後或許還會跌得更厲害。

那麼,為什麼嘉娜寶沒有接受花王的收購呢?

那是因為工會的反對。工會原本不是企業的經營機構,但他們以維護員工利益為理由,給管理層施加壓力,最終導致了失敗。

因為工會只從自己的立場出發,而管理者卻沒有勇氣用事實說話。

作者分析說,日本企業有「同質化」的性格,一個部門、一個地方公司、一個分公司通常都人云亦云,看起來是為了自己所在的組織謀利益,實則影響了大局。這就是不尊重事實造成的。

再比如,你公司裡的產品賣不出去,大家開會討論賣不出去的原因。設計人員說,是銷售渠道沒做好,銷售渠道說是廣告宣傳不到位,廣告部說是產品設計不好看等等,反正就是互相推卸責任。

這個時候該怎麼辦?作者給出的方法就是科學的思考,積累事實,用事實說話。因此,對事不對人的意思就是,要忠於事實,而不能被人的立場所左右。

比如,如果整體銷量不是特別好,但是有一半以上的銷售人員業績不錯,那就說明不是產品的問題,就需要銷售部門反思自己,是不是銷售技巧、銷售渠道有問題。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果公司的老闆是從研發部門晉升上來的,多半就會偏向研發部門,因為研發部門有他管理過的痕跡,總不能否定自己吧。

所以無論是你個普通職員,還是一位領導者,都要學會拋棄自己的立場和偏見,學會用事實說話。

03、如何預測未來

說到預知性,很多人有所誤解,以為是預言,或是突然閃過的一個念頭所產生的。

但是作者認為預知性是通過理性思維而產生的。只要運用科學的方法,無論是在原始時代,還是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的時代,都能預測未來。

舉個例子:

日本1990年左右,泡沫經濟崩潰,房價一路下跌。1991年到1996年,購買房子的人悔得腸子都青了,因為到了2000年左右,7000萬日元左右的房子,已經貶值到了3000萬日元了。

就在1991年,很多人看到房價跌了準備趕緊買入,但大前研一就預測了房價還會繼續跌落。這是為什麼呢?作者提供了幾個依據:

第一,當時泡沫經濟的影響還沒有退卻,單是東京都內就有大量剩餘土地。

第二,過去因泡沫經濟而集聚的外資企業,紛紛關閉在日本的分公司,還有一些日本其他地方在東京開辦的公司也從東京撤離。不僅東京的辦公室需求量減少,而且原本這些公司員工的住宅用地也多餘出來。

第三,倒閉企業急速增加,因為貸款抵押而被銀行扣抵的物品也就越來越多。

這就是為什麼東京當時的房價還會下跌。那為啥還有好多人買呢?大前研一說,當時的銀行為了推動房地產,推出了好多貸款的優惠政策,老百姓腦袋一熱就買了,其實這些所謂的優惠政策根本無法對抗房價下跌的損失。

大前研一還在書中提了一個行動電話的案例。因為《思考的技術》這本書是2005年前後出版的,他當時預測手機會在多大程度上改變我們的生活。

1、分解法

他是如何預測的呢?他用的是分解法。先分解功能再進行思考。就是說,能夠看清楚現在正發揮作用的力量,並知道它在未來是否依然可以持續發揮作用。

不僅如此,還要能夠辨別出這個傾向是否會越來越強,還是只能維持甚至轉弱。能夠預先知道目前在起作用的幾個要素當中,哪個才是影響未來最重要的要素,有了這樣的思維邏輯,才算是具備預知性的條件。

比如,手機會取代錢包、手機會成為一臺行走的電腦。現在來看,好像這都是事實,但是在遙遠的十多年前,這個預測還是很有前瞻性的。當時大前研一就認為,手機支付功能會讓你的身份信息、你的銀行卡都不在頻繁使用了;而手機的電腦功能,可以讓相機、MP3都告別歷史舞臺。

2、實地考察法

比如,他會長時間站在電車的軋機,看看大家的刷卡習慣。他每次來中國,一定會去做足底按摩,每次他都會問按摩師有沒有行動電話、使用的頻率、在手機上的花費等等。總之他就用這種分解法加上實地考察,來預測未來。

大前研一認為,實地考察能洞悉人性,讓你的預測更加準確,技術是手段,人性才是根本。

比如,日本80年代就有智能家電的概念,也就是說,人在外面時就可以遙控家中浴室的洗澡水溫度,回家後馬上就可以洗澡。或者在你使用了冰箱裡的東西之後,就會自動幫你訂購東西,智能家電標榜的就是這一類的功能。中國也一樣,並沒有什麼實質的變化。但到現在也沒有普及。為什麼呢?因為技術研究者在實驗裡推出了技術更新,而且商業化的過程中,沒有了解人性。

我們下班之前,就把洗澡水熱上了,準備回家舒舒服服地沐浴一番,萬一要突然加班怎麼辦?朋友有事讓你出去怎麼辦?水和電不就浪費了嘛,對吧。

預測未來在於對技術的認知、對人性的把握和了解,然後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最後的話:

掌握科學的思考方法,拋棄過往的經驗,做到對事不對人,用事實說話,掌握數據,進行分析,導出假設,然後用大量案例驗證假設。

相關焦點

  • 36氪領讀|直擊本質:洞察事物底層邏輯的思考方法
    編者按:著名管理學家、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說:「比別人多花兩倍時間思考的人,可以擁有十倍於別人的收入。比別人多花三倍時間思考的人,就能比別人多賺百倍的利潤。」本文選自《直擊本質》,專注於「思考的方法」,書的上半部聚焦於本質思考,對「本質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這三樣東西就是本質?」以及「如何找到本質?」
  • 如何一眼洞悉事物本質?這篇文章講透了!
    所以,為什麼思維模型能夠幫你洞悉事物本質?就是因為,有效的思維模型,都是對這個世界運行規律的一些總結。它本身就蘊含著關於「本質」的信息。它未必能幫助你解決問題,但透過思維模型,你能夠更好地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也許,能夠幫你打破一些,以往一直存在著的盲區和障礙。
  • 厲害的人是如何思考問題的?6個方法有效提高你的分析能力
    一個擁有強大分析能力的人,往往能夠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質,快速找到問題的關鍵,抓住重點,高效地達成目標。 玩遊戲時,你需要分析敵我雙方,把握戰機,贏得最後的勝利。 工作時,你需要明確目標與現狀,搜集信息,拆解步驟,高效地完成任務。
  • 如何提高思維能力,洞悉事物本質?(二)
    抓住本質,是討論問題的基礎,也是我們真正得以理解一個問題、一個事物的前提。那麼,有哪些簡單的思維模型,可以幫我們理清事物的本質呢?這是「找本質」非常好用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去思考:一個行為、過程和系統,它的初始形態是什麼?它的最終形態又是什麼?
  • 創新,源於對事物本質的思考
    作為我國最早建立的建築學科和建築教育基地,歷史傳統悠久、學科底蘊豐厚的東南建築系始終強調沉穩務實的學術特質,同時重視培養設計素養、思維邏輯和思想方法。 「RIM」是一種態度 「需要深度了解客戶的核心需求, 因為創新是源於對事物本質的思考。」
  • 為什麼問題的本質總是反直覺?學會系統思考,探尋事物關係與本質
    舉個例子,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喜歡戴運動手環,這些手環既不能幫你補充體力,也不能讓你保持狀態,它們最大的作用便是為你記錄下運動的數據。結果,根據運動數據來調整自己的運動計劃的人,效果明顯要比盲目制定計劃的那些人好得多。
  • 九種心智模型:升級大腦,清晰思考
    芒格證明了世界不僅僅需要商業和計算機科學,儘管這兩個學科花費我最多精力。 芒格打開了心智模型的世界,這麼說有點花哨,其本質是思維工具。心智模型代表事物運作的方式。我們無法將發生的所有細節都保留在大腦中,因此我們使用模型將複雜事物簡化為可理解和可組織的模塊。無論是否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每天都會使用這些模型來思考、決定和理解我們的世界。
  • 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了解深度思考的4個方法,輕鬆應對商務難題
    古希臘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亞里斯多德曾說過「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所以,面對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通過這些現象來看清事物的本質,避免陷入思維定式,有效訓練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才能直擊問題本質做到真正的解決問題,否則只能治標不治本。
  • 《對賭》:避免2個認知偏見,學會3個決策方法,幫你提高決策水平
    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對賭》。本書的作者是安妮·杜克,職業撲克世界冠軍,決策專家。曾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和英語雙學士、賓夕法尼亞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學位,博士期間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研究基金。
  • 《這才是心理學》:尊重科學與事實才是思考及判斷一切事物的基礎
    而經過反覆實驗且證實後得出的最終數據及結論性導向,其實正是我們再次面對此類事件時做出思考及判斷的科學依據。有了科學研究所得出的結論作為思考依據,我們在對任何事物進行判斷時自然會相對理性及客觀,同時,我們能夠清晰地意識到大部分事實其實都能理出頭緒,找到問題真正的根源。最關鍵的,以尊重科學、尊重事實為基礎的思考方式一旦形成習慣,便會徹底改變我們的思維及認知。
  • 你其實並不懂思考,愛因斯坦:這才是正確的思考方法
    隨著打卡反思項目的深入,我突然間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多人,實際上並不懂如何正確的思考!這說來真可笑,難道思考還會錯誤?是的,而且大部分人都在用著一個錯誤的思考方法,這裡的核心就在於,我們的大腦實際上是有2個系統的,但是很多人都無法區分這兩個系統。
  • 用「奧卡姆剃刀」做出有效決策
    機會與挑戰當前,應該如何做出有效決策?刪繁就簡,從問題本質出發,是一種高效經濟的做法。而這也是「奧卡姆剃刀原理」的核心內容。電影教父裡的一句臺詞是這個原理的最佳註腳: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同樣的事情,想得相當「簡單」的人,比想得非常複雜的人,可能更接近真相。
  • 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3個方法打破常規思維,幫你解決各種難題
    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作者奧贊·瓦羅爾,前火箭科學家,美國俄勒岡州路易拉克大學法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暢銷書作家亞當·格蘭特眼中「最有趣的新人作家」。
  • 真正的高手,都能輕易洞察事物的本質,擁有一個開了掛的人生
    有時候匆匆掠過、匆匆決策,反而像是在走過場、報流水帳,看似快,實則流於表面,欲速則不達。這個時代從不缺乏會做事的人,但更缺乏懂得深度思考的人。真正會思考的人,總是能夠快人一步,看清楚事物的本質,並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 數學家、經濟學家力薦:洞悉複雜世界的最佳思考方式
    為什麼複雜的技術系統越來越難以理解了呢?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個複雜的世界呢?塞繆爾·阿貝斯曼是一位美國的複雜科學專家,也是專欄作家。在其所著的讓人大開腦洞的《為什麼需要生物學思維》中,他指出了我們這代人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空前的複雜性危機,並在書中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洞悉複雜世界的思考方式,告訴我們不必害怕。
  • 3個步驟完成創新思考,做個有創意的購物中心運營人
    在進行購買旅程自檢之前,須知此方法的要點有三:1.鎖定明確的最終優化目標與關鍵環節;2.儘量收集可量化的指標,並堅持數據驅動的大原則;3.以實際情況為準,設置節點。理解力本身是對目標對象的多維度特性的感知能力,追求的是問題本身的本質,是給問題與答案作出適配性決策的關鍵中樞能力與效果基礎保障。涉及到對購物中心創新問題的理解力,要注意兩個方面。
  • 陷入某種思考無法自拔,讓人非常痛苦,有4個停止過度思考的方法
    2、無效循環:過度思考會讓我們面臨同樣的情境無法做出選擇,例如遇到某個同樣的難題就會止步不前,停留在腦袋中的無限死循環當中。當然,在某種程度上,你自己也會明白這種思考純粹是浪費精力和時間。3、導致壞情緒:過度思考讓你的精神疲憊不堪,你的朋友或許也會厭倦你一次又一次的猶豫不決。當然,你又會因為朋友的反應而生氣,甚至發火。
  • 職場中如何做出科學的決策?四個步驟讓你做出正確的決策
    這個並不是決策,兩個東西一個質量好,另一個質量差,你選擇了質量好的這也不是決策。真正的決策是面對無法辨別優劣時,做出正確的選擇。可是我們生活中大多都是按部就班,讓幹啥就幹啥,也很少會思考是否有其他不同以往的選擇。
  • 從熵減理論思考如何提升學習能力
    能量是有效能量加上無效能量構成的,有效能量可以做功,無效能量就是無法再利用的能量。熵就是無效能量的一種度量方式。所以,任正非大力推崇自主創新,其實是對熵增的反制,也就是利用熵減,避免封閉的活動,避免封閉的自主創新,而是進行開放式學習創新。
  • 三種方式,教你突破線性思維,看透事物本質讓別人刮目相看
    從字面理解就是思考問題時,一條線的去思考,而沒有更深度的思考。從書面的定義是:線性思維方式,是把認知停留在對事物物質的抽象,而不是本質的抽象,並以這樣認識的出發點,片面,直線,直觀的思維方式。形式邏輯只是知性邏輯,這樣的思維方式不能把握複雜的經濟現象後面的本質和規律。這就導致了你在思考問題時一直都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沒有一個深度的思考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