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了解深度思考的4個方法,輕鬆應對商務難題

2020-12-06 楠悅讀

本文字數6855,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

本書作者是平井孝志,筑波大學研究生院經營學系 國際經營學專業教授、博士(學術型),曾任職於貝恩諮詢公司、戴爾、星巴克、羅蘭貝格戰略諮詢公司,2017年起任現職。

在羅蘭貝格就職期 間,在製造業、商貿業多個領域開展諮詢服務,對全球性戰略、新市場開發、R&D戰略、市場營銷戰略等多種戰略的制定及輔助執行都頗有研究。

在經營戰略、市場營銷、邏輯思維等企業培訓方面經驗豐富。慶應義塾大學特聘教授。早稻田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

本書介紹的深度思考法源自麻省理工斯隆商學院的明星課程,「系統動力學」,深入淺出地教你打破思維定式,直擊問題本質,解決商務難題。

01、我們為什麼無法深度思考

我們總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一種現象。對於一些要解決的問題,已經思考過了,但還是會得出不合邏輯的答案。

比如:為什麼我們想實現的目標總是無法達成?為什麼有的人常常和人溝通不暢?

作者認為,這是因為思考只浮於表面,而沒有從本質出發認真思考「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本質是引起問題或現象發生的、隱藏於背後的真正原因。本質的反義詞是表面,也可以說是不重要的細枝末節。

古希臘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亞里斯多德曾說過「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

所以,面對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通過這些現象來看清事物的本質,避免陷入思維定式,有效訓練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才能直擊問題本質做到真正的解決問題,否則只能治標不治本。

本書介紹的深度思考法源自麻省理工斯隆商學院的明星課程,「系統動力學」,深入淺出地教我們打破思維定式,直擊問題本質,解決商務難題。

那麼,「系統動力學」是什麼呢?

它其實是研究人類社會問題背後的模型和動力機制。所有社會現象之所以形成,是因為背後有一個動力系統。

麻省理工「系統動力學」這門課就是試圖把人類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透過迷惑人的複雜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這樣的思考方法就被作者叫做「深度思考法」。

作者說,我們受思維定式的阻礙,才會無法進行深度思考。作者在書中為我們列舉了9個錯誤的思維定式,我們來了解一下。

1、初級思維定式

作者把這些思維定式分為三類,第一類就是初級的思維定式,分別是:因果倒置、滿足於普通解。

a、因果倒置

不理會現象背後的本質,反而以現象作為原因去回答。這種因果倒置的思維定式簡單且大肆蔓延,是最常見的思維定式。

比如:「A產品銷量不佳」→「必須想辦法賣掉」。

這種思考方式就是沒有思考背後的本質原因。

A產品銷量下降,可能是因為市場已經發展成熟,到了比起銷量更重視利潤的階段。

也可能是因為必須開發新產品的時期已經到來,A產品面臨淘汰,甚至是A產品性能不佳,考慮到售後成本,停止銷售才是一個好的選擇。

b、滿足於普通解

第二個思維定式是指工作生活中遇到不得不解決的問題時,只停留在原先普通的解決方式。這其實與因果倒置的思維定式相關。

比如,分析減肥總是失敗這個現象的一部分原因時,就是「滿足於普通解」。「長胖了」→「減少食物的攝入」「做運動吧」像這樣把現象作為原因的普通解答看似對誰都適用,但當事人卻只能燃起三分鐘熱度,想好好努力卻不能採取具體的行動付諸實踐,又或者不能長久堅持。

但如果,將體重可視化,制定具體行動步驟更加有效果。

比如,每天走1小時路。每天關注自己的體重,注意控制攝入卡路裡。

2、陷入兩難窘境的嚴峻定式

為什麼說是「兩難窘境」呢?因為越是想努力提升思維能力,反而越有思考變得膚淺的風險。

a、依賴框架

依賴框架,這個思維定式是指沿用某個框架進行信息整理併到此為止。使用框架進行信息整理,會隱約覺得自己思考了也理解了,就停止了進一步思考。

比如:商業上經常使用的框架中有一種SWOT模型。S(Strength:優勢)與W(Weakness:劣勢)、O(Opportunity:機會)與T(Threat:威脅)分別組成兩軸,構成一個2×2的矩陣。

這是信息整理的有效框架,但僅僅如此的話並無意義。框架終究只是輔助思考的工具,而不是可以導出答案的自動機器。

原本使用框架是為了觀察「那會怎樣(So what?)」「為何會那樣(Why so?)」,這對深度思考非常重要。

要想理解並活用SWOT,至少需要將自身的特點,即優勢和劣勢(SW),與外部環境的機會和威脅(OT)相結合,推導出4種策略。

進一步說,理解形成SWOT之前的因果,思考未來又將產生怎樣的動力機制,才是最重要的。

b、範圍適應

範圍適應是指著眼於事物分類以尋找解釋的思維定式。這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

比如,「他太愛較真了」→「因為他是理科生嘛」。

這些判斷就犯了範圍適應的問題,只是一味的隨大流的認為理科生都是愛較真,並沒有通過思考得出自己的判斷。

c、思考止於關鍵詞

一味的使用一些看起來高度概括的關鍵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會讓自己有感覺已經很明白的錯覺,進而停止了深度思考。

d、執著於初步假設

這是能夠進行假設思考的人才會有的思維定式。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時,往往會先對其發生的原因進行假設,然後再去收集資訊理論證結果,但當我們得出的事實與當初的假設違背時,要做的是調整當初的假設,而不是重新收集事實去迎合當初的假設。

3、不得其門而入的思維定式

a、忘卻思考的初衷

我們會在收集證理信息時,不知不覺的把收集信息當做目的,反而忘記了為什麼要收集信息;又或者太沉迷於分析一件事情,為了分析而分析,將當初分析的目的拋在了腦後。

所以,我們在做事的過程中,要一直記住我們的目的,才不會跑偏。

b、偏重過程

也就是說,錯把「執行程序」當作思考。

比如,當上司問「你認為顧客真正的需求是什麼」時,如果你回答:「我認為通過問卷調查可以看出顧客需求」「我會做些準備在下次會議上說明」,便是落入了偏重過程的思維定式。

這樣是不行的,因為只說明了操作過程,對真正應該回答的問題卻沒有做一點實質性的解答。回答內容空洞、只把腦子用在過程中,並不是真正的思考。

c、失去獨立思維

所謂失去獨立思維,是指不知不覺中懶於自己思考,而更多地倚賴他人的想法。

比如,當你發表「我覺得客戶對A產品失去新鮮感了,所以A產品銷量不佳」的看法,上司回復「不是因為這個,是因為競爭對手的B產品搶了我們的市場份額」,如果你這時立即附和「這麼說來,其他公司的C產品說不定也賣得不錯……」,那麼你的思考已經不知所蹤了。

這就是陷入了全盤接受對方觀點、失去獨立思維的狀況。沒有深入思考,對自己的想法沒有自信,就會對別人(特別是上司)的話進行附和。

作者認為,我們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思維定式,讓自己不陷入表面性的思考。如果感覺自己正在思考的東西「因果倒置」了,就試著努力尋找其他答案。

意識到自己沉溺於關鍵詞,就試著不用關鍵詞去說明問題。察覺到自己滿足於用框架整理,就試著捨棄框架從其他角度切入,甚至創造屬於自己的新框架。

如果初步假設不能使思考進一步深化,就想想反例,試著否定自己的初步假設。這麼做一定會有效果。

從行動上具體改變是克服思維定式的有效手段。人類其實是意志很薄弱的動物,比起通過改變意志去改變行動,改變行動更容易改變意志。

02、深度思考的方法

作者認為深度思考可以增強邏輯思維與假設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說,不囿於現象,從「本質」(=「模型」×「動力機制」)出發思考問題,與邏輯思維及假設思考能力的提高密切相關。

那麼,深度思考要如何實施呢?作者教給我們4個步驟,我們來解釋一下。

1、建立模型

解讀隱於現象背後的模型,是深度思考的開始。那麼怎樣解讀模型呢?簡單來說,就是抽取最重要的部分,用簡潔明了的圖來表述全貌。

建立模型沒有特別的規則,但有兩個條件:

一,必須包含應該考慮的要素及其因果關係,否則無法研究現象與動力機制的產生機理。

二,不能橫跨多張紙描述模型。

建模是為了了解全貌,把握整體構造,所以應該用一張圖來展示。而這是以理解全部要素及其關係為起點的,如果不能在一張圖上進行表述,很可能是因為思考還不夠濃縮。

比如,「因果循環圖」模型。通過系統動力學中建模使用的方法進行簡單繪圖,以圓形或矩形表示構成要素,輔以箭頭標註因果關係。

系統動力學認為世界上存在兩種循環。

a、逐漸增長的正循環

正循環,也稱為積極循環,是滾雪球式逐漸增長的循環。正循環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個角落。軍備競賽就屬於這種循環。

A國進行軍備擴充,B國隨後也會進行軍備擴充,而B國的軍備擴充又會導致A國進一步擴充軍備。

還有,戀愛關係進入冷淡期時,很容易反感對方某個不經意的行為,這又導致關係進一步冷淡,也屬於這種模型。

b、帶來平衡的負循環

負循環也被稱為平衡循環,即帶來平衡的循環。

比如,需求與價格之間、供給與價格之間的循環都是這種循環。

價格上漲導致需求減少,需求減少又導致價格下降。反之,價格下降導致需求增加,而需求增加又導致價格上漲。通過這種反覆最終抵達平衡點,正是負循環的作用。

了解了模型後,作者還說,需要我們注意建模的幾個要點:

1.放入5個構成要素。

在思考組成模型的要素時,保持多方位捕捉的姿態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列舉出5個應該思考的要素,分別是:「輸入源」、「輸出點」、「競爭關係」、「合作關係」、「影響者」。

輸入源是指投入模型中的要素,比如在工作中投入的自己的時間及掌握的技能。

輸出點是指模型產生的成果,比如為顧客提供的服務、向上司提交的報告等。

競爭關係是指在輸入及輸出等方面互相競爭的對象,工作中,狹義上是指公司同事,廣義上還包括從事同一工作的其他公司的人。

合作關係是指在一起可以互補或協作的對象,比如上司與下屬及其他支援部門的關係。廣義上還包括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支持自己的家人等。

影響者是指間接對模型整體產生重大影響的要素,比如社長、人事部長等。影響者可以令變化加速,改變模型的前提。

舉個例子:

新加坡航空公司引入雙層結構的A380等新型飛機,聘用美麗大方的空姐(輸入)保證高品質客艙服務,提供往來於東南亞樞紐,新加坡的航班(輸出)。新加坡樟宜機場為了豐富乘客在候機和轉機時的時間,配備了多元化商業場所及休閒設施,頗具吸引力(合作關係)。此外,新加坡本身擔負著亞洲樞紐的重任,其政府(影響者)給予了大力支持,也促進了新加坡航空與樟宜機場的緊密合作。

2.考慮層次

建模的第二個要點是思路要「增加厚度」。也就是說,要考慮層次結構。持有分層的意識,可以加深對本質的理解。

比如,你一直堅持某項運動,如果有這項運動的比賽,你多半會想取得好成績。為了「勝利」這個輸出,你要了解當天的天氣狀況,分析參賽選手,或者與隊友演練比賽策略。賽前你可能會吃義大利麵這類能快速補充能量的食物。總之,你所關注的這些正是上文提到的5個要素。

3.注重因果,無視相關

建模時需要注意因果關係與相關關係的區別。所謂因果關係是指在兩個事物之間真實存在的互為因果的關係。

而相關關係是指兩個事物有關係,但並不互為因果。

比如,「英語好的職員工作能力強」,看起來兩者有關係,那麼究竟是因果關係還是相關關係呢?也許只是因為職員很努力,所以英語學得好、工作也做得好,這時英語好就與工作能力強沒有因果關係。

那麼,如何驗證所建的模型接近本質呢?最佳方法是改變視角再次思考。

比如,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就能看到翻轉180度的完全不同的世界。也可以旋轉90度從第三者的角度出發,這樣有助於保持冷靜、客觀的思維。不局限於自己的立場,置身於不同人的位置,改變主語再度審視完成的模型,一定能提高模型的質量。

2、解讀動力機制

模型產生的動力機制多種多樣。此時可以看到的現象僅僅是某種機制在某一時刻的一張快照。因此想接近本質,得出條理清晰的答案,就必須捕捉到概括性的模式。

「動力機制」這個詞原本就包含了時間的概念,不可能脫離時間軸獨立存在。

因此可以發現動力機制是由表示時間的橫軸與表示關鍵指標的縱軸構成的圖形。關鍵指標中最重要的就是輸出,所以沿著時間軸展示輸出的模式是最基本的動力機制。

動力機制的探究要點:

a、分開研究存量和流量

存量與流量的不同決定了動力機制的不同。關於存量與流量,最易於理解的例子是浴池裡的蓄水。通過管道從水龍頭流出的水是流量,在浴池裡蓄積的水是存量。

汽車銷售為例。如果是剛開始普及汽車的發展中國家,需要考慮的是每年首次購車的人數,即流量的多少。而發達國家的市場非常成熟(極端地說,該有車的人都有),只有置換的需求,因此考慮現在應該上市多少臺車,也就是基於存量的思考才是重要的。

在探究動力機制時,需要像這樣有意識地分辨自己思考的是存量還是流量。

b、對事物進行非線性解讀

非線性聽起來很複雜,其實不然,在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在說明非線性之前,先講解一下「線性」思維。

線性是指「努力學習」→「考試成績提高」,「向北」→「變冷」這樣的關係,也稱為比例關係。「非線性」則是上述關係不成立時的表述。

比如,「年齡增加」→「身高增長」這個關係一旦過了生長發育期就不成立了,這就是所謂的非線性。

c、探究作用和反作用

作用是指最初的行為,反作用與之相對,是指周圍的反饋。

比如,很多人都有過「努力減肥」→「反彈後體重更重」的經歷。職場中作用與反作用的例子也屢見不鮮。「對待同事冷漠」→「被同事冷漠對待」,「認可對方」→「自己也被認可」等諸多方面都存在作用與反作用。

d、從各要素的視角進行深層次思考

動力機制的解讀不應局限於一次性的作用與反作用的思考,必須像將棋(日本象棋)和圍棋一樣,每一步都要預先解讀其後多步。

動力機制的解讀方法:

a、探究拐點

在研究問題解決方案的同時理清思考的脈絡,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

b、探究相變

關鍵點總像海市蜃樓般難以捉摸,事物的「相」會忽然發生變化。此時,沿著時間軸展現的動力機制已然是不連續的狀態。

自然界中最易於理解的「相」的改變就是水。冰與水的本質都是H2O,性質卻完全不同。這是因為H2O從水的「相」變成了冰的「相」。這種相的變化被稱為「相變」。

日常生活中也不乏發生明顯相變的例子。比如很不愛學習的小孩忽然鼓足幹勁開始努力學習,困難重重的新客戶開發的工作忽然得以順利開展。

c、鎖定本源動力

從層次的角度分析,如果動力機制的「相」發生了劇變,很可能是位於深處的層次引起了這種變化。

一般來說,越是深處的層次,對事物的影響越是潛移默化,最終成為引發根本性相變的驅動力。這種驅動力可以被稱為本源動力。

比如,女朋友因為你們拌了幾句嘴而提出分手時,分手的真正原因一定不是這次吵架,多半是因為她想到了長久以來在心裡累積的對你的不滿、性格不合等。

對於動力機制的驗證,作者認為可以通過編寫故事,探索因果的盡頭進行驗證。

3、尋找改變模型的對策

作者認為改變模型才是解決問題的真正方法,我們可以尋找改變模型的支點。作者讓我們從5個要點出發。

a、正確理解前提條件

深度思考的重要出發點是要著眼於模型,正確理解當前的課題及問題。針對當前困擾自己的問題,一定要大膽質疑這是不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針對現行措施,要質疑其目的究竟是什麼。針對眼前出現的問題,要質疑其究竟是由何種模型及動力機制引發的。

b、原因不一定接近結果

保持不囿於眼前表象的姿態。系統動力學中有「原因不一定在時間或者空間上與結果接近」的思考方法。

「銷售額下降」→「努力提升銷售額」的思維就屬於因果倒置,因為「銷售額下降」可能不是銷售而是人事的問題,也可能與現任領導無關,而是上任領導遺留下來的問題。

c、將思考範圍擴展到受影響的方方面面

在思考問題時,必須努力把思考範圍擴展到一切有可能對問題造成影響的邊邊角角。「思考涉及的範圍」=「影響存在的範圍」,這兩者範圍一致是最理想的。

d、提升視角

暫時放下眼前的問題,提升視角。必須解決的問題與現在要解決的問題有時難免有所混淆。

比如,很多人為高考衝刺學習的時候,不知不覺就成了為解決難題而努力,這恐怕不是原本的目的吧。真正的目的應該是適應高考這一規則,成功考上理想的大學。

e、想一想「該如何思考」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思考過不少問題,但是往往判斷軸都不明確。我們很少思考解決什麼、什麼是與最終的問題解決相關的,以及只要明確什麼就可以做出最後的判斷。

比如,進軍新的行業時,我們會想要了解市場規模、具體目標客戶,當然還要了解自己公司產品與其他公司產品的區別。

4、行動,從實踐中獲得反饋

在行動這一步,就是不斷重複前面的三步。只要我們不斷的實踐,不斷的迭代就一定沒有問題。

書中有兩個具體案例大家可以結合案例看一下,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在這裡我們簡單的來說一下掌握深度思考的訓練方法,一共有六個:

a、從報紙雜誌的報導標題開始聯想;

b、增加「思考的雛形;

c、讓思維可視化;

d、用自己的觀點與他人的觀點碰撞;

e、磨鍊歷史觀;

f、解決無解的問題。

最後的話:

最後一部分掌握深度思考的訓練方法相對比較簡單,我們簡單了解一下,在這裡我就不深入的解釋了,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去看一下書籍。

或者看一下思維,我把這部分內容總結到了思維導圖裡面。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別偷懶了,深度思考比思考更重要
    本篇主題探索如何進行深度思考的問題,會側重一些實操例子,同時,正如我自己的教訓一樣,我才如此不留餘力的對學習方法及學習態度進行多次的分析與強調,我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愛因斯坦說:「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這樣成為科學家的」,他並沒有強調深度思考,而實際上,他運用的正是深度思考,否則他不可能達到知識的底層,並且看到所有其他人都看不到的知識,這正是深度思考的結果。言外之意,愛因斯坦是在告誡你,別偷懶了,思考一定要進入深度思考!
  • 《好好思考》:你想充分利用你讀過的書嗎?你需要學會深度思考
    這種機械式的閱讀方法可以稱為「死讀書」,也就是說,不用思考就可以閱讀。這種學習模式沒有思考,所以沒有辦法獲得靈感和靈感,從這種學習中沒有任何收穫。最好的學習模式是將過去的機械閱讀轉變為深度思維。那麼,什麼是深度思維,我們如何實現深度思維呢?程佳在《好好思考》中給出答案。作者成甲被羅繼石選為「中國最會學習的人」。
  • PM如何深度思考需求?這裡有十步法
    你對信息的廣度和深度認知的不足,會造成當下處境和形式看不透。在認知上,一定學會傾聽。而下一步思維模式是要靠後天訓練獲得的。在思維模式訓練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叫自我挑戰。最後做判斷,必須基於深度思考。所以在思考需求過程,其實就是認知需求的過程。那麼如何深度思考需求?
  • 因深度學習成就,香港大學羅平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亞太區「35...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 12 月 3 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在新加坡公布了 2020 年「35 歲以下創新者」(Innovators Under 35,簡稱 TR35)亞太區榜單。
  • 「思維」深度思考:給大腦安裝探測器
    張三聽完,趕緊跑到市場上打聽一番,很快就回來復命了:「老闆,市場上只有一位農民拉了一車土豆在買,大約四十袋左右,價格在兩毛錢左右,我看了一下,質量非常不錯,帶了幾個回來給您看看。」故事中張三與李四做事情縝密度不同,也可以說思維深度不同。如果是完全的「老實人」思維,很容易言聽計從掉進坑裡,成為某些利益下的犧牲者。思維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得深邃,真正決定思維深度的,是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想要具備深度思維,就要給自己大腦安裝一個探測器,就是學會篩選與處理信息的能力。
  • 如何提高一個人的深度思考能力?
    一旦形成習慣,「深度思考」對於你而言,就不再是「深度思考」了 —— 它變成了一件非常自然、無需費力幹涉的事情。2)對內:拎出自己應對新問題、新情境的「自動化加工」模式,去思考它們的不足和欠缺,結合對新情境的理解,逐步完善和優化,並用新的結果來替代自己舊的模式。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人都是有「損失厭惡」的。
  • 新型大腦毒品,毀掉的不只是你的深度思考能力
    理智應對碎片化信息,讓自己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思考的能力。群裡一個個卡片隨時砸過來,還不等到人反應,未讀消息就已多到沒法看。在碎片化的信息獲取過程中,我們得到的往往只有事實和結果,卻沒有學習到真正重要的邏輯框架,而後者和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有直接關係。人們的深度思考能力,正被碎片化的信息侵蝕著。長期包裹在海量信息之中的大腦,像是一臺超載的汽車。處於信息的不斷刺激之中,讓大腦長期處於興奮狀態,長期釋放大量多巴胺。
  • 從費曼終極學習法思考被童年治癒的一生是怎樣的
    費曼技巧的過程是這樣的:費曼先生把學習分為4個步驟,第一步是學習一個新東西,儘可能用簡單的語言把它講給5歲小孩子或外行和小白聽,第二步是發現理解鴻溝,找出別人聽不懂的地方,或者是自己本身就無法解釋的簡單的概念,第三步是返回研讀材料,重新學習發現的弱點和模糊點,一直到能簡單清楚的解釋概念為止
  • 腦科學揭示「屏讀」和「紙讀」差異,影響孩子深度閱讀的是思考
    更加輕鬆的屏幕閱讀,逐漸成為孩子們的閱讀首選。教育界對「紙讀」與「屏讀」的爭議也從未間斷。下文作者認為:屏讀只是閱讀方式之一;相比閱讀方式,良好的閱讀策略更重要;對於年幼的孩子,不能過早接觸屏讀。4. 屏讀無法創造紙上閱讀的某些觸覺體驗,有些讀者在缺乏這些體驗時會感到不安。這些原因歸根到底,是由於閱讀環境、閱讀媒介和閱讀方式發生變化,而導致閱讀品質流失,或者影響了讀者成為流利、優秀的閱讀者。
  • 90後「最強大腦」售票員火了:深度思考的能力,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日本諮詢師芝本秀德在《深度思考法》一書中說:現實的品質永遠不會超越當初的設計。打個比方,如果我們要建造一棟房子,就必須要有設計圖,要把想法和設計落實在一張有形的圖紙上。沒有人會在沒有設計圖的情況下,就著手建造房子。
  • 麻省理工教授:培養孩子「科學思維」,實踐比理論重要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麻省理工博士教大家培養孩子科學思維。科學思維是什麼?為什麼如此重要科學思維,就是用科學性的思想,來面對物質的根本。要想把孩子培養成人才,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孩子要有科學思維。人類所有的發明幾乎都建立於思維的基礎上。
  • 創業的五個維度——一個創業者的深度思考
    據我多年的創業思考,創業需要有五個維度的系統協作:天命、格局、思維、方法、呈現。1、天命,就是找到你事業的立足點,找到你願意從事一生的事業,這事業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是有幫助的。4、方法,方法是為了項目的落地方法不具備普適性,但必須具備可操作性,只有思維沒有方法就缺少可落地性,只有方法沒有思維就缺少指導思想。方法是在思維之上的執行方案。思維是戰略、方法是戰術。方法是隨著時代等不斷變化的,而思維是不變的底層規律。
  • 厲害的人是如何思考問題的?6個方法有效提高你的分析能力
    一 獲得強大分析能力的6個技巧 1 明確目標,建立框架,把握常用的思考模型 我們只有先明確了目標和定位,才能高效地尋找和篩選信息,選擇合適的思考分析方法。
  • ...院論文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The Best of the Physics ar...
    優必選研究院再次獲得國際學術界認可,論文《Evolutionary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The Best of the Physics arXiv」。
  • 《深度思維》:8個思維方法,讓你成功突破極限,實現成功逆襲
    01、了解深度思維作者認為,決定我們是否能成為人生贏家,就取決於我們是否具備深度思維。只有了解了什麼是深度思維我們才能更快更好的掌握這項技能。因此,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深度思維這個概念,並且與深度思維對應的「淺度」思維。
  • 陷入某種思考無法自拔,讓人非常痛苦,有4個停止過度思考的方法
    2、無效循環:過度思考會讓我們面臨同樣的情境無法做出選擇,例如遇到某個同樣的難題就會止步不前,停留在腦袋中的無限死循環當中。當然,在某種程度上,你自己也會明白這種思考純粹是浪費精力和時間。3、導致壞情緒:過度思考讓你的精神疲憊不堪,你的朋友或許也會厭倦你一次又一次的猶豫不決。當然,你又會因為朋友的反應而生氣,甚至發火。
  • 木工修邊機的銑削深度
    而其所規定的3mm深,指的是使用6mm的刨花直刀而言。舉例來說,要搪12mm深的孔,就要分四次操作,由3mm開始,每次增加3mm直到12mm深為止。可是使用修邊刀、平羽刀、1/4R刀或T型溝線刀等,都是一次就要設定到預定深度,要怎麼辦呢?或是用大尺寸的刨花直刀或清底刀,該如何操作?我個人用一種比較笨的方法來思考:「當量」,就是大約的量的意思。
  • 「深度思考」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如何培養一個人的批判性思維?
    4、傾向按照自己易於接受和理解的方向選擇答案——喜好簡單厭惡複雜喜好新奇厭惡俗套。容易被輕信事實上卻存在謬誤的答案有什麼樣的特徵?在我看來,批判性思維是一種質疑和求證的能力,進行過批判性思維訓練的人在面對問題時不會輕易接受既有結論,而是會進一步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評估問題的深度、廣度以及邏輯性,從而得出自己的見解。
  • 深度思考的能力,決定你能走多遠
    而使用範圍最廣,見效最快的鍛鍊方法就是思維導圖了。像馬雲、李彥宏、馬明哲等商業大佬都喜歡用思維導圖來激發大腦思考。比如當你看到下面三個詞的時候,腦子想到的是什麼呢?老闆 秘書 紅酒我的第一反應是一幅畫面:老闆和秘書兩個人在高檔酒店碰杯喝紅酒。
  • 如何快速提高思考的廣度和深度?
    「如果我當時想到xxxx我絕對不會這樣」「如果我當時能考慮xxx這個問題,我可能就不止今天這樣了」歸根到底還是自己的思維廣度和深度不夠造成的遺憾。那麼如何讓自己在思考的時候有更廣闊的思維廣度和深度?然後以它為中心,畫10個分支,在每個分支上寫下你一想到幸福這個概念就會聯想到的詞。2、圖像練習。準備一大張白紙和一些彩色筆。與前面講的詞彙練習一樣,不同的是,放在中央的是一副圖畫,圍繞著這個中心圖畫的10個分支中,每一道分支線上都畫著一些「聯想」的畫。(即便你畫得很差也沒關係,能畫出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