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別偷懶了,深度思考比思考更重要

2020-12-04 小務虛

我們上一篇講了這個時代,拼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認知深度。

同時,我再次強調,知識不是力量,深度認知才是真正的力量,我十幾年來低效率的學習方式,讓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這使得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研究我們大腦神經元的學習機制,相關的理論基礎,大家需要先通讀一下《愛因斯坦:我不是天才,我的創造力與想像力來自兒童般的思考方式》。

本篇主題探索如何進行深度思考的問題,會側重一些實操例子,同時,正如我自己的教訓一樣,我才如此不留餘力的對學習方法及學習態度進行多次的分析與強調,我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

今天是一個知識時代,特別是深度知識為王的時代,而終身學習成為了這個時代每一個有志之士的共識,這樣的人,正在全面的掌控這個時代,因此,如何獲得深度認知的知識,就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

我之所以如此重視學習方法,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人與人之間的差別,確實不是因為天生的智力,而是因為用腦的習慣,正是因為用腦習慣的不同,使得每一個不同的人,在學習時,效率是完全不一樣的,而如果你能懂得大腦的一些原理,然後有針對性的訓練自己的學習習慣,那麼你同樣可以成為一個卓越的人。

還有另一個現實讓人如此的可惜,我們的教育體系,奪走了人在學習知識時的最重要的一個素質,那就是學習的興趣,而這幾乎是一切成就的前提,正如愛因斯坦說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而一旦對知識失去了興趣,你幾乎也失去了成為高深知識領域的卓越者的機會。

再加上大腦終身可塑性,如果你從一開始就失去了興趣,而其他人正好從一開始就興致勃勃,終身都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裡面探索,並且最終進入深度知識的領域,那麼這正是今天真正掌控智慧的人,幾乎壟斷細分行業的原因所在。

深度思考

我們本篇就構建認知深度的話題來討論深度思考的問題。

愛因斯坦說:「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這樣成為科學家的」,他並沒有強調深度思考,而實際上,他運用的正是深度思考,否則他不可能達到知識的底層,並且看到所有其他人都看不到的知識,這正是深度思考的結果。

言外之意,愛因斯坦是在告誡你,別偷懶了,思考一定要進入深度思考!

於是,我們有了第一個疑問,什麼才是深度思考?

不斷思考就是深度思考嗎?

答案顯然不是,符合神經元原理的特定形式的思考,才是深度思考。

偷懶的大腦

討論深度思考,我們先來討論另一個話題,那就是人腦的思維經濟原則,說直白點那就是大腦的偷懶原理,人的用腦原則是能不用腦就不用腦的。

大腦佔體重2%,但是在運轉時卻要消耗25%以上的能量,因此它是極度消耗能量的,這使得它在運轉時有一個原則,就是儘可能的走舊路,而不去開發新路

對於走舊路與開發新路,相信每個人都要有直觀的感受,如果你開過車,或者跑過步,你就會深刻有感覺。

比如開車上下班,每天都走同樣的路,你的大腦會進行自動駕駛的狀態,你會感覺很輕鬆,時不時還可以思考一下生活,相反,如果你要開車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特別是在陌生城市裡面不斷的找路,你會發現開1-2個小時下來,你會感覺非常疲勞。

這就是走舊路與新路的區別。

舊路的路況我們往往非常清晰,路大條且好走,因此,走起來時基本不怎麼消耗我們的腦力,特別是因為已經形成本能,在大腦裡面已經有固定的神經元連結,這使得它走起來更高效省能,這就好比我們的公交車司機,他天天走一條路線,他基本不用動腦思考各種路況,因為一切已經被他形成本能的自動化反應。

的士司機正好相反,特別是路況越錯複雜的城市,如倫敦的,據說是世界上,最難考取的士駕駛證的城市,這個城市沒有主幹道,有接近2.5萬條街道,不僅是路線,的士司機還得記住這些街道沿途的地標性建築物。

比如主考官會給出2個地點,參與測試者必須說出這兩個地點之間的最佳路線,同時還必須描述出沿途的所有街道名稱及地標性建築物,為了通過這些測試,的士司機要花數年的時間騎著摩託車實地考察每一條路線與地點,將所有這些銘記於心。

人生就是這麼奇妙,當你活得越舒服時,你反而越不能成長。

參與這些幾乎是最挑戰人的測試,並且最終通過考試,取得從業資格的司機,大腦相關空間記憶的海馬體區域,都會比公交司機,或者其他沒有取得資格的人大。

人性的偷懶原理在生活裡面全面表達。

比如很多有錢人,所有家務活都請傭人,但是洪蘭教授說,《紅樓夢》裡面,賈母60歲多時就得丫頭扶著才能走路,而劉姥姥80歲時還身體健朗,能下地幹活。

歲數並不一精準,只是要表達這樣一個概念,人體與大腦一樣,用進廢退,但是我們的本能卻是偷懶的,而越偷懶,則越退化

因此,當今很多你認為好的觀念,有時往往正在害你。

而有時很多的挫折與磨難,反而對人才是最好的。

比如跑步,反而是你跑得越痛苦時,身體所能接受到的挑戰才是最大的,當你只處在舒適區時,你永遠無法成長

思考深度是反本能

王東嶽先生曾經說過,所謂的哲學家,就是變態調動智力的結果,哲學家的智慧,正是追問對一般人來說所謂自明的東西,那些我們一般人認為已經非常清楚的東西,正是大智慧的人要追問的,比如說,時間是什麼?空間呢?人又是什麼?智慧呢?

我們一般人,思考問題,往往停留在現象層面,比如我們在上一章節講到的【從眾心理】這個法則。

這是一個思維模型,我在此前十幾年間,就停留在簡單的學習思維模型的層面,然後通過歸納法來加深我對這個思維模型的記,理解及運用。

比如學習從眾心理時,除了《影響力》這本書裡面介紹的大量例子,那麼我們常規的學習就是舉一反三,會思考生活裡面還有哪些例子是可以運用這個方法的。

比如做電商的人,基本都懂得商品銷量上的那個數字,幾乎所有的買家都會參考銷量,評分,好評數及評價內容。然後我們看到競爭對手在做什麼時,我們也會不自覺的跟著去做。過馬路時,當有人闖紅燈時,於是會有人跟著做。如果你想培養你的孩子擁有什麼樣的品質,那麼只需要把自己訓練成那樣的人即可。從眾心理在生活裡面,會有舉不完的例子。

而如果我們的學習停留在這個層面,我們永遠無法進入深度認識層面。

比如,既然大家都有從眾心理,那麼是不是說我把商品銷量刷得很高,生意就一定好呢?是不是酒家門口多僱些託兒,就會門庭若市呢?

幾年前,我運營一家天貓旗艦店時,我就一直在大量運用這些方法論來提高我的銷量,但是一時的繁榮並不能帶一盤良性發展的生意,商業是一場涉及天道與人性的競爭,只有符合這些原理的生意,才會長久

如果不從這個深度層面去設置對應的理念,那麼停留在表面的事業註定會被淘汰的,能長成不衰的企業,一定是做著符合天道的事情。

比如,再繼續根據從眾心理,那些優秀的品牌,是一定會脫穎而出的,所有的消費者,都想要找到這樣的品牌,而幾乎所有的想做長久生意的企業家,都認為自己在做品牌,而為什麼最終,成為品牌的寥寥無幾?

而這裡的核心,就是人的深度認知的問題,幾乎很少有人,能真正進入全面的深度認知的境界,因為它需要長期的反本能的深度思考。

什麼才是深度思考?

舉例子:

比如還是從眾心理這個法則,那麼它的背後本質是什麼?

換個角度追問:

人,為什麼需要從眾心理?它意味著什麼?

由於我的大腦存儲著大量由底層而上的規律,那麼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解讀:

首先,在能量的熵增定律作用下,萬物演化生存的首先法則就必須符合最小作用量原理,它就好比光在同一介質裡面一定走直線的道理一樣,它必須最高效最省能

那麼從眾心理就體現了這個原則,從別人的經驗,我們可以更快習得別人的技能,特別是在叢林時代,孩子跟從父母,學習父母用生命換來的經驗,這是最寶貴的能力。

另一方面,跟從自己過去通過經驗而習得的能力,也是從眾心理的體現,因為習慣更高效更省能,因此,這個法則還代表著我們會不假思索的運用我們過去的經驗,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我們的本能傾向於只走舊路,而不走新路,使得我們大腦偷懶。

其次我還可以繼續深入解讀:

從演化學層面來考察【從眾心理】

由於萬物都在求存,而求存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分工與合作,因此,萬物演化方式就表達為結構的分工與合作,而其中的合作,就必須有從眾心理作為基礎,因此,所有動物都有從眾心理,甚至還包括我們體內的細胞,比如人類的鏡像神經元,它會如實的拷貝與我們密切相關的另外一些人的動作與表情。

而所有這些的目的,就是為了生存,為了求存。

從大腦神經科學層面來考察【從眾心理】

我們在思維模型的原理篇講大腦表徵過程,信息是如何流動的。

光波從眼睛的2億細胞被處理成化學信號,在視神經2百萬細胞被處理成電信號,傳入到LGN視中樞的電信號被進一步壓縮,形成有一定輪廓的簡單圖像,然後這些信息繼續往下傳遞,到了我們的V1視覺初級皮質,開始能區別圖像中的線,因為這裡細胞處理邊緣,處理完後,到達V2視覺次級皮質,信息繼續進入更高級的腦區V5,處理運動,最終到達我們的前額葉,讓我們知道,原來是我的孩子在運動。

大腦的這個信息處理流程,跟我們的社會分工合作體系極為相似,而且更為極致與細緻,細緻到一個細胞只管一個參數。

比如我們今天有一個公司幾千人,只做一顆螺絲釘的境界,這種越細緻越緻密的分工合作體系,正是能量熵增定律全面貫徹的結果,在這個原理的作用下,所有的神經元必須都遵守從眾心理,從它自己的本職,專注極致,同時又傾向合作【另一個層面的從眾】。

從文化層面來考察【從眾心理】

個人文化也好,企業文化也好,國家文化也好,也都在全面貫徹體現「從眾心理」的法則,也就是文化要表達為能夠有效維護生存,那麼就落實為文化的遮蔽性,也就是必須完全認同這樣的文化,文化才能起著維護生存的作用。

比如中國農業時代的農業文化,有效維護中國農業社會發展2000年以上,因此,在文化的有效期內,它表達為維護生存的作用,但是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當全世界都在進入工商業時,農業文化卻表現出強烈的阻礙作用,這就是文化必須跟從過去的特徵。

公司也不例外,像諾基亞,甚至是微軟,他們之所以轉不過去,核心原因是文化,特別是發展得越完善的公司,它所形成的文化將會越僵化,因為整個利益體系已經固化(跟一個人大腦裡面已經固化了的神經元一樣),這會導致當時代全面變化時,而它所形成的文化將形成阻礙的作用,使得它無法轉變,跟不上時代的變化。

這種現象,在今天全面存在著,大公司都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個人也不例外。

一旦你形成一種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在成就你的同時,也成為了你的主宰,形成對你的禁錮與遮蔽,比如今天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遺留著農業文化現象,即使從1840年中國轉型進入工商業社會,但是農業文化在今天還全面存在著每個人的骨子裡。

相關焦點

  • 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大腦)更善於思考?
    所以,雖然大腦不喜歡思考,但還是不能讓大腦太偷懶,還是要多進行思考。一、大腦的運行機制是這樣的: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啟動的是記憶,不是思考。大腦為了避免思考耗費精力,會讓記憶來完成思考的事情,因為大多數問題我以前已經解決過了,不用重新開始思考,調用記憶庫裡經驗,這樣效率也會更高。
  • 愛因斯坦最重要的經驗,不是崇拜生產力而是擁抱孤獨,並獨自思考
    我們能從愛因斯坦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經驗是什麼?其實愛因斯坦的成功,不是崇拜生產力而是擁抱孤獨,並獨自思考。一、崇拜極端生產力就像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的讓-保羅·薩特的名言一樣:「如果你獨自一人時感到孤獨,就說明你沒有把自己陪好。」
  • 愛因斯坦:學會正確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相信所有看到愛因斯坦這句話的人,更多的是覺得愛因斯坦在開玩笑,因此,對它付諸一笑,不把它當回事。我們或許會覺得思考確實重要,但是我們講不清楚為什麼,它到底重要在哪裡,因此,對於愛因斯坦這樣的說法,我們很難信服,更別說能夠真正重視思考。然而,小務虛今天要從大腦的神經元原理,來論述愛因斯坦的這句話的分量,它確實不是愛因斯坦的玩笑。
  • 別讓大腦停止思考
    今天我要講的就是如何培養我們的深度思考習慣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什麼是深度思考。深度思考的是那些沒有浮出水面的結論,根據一點由頭一步步逼近事物的本質深度思考能力我們人類的快速發展少不了適應能力。快速適應並開始創造。
  • 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了解深度思考的4個方法,輕鬆應對商務難題
    這種思考方式就是沒有思考背後的本質原因。A產品銷量下降,可能是因為市場已經發展成熟,到了比起銷量更重視利潤的階段。也可能是因為必須開發新產品的時期已經到來,A產品面臨淘汰,甚至是A產品性能不佳,考慮到售後成本,停止銷售才是一個好的選擇。
  • 你其實並不懂思考,愛因斯坦:這才是正確的思考方法
    隨著打卡反思項目的深入,我突然間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多人,實際上並不懂如何正確的思考!這說來真可笑,難道思考還會錯誤?是的,而且大部分人都在用著一個錯誤的思考方法,這裡的核心就在於,我們的大腦實際上是有2個系統的,但是很多人都無法區分這兩個系統。
  • 四歲才會說話,用圖像思考的左撇子愛因斯坦的秘密(下)
    在上一篇文章《相對論前傳(4):四歲才會說話,用圖像思考的左撇子愛因斯坦的秘密(上)》裡我們提到了愛因斯坦的三件事:四歲才開始說話、用圖像思考問題、左撇子。這篇文章我們來看看這些有意無意的習慣裡到底隱藏了什麼東西,這跟愛因斯坦的思維和大腦又有什麼關係,這裡是否會透露什麼秘密。
  • PM如何深度思考需求?這裡有十步法
    而一個懂得財務的產品經理,對於理解需求上的商業行為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裡引用獵豹CEO傅盛的認知三要素:就是信息的輸入,思維模式的訓練,最後判斷。其實理解需求過程,就是認知需求過程。你對信息的廣度和深度認知的不足,會造成當下處境和形式看不透。在認知上,一定學會傾聽。而下一步思維模式是要靠後天訓練獲得的。
  • 《好好思考》:你想充分利用你讀過的書嗎?你需要學會深度思考
    這種機械式的閱讀方法可以稱為「死讀書」,也就是說,不用思考就可以閱讀。這種學習模式沒有思考,所以沒有辦法獲得靈感和靈感,從這種學習中沒有任何收穫。最好的學習模式是將過去的機械閱讀轉變為深度思維。那麼,什麼是深度思維,我們如何實現深度思維呢?程佳在《好好思考》中給出答案。作者成甲被羅繼石選為「中國最會學習的人」。
  • 如何借鑑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的思考方式,為我所用?
    其實,除了《相對論》的結論外,他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貢獻——是他用發現《相對論》的這一結果,證實了他的「認知方法」的強大。而這種「認知方法」,其他人通過系統訓練,也是可以擁有的。根據愛因斯坦的描述,他是在他的「Imagination」中觀察的。我們不要把愛因斯坦所說的「Imagination」根據中文翻譯,理解成我們一般說的「想像力」,愛因斯坦所說的「Imagination」,確切地說,是用「最裡面一層意識層面」看「意識影像」。
  • 愛因斯坦: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別扼殺孩子的想像力
    愛因斯坦看到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的相對狀態,從而提出了相對論。所以,想像力就是再造、聯想、遷移的能力。例如孩子看到一個圓形,不僅想到雞蛋是圓形,更能想到桌子、太陽、皮球、硬幣、輪胎也是圓的。孩子想像力豐富的好處科學巨人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 相對論前傳(4):四歲說話,圖像思考的左撇子愛因斯坦的(上)
    我在看愛因斯坦的傳記和其他資料的時候發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這些事情在一般的眼裡頂多只是覺得有點奇怪(不過天才有多少奇怪的事情似乎都不顯得奇怪),但是在腦科學專家眼裡可能就比較有意思了,這些平常而又不平常的細節可能就暴露了這位天才思考方式的一些秘密。
  • 深度重要於廣度
    因此我提倡:深度閱讀、深度思考、深度交流。我有一個特別的癖好——不在電子設備上看東西,而是列印出來閱讀。為此我還專門配備了HP Officejet Pro(一種高配置的惠普噴墨印表機)和120-140g的列印紙(手感好)。這樣做的好處除了保護眼睛,更重要的是值得我閱讀的,必須是值得我列印出來的,否則我只看標題,不看具體內容。
  • 「思維」深度思考:給大腦安裝探測器
    在當今社會,人人都想要具備深度思維,大多數人碌碌一生,也沒有學會如何具備深度思維。看待問題的角度與深度,決定了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和反應,也決定了我們未來的成就與高度。我們應該如何學習具備深度思維呢?在商業課程中,有一則經典的故事,足以說明這個問題。
  • 山大教授解密愛因斯坦思考法,學渣變學霸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用愛因斯坦思考法,讓思維變得深刻,讓學習成績更加出色。愛因斯坦小時候很笨,那這個笨小孩是如何最終開竅,成為大師,成為大科學家的呢?下面我們就用愛因斯坦自己的一個小辦法,來給大家回答這個問題。
  • 邏輯思考的重要性
    愛因斯坦有次在課堂上問學生:「有二個工人,從煙囪裡爬出來的時候,一位很乾淨,另一位卻滿身的煤灰,請問誰會去洗澡呢?」
  • 看此文,你會明白愛因斯坦關於上帝不擲骰子的思考,是多麼重要啊
    深入研究愛因斯坦所說的原話之後,他們發現愛因斯坦關於非決定論的思考遠比大多數人認為的更激進,也更細緻入微。「正確理解這件事情成為我們的一項使命,」美國聖母大學的歷史學家唐·A·霍華德(Don A. Howard)說,「深入發掘文獻資料以後,我們看到事實與一般敘述截然不同,這令人吃驚。」就像他和其他人證明的那樣,愛因斯坦其實承認了量子力學的非決定性——理應如此,因為就是他發現了量子力學中的非決定論。
  • 看看愛因斯坦、比爾·蓋茨談如何獨立思考!讓家長孩子受益終生!
    就連大人都常常佩服這些孩子小小年紀就具備獨立思考能力,這些孩子充實的內心凸顯了強大的氣場和無與倫比的自信,這是心靈的自由造就的「天才」。01獨立思考的重要性:愛因斯坦曾在文章中這樣談論獨立思考能力:如今,各級學校在教育上過於功利化,為了提高所謂的競爭力,他們只教給學生那些能馬上用到的實用知識與技能。
  • 愛因斯坦都在用的思維方式:發散性思考法,讓你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人們思考問題的時候會局限在常見的、已知的圈子中,因此很難打破常規,想到更多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一旦現有條件不能滿足常規的解決途徑,人們就會束手無策,這就需要我們用發散性的思考來開發思維空間。什麼是發散性思維思考?所謂發散性思維就是根據已有信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進行思考,尋求多樣性答案的一種思考方式。
  • 如何提高一個人的深度思考能力?
    經常有讀者問我: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一般情況下,我總會給一個最簡單的建議:多讀一些複雜的、需要費腦子的文章和書籍。不用強求能讀懂多少,但要努力讀進去。為什麼呢?目的不在於從它們中獲得啟發,而在於,通過這種方式,鍛鍊我們的前額葉,讓它逐漸習慣這種「需要動腦」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