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一篇講了這個時代,拼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認知深度。
同時,我再次強調,知識不是力量,深度認知才是真正的力量,我十幾年來低效率的學習方式,讓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這使得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研究我們大腦神經元的學習機制,相關的理論基礎,大家需要先通讀一下《愛因斯坦:我不是天才,我的創造力與想像力來自兒童般的思考方式》。
本篇主題探索如何進行深度思考的問題,會側重一些實操例子,同時,正如我自己的教訓一樣,我才如此不留餘力的對學習方法及學習態度進行多次的分析與強調,我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
今天是一個知識時代,特別是深度知識為王的時代,而終身學習成為了這個時代每一個有志之士的共識,這樣的人,正在全面的掌控這個時代,因此,如何獲得深度認知的知識,就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
我之所以如此重視學習方法,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人與人之間的差別,確實不是因為天生的智力,而是因為用腦的習慣,正是因為用腦習慣的不同,使得每一個不同的人,在學習時,效率是完全不一樣的,而如果你能懂得大腦的一些原理,然後有針對性的訓練自己的學習習慣,那麼你同樣可以成為一個卓越的人。
還有另一個現實讓人如此的可惜,我們的教育體系,奪走了人在學習知識時的最重要的一個素質,那就是學習的興趣,而這幾乎是一切成就的前提,正如愛因斯坦說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而一旦對知識失去了興趣,你幾乎也失去了成為高深知識領域的卓越者的機會。
再加上大腦終身可塑性,如果你從一開始就失去了興趣,而其他人正好從一開始就興致勃勃,終身都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裡面探索,並且最終進入深度知識的領域,那麼這正是今天真正掌控智慧的人,幾乎壟斷細分行業的原因所在。
深度思考
我們本篇就構建認知深度的話題來討論深度思考的問題。
愛因斯坦說:「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這樣成為科學家的」,他並沒有強調深度思考,而實際上,他運用的正是深度思考,否則他不可能達到知識的底層,並且看到所有其他人都看不到的知識,這正是深度思考的結果。
言外之意,愛因斯坦是在告誡你,別偷懶了,思考一定要進入深度思考!
於是,我們有了第一個疑問,什麼才是深度思考?
不斷思考就是深度思考嗎?
答案顯然不是,符合神經元原理的特定形式的思考,才是深度思考。
偷懶的大腦
討論深度思考,我們先來討論另一個話題,那就是人腦的思維經濟原則,說直白點那就是大腦的偷懶原理,人的用腦原則是能不用腦就不用腦的。
大腦佔體重2%,但是在運轉時卻要消耗25%以上的能量,因此它是極度消耗能量的,這使得它在運轉時有一個原則,就是儘可能的走舊路,而不去開發新路。
對於走舊路與開發新路,相信每個人都要有直觀的感受,如果你開過車,或者跑過步,你就會深刻有感覺。
比如開車上下班,每天都走同樣的路,你的大腦會進行自動駕駛的狀態,你會感覺很輕鬆,時不時還可以思考一下生活,相反,如果你要開車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特別是在陌生城市裡面不斷的找路,你會發現開1-2個小時下來,你會感覺非常疲勞。
這就是走舊路與新路的區別。
舊路的路況我們往往非常清晰,路大條且好走,因此,走起來時基本不怎麼消耗我們的腦力,特別是因為已經形成本能,在大腦裡面已經有固定的神經元連結,這使得它走起來更高效省能,這就好比我們的公交車司機,他天天走一條路線,他基本不用動腦思考各種路況,因為一切已經被他形成本能的自動化反應。
的士司機正好相反,特別是路況越錯複雜的城市,如倫敦的,據說是世界上,最難考取的士駕駛證的城市,這個城市沒有主幹道,有接近2.5萬條街道,不僅是路線,的士司機還得記住這些街道沿途的地標性建築物。
比如主考官會給出2個地點,參與測試者必須說出這兩個地點之間的最佳路線,同時還必須描述出沿途的所有街道名稱及地標性建築物,為了通過這些測試,的士司機要花數年的時間騎著摩託車實地考察每一條路線與地點,將所有這些銘記於心。
人生就是這麼奇妙,當你活得越舒服時,你反而越不能成長。
參與這些幾乎是最挑戰人的測試,並且最終通過考試,取得從業資格的司機,大腦相關空間記憶的海馬體區域,都會比公交司機,或者其他沒有取得資格的人大。
人性的偷懶原理在生活裡面全面表達。
比如很多有錢人,所有家務活都請傭人,但是洪蘭教授說,《紅樓夢》裡面,賈母60歲多時就得丫頭扶著才能走路,而劉姥姥80歲時還身體健朗,能下地幹活。
歲數並不一精準,只是要表達這樣一個概念,人體與大腦一樣,用進廢退,但是我們的本能卻是偷懶的,而越偷懶,則越退化。
因此,當今很多你認為好的觀念,有時往往正在害你。
而有時很多的挫折與磨難,反而對人才是最好的。
比如跑步,反而是你跑得越痛苦時,身體所能接受到的挑戰才是最大的,當你只處在舒適區時,你永遠無法成長。
思考深度是反本能
王東嶽先生曾經說過,所謂的哲學家,就是變態調動智力的結果,哲學家的智慧,正是追問對一般人來說所謂自明的東西,那些我們一般人認為已經非常清楚的東西,正是大智慧的人要追問的,比如說,時間是什麼?空間呢?人又是什麼?智慧呢?
我們一般人,思考問題,往往停留在現象層面,比如我們在上一章節講到的【從眾心理】這個法則。
這是一個思維模型,我在此前十幾年間,就停留在簡單的學習思維模型的層面,然後通過歸納法來加深我對這個思維模型的記,理解及運用。
比如學習從眾心理時,除了《影響力》這本書裡面介紹的大量例子,那麼我們常規的學習就是舉一反三,會思考生活裡面還有哪些例子是可以運用這個方法的。
比如做電商的人,基本都懂得商品銷量上的那個數字,幾乎所有的買家都會參考銷量,評分,好評數及評價內容。然後我們看到競爭對手在做什麼時,我們也會不自覺的跟著去做。過馬路時,當有人闖紅燈時,於是會有人跟著做。如果你想培養你的孩子擁有什麼樣的品質,那麼只需要把自己訓練成那樣的人即可。從眾心理在生活裡面,會有舉不完的例子。
而如果我們的學習停留在這個層面,我們永遠無法進入深度認識層面。
比如,既然大家都有從眾心理,那麼是不是說我把商品銷量刷得很高,生意就一定好呢?是不是酒家門口多僱些託兒,就會門庭若市呢?
幾年前,我運營一家天貓旗艦店時,我就一直在大量運用這些方法論來提高我的銷量,但是一時的繁榮並不能帶一盤良性發展的生意,商業是一場涉及天道與人性的競爭,只有符合這些原理的生意,才會長久。
如果不從這個深度層面去設置對應的理念,那麼停留在表面的事業註定會被淘汰的,能長成不衰的企業,一定是做著符合天道的事情。
比如,再繼續根據從眾心理,那些優秀的品牌,是一定會脫穎而出的,所有的消費者,都想要找到這樣的品牌,而幾乎所有的想做長久生意的企業家,都認為自己在做品牌,而為什麼最終,成為品牌的寥寥無幾?
而這裡的核心,就是人的深度認知的問題,幾乎很少有人,能真正進入全面的深度認知的境界,因為它需要長期的反本能的深度思考。
什麼才是深度思考?
舉例子:
比如還是從眾心理這個法則,那麼它的背後本質是什麼?
換個角度追問:
人,為什麼需要從眾心理?它意味著什麼?
由於我的大腦存儲著大量由底層而上的規律,那麼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解讀:
首先,在能量的熵增定律作用下,萬物演化生存的首先法則就必須符合最小作用量原理,它就好比光在同一介質裡面一定走直線的道理一樣,它必須最高效最省能。
那麼從眾心理就體現了這個原則,從別人的經驗,我們可以更快習得別人的技能,特別是在叢林時代,孩子跟從父母,學習父母用生命換來的經驗,這是最寶貴的能力。
另一方面,跟從自己過去通過經驗而習得的能力,也是從眾心理的體現,因為習慣更高效更省能,因此,這個法則還代表著我們會不假思索的運用我們過去的經驗,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我們的本能傾向於只走舊路,而不走新路,使得我們大腦偷懶。
其次我還可以繼續深入解讀:
從演化學層面來考察【從眾心理】:
由於萬物都在求存,而求存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分工與合作,因此,萬物演化方式就表達為結構的分工與合作,而其中的合作,就必須有從眾心理作為基礎,因此,所有動物都有從眾心理,甚至還包括我們體內的細胞,比如人類的鏡像神經元,它會如實的拷貝與我們密切相關的另外一些人的動作與表情。
而所有這些的目的,就是為了生存,為了求存。
從大腦神經科學層面來考察【從眾心理】:
我們在思維模型的原理篇講大腦表徵過程,信息是如何流動的。
光波從眼睛的2億細胞被處理成化學信號,在視神經2百萬細胞被處理成電信號,傳入到LGN視中樞的電信號被進一步壓縮,形成有一定輪廓的簡單圖像,然後這些信息繼續往下傳遞,到了我們的V1視覺初級皮質,開始能區別圖像中的線,因為這裡細胞處理邊緣,處理完後,到達V2視覺次級皮質,信息繼續進入更高級的腦區V5,處理運動,最終到達我們的前額葉,讓我們知道,原來是我的孩子在運動。
大腦的這個信息處理流程,跟我們的社會分工合作體系極為相似,而且更為極致與細緻,細緻到一個細胞只管一個參數。
比如我們今天有一個公司幾千人,只做一顆螺絲釘的境界,這種越細緻越緻密的分工合作體系,正是能量熵增定律全面貫徹的結果,在這個原理的作用下,所有的神經元必須都遵守從眾心理,從它自己的本職,專注極致,同時又傾向合作【另一個層面的從眾】。
從文化層面來考察【從眾心理】:
個人文化也好,企業文化也好,國家文化也好,也都在全面貫徹體現「從眾心理」的法則,也就是文化要表達為能夠有效維護生存,那麼就落實為文化的遮蔽性,也就是必須完全認同這樣的文化,文化才能起著維護生存的作用。
比如中國農業時代的農業文化,有效維護中國農業社會發展2000年以上,因此,在文化的有效期內,它表達為維護生存的作用,但是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當全世界都在進入工商業時,農業文化卻表現出強烈的阻礙作用,這就是文化必須跟從過去的特徵。
公司也不例外,像諾基亞,甚至是微軟,他們之所以轉不過去,核心原因是文化,特別是發展得越完善的公司,它所形成的文化將會越僵化,因為整個利益體系已經固化(跟一個人大腦裡面已經固化了的神經元一樣),這會導致當時代全面變化時,而它所形成的文化將形成阻礙的作用,使得它無法轉變,跟不上時代的變化。
這種現象,在今天全面存在著,大公司都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個人也不例外。
一旦你形成一種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在成就你的同時,也成為了你的主宰,形成對你的禁錮與遮蔽,比如今天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遺留著農業文化現象,即使從1840年中國轉型進入工商業社會,但是農業文化在今天還全面存在著每個人的骨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