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愛因斯坦
思考,思考,再思考,然後就能成為科學家?
相信所有看到愛因斯坦這句話的人,更多的是覺得愛因斯坦在開玩笑,因此,對它付諸一笑,不把它當回事。
我們或許會覺得思考確實重要,但是我們講不清楚為什麼,它到底重要在哪裡,因此,對於愛因斯坦這樣的說法,我們很難信服,更別說能夠真正重視思考。
然而,小務虛今天要從大腦的神經元原理,來論述愛因斯坦的這句話的分量,它確實不是愛因斯坦的玩笑。
不斷的思考,思考,再思考,特別是根據大腦神經元原理的正確的思考,確實可以讓人成為一個卓越的人,確實可以讓你成為一個出色的科學家。
突觸--神經元連結
我們的大腦有800億左右的神經元,所有這些神經元通過突觸「連結」在一起,如上圖紅色圈圈所示,我們可以看到,它實際上,並不是真的連接著的,它的中間是有間隙的,這個有間隙的連結所形成的結構,就是突觸。
也就是大腦裡面所有神經元之間的連結,都是由突觸形成的,所有的信息就是通過這些突觸傳遞的。
我們可以簡單的把突觸理解成就是知識或者信息,我們大腦發送一個信息,或者被我們叫作記憶一個知識點,實際上,就是形成一個突觸。
因此,學習的過程,或者說形成任何一個新運作,新信息,新想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形成突觸的同一過程。
這就是突觸,我們先把它簡單的理解成:知識。
那麼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形成突觸的過程。
當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在背誦的時候,涉及兩個層面的學習:
這兩個過程,是我們最擅長的,任何人都可以做這兩步,這兩步並不怎麼需要特別的智力。
然而,人類大腦的關鍵能力不在上面這兩個過程,而在於連結起來的神經元網絡。
連結起來的神經元網絡有2個概念:
一個極多分支的神經元
當我提到連結起來的神經元網絡時,容易讓人誤解是僅僅指所有神經元連結起來,實際上,確實其中也包含了這個概念,但這個只是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概念是第二個:指一個神經元儘可能多的長出分支。
這是人與人大腦區別的關鍵所在。
一個能力一般的大腦,它也可以存儲非常多的知識,但是他的這些知識所對應的神經元,是簡單的連結在一起的,而不是第二種,第二種的核心秘訣是,知識點是關聯的,它在大腦裡面的體現就如上圖所示,它的每一個神經元,具有大量的分叉。
研究顯示,一個神經元,最多可以分叉出8000個分支!
這是一個最核心的能力,如果所有的800億的神經元,都能最大限度的長出分支然後進行連結,它就意味著,這樣的神經元網絡的密度就是最大的。
愛因斯坦死後,科學家對他的大腦進行研究時,意外的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只有1230克,比正常男性的大腦還小170克,這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如此具有創造力的大腦,竟然比常人還小!
這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以往的觀念,即認為大腦越大越好!
然而,現在科學家為我們解密了大腦神經元連結的原理,使得我們真正明白,大腦的真正智慧在於神經元的分支數上。
於是,我們的問題轉變為,如何才能打造高密度的神經元網絡?
我們借如下這個例子,來理解這個概念。
小務虛家有一個6歲的兒子,如下這些蘋果與梨,是他切出來的
創意切法
或許,有些人,一輩子都沒見過這樣的切法,小務虛自己更沒見過!也不可能會這樣切。
小務虛吃了一輩子的水果,從來只有有限的那幾種切法,削完皮,然後切半或者切成四塊。
於是,在小務虛的大腦的神經元裡面,對應切蘋果的這件事,就有固定的那些網絡。只要不出意外,我的這些神經元連結的方式,基本不會再改變,因為我每次切蘋果,基本都會採用同樣的做法。
這些做法,因為重複的次數非常多,因此效率非常高,它對應的就是我們最開始所說的,強化突觸,這個位置的相關神經元的連結所形成的突觸,非常強大及穩固,強大到我們的手可以自動化操作這些步驟,而我們的大腦可以想著其他事情。
這就是習慣的用處,不出意外,一個成年人,會用他的所有習慣來做所有對應的事,為了這種高效率,我們因此付出了代價,那就是,我們的這些習慣對應的神經元,不再長出新的分支,因為我們不再用新的動作來做這些事情。
兒子正好相反,
於是,兒子大腦的與「切」水果相關的這組神經元,就不斷的在長出新的分支,只要兒子不斷的冒出與「切」相關的新的想法,這組「切」的神經元網絡就會不斷的長出新的分支。
如果有所有的事情,都不斷的有新的想法加入,新的信息加入,那麼原先那些神經元就會不斷的長出新分支,所有神經元的連結密度就會越來越高。
於是,創造力就產生。
這應該就是愛因斯坦的大腦的原理所在,它不一定是要最重的,但是它一定就是密度最高的。
因此,要打造高密度的神經元網絡,核心秘訣就在於在學習知識的時候,對某些知識點不斷的從各個角度去思考,發散思維去思考,用愛因斯坦的話來說,就是不斷的思考,思考,再思考。
因此,當愛因斯坦說:「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這個說法,一點也不是玩笑,它正是符合大腦的神經元原理的。
這就是思考的重要性所在,而它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卻是最難的。
我們的教育從來不鼓勵學生思考,相反,我們的有標準答案的應試製度,正好會扼殺學生思考的能力,為了考高分,我們不斷的死記硬背,我們不斷的學習大量的知識,我們在大腦裡面,形成大量的突觸,但是這些突觸由於缺乏思考,因此,都是散點式的記憶在我們的大腦中的,而這導致的結果就是我們的學生極其缺乏創造力。
另一方面,這種程度的思考,決不是僅僅停留在表層,因此,它需要我們對學習的東西具有強烈的興趣,我們才有可能不斷的深入的思考,越有深度的思考,越發散思維,意味著分支越多,意味著最終的人與人的區別會非常大。
請記住,單單一個神經元,最多可長出8000個連結,而如果你經常只是停留在記憶知識而已,那麼你的神經元的利用率,每個神經元平均的突觸數,可能就只有80個或者更少,單單一個神經元相差就100倍,更何況大腦中有800億個神經元。
這些數值的乘積,就會造成人的智慧的巨大區別!
因此,一定不要逼你的孩子學習,相反,要鼓勵孩子發現他的興趣,因為,只有在他感興趣的領域,他才有可能成為那個挖得最深的人。
因此,請欣賞你的孩子的那些天馬行空的想法,鼓勵他,這是保護他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最有效做法。
因此,在進行不斷的思考之前,學會根據神經元的這個原理進行正確的思考,才能最有效的打造想像力與創造力。
推薦閱讀,神經元更詳細的原理:
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個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想像 --愛因斯坦
關於神經元的更多介紹,可以在頭條上搜索「神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