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愛因斯坦是民科了,其實這是誤解!

2020-12-07 懷疑探索者

成功=艱苦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愛因斯坦

常常看見某些自媒體文章的作者說愛因斯坦、法拉第等大名鼎鼎的科學家是民科,其實他們是在誤導讀者。因為,這些人內心理念中的「民科」概念,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科概念。他們誤以為,「來自於民間」「起步於草根」,就是民科。

其實,他們完全弄錯了概念。因為事實並非如此是這般。

愛因斯坦

民科未必都是「草根」

我在頭條上看見一個認證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教授」的網民,身份應該是明確的,沒有什麼問題。可是他一直在說「希格斯玻色子完全無法解釋質量的起源」。那麼,質量的起源是怎麼一回事呢?有人就問他這個問題,他就立即扯一大堆陰陽兩儀的玩意,說這些就是質量的起源。我不知道這位副教授是從事什麼專業的授課,但我很肯定,關於質量的話題,他確實是在胡說八道。因為他自始至終,不但無法出示任何科學證據,無法用科學和數學的語言來描述他的觀點,卻拼命往玄學理念上面靠。總而言之,他就是一個絕不拿證據證明自己個人理念,也毫無科學精神的人,完全在靠一張嘴在自個兒談天說地,不知所云。

這樣的人,雖然也是一個副教授,算不得「起步於草根」,但是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民科。所以說,是不是民科,根本不看他具有什麼樣的職稱,而是看這個人有沒有科學精神,科學態度。

其實某些民科,他們平時也並非和我們想像中的一樣,是一個癲狂混亂的人。比如,我認識一個西南交大的教授,平時上課很認真,待人接物都文質彬彬,完全看不出一點問題。但是,他就是喜歡在他不擅長的專業研究領域以外鑽牛角尖,非要推翻整個量子力學。這可能是他在年輕時授業恩師對他影響或者說是誤導太深,因為他說過,他的恩師就對整個科學體系非常不滿,立誓要徹底顛覆。

我們現在要知道民科這一詞彙的真正涵義,即沒有科學精神,只會「說大話」,妄圖推翻整個科學體系,獨立建立宏大理論的人。那麼,一直背負「民科」之名的光量子學說和相對論創立者愛因斯坦是民科嗎?

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學說

民科也能成功,但只能是在他們的本職崗位

愛因斯坦之所以總是被某些人說成是民科,是因為某些人拿愛因斯坦的「起步階段」說事。愛因斯坦大學畢業後,並沒有能夠直接進入大學任職,也沒有加入專業的科研機構,所以有些人就說愛因斯坦純粹是一個「草根」。既然愛因斯坦這樣的「草根」以後都能獲得巨大的成功,被稱頌為「科學之神」「3000年來影響世界的思想巨人」,那麼那些同樣自詡草根的民科,不是也能追隨愛因斯坦的腳步,也獲得成功嗎?

我要說,民科當然也能獲得成功,但絕非是在他們要推翻的那個領域,而是在他們自己的本職專業領域,或者是在他們的本職崗位。

比如,那位西南交大的教授,他在他的信號交通專應該比較成功,有兩把刷子,否則評不上教授。

還有一個郭英森,他原本是撫順市煤氣公司的管道工,如果他兢兢業業,也能在他的本職崗位上幹得很好,說不定還能當上單位的技師、勞模。這也算是成功。

但是,他們這些人不顧自身的知識局限性,死心塌地非要去從事自己不擅長的研究領域,而且那些研究領域門檻極高,自己又不願意接受主流科學界的觀點和研究方法,怎麼可能不碰得頭破血流呢?

愛因斯坦不是民科

言歸正傳,愛因斯坦是不是草根呢?我們看看他的經歷。

原來,愛因斯坦他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上大學的時候,並不為他的任課老師喜歡。這是因為愛因斯坦是一個「刺頭」,上課的時候總是喜歡給教授挑毛病,他的教授當然不喜歡他了。其實,愛因斯坦的成績在年級裡面算得上是中上遊,不是最拔尖,但也足以位列前20%之列,但是他得罪了他的教授啊。於是,這位小心眼的教授給愛因斯坦的畢業論文打了很低的分數。這可很嚴重,原本他打算申請留校或者去其他大學任教,這是猶太人知識分子家庭的傳統,可是由於畢業分數太低,就導致了他無法在大學找到教職。

不過,愛因斯坦在大學的時候組織了一個研究科學的小團體,由此認識、結交了其中的一位朋友,這位朋友就通過家庭的關係給愛因斯坦在瑞士伯爾尼專利局中找到了一個審查專利的工作崗位。愛因斯坦剛剛進專利局,當然不可能一步登天,所以從基層做起,當的是最低等級的三級技術員(相當於助理工程師)。

愛因斯坦剛剛進專利局的照片

而這,就是一些人硬說愛因斯坦是民科的由來。

但是,三級技術員怎麼了?哪個大科學家不是從最低級的職位上奮鬥上去的?像法拉第,他年輕的時候原本是英國皇家學會一位科學家在實驗室的小小助手,後來他也一步一步上去,最終當上了皇家學會的會長!愛因斯坦也是如此,他起點是三級技術員,可是由於他勤奮好學,在業務上兢兢業業,在專利局工作3年後,就已經被提拔為一級專利員。如果套用現在的職稱的話,愛因斯坦這一時期已經相當於高級工程師。這算是高級職稱,也是高級知識分子了。

此外,我們不要忽略一個事實,就是愛因斯坦畢業的那個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可是一所底蘊深厚,排名穩居前十的世界名校,很早就號稱「歐洲大陸第一名校」!它可是培養出了32位諾貝爾獎得主,如果是在美國,也就耶魯大學能與之媲美。

愛因斯坦的母校,是歐洲大陸第一名校

這所「第一名校」,在全球的名譽都很高,培養出了很多行業精英,一些在全世界都很有名氣的科學家或者數學家,都在這所大學任職。

愛因斯坦能上這樣的名校,本身就是牛人。他的母校也確實牛!

愛因斯坦的眾多老師裡面,就有一些成名已久的國際學術大牛,比如大名鼎鼎的閔可夫斯基。作為愛因斯坦的老師,閔可夫斯基是享有盛譽的國際級的數學大師,他在數論、代數和數學物理方面有很多突破性成就。實係數正定二次型的約化理論就是他創建的,該理論被稱之為「閔可夫斯基約化理論」。閔可夫斯基還嘗試用非歐空間來描述時空結構,獨立提出了四維時空結構的全新概念,這一概念被稱為閔可夫斯基時空。閔可夫斯基不等式、閔可夫斯基分形也是他的創見。愛因斯坦追隨這位名師,受益頗多。閔可夫斯基也很欣賞這位喜歡獨立思考的年輕弟子,甚至把他當成朋友,他們師徒二人經常在一起不知疲倦的探討各類問題。

而我們觀察那些民科,他們從來拒絕向學術界專業人士請教、探討問題,而是直接喊出「拳D愛因斯坦,腳T牛頓霍金」的口號。就是民科與民科之間,也無法正常的交流討論,而是互相鄙視。

愛因斯坦本人在這所國際一流的研究型大學裡面,獲得了嚴格的科學訓練,而且也獲得了博士學位。僅僅是因為他的畢業分數太低,所以臨時在大學以外歇腳,愛因斯坦他自己一直在努力的尋求大學教職,並且最終獲得成功。不知道為什麼那些說愛因斯坦是「民科」的文章,為什麼從來不敢寫出愛因斯坦的教育經歷和他的博士學位。怕什麼呢?

這樣的人,真的算得上是民科嗎?把愛因斯坦說成是民科,真是對他的誤解。

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我們還要特別的注意一點,就是愛因斯坦很早就構思好了廣義相對論,但是他感覺需要更好的數學語言來表達,所以特意向他的數學家朋友學習黎曼幾何。直到學習了三年之後,愛因斯坦這才把千錘百鍊的廣義相對論拿出來發表。他的這種對自己無比嚴苛,對待知識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與那些連初高中數學都一竅不通,隨便拍一拍腦門就迫不及待把「宏大理論」拋出來的民科相比較,真的是天壤之別。

所以說,亂說愛因斯坦是「民科」的人們,你們就別逗了。

愛因斯坦有過一句名言,發人深省,他說:「成功=艱苦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而縱觀民科群體,這三條要素一條都不沾。希望他們能夠認真體會這句話,有所觸動。

作者:懷疑探索者

相關焦點

  • 民科為啥總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過不去?
    ,郭英森就反轉基因)當初該職工填寫「民科」一詞時,大約是以之為褒義詞,民間輿論對這一群體也多抱以同情。時「文革」相去不遠,國家到處百廢待興,對科技人才的需要極大,所有人都迫切的希望「迎頭趕上」,不少人都相信「走捷徑」才能儘快追上歐美,這給了民科們生存的土壤。但至如今,民科實質上已經淪落為「偏執」「妄想」「不切實際」「誇誇其談」「玄學愛好者」的等義詞,在輿論場上名聲臭不可聞。究其原因,並非是源於民科們的狂妄自大和思維的奇葩,而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待人處事之道。
  • 民科為啥總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過不去?
    於是,他靈機一動,想到自己是不亞於愛因斯坦的「科學家」,又蟄伏於民間,不就是民間科學家嗎?簡稱「民科」。想通之後,他便在履歷表上欣然寫上「民科」二字,作為「學歷」一欄的自我解釋。自此,「民科」的說法一炮而紅,流傳於大江南北。當初該職工填寫「民科」一詞時,大約是以之為褒義詞,民間輿論對這一群體也多抱以同情。
  • 我知道的「民科」
    同學同學,他一把拉住我的胳膊,另一隻手從包裡抖抖索索摸出幾張紙,這是我的研究成果,同學你看,這個方程證明了超光速完全是可能的……幾年後,在研究生課堂又見到了他。他好像憔悴了一些,頭髮也愈加稀疏了,坐在教室最後一排,桌上擺著水杯和筆記,像個來聽課的領導。課上到一半,不知是聽不懂還是聽不下去,他起身向任課老師發問:請問,您對黑洞輻射怎麼看?
  • 平行宇宙理論是科學還是民科
    愛因斯坦就是對著邁克耳孫-莫雷實驗這個結果展開的假設,而其他科學家還對著「純粹想像中的以太」展開假設。成功與不成功的理論,都是有歷史真實案例做證明,這其實是一個科研方法論的問題。如何判斷一個思想、一個假說是有意義的?如何辨識民科?判斷民科的標準是什麼?如何將民科和有意義的猜想區分開來?
  • 你誤會民科了,真正的民科是這樣的
    民科,顧名思義,就是民間科學家,和官科相比,名科的劣勢太多了,因此,民科是非常少的,每一個民科都是人類的財富。不過,現在民科在很多人的眼裡成了徹徹底底的貶義詞,這主要歸功於一類獨特的群體,這類群體抱著不明的動機,他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有自己「特殊」的邏輯,今天否定牛頓的經典力學,明天否定達爾文的進化論,後天否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大後天製造永動機,在他們的世界裡,沒有什麼他們不能推翻的。
  • 中國民科獨特的歷史根源
    至於郭英森,當然是確鑿無疑的民科。之前,他在網上發賣腎換科學資料,有人說,你要什麼文章與數據,我都可以幫你,但郭並不理睬。總之,郭要麼是騙子,要麼是精神問題。不過,說郭是民科,本質上,並不是因為他的這些行為,更不是指學歷與資歷,而是因為郭沒有按照科學共同的範式來對話。不過,很多人並不明白這一點,他們認為郭被打壓了。
  • 網紅民科「郭英森」的民科到底是什麼圈子?
    這也是民科稱其為「官科」,暗示其官方腐敗做派打壓他們的一個原因。網友們似乎就覺得不服氣了,丫咱不就是民間點嗎?為什麼官方的科學家就高高捧著,民間的就如此奚落?看不起人麼?其實不是這樣的!答案很簡單,民間科學家,從嚴格意義講,絕對不能算科學家,而應該算空想家。為什麼這麼說呢?
  • 人人都有過一個民科的夢
    [摘要]看得多了,發現「民科」喜歡挑戰的,大多是困擾人類的高精尖難題。「哥德巴赫猜想」、「永動機」什麼的,還有人直接挑戰牛頓、愛因斯坦。為什麼那一陣「民科」那麼多?因為有一篇報告文學叫《哥德巴赫猜想》,寫陳景潤的,說他證明了「1+2」,「1+1」還沒攻克。那時候興學習科學,很多人不僅學了陳景潤的精神,還要趕超他的學問。大家都在奮勇爭先地研究「1+1」,印象裡,破解世界難題之風如此洶湧,以至於陳景潤本人,都發信勸大家別再浪費時間,要先把基礎打好。那個年代,是「民科」高發期。
  • 「民科」是如何煉成的
    郭先生聲稱自己獨創的「加速系+引力波+物質波」,這幾個名詞顯然是來自他閱讀過的科普作品,比如「物質波」是物理學家德布羅意在1923年的博士論文中提出來的,是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概念,而「引力波」是一百年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預言。至於「加速系」只不過是說,這個參考系在做加速運動,比如上升的火箭或下降的飛船。
  • 民科有可能發現像相對論這樣的理論嗎,為什麼?
    而現在,物理學、生命科學等等都是一個龐大的學科體系,現在誕生一位牛頓、愛因斯坦那樣研究領域覆蓋幾乎整個物理學的科學家都是不可想像的,更何況還是一位民科呢。很多民科都覺得自己是全球頂級科學家,甚至是有史以來最頂尖的科學家。比如那位知名的初中學歷的郭英森,他號稱有幾個有實力爭奪諾貝爾獎的科學發現,還能讓人的生命無限延長。這其實是民科的職業妄想通病。
  • 如何辨識民科?判斷民科的標準是什麼?
    如何辨識民科?判斷民科的標準是什麼?如何將民科和有意義的猜想區分開來?我認為目前中國網上輿論對民科民哲的聲討肯定是過了,這並不是什麼好現象,當然也與目前我國大多數科學基本常識普遍缺失有關,即使一個大學生往往連高中物理知識也不知道,比如讓任意一個大學生解釋一下現在大夏天從冰箱拿出一瓶可樂,為什麼瓶子表面有一層水汽之類的問題,這些本來高中生都知道的,但估計至少有一半人無法回答。
  • 歷史上有民科出身的科學家嗎?
    比如愛因斯坦在早期就屬於業餘科學家,後來成名之後就進入大學或者研究院工作,這就算專職了。此外,比如大數學家費馬的主要職業就是律師,數學只是業餘愛好,但這絲毫不影響他是一名偉大的數學家這個身份。經過時間的演變,現在民科一詞已經脫離了原來的意義,由中性詞變成了貶義詞。現如今民科指一類反智反科學的人群,這一類人群憑藉著臆測整天傳播各種偽科學言論。他們不是民間科學家,也不是民間科學愛好者。
  • 愛因斯坦是超級民科;房中術自古有之——這本《科學外史》太贊了
    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正在搜羅科技史相關的著作,沒想到一部《外史》躍然眼帘,嘻嘻,外史,自然要有趣、易記些。於是乎,為了豐富我的知識,輔助我的記憶,讀之。其實也許就是為了愉悅。牛頓其實是個巫師、鍊金師,即使最後被揭露出來,依然不影響其在我們心中的偉大。畢竟先入為主的思想太多了。豐特奈爾(Fontenelle)的歌功頌德,伯奇(T.Birch)書中的「半人半神」,都曾在我們腦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 為何有些民科反對達爾文、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理論?世界沒有真理?
    民科,我理解是民族科學家。現在是還原論與整體論交替時期,而我們國家正是整體論思想的國家,出現一些思考很正常。老楊也只是階段性地,還沒有真正窮極真理。科學要有批判性,科學才能進步,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科學家,但有些科學理論運用到現在可能過時或不符合時代與時俱進變化的,我之前說過牛頓和愛因斯坦理論只適合他們當代科學理論,適不適合現代或以後未來的理論無從考證,因為牛頓和愛因斯坦理論只能適用於有引力和大氣層環境的地球,他們從未登上過太空,基本上太空無引力真空環境是他們不知道的。
  • 這種民科水準一般但套路實在太高明
    另外,像牛頓和愛因斯坦這樣的明星物理學家比其他學科的科學家更加家喻戶曉,因此有些「民科」以此為人生樂趣和名利目標,以至於走到了歧途上。另外,一些經典的物理概念比較容易用通俗的語言表達,造成了很多有意無意的誤解,因此就成了很好的「標靶」。相對而言,量子物理就比較少受到「民科」攻擊,因為他們沒法用自己的邏輯去理解,攻擊時也無處下嘴。
  • 「民科」是如何煉成的
    郭先生聲稱自己獨創的「加速系+引力波+物質波」,這幾個名詞顯然是來自他閱讀過的科普作品,比如「物質波」是物理學家德布羅意在1923年的博士論文中提出來的,是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概念,而「引力波」是一百年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預言。至於「加速系」只不過是說,這個參考系在做加速運動,比如上升的火箭或下降的飛船。
  • 如何看待試圖用初中沒畢業的知識推翻主流科學的民科?
    哥德巴赫猜想這一類數學界迄今為止還沒有答案的頂級難題,民科們大言不慚的宣稱自己花了一個晚上就推導出來了,推導過程只是一兩頁紙,步驟非常的簡單。要知道,連數學專業的博士生導師鑽研了數學幾十年,都不敢輕易觸碰哥德巴赫猜想這類難題,因為它實在是太難了,博士生導師都未必具有攻克它們的水平。陳景潤當年拿出來的論文,別說一般人根本看不懂,一些中科院數學所的專家也有很多人看不懂,因為實在是太難搞懂了。這麼難以懂的數學難題,民科們一個晚上就能解決掉?別自欺欺人了!
  • 我們和那位諾獎得主、8位物理學家聊了聊凡偉……這種水準的民科很...
    另外,像牛頓和愛因斯坦這樣的明星物理學家比其他學科的科學家更加家喻戶曉,因此有些「民科」以此為人生樂趣和名利目標,以至於走到了歧途上。另外,一些經典的物理概念比較容易用通俗的語言表達,造成了很多有意無意的誤解,因此就成了很好的「標靶」。相對而言,量子物理就比較少受到「民科」攻擊,因為他們沒法用自己的邏輯去理解,攻擊時也無處下嘴。
  • 與「民科」作戰的年輕人:一場捍衛科學的大戰
    前段時間,在「電荷不存在」事件中,他及時向諾獎得主求證,澄清「民科」鬧劇,被饒毅等科學圈大咖點讚。當時,一位謊稱自己是某知名高校科學家的人,號稱發現了「電荷不存在」理論,相關論文已經獲得諾獎得主的同行評議,將改寫教科書。這不是韓迪第一次和「民科」交手。
  • 國人為何熱衷於嘲諷民科
    其實,很多官科提出的各種理論各種模型,各種試驗數據,大部分是錯誤的漏洞百出的。例如,最近專門有人在重複過去發表在 《自然》雜誌上腫瘤領域論文裡的實驗,發現其中有90%的實驗結果無法重複出來。很多人覺得中國民科太多,已經泛濫成災,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和美帝比恐怕要差3個數量級。而象郭英森這樣極端民科,其實在網上能數得出名字的不到100個,僅僅只佔13億人的不到千萬分之一。美國民科多說明什麼?說明美國百姓對科學更著謎,民科多也是好事,表明熱愛科學的人也多。 有人說民科會升格為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