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8年,郭英森22歲,而現在的大多數民科,年紀在40-60歲,當年也處於少年與青年時期。雖然民科的年齡段與心理疾病的發病年紀關係可能更大,但很難說沒有當年鼓動群眾的輿論導向的作用。
作者:劉遠舉(騰訊·大家專欄作者,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從水變油,到發功滅掉大興安嶺的火,中國的各種偽科學、民科層出不窮,而最新的例子則是諾貝爾哥。
5年前,諾貝爾哥郭英森參加了《非你莫屬》真人秀節目,當他在節目不斷提及反物質、反重力、引力波等詞,聲稱自己有希望拿諾貝爾獎,卻遭到主持人與嘉賓的奚落嘲諷。隨著引力波被證實,這則視頻被重新翻了出了,並被標以一個聳人聽聞的引語:「五年前首提『引力波』卻遭嘉賓無情嘲諷打壓,本可能產生在中國的諾貝爾獎就此拱手相讓」。我們都欠「諾貝爾哥」一個道歉」。視頻熱傳之後,不少人批評嘉賓與節目,為郭抱屈,為他叫好。
郭英森5年前提及引力波
嘲諷郭的嘉賓缺乏禮貌,支持郭的嘉賓缺乏知識,節目格調低下,主持人風格低級,現在已無需累述。至於郭英森,當然是確鑿無疑的民科。之前,他在網上發賣腎換科學資料,有人說,你要什麼文章與數據,我都可以幫你,但郭並不理睬。總之,郭要麼是騙子,要麼是精神問題。不過,說郭是民科,本質上,並不是因為他的這些行為,更不是指學歷與資歷,而是因為郭沒有按照科學共同的範式來對話。
不過,很多人並不明白這一點,他們認為郭被打壓了。雖然不可否認科學共同體也會受到人的因素的影響,但科學就其本身的邏輯與性質而言,就是反權威的。科學是人類文明發明的諸多體系中最開放的一種。
實際上,愛因斯坦也是以外行的身份取得如此成果的。1900年大學畢業以後,愛因斯坦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只能從事一些臨時性的工作。1902年,愛因斯坦總算在瑞士專利局當上專利審查員。3年後,也就是1905年,愛因斯坦作為一個專利局的審查員,接連發表了3篇重要的論文,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後來,1905年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作為假說被接受,不是因為他的資歷,而是因為他闡述自己的理論,採用的是物理界認同的範式。
信息技術的發展,網際網路的出現,加快了科學家之間的交流。早在1991年,甚至在WWW網頁都不存在的時候,網絡上就有了預印本資料庫arXiv。這個資料庫的出現,是因為專業科學期刊發文的速度,延緩了科學家了解業內進展,而且延遲發表很可能還會把本來屬於自己的諾貝爾獎拱手讓給同行,完全不能滿足物理學家對交流速度的需求。因此,最前沿的物理學家就用arXiv來交換自己處在投稿前的科學論文。
目前,arXiv已有數學、物理學和計算機等領域的論文50多萬篇,並且以每個月5000篇的速度增長著。arXiv最重要的特點就是「開放式獲取」,每個人都可以免費地訪問全文數據。最初,arxiv沒有任何門檻,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在arxiv提交文章,需要有一個以edu為後綴的Email地址,證明自己是研究者。到了2004年,這個要求進一步嚴格,但也僅僅是要求不活躍的研究者在提交時需得到該領域活躍研究者的認可。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只要有相關領域的一個研究者背書,就可以與全世界的同行進行交流。
還有觀點為郭辯護,舉出例子,「愛因斯坦提出的引力波就是100年後才被證明的,誰知道今天的民科多年以後會不會被證實呢?」
不過,這種說法混淆了一個假說被科學共同體接受與被證實之間的差別。仍以愛因斯坦為例,狹義相對論通過洛倫茲變換推導出的時間變慢、尺縮效應等,作為一種假說,直到人類能夠進行微觀粒子高速碰撞試驗,才得以驗證,但這絕不等於沒有被接受,愛因斯坦的論文發表之後,當時就被科學界所接受。
有趣的是,舉出支持民科的例子中,全部是一個多世紀前的例子,從來沒有一個現代自然科學領域內的例子。這是因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乃至更早之前,科學還未分化,專業性也相對不那麼強,非系統學習的人士也可以取得科學成果,但在今天,即使沒有文憑,也需要系統性學習,才能掌握一個學科。正如愛迪生可以發明電燈與留聲機,但今天,光電與電聲,則完全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行業。
支持民科的人,或者民科本身,還有一個不常見,但忽悠性很強的方法,那就是專利。根據專利申請的規則,實用新型專利需要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實用性實際上包含了科學性的含義。但是,實用新型專利並不進行實質性審查,審查往往流於形式。簡單的說,只要沒有專利衝突的投訴與訴訟,對於實用新型的專利審核很鬆。從這個意義上看,專利並不具備科學論證的能力,然而,大多數人並不了解專利的操作實務,對國家專利的權威性深信不疑。民科們利用專利實用新型的漏洞,去申請專利,然後,在專利說明中,大量夾雜自己的東西,最後,利用人們對專利權威性的誤解,拿著專利文件去忽悠。搜索中國專利,不難找到各種永動機,就是最好的例子。值得一提的是,某某天才小學生獲得了很多專利,也屬此類忽悠。
某種程度上,中國出現郭英森這類民科,有著獨特的歷史根源。我們小時候都說長大了要當科學家是有淵源的。
1978年是「科學的春天」,3月18日下午,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郭沫若堅持坐著輪椅出席了大會開幕式。葉劍英為大會寫來詩句《攻關》:「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
對於科學大會,社會各界反響熱烈,各地踴躍向科技部門寫建議信,舉薦人才,僅中科院每天就收到兩三百封信。大會前後20天時間內,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和海外僑胞的賀信、賀電1.5萬餘封;接受包括成果實物、學術論文、設計圖紙、創新產品、改革建議、書畫錦旗在內的各項獻禮達4000餘件。《人民日報》還在開幕和閉幕當天分別發表了《樹雄心,立壯志,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熱烈祝賀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和《神州九億爭飛躍》的社論。據報載,當時有的科研人員馬不停蹄工作,許多人連周日也不休息,那怕陪客人「浪費」半天時間,都會心疼得流下眼淚。
在大會之前,以著名數學家陳景潤事跡為題材,由著名詩人徐遲採寫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已先期拉開了全民向科學進軍的序幕,先後在《人民文學》、《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上大篇幅發表。由此,神州大地颳起了一股強勁的「陳景潤旋風」。
大會後,科技出版與閱讀異常火爆,科技報紙及科普讀物發行量陡增。青少年群體出現了前所未聞的科學熱。當時媒體報導的完美男人不是科學家就是工程師,成為科學家成為廣大青少年的美好夢想。小時候,我們都說要做科學家,由此開始。比如搜狐創始人張朝陽,就是因為看了《哥德巴赫猜想》這篇文章,才誓言走科學道路。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後鄧小平接見會議代表,與陳景潤握手。
總之,當年科學的春天之盛況,對群眾的影響,遠勝今日中關村創業大街裡談創業的氛圍。
從歷史角度,科學大會的意義是積極的。這次科學大會,開創了一個科學的新時代,確立了「四個現代化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的觀點,出臺了一批配套的福利待遇優惠舉措,全面恢復研究生招生和職稱評聘工作,加強了國內外學術交流等。更重要的是,大會還確認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從而解放了思想、排除了幹擾、解除了顧慮,使知識分子把「臭老九」的帽子徹底丟棄,結束了過去意識形態肆意摧殘科學事業、迫害知識分子的情況。
不過,像張朝陽這樣的聰明人,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成了科學家,但大多數人註定與科學無緣,遺憾的是,他們仍舊不放棄。1978年,郭英森22歲,而現在的大多數民科,年紀在40-60歲,當年也處於少年與青年時期。雖然民科的年齡段與心理疾病的發病年紀關係可能更大,但很難說沒有當年鼓動群眾的輿論導向的作用。
中國歷來有群眾運動替代專業人員的風格,提倡「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工人打倒工程師,護士擁有處方權,小高爐大練鋼鐵,軍人、文人領導科學院,過去的這些歷史,必然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所以,從這段歷史中走出來的中國人既把科學看的很高尚,同時也把科學看得很「平易近人」。於是,在這些輿論導向之下,走群眾路線的民科,就成為中國的一個獨特現象。
反觀整個事件,郭的形象也在民間自發輿論的導向之下,經歷了幾次反轉。
最初節目格調低下,郭遭遇到諷刺與嘲諷。這樣一個格調低下的節目,導向當然是不好的。五年之後,人們批評主持人與嘉賓,這是理所當然,不過,在炒作中「郭本可能得到諾獎的暗示」,人們支持郭,讚揚郭,說要尊重他的夢想,說他了不起,甚至郭本人的形象也反轉成為一個悲情的被打壓的科學家,卻也過頭了。這個時候,整個輿論態度偏向民粹、反智的一端,導向也不好。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更理性更科學的聲音馬上就出現了。先是著名的科普網站果殼發表文章,揭露郭的問題,接著,知乎上面關於郭的討論在朋友圈中熱傳,接下來就是各媒體跟進。最終輿論場中呈現出公正、理性的局面,既批評嘉賓與節目,同時,也揭露郭的民科、偽科學。
由此可見,只要人人都能說話,壞的、假的、不好的東西總是不能長久的,總有人會站出來說話。自由的思想市場,總能去偽存真,自己尋找到最正確的輿論導向。
原標題:民科與導向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