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科」40年之百態

2020-11-22 騰訊網

  引言

  「民科」:民間科學愛好者的一類群體的簡稱,後延伸為泛指所研究課題不屬於自己所學專業領域或在所研究領域沒有取得博士學位的科學家。自八十年代以來,「民科」逐漸成為了一個貶義詞,泛指「夢想著不需要學習,只憑藉胡思亂想就推翻科學大廈的「妄人科學家」。在網際網路媒體日益豐富,個人發聲逐漸變得容易的今天,「民科」已越來越多,越來越容易的走進民眾的視線。本文就以近40年以來幾位著名的「民科」的事跡,以及其獲得的成就與社會影響。向讀者展現這一人群的百態。

  「民科」的精神偶像——陳景潤

  陳景潤於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省福州市。他的父親陳元俊是一個郵政局職員,母親於1947年即過世。由於父親收入低微及家庭人口較多,所以家境相當貧寒。

  陳景潤在福州讀完小學與中學。1949年至1953年,他就讀於廈門大學數學系。大學畢業後,由政府分配至北京市第四中學任教。因他嚴重口齒不清,被認為對教師這一工作很不適宜,旋即被辭退。廈門大學校長王亞南了解他的處境之後,於1955年2月將陳景潤調回廈門大學任資料員。

  那時,陳景潤對數論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廈門地處海防前線,時常有空襲警報,需到防空洞躲避。陳景潤就把華羅庚的專著「堆壘素數論」撕開,放幾頁在身上,走到哪裡,學到哪裡。

  通過潛心研習,陳景潤發現用「堆壘素數論」第五章的方法可以改進第四章的某些結果。他寫了一篇論文「關於塔內(G.aTrry)問題」寄給了華羅庚。華羅庚將陳景潤的論文交給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一些研究人員審查。陳景潤的結果被確認是對的。華羅庚認為陳景潤是一個很有才能的年青人。

  走過人生的低谷,華羅庚對陳景潤的幫助,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之後陳景潤的簡歷如下:

  1957年9月,由於華羅庚教授的重視,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

  1960-1962年,轉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工作。

  1962年任助理研究員。

  1965年稱自己已經證明(1+2),由師兄王元審查後於1966年6月在科學通報上發表。

  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裡程碑。

  1973年他在《中國科學》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並改進了1966年宣布的數值結果,立即在國際數學界引起了轟動,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是篩法理論的光輝頂點。他的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寫進美、英、法、蘇、日等六國的許多數論書中。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陳景潤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大大推動,當時在國內的轟動更為巨大。以一個「失業中學老師」的身份逐漸走上國際科學前沿的經歷,並在眾所周知的那一段歷史中被排擠、打壓、批鬥,在飽受質疑與嘲笑中堅持獨立研究的精神,大大刺激並鼓勵了一大批有志青年,使人民對科學的關注度空前提高。也直接滋生了「民科」這一特殊人群,並在80年代開啟了「民科大潮」。

  「中國第五大發明」傳奇——王洪成

  王洪成,男,1954年出生,哈爾濱市人,他的父親是糧庫退休工人,,母親是家庭婦女,祖孫三代沒出過文化人,王洪成斷斷續續上了四年小學,因淘氣和不及格,中途被兩次開除,唯一一張初中畢業證書是他輟學養豬期間用豬肉從老師那裡換來的。他在養豬時,萌生了對大街上來來往往的汽車濃厚的興趣。

  1972年開始,他由對汽車外形的「研究」逐漸轉向內部,最後轉向燃料問題,萌生了「水變油」的奇思妙想。之前,他任哈爾濱公共汽車公司司機。他的事跡,當時的《經濟日報》是這樣寫的:

  「由於『淘氣』,它避免了在毫無分辨能力的情況下接受過多填鴨式的灌輸;由於『無知』,他的思維沒有不能跨越的『雷池』,因而保留了『異想天開』的自由。比如,他認為石油不是有機物長年累月堆積而成,而是地下水與某種物質在特定情況下發聲反應而形成的;他認為『永動機』的奧秘最終也是會解開的,因為人類就生活在一個巨大的『永動機』上——地球雖無外力推動,仍在用不停歇的運轉,直到它毀滅的那一天。」……他「從垃圾堆裡撿回一堆廢舊電池,剝下心鋅泡在鹽水裡,化學反應產生的氣泡一點就炸,這一炸,就炸除了他更大的好奇和自信。」……「他從書本上得知,構成水的氫是可以燃燒的,而氧又可助燃,那麼,為什麼不能讓二者再不可分解的情況下直接燃燒呢?」

  1981年11月7日,他「偶然犯下了一個錯誤」,他收車到家已是晚上10點多鐘,仍堅持做實驗,由於過度疲乏在實驗臺上睡著了。結果,驚醒時「一不小心將試驗臺撞得一陣陣晃動,電解液灑在實驗臺上,1976年『碩果僅存』的4瓶藥中的2瓶同時也掉在試驗臺上的玻璃板上並灑了出來,藥品同電解液瞬間融化為乳白色的液體,碰上電火花,『忽』地燃燒起來。」……「這之後,他又開始一步一步地把實驗最核心部分完完全全的摹仿、完善,他配的燃料也從能點燃一兩盆到100公斤、300公斤、1噸、10噸。這種燃料的熱值可達16700大卡/公斤……能最恰當的概括他所有試驗的,只有一個詞『成功』!」

  這些就是當時被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的「中國第五大發明」的誕生過程,經過他本人的「公開」,媒體的渲染,一個執著的「發明家」就這樣被塑造出來了。但對於真正了解其人的記者與尋求合作人的人,都表示「很難恭維他」,他們都對王的品行「顯露出極度的厭惡」。他們說「王洪成口口聲聲就是要官、要名、要錢,一旦得逞,毫無信用可言,出爾反爾是其慣用計倆;同時,王的生活也是極度奢侈腐化,玩過的女人不計其數……」

  王洪成對自己的「成果」,在1984年3月開始「推廣」宣傳,在ZF機關、投資企業、學術部門面前數次表演一瓶水滴進一滴自己的「產品」,然後點火變成燃料的江湖把戲。時隔兩個月即被戳穿液體掉包騙局並投進秦城監獄。1985年1月王洪成被哈爾濱市公安局領回,並當場對市公安局的領導們又表演了一番,諸多領導「眼見為實」,認定其是「天才」,又給他配專車,撥專款研究,甚至推到省裡表演,當時黑龍江省的一位主要領導看過表演之後,當即拍板要籤協議與其合作。但待要籤協議的時候,王又變卦,稱怕被人奪走配方,合作遂不成。

  之後,王又到大慶、北京到處表演,重複「著表演,要錢要名,逃跑」的路數,於1987年10月再次被捉到造假,投入秦城監獄。並神奇的在獄中爭取到了國家投入的幾萬元,在獄中建立實驗室。

  1992年到1993年初,隨著王的陸續行騙,「水變油」的神話加速發酵,竟建立了「中國洪成新能源北方總公司」,並在七個省市掛牌成立分公司,與國防科工委籤訂了「水變油」共同開發的技術協議。期間,全國把十多家新聞單位,其中包括CCTV與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以各種筆者都不願轉述的鼓吹,把他抬上神位。

  1993年1月19日,經國務院同意,公安部、物資部聯合發出《關於立即停止對王洪成「水基燃料」的宣傳等事項的通知》。王不服,向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起訴,承該通知侵犯了其名譽權,要求撤銷該通知,賠償對其公司造成的「損失」,北京中院不予受理。後又向北京西城區人民法院起訴,因其技術未經過科學鑑定,被駁回。又上訴至北京中院,於1994年4月再次被駁回。

  1995年全國政協八屆會議上,何祚庥、郭正誼等4位科技界政協委員聯名提交提案,呼籲調查「水變油」的投資及對經濟建設的破壞後果。1996年1月1日,王洪成被收容審查;1997年11月14日,被哈爾濱中級法院判處10年徒刑。而這幕鬧劇此時已給人民群眾造成了數以億計錢財損失。

  推翻「始祖鳥是鳥類祖先」的鍋爐工——鄭曉廷

  鄭曉廷,初中肄業,山東乳山人,1954年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1955年,全家人跟隨父親來到位於沂蒙革命老區的平邑縣。1970年,平邑縣針織廠招工,剛剛16歲的鄭曉廷進了針織廠,成了一名鍋爐工。

  鄭曉廷是一個愛鑽研的人,做鍋爐工期間,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開始自學數學、物理、機械設計製圖等課程。3年後,鄭曉廷成功地把原來完全手工加煤的鍋爐,改成了機械加煤的半自動化鍋爐,並且使鍋爐從每小時產蒸汽2噸變成了3噸。隨後,他又把人工上水的水塔改成了自動上水,還為棉毛機增設了斷線自停裝置,並製造了機械化翻布機等設備。因為他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和創新能力,很多大學生都趕不上,周圍的人很快對這個初中肄業的小夥子刮目相看。1975年,年僅21歲的鄭曉廷成了針織廠團總支書記,1979年,鄭曉廷榮獲全國第一批「新長徵突擊手」稱號,1980年,他被任命為廠長,1981年開始兼任書記。從此之後,鄭曉廷的仕途一路順利,1984年調任縣經委副主任,1988又調任仲村鎮鎮長,兩年後接任鎮黨委書記。此時的鄭曉廷,年僅36歲。

  1991年4月,歸來莊發現金礦。平邑縣決定自主開發。然而,技術、人才、資金都成了難題。縣裡也組織邀請了不少專家人員,來考察後都搖頭擺手,「幹不了這活」。最後,縣領導決定把這一重任交給鄭曉廷,他成了金礦的礦長、書記。他白天實地考察,晚上苦心研讀相關知識。針對當時歸來莊金礦所面臨的難題,主持完成了三項重大科技成果:一是獨創了全泥氰化尾礦處理工藝。該工藝解決了國內氰化工藝的環境汙染問題,使金的回收率提高了8.59%。二是主持完成了低品位黃金資源開發利用研究,使邊界品位由1.5克/噸降至0.6克/噸,三是開發了全泥氰化提金新工藝,使傳統的鋅粉置換法同碳漿吸附法有機結合,使金的回收率大幅度提高。2006年,鄭曉廷又開始致力於恢復礦山生態環境,在採礦場周圍和廢石山上覆土種樹,並建成了黃金地質公園,使歸來莊金礦成為全國黃金礦山中第一批國家級「工業旅遊示範點」之一,也成為全國第一批綠色礦山。

  因在礦上工作,鄭曉廷平時也喜歡研究收集各種礦物巖石,也接觸到不少古生物化石。他覺得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業發展潛力巨大。經過多方努力,2004年,大型科普類自然博物館——山東省天宇自然博物館在平邑建成開放。

  這座凝結著鄭曉廷無數心血的博物館總投資4億多元,收藏1200多件恐龍化石及2200多件鳥類化石,金氏世界紀錄總部認定其為「世界上最大的收藏恐龍和其他史前動物化石的博物館」。除了大量的恐龍和鳥類化石,天宇自然博物館還收藏有四百餘種、數萬件罕見的原生態礦物寶石標本。

  2006年,鄭曉廷的第一本科普性質的專著《地球生物起源》正式出版。雖然搞科研完全出於興趣愛好,沒有任何壓力,但鄭曉廷也深知,搞科研僅靠個人單打獨鬥不行。他南下北上,請來中科院的科研專家,並在博物館設立科研工作站。他向國內頂級的專家學者周忠和、徐星等人學習和請教,與這些精英的合作讓他進一步深入到專業的古生物學研究領域。2007年,鄭曉廷的第一篇學術論文《中國河北北部早白堊世發現一具四枚長尾羽的新反鳥》發表在《中國地質學報》(英文版)上,並將新鳥命名為秀麗似原羽鳥。自此之後,以鄭曉廷為第一作者的學術論文,屢屢見諸國內外頂尖學術期刊。

  2008年國慶節期間,鄭曉廷發現一塊小化石非常獨特。他請來中國地質科學院的尤海魯研究員,最終確認這是第一隻在中國發現的異齒龍,而且是一個有「毛髮」的異齒龍。他們的研究成果打開了羽毛起源的神秘之門——或許最早的恐龍和它們相當一部分後裔都是帶「毛」的。2009年的《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引起學界轟動。為了向孔子致敬,鄭曉廷等人將這一異齒龍類的新屬種,命名為「孔子天宇龍」。

  2010年,鄭曉廷受聘為臨沂大學特聘教授,與臨沂大學合作建立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組建團隊開展聯合科研攻關。同年10月15日,鄭曉廷等人又在《科學》上發表了《有關「細弱飛羽羽軸體現始祖鳥和孔子鳥有限飛翔能力」的評論》文章,基於他們對孔子鳥的標本測量結果,說明了「有限飛翔能力」這一結論有待進一步的評估和證實。始祖鳥被廣泛認可為世界上最原始的鳥類。然而,2011年徐星等人基於對天宇博物館館藏標本的研究,得出了「始祖鳥並非鳥類,而是原始恐爪龍類」的結論,使鳥類演化過程中始祖鳥的中心地位受到了挑戰,並將他們發現的一種新的類似始祖鳥的獸腳類恐龍命名為「鄭氏曉廷龍」。相關論文發表在2011年7月的《自然》雜誌上。

  這無異於向古生物學界投擲了一枚「重磅炸彈」,一時間,「始祖鳥是龍不是鳥」的話題引起學界甚至普通百姓的熱議。2013年3月,在短短3天之內,《科學》與《自然》雜誌先後刊登了以鄭曉廷為第一作者的論文。3月15日,《科學》首先刊登了鄭曉廷等人的科研成果「基於鳥類的後肢羽翼與鳥類腿羽的演化」,證實了早期鳥類在演化過程中曾經擁有大型的腿羽,並且用過四個翅膀飛翔。3月17日,《自然》雜誌又刊發了鄭曉廷等人題為《早期鳥類卵泡揭示鳥類生殖演化》的論文,該研究基於其館藏的一件長尾的熱河鳥化石和兩件反鳥類化石,首次揭示了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中一個前所未知的階段——生殖階段的演化信息。對於這一「奇蹟」,鄭曉廷笑稱為「巧合」。但這一時期,確實是鄭曉廷的高產時期。2013年8月8日,《自然》又發表了其題為《一種新的樹棲賊獸類揭示了侏羅紀時期有冠類哺乳動物的多元分化》的研究成果。

  數年間,鄭曉廷及其團隊、合作者在《自然》《科學》《美國科學院院刊》《古脊椎動物學報》等國內外頂尖學術刊物上發表科研成果30餘項。

  「比美國提前五年發現引力波」——郭英森

  關於郭英森的事跡,我很想引用文獻,可惜郭先生的生平甚至姓名不見於任何正規科學類雜誌。於是筆者只能可恥的引用了一下百度到的內容。順便告知各位,知識這種東西,百度正確率有限,慎用!

  郭英森今年50歲,初中文化,曾在撫順市煤氣公司做管道工。「我的這套理論是用了10年時間研究出來的,完全可以證明飛碟製作及飛行原理。」雖然備受挫折,但郭英森仍有自信。

  郭英森稱,他在1994年8月夜間在渾河岸邊看到天空中有飛碟出現。「從那時起,我就迷上了飛碟,並且開始研究物理,一幹就是10年。」

  2005年,郭英森宣稱自己可以通過理論證明UFO的存在,在北京大學叫陣,要挑戰北大的物理系老師,最終北大方面並無教師搭理他,因為其理論根本不值一辯。其中一位搭理了他的北大經濟系的學生則表示,郭大叔一上來先咬定外星飛船存在,然後再倒推論據,這是典型的邏輯性錯誤。

  郭英森在2011年2月參加天津衛視真人秀電視節目《非你莫屬》時提到「引力波」概念,稱可以利用其技術實現無輪漂浮汽車、研製出長命百歲藥等。被當時主持人張紹剛、方舟子等數次打斷。

  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學合作組織和Virgo合作團隊宣布他們已經利用高級LIGO探測器,已經首次探測到了來自於雙黑洞合併的引力波信號。

  2016年,在社交網絡新浪微博上,郭英森2011年曾提及引力波」三字的視頻被人翻出,迅速走紅。微博炒熱了話題,部分自媒體和興趣類閱讀app率先跟進,該事件的傳播擴大開來。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轉發了視頻,並打上了「尊重夢想」的標籤來引導話題(該微博已刪除)。

  不多久,就有網友截圖《藍貓淘氣三千問》中提及「引力波」比郭尚早。「引力波」概念早在1916年被愛因斯坦提出,2016年LIGO科學合作組織只是探測到並證實了愛因斯坦的理論,且郭的所謂「引力波」概念與愛因斯坦提出的引力波完全風馬牛不相及。而郭稱其理論與愛因斯坦相吻合,並付諸應用,比愛因斯坦先進得多。

  除此之外,郭英森還自稱發現了太極八卦圖可以解釋UFO飛行的原理,宣稱「數學無用論」,「真正的科學不需要數學」等言論。痛批過NASA剽竊他的「科研成果」。有媒體和醫學專家曾發文認定其為精神障礙中的「誇大型妄想障礙」。因其並無書面診斷報告,筆者就不引用了。

  形形色色的民科

  有網友列出了近年網絡世界活躍著的「民科」們,其經歷不再冗述,僅引用其姓名與研究「成果」。其研究內容均不被科學界所認可,但在民間都有其擁躉。

  陳 誠(相對論錯誤,光速不變錯誤)

  丁明山(鏈條排壓式永磁動力機,永動機,浮力永動機)

  方徽寧(動力車,永動機)

  蔣春暄(費馬大定律證明,ISO數論, 哥德巴赫猜想,黎曼假設證明)

  雒茂泉(第十定律,相對論錯誤)

  何 旭(經絡生物場理論)

  黃小寧(證明實數軸有最大、最小點)

  黃新衛(槓桿問題,相對論錯誤)

  黃伯成(空中索道,永動機)

  賈 洞(電磁力除以地球周長平方等於萬有引力)

  季 灝(上海東方電磁波研究所創始人,狹義相對論錯誤,季灝實驗)

  劉 坤(昆明市富民縣永定鎮,費馬大定律證明)

  劉武青(磁差電池,運動使質量減小,場電源)

  黎 鳴(以哲學證明四色定理,創立「人學」)

  雷紹武 (宇宙的起源及地球自轉的原因)

  李秉泉(為牛頓理學翻案,相對論錯誤)

  李三清(相對論錯誤,洛侖茲變換錯誤,絕對時空觀點)

  李勇森(物稀空密自然觀,相對論錯誤)

  李陸四(地震由地幔中的熱核聚變引起,熱核說,氫前時代/氫後時代,相對論錯誤)

  李雲峰(相對論錯誤,光速不變原理錯誤)

  李子豐(相對論錯誤,洛侖茲變換無價值,回到牛頓時空觀)

  李雨融(能量守恆定律錯誤)

  李穗和(科學大一統理論,和氏預測地震方法)

  樓泳民(中國南方紅土沙丘是遠古殘留沙漠)

  劉功勤(重力推進自行車,重力能,永動機)

  孟慶勇(相對論錯誤,質疑尺縮鍾慢效應)

  駱建祖(光速並非極限)

  彭大澤(萬有斥力理論)

  彭健桉(負離子艙和負離子電吹風,長生不老)

  吳水清(相對論錯誤)

  王存臻(全息書畫,震驚宇宙的大統一理論)

  王紅旗(宇宙心臟磁力線模型,宇宙起源,智因設計進化論)

  王 衡(靜態坐標系,場作用線位移理論)

  王傑民(人類進化的方向──正在走向毀滅)

  夏曰鼎(萬有斥力理論,辯證理學三定律,馬克思主義斥力觀)

  徐寶軍(《極子論》,萬有壓力)

  徐金明(冰變昆蟲,氣體製造生命)

  徐永卓(推翻進化論,著有《世界的歷程》)

  閆赤元(相對論錯誤,牛頓三定律錯誤)

  嚴新華(反重力機,反重力飛行器)

  楊光京(相對論錯誤)

  張祥前(統一場論)

  張利目(陰物質和陽物質,銀河系星座全圖,佛道線)

  張鳳年(《廣義進化論》作者,「宇宙非對稱統一的負熵本性」)

  趙興龍(推翻熱力學第二定律)

  趙阿勃(證明黎曼假設)

  周東輝(能量守恆定律錯誤,低落差水輪永動機)

  討論

  自徐遲先生於1978年1月的《人民文學》第1期發表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以來。掀起的一股「民科」熱潮已整整刮過40年。筆者舉例了其中的成功逆襲者,也舉例了無數不被認可卻無一不在繼續奮鬥者,不被認可的「民科」們的歷程大同小異,未再舉例冗述,所以雖詳細舉例中有兩位成功的民間科學家,但實際堅持「民科」又取得成功者百中無一。

  「民科」們的歷程,有以下幾個共同點:

  研究項目均非官方科研機構發起,系自發發起。

  學歷;工作;背景;學識一項或多項與研究領域不相匹配或不足以匹配。

  多為50-60年代生人,青少年時期經歷「民科」大爆發。

  這符合對於「民科」的定義。但對比成功者與不被認可者,又有以下明顯不同:

  成功者研究領域由淺入深,隨著學習的深入,在學習或應用中發現問題,所以才研究問題。隨著學識的進一步提高,逐漸可以解決尖端科學課題。而不被認可者一開始就以駁倒相對論、進化論、發明永動機、超光速、創建新學科、新理論、證明「1+1」、費馬大定理等尖端而又具有煽動性的題目做文章,從自己認定的「結論」反向推論據,違背科學原則,以搏眼球。

  成功者在其學識提高的每一步都在與其研究領域的專家請教、求證、交流,承認個人能力有限,關心學科的發展,積極學習前人的經驗與理論。不被認可者則採取自創理論、新名詞的方式,以不被認可、未經證明的所謂「定律」、「理論」來證明其結論。拒絕與科學家、科學界交流,反而與民間的盲目崇拜者打成一片,自成小團體。有一些要與科學界「辯論」的「民科」,均要專家無條件認可其未被證明的「理論」、「定律」為前提才與交流,否則便是「你不懂科學」。

  成功者謙虛慎言,對自己已被認可的的研究成果從不誇大其詞,不盲目自大,不炒作,對科學始終存有敬畏之心。而不被認可者更加著力於自我的民間宣傳炒作,對自己所創「理論」和「發明」常冠以「重大發現」、「重大突破」、「顛覆前人」、「重啟人類歷史」等「字眼。對諾貝爾獎、研究經費、冠名權有著強烈執著。

  據網友「饅頭老妖」(有機化學博士、法學學士)統計:「我國教育部給本科專業劃分的目錄中,有多達八百餘個二級學科,但令人驚訝的是,民科們的研究卻僅僅局限於兩三個一級學科上,勉強可以算是四五個二級學科。因此,可以推斷,我國的科學研究中還存留這大量的空白領域,等待民科們去探索、發掘。」文中不乏對「民科」過度集中於「時尚話題」的現象的濃濃諷刺之意。目前在網絡社交越來越發達的形勢下,貼吧、天涯、博客等平臺均成為了某些「民科」的欺世盜名之地。

  「科學是要踏在前人的腳步上去探索的」。此話一出,必會受到某些「民科」及其擁躉的反駁「萬一前人的理論是錯的呢」,甚至還會舉出鄭曉廷推翻始祖鳥是鳥類祖先的例子。殊不知,鄭曉廷推翻「始祖鳥是鳥類祖先」的結論,也是靠著基礎古生物學及被認可科學理論和邏輯來推導的,在證明過程中,「手刃」了上百隻家禽來做解剖研究,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鄭曉廷新的結論的建立,不知用了多少前人的智慧。而「民科」們輕鬆的建立一個所謂「定律」,直接就省過了複雜的推理過程,結論有能有多靠譜呢?

  就哥德巴赫猜想來說,從哥德巴赫1742年提出猜想,近二百年無人能證明分毫,直到1920年,挪威的數學家布朗證明了「9+9」,才開始了一步步向猜想靠近。到1966年陳景潤證明「1+2」為止,至今無人再往前一步。而陳景潤的結論,也是參考了巨多國內外前人的證明方式,算法相結合才產生的結論。而哥德巴赫猜想的終極問題「1+1」,將來也必是在前人無數努力的基礎上產生。

  筆者曾通過友人認識了一個「民間隱士」,據說其經過精確計算,證明了神的存在,而在前一天晚上又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上有了「重大突破」。筆者驚而請教,其小聲而又神秘的告訴筆者:「詳細論證過程還未發表,不便相告,但在昨晚我已證明1+1真的不等於2……」一席話讓筆者啼笑皆非(哥德巴赫猜想中「1+1」的意思是:任何一個≥6之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奇質數之和)。

  目前大部分「民科」們的知識匱乏與不知學習似乎已成了他們的共同特點。美國普渡大學物理和天文系、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統藏先生,13年前就「民科」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質結構與相對論的現狀,在兩個領域各出了三道題:

  有關物質結構的三道題:第一,把10克氫氣和10克氧氣混合後充分燃燒,請問得到多少克水?很多中學生知道如何做實驗驗證這道題。第二,氧-15是一種半衰期為2分鐘的放射線同位素,請問需要多少時間使99.9%的氧-15原子核發生衰變?這是高中物理的內容。第三,一個電子處在方向向上、強度為1特斯拉的勻強磁場中,請問電子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兩種狀態的能量差值是多少?這是現代物理學的基本概念。

  有關相對論的三道題:第一,根據相對論的質能關係式,請問如果核反應中質量虧損1千克,則釋放出多少能量?第二,一顆繞地球以3千米/秒速度在圓軌道上運行的衛星,從正上方往地面接收站發射一個頻率為5×1014Hz的雷射信號,請問由於相對論效應,地面接收站收到的信號頻率和衛星發射的頻率5×1014Hz相差多少?這對宇航技術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第三,如果一個電子以0.99c(c為真空中光速)的速度作半徑為20米的圓周運動,請問電子的輻射功率是多少?這個問題的結果對電子加速器有重要意義。

  13年過去了,收到很多「民科」來信,但無一會做這六道題(筆者試了試,也只能做出兩套題中的第一道,高中物理課全忘乾淨了,各位讀者有興趣可以試一下)。這幾道題皆是兩個領域中的基礎,不會做就說明根本不懂物質結構和相對論,然而竟然還有這麼多的「民科」自稱已經駁倒了自己根本不懂的理論。

  現在自稱其「科研成果」非常重大的「民科」們,其邏輯大抵是這樣的:一盤已經被無數次證明紅方不能勝的象棋殘局。「民科」們首先認定其是能勝的,而且是用馬將死對方的(筆者也不知道為什麼,大概馬順眼吧)。可是對棋譜棋局的研習不夠精深,用正常方式「臥槽馬」、「掛角馬」也將不死。怎麼辦呢?我要用新的概念,新的棋路,如果馬能走「目」就可以將死對方了,於是「千裡馬」的創新理論就出來了!然後某篇《象棋界重大突破!XXX殘局證明可以紅勝》就被發在各大網絡平臺!隨後,要認可,要進國家隊,要研究經費。在民間也有了一些根本不會下象棋的擁躉,心態大抵是「民間出高手!國家隊都是靠關係進去的!國家隊已腐敗透頂,肆意打壓真正的高手!我們要為老百姓發聲,支持「千裡馬」理論!這樣我也有機會成為跳棋、圍棋、五子棋、飛行棋的專家了!」於是在無數「支持」下,「民科」們信心倍增,在國家象棋隊門口靜坐、砸國家隊的牌子、懸賞十萬求人告訴他他是錯的,還不惜剁自己手指明志(這倒不是憑空想像的,有個叫李三清的「民科」就做到這麼血腥了)。當真的有國家隊的棋手無奈要與之交流的時候,他卻要求棋手必須承認馬能走「目」,因為「千裡馬」是破解一切的前提,也是一切交流的前提,如不承認,拒絕交流,當然也拒絕給那十萬塊。搞得棋手進退兩難。民間的擁躉們也持續發聲:「馬憑什麼不能走『目』?你怎麼知道規定馬必須走『日』的那個人是對的呢?萬一錯了呢?」於是乎,「民科」又在「馬能走『目』」的理論基礎上,重新界定了象棋的規則,並命名為「揭示博弈最根本奧秘大一統宇宙大象棋」。

  綜上所述,40年來出名「民科」雖呈兩個極端,但不排除在民間還有大量默默無聞,做一些與之學識相匹配的研究創造,或正在努力學習的正向的「民科」們。只要輿論有正確的引導,科普工作者的科普工作到位,正向的「民科」會在社會中做出相當的貢獻,在考古、生物等探索性自然學科上,「民科」也會成為一支重要的補充力量。相對的,作為「民科」,要對自己的學識範圍有一個正確的自我評價,多學習,多與學術共同體交流與聆聽。切勿急功近利,一上來就要搞個大發現,弄個大發明,基礎知識薄弱只會重複在沙灘上蓋大樓的荒唐,重演李三清的悲劇。對科學要抱著實事求是的態度,遵循可證偽原則與奧卡姆剃刀原則,莫把臆想當「定律」。筆者願祝民間科學愛好者學以有成,研之有道。願祖國科學繁榮昌盛。

  參考資料:

  【1】郭英森預言了引力波?「民科」是 如何煉成的 搜狐網

  【2】王元; 潘承洞 陳景潤——生平與工作簡介 《數字學報》1996-07-15

  【3】【4】吳紅博;劉東華 水真能變成油嗎?——記民營企業家王洪成與他的發明》《經濟日報》 1993年1月28日。

  【5】【6】【7】尹生 王洪成及其「中國第五大發明」破產實錄 《科技潮》1998-07-05 A版

  【8】 魏海政   鄭曉廷:從鍋爐工到古生物學家 《中國教育報》

  【9】 錢文勝 《北大擺擂挑戰教授 撫順男子想為UFO正名遭冷遇》 東北新聞網 2005年10月19日

  【10】百度百科 「郭英森」項

  【11】B.?P. Abbott et al. (LIGO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and Virgo Collaboration) (2016). "Observation of Gravitational Waves from a Binary Black Hole Merger".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16 (6).

  【12】【13】饅頭老妖 《 度娘度娘告訴我,民科都在忙什麼》 果殼網

  【14】 李統藏《12 年前給出的 6 道題,至今還沒答上來——「民科」有所不知,科學探索無「捷徑」》 《科技日報》2017 年/5 月/12 日/第 001 版

相關焦點

  • 中國民科獨特的歷史根源
    [摘要]1978年,郭英森22歲,而現在的大多數民科,年紀在40-60歲,當年也處於少年與青年時期。雖然民科的年齡段與心理疾病的發病年紀關係可能更大,但很難說沒有當年鼓動群眾的輿論導向的作用。民科們利用專利實用新型的漏洞,去申請專利,然後,在專利說明中,大量夾雜自己的東西,最後,利用人們對專利權威性的誤解,拿著專利文件去忽悠。搜索中國專利,不難找到各種永動機,就是最好的例子。值得一提的是,某某天才小學生獲得了很多專利,也屬此類忽悠。某種程度上,中國出現郭英森這類民科,有著獨特的歷史根源。我們小時候都說長大了要當科學家是有淵源的。
  • 荒唐透頂的中國「民科」往事
    (圖片來源:廖凱原論文截圖)廖凱原的這種「研究」,其實是八十年代中國「民科大潮」的餘波廖的「軒轅反熵運行體系2.0」,其實不過是中國「民科」的又一荒誕「高峰」罷了。其中,「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礎範式,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是「民科」與另一個群體「業餘科學愛好者」之間的根本區別。①中國「民科」起於「大躍進」,在80年代發展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現象。雖然由於「民科」是一種無組織的邊緣化行為,難以確切統計具體人數,不過,僅以「哥德巴赫猜想」為例,也不難管窺其數量之眾。
  • 那些荒唐透頂的中國「民科」
    (圖片來源:廖凱原論文截圖)廖凱原的這種「研究」,其實是八十年代中國「民科大潮」的餘波廖的「軒轅反熵運行體系2.0」,其實不過是中國「民科」的又一荒誕「高峰」罷了。其中,「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礎範式,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是「民科」與另一個群體「業餘科學愛好者」之間的根本區別。①中國「民科」起於「大躍進」,在80年代發展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現象。雖然由於「民科」是一種無組織的邊緣化行為,難以確切統計具體人數,不過,僅以「哥德巴赫猜想」為例,也不難管窺其數量之眾。
  • 中國民科,重新定義想像力
    看到這張名片,我第一反應是敢自稱「二老子」,那年紀怎麼也得是花甲之年了吧,可當我循著名片上的網址打開了「二老子」的網站之後,卻發現他最多也就二十出頭。簡單概括一下就是,如果在真正的科學家眼裡「所見即是科學」的話,那在民科眼裡就是「我就是科學」。在這篇文章裡,田松還指出了民科在中國出現的原因。
  • 世界欠中國民科一個諾貝爾數學獎
    2012年8月6日,浙江義烏商人楊宗福從他自製的「對抗世界末日」的「諾亞方舟」中出艙 / 視覺中國到底什麼樣的人才是民科?是什麼給了他們挑戰科學界的勇氣?主流科學界被批倒批臭,民科成為正統,真正的科學家也不得不變身為民科,以求保命。今天的中國民科有多荒誕,曾經的科學家們就有多不經。
  • 霍金也有敵人,他們叫中國民科
    近日,物理學家霍金來到中國開設微博,賺足了人們眼球。霍金對中國表達了喜愛之情,但他也許不知道,在中國有一批把他捧為上帝,卻時不時想要推翻他的人,這群中國人叫做「民間科學家」。而這群中國民科的由來,可能更會讓霍金大跌眼鏡。
  • 網紅民科「郭英森」的民科到底是什麼圈子?
    事實上,筆者早期,作為科學愛好者,也參與過郭英森所處在的民科圈子當中辯論過,甚至接觸過郭英森(依稀記得當時好像討論什麼奇點大學的事),不過13年的時候覺得貴圈真亂便退出了。筆者今天就來講講,這個郭英森所處的民科,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爭議那麼大?民科究竟是什麼?民科,即民間科學家的簡稱,是國內一個十分奇特的群體。
  • 科學與偽科學、民科之爭:中國不缺言論自由,缺的是新的科學啟蒙
    中國在自進入近代的一百年裡,無數仁人志士意識到,中國要想國強民富、要想再次崛起,一定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為了讓國人擺脫愚昧與無知,中國的科學先賢們一代一代傳承,艱苦卓絕的奮鬥,不遺餘力地為中國的進步獻身於中國的科學啟蒙運動,以圖早日實現中國人的強國之夢,在世界上不再受人欺凌。
  • 黃友直:關於「民科」的由來與界定
    我國之所以有「國科」「民科」之分,是因為我國的社會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制度。「國科」和「民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產物。正如有「國教」和「民教」、「國企」和「民企」、「國衛」和「民衛」一樣,科技也就有「國科」「民科」之分。「民科」是民間科技的簡稱。
  • 為什麼中國特別多「民科」?丨壹讀百科
    在我國,一直有一群兢兢業業而默默無聞的人物,他們幾十年如一日,不被普通人理解,卻肩負著「推翻舊世界、打開新紀元」和給中科院寫信的兩大使命。比如前兩天在網上沸沸揚揚,據說「五年前首提引力波」「欠他一個道歉」的民間科學家老郭同志。為什麼中國特別多這種神奇的民科?
  • 閒話」民科」
    據王元院士介紹,自從1966年陳景潤院士證明「1+2」以來,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沒有突破性進展。其才華被清華大學熊慶來、楊武之教授發現,使他獲得由一介民科轉型為職業科學家的寶貴機會。在組合論領域做出世界水平的工作的陸家羲,生前是包頭九中的物理教師。他因對不相交三元系大集的研究,解決了國際上組合設計理論中多年懸而未決的難題,因此獲得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民科發明的各種永動機 為什麼民科喜歡發明永動機?
    這和民科的堅定意志有關,他們相信人定勝天的傳說。——因為有民科意識到,宇宙中旋轉的星體,包括地球,就是永動機(容小編笑會)!其實在1775年法國科學院就決議,宣布永遠拒絕永動機的申請,美國的專利和商標局禁止將專利證書給予永動機。同樣,相信中國的專利局也快了。可見永動機的製造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為什麼民科總是不撞南牆不回頭,一直在和永動機懟?
  • 你誤會民科了,真正的民科是這樣的
    民科,顧名思義,就是民間科學家,和官科相比,名科的劣勢太多了,因此,民科是非常少的,每一個民科都是人類的財富。民科這麼高貴的詞,是這些人能玷汙的?這些人充其量也就是幻想家。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民科呢?今天我來介紹一個真正的民科,看了他的事跡之後,你就會覺得,你對民科的誤會有多深,你就不會隨便稱呼別人為民科了。
  • 歷史上著名的「民科」們
    (本文中「民科」概念泛指非官方的民間科學研究者)民科鼻祖——費馬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費馬大定理」這個概念,費馬大定理提出300多年後,才於1995年被英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宣布證明。現在,費馬大定理與黎曼猜想已經成為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融合的m理論幾何拓撲載體。
  • 如何辨識民科?判斷民科的標準是什麼?
    如何辨識民科?判斷民科的標準是什麼?如何將民科和有意義的猜想區分開來?我認為目前中國網上輿論對民科民哲的聲討肯定是過了,這並不是什麼好現象,當然也與目前我國大多數科學基本常識普遍缺失有關,即使一個大學生往往連高中物理知識也不知道,比如讓任意一個大學生解釋一下現在大夏天從冰箱拿出一瓶可樂,為什麼瓶子表面有一層水汽之類的問題,這些本來高中生都知道的,但估計至少有一半人無法回答。
  • 國人為何熱衷於嘲諷民科
    很多人覺得中國民科太多,已經泛濫成災,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和美帝比恐怕要差3個數量級。而象郭英森這樣極端民科,其實在網上能數得出名字的不到100個,僅僅只佔13億人的不到千萬分之一。美國民科多說明什麼?說明美國百姓對科學更著謎,民科多也是好事,表明熱愛科學的人也多。 有人說民科會升格為邪教。
  • 鄭曉廷:我是從企業走出來的「民科」
    鄭曉廷也關注時下正熱的「諾貝爾哥」郭英森,他不想摻和到這場有關民科之爭的話題之中,儘管他不否認自己也是一名民科。鄭曉廷說:「我這個民科和他們不一樣,我是從企業走出來的『民科』。在企業中做研究,你得指導生產,得對企業負責,對國家投入的錢負責,你得根據你的實際問題來設立研究的課題,做之前你得做大量的調查論證,不是不負責任的亂想」。
  • 「最牛民科」鄭曉廷:初中肄業 被聘為大學教授
    據鄭曉廷自己估算,從建館至2009年,金礦先後投入了3.9億元徵集化石和礦物。如今,天宇自然博物館不僅有338.6克拉的中國最大鑽石,還有世界上最大的紫水晶洞、綠松石,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館,珍藏了世界上最多的古生物化石標本。  天宇博物館館藏之豐富就連見多識廣的專家也是嘆為觀止。
  • 我知道的「民科」
    我知道的「民科」by 路明 那年我還是個物理系的本科生,有天做完實驗,打算回宿舍打盤CS。看見樓下布告欄前站著一個大叔,四五十歲模樣,微禿,拎一個人造革公文包。有幾分儒雅,也有幾分寒酸。或許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大叔敏銳地捕捉到了。他笑眯眯地朝我走來:同學,吃飯了嗎?你是物理系的吧?
  • 也談民科——一點不成熟的想法
    在中國,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科學的春天」到來,加上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極大地激起了廣大群眾對於科學研究的嚮往。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民間科學家在社會主義的教育之下,懷著為國爭光的崇高理想從事科學研究。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沒有取得成就,但也不應該受到奚落和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