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也有敵人,他們叫中國民科

2020-12-06 網易新聞

近日,物理學家霍金來到中國開設微博,賺足了人們眼球。霍金對中國表達了喜愛之情,但他也許不知道,在中國有一批把他捧為上帝,卻時不時想要推翻他的人,這群中國人叫做「民間科學家」。而這群中國民科的由來,可能更會讓霍金大跌眼鏡。

科普作家盧昌海將「民間科學家」一詞定義為沒有接受過系統科學訓練,也無意接受系統科學訓練,遠離某一學科的基礎文獻,但卻試圖「研究」學術界最艱深、最宏大的課題,試圖「推翻」最具實證基礎的理論的人。這個定義基本符合我們對「民科」的一般認識。雖然業餘科學家在世界各國都不乏其人,但符合以上定義的「民科」卻幾乎是中國特殊歷史環境下的獨特產物。

中國「民科」的一大特色是向早已確立為科學共同體共識的理論發出挑戰,例如有工程師試圖證偽萬有引力定律、光速不變和能量守恆定律,試圖發明永動機者更不乏其人;或是試圖攻克令科學共同體束手無策的理論難題,例如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或「四色定理」。這兩類行為的背後幾乎都有共同的心態:身為外行卻對科學共同體極度蔑視。要追溯這種心態的來源,就不能不提大躍進、文革時期對專家和學術權威的貶低和對「人民群眾創造性」的極端誇大。

1.「知識越多越反動」一路從蘇聯來到中國,在大躍進、文革中形成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見的反智奇觀

所謂「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心態來源於蘇聯史達林時期對舊知識分子的鎮壓和清洗。史達林把舊知識分子分為「三部分」:一部分是「最有影響最有技能的」,他們在十月革命後先是「反對蘇維埃政權」,「實行怠工」,因而「被蘇維埃政權機關粉碎和驅散」,而後來其中「漏網的大多數」,又去做了「暗害分子和間諜」,這就是說,他們知識技能最多,也最反動;「另一部分」,是「舊知識分子中技能較差而人數較多的」,他們「很長時間內還在原地踏步不前」,政治上是很動搖的;第三部分是「知識技能更差的一般的知識分子」,他們則「已經向人民靠攏,擁護蘇維埃政權」。

史達林從俄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馬哈伊斯基主義中推演出這一理論,作為對帝俄舊知識分子進行清洗的理論基礎。在打倒舊知識分子的同時,史達林還大力提拔新政權培養的「蘇維埃新人」——這並不只局限於政治領域,文藝、科學領域也不例外:史達林在科學領域「欽點」李森科學派就是最著名的例子。


1930年代的李森科。/GettyImages & 視覺中國

李森科的「獲得性遺傳」理論依靠似是而非的實驗結果,號稱推翻了西方學術界主流的孟德爾、摩爾根基因遺傳學,一開始受到蘇聯遺傳學界的廣泛批評。但史達林親自指示,給李森科的反對者摩爾根學派戴上了「反動的」和「資產階級偽科學」的帽子,並禁止學校講授摩爾根遺傳學,解除該學派學者職務,封閉其實驗室。在史達林的「欽點」下,形成了李森科學派偽科學獨霸蘇聯遺傳學界的局面。

「知識越多越反動」心態從俄國來到中國後和本土反智主義土壤相結合,形成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見的反智奇觀。大躍進中政府極力強調「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發揚敢想敢說敢幹的精神」,並提出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口號。民間「土法煉鋼」、「深耕」、「密植」甚至狗肉湯澆地等違反科學常識的實踐得到官方的讚許和推廣,同時「畝產14萬斤小麥、30萬斤蔬菜」等荒謬的統計數據也被廣泛採信,並登上《人民日報》等官方權威媒體。


1967年的文革標語。/GettyImages & 視覺中國

「文化大革命」中知識分子受到廣泛迫害,「打倒反動學術權威」,「知識越多越反動」,「讀書越多越蠢」,「所謂知識分子,其實是比較沒有知識的」等口號經官方宣傳為整個社會所耳熟能詳。雖然文革後官方不再宣傳這些口號,但其代表的反智思潮顯然對中國社會留下了深刻影響。

2.一批沒有受過科學訓練,卻又備受文革思想荼毒的中國人,借著「科學的春天」,開始爭相挑戰永動機、哥德巴赫猜想

文化大革命後,官方為了彌補文革期間的損失,大力提倡科學研究,官方將1980年代的這段時間稱為「科學的春天」。北京大學哲學系的田松博士考證,「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成為當時的流行語。科普類雜誌、期刊有了將近十年的繁榮,其中一種現已停刊的雜誌的刊民很能體現當時的時尚——《我們愛科學》。

在那段「科學的春天裡」,其中對日後中國「民間科學家」們啟發最大的無疑是徐遲描述陳景潤工作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與西方科學報導冷靜客觀的風格截然相反,充滿了中國報告文學特有的誇張煽情,其中將陳景潤證明數論難題的過程比喻為攀登珠峰,充滿了浪漫的英雄色彩。這篇引起轟動的報告文學作品掀起了一場「人人爭當陳景潤」的熱潮。時至今日,中國民科界很多人都將「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作為自己的畢生使命,足以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巨大影響。

陳景潤在文革中孤身投入研究的事跡令很多沒有受過正規學術訓練的人誤以為自己也能複製陳景潤的成功軌跡。於是,《哥》文掀起的對科學研究的狂熱和文革遺留下來的對科學共同體和正規科研訓練的蔑視在中國民科身上結合起來,形成了他們的獨特性格——忘我地投入科研,同時卻對科學共同體的共識和基礎文獻不屑一顧。正是這種「奮其私智智而不師古」的心態造就了中國民科爭相挑戰「哥德巴赫猜想」、「熱力學第二定律」、「永動機」等問題的奇景,涉獵的研究內容越轟動、社會影響越大,也就越符合他們「獻身科學」的願望。


只有小學文化的曾凡成,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開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視覺中國

「民科」的治學方法不論,但其心態大多是真誠的,但還有一類的民科則完全可以歸為騙子一類。1984年王洪成「水變油」事件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王洪成是哈爾濱一名司機,聲稱發明了一種「可燃炔」製劑,溶解於水後可使水成為「水基燃料」,成本及其低廉。此技術及相關文章一度刊載在各種媒體上。1985年冬天,王洪成從大慶到北京、河北、浙江、上海等地表演。這個騙局竟然得到了錢學森、「中國原子彈之父」王淦昌等人的背書。

1987年,中國國家計委撥款60萬元人民幣給王洪成在河北省定州勝利客車廠生產燃料。1992年11月22日,「洪成新能源澎化劑有限公司」成立,1993年1月28日,《經濟日報》發表《水真能變成油嗎?》的文章,稱此是繼傳統四大發明以來的中國第五大發明。後來水變油技術被認為是騙局和偽科學,1998年王洪成因為利用水變油技術和其他一些犯罪被判處10年有期徒刑。至今,網上為其辯護者仍然不少。

3.大眾傳媒和網際網路將科學活動誤讀為「靈光一現」、「鐵杵磨針」、「為國爭光」,進一步造就了轟轟烈烈的民科潮

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前,民科自我宣傳的手段主要是到各個大學去散發傳單,或給專家、教授寫信,或到北京等城市試圖拜訪專家、教授、媒體或是有關政府官員。這些努力往往得不到任何回報,效率低下。大眾傳媒以及網際網路的出現對其自我宣傳有如虎添翼之效,「民科」在大眾傳媒和網際網路上一般以「被科學界迫害的科學鬥士」面目出現,且真能讓一些網民、記者對他們的成果信以為真。並且確實增進了其傳播效果。

《中國青年報》就曾登載過《一位鄉村醫生對古地球的玄思》,《南方周末》也曾報導過署名「李燕」的「科學新說」,其中包括「同姓同病說」、「基因互滲說」、「愛滋病是一種宇宙病」、「『種』的原則推翻了進化論」等,2003年還刊發《令人深思的「蔣春暄現象」》,為著名數學民科蔣春暄鼓吹。認為蔣在國內學術界「長期受到難以言說的冷落」,但「牆內開花牆外香」。指責「現今的科技體制還不夠健全,缺少應有的推動科學原始創新的機制和保證學術成果得到公正評審的健全體制。……蔣春暄的成果一旦成立,可能會改變全部數學現狀,成為通向未來數學領域的裡程碑,因而蔣春暄現象正召喚我國科技體制的深層改革到來。」。

這些報導、網帖把科學發現的豐富過程簡化為最後一步的靈感與機遇,簡化為拍腦門出點子,本質上是對科學活動的誤讀。但由於這種敘事模式自身極具戲劇性,再加上主流意識形態對這種「為國爭光」、「鐵杵磨成針」故事的長期默許甚至是肯定,使得這些民科故事反過來造就了一輪又一輪的轟轟烈烈的民科潮。科研機構不願意否定他們,更傾向於委婉地推託,誰也不想惹上「打壓人民群眾搞科學,打壓理想主義」的罵名。

「民科」中大多數都是寒門人士,其中不乏為推廣自己的成果而窮困潦倒者。但「土豪」民科也不是沒有。華裔富商廖凱原就是最典型者。因為個人學術成就「軒轅反熵運行體系2.0」,廖凱原突然暴得大名。這個「軒轅反熵運行體系2.0」,其內容覆蓋了量子力學、相對論、宇宙學,以及黃帝內經、陰陽八卦、馬列經典,「論證了軒轅是人類首位領袖、首位全科醫者、首位環境學家和首位人權律師」「『天命人』是原生孫悟空,手持如意時間棒,對我們的多元宇宙發號施令。」廖凱原以學術捐助為手段,到北大、復旦等知名學府宣傳自己的理論。


廖凱原被知網收錄的文章。/知網

不可否認的是,「民科」如果正視科學共同體的科研成果,潛心向專家學習,其成果確實有可能得到主流科學界的承認。例如僅有初中學歷、潛心於恐龍研究的山東天宇博物館館長鄭曉廷。他在2013年連續在《科學》、《自然》雜誌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鄭氏曉廷龍」挑戰了始祖鳥作為鳥類祖先的地位。他在採訪中強調自己一直堅持向主流科學界學習:「我只是一個初中肄業的人。從事現在這樣的研究,第一我愛好。做古生物研究其實是很枯燥的,沒有愛好很難長期堅持。第二我學習。這些年,我關注的方向,無論是鳥類、爬行類、哺乳類,有關研究者的文獻能找到的我都找來看。英語我不懂,我需要看的文章,我就找人翻譯過來看。這樣除了了解相關研究的最新進展,我更多的是學習最專業的人是怎麼研究的。

本文來源:網易 作者:吳鼎 責任編輯:黃童超_NX5041

相關焦點

  • 我知道的「民科」
    我知道的「民科」by 路明 那年我還是個物理系的本科生,有天做完實驗,打算回宿舍打盤CS。看見樓下布告欄前站著一個大叔,四五十歲模樣,微禿,拎一個人造革公文包。有幾分儒雅,也有幾分寒酸。或許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大叔敏銳地捕捉到了。他笑眯眯地朝我走來:同學,吃飯了嗎?你是物理系的吧?
  • 什麼是民科?他們為什麼不能成功?
    民科這個詞如果追溯歷史它是有多種意思的,但時至今日它在網民口中只剩一種意思了——企圖否定和推翻主流科學理論的科學妄想者。這其中包括理論方面的,比如浩浩蕩蕩的反相大軍(反相對論),還有反各種久經考驗的主流科學理論的,他們往往伴隨提出自成一派的「科學理論」。另一種是搞發明創造的,這本是好事,問題是他們罔顧科學定律去搞發明創造,這就很尷尬了T_T。比如堅持不懈糾纏不休義無反顧樂此不疲地搞永動機的,當然還有胸懷大志搞超光速宇宙飛船的。。。
  • 世界欠中國民科一個諾貝爾數學獎
    虎嗅註:在我們的一般認知體系中,「民科」往往和「反智」「異想天開」等字眼掛鈎。民科大軍中,許多人只是把業餘愛好上綱上線,活在了自己的世界中;但也有許多人,明明知道自己是「民科」,但卻另有所圖。民科從何而來,最終會去向何方?這永遠是個有意思的話題。
  • 網紅民科「郭英森」的民科到底是什麼圈子?
    但是民科是怎麼推翻的呢?用臆想去推翻!網友們可能又發火了:你怎麼知道民科們就啥也不懂,都是臆想?別著急,筆者先給大家看一個數據,自大約上個世紀80年代起,全國各地湧現出來的民科很多。但是至今為止,只有非常少數,僅近10年中國最大的民科組織北京相對論研究聯誼會的數據來看,其會當中接近千名民科的數千種理論,只有約計數十個理論真正獲得了科學界的承認,內容翔實沒有漏洞。
  • 為什麼中國特別多「民科」?丨壹讀百科
    這些小打小鬧,顯然不符合星辰大海的思路,如何利用引力波理論+陰陽五行理論共同構建超越光速的UFO渦輪增壓發動機才行。在我國,一直有一群兢兢業業而默默無聞的人物,他們幾十年如一日,不被普通人理解,卻肩負著「推翻舊世界、打開新紀元」和給中科院寫信的兩大使命。
  • 「民科」是如何煉成的
    「民間科學家」偏愛宇宙和物理  這類科學家目標非常遠大,比如郭先生認為自己已經取得了「有實力獲得諾貝爾獎的新理論與新發現」,但他們所使用的工具卻非常可笑,能寫幾個簡單的公式,甚至用陰陽五行周易八卦這些思想化石來解決現代科學的前沿問題。他們致力於推翻愛因斯坦、牛頓,戰勝霍金,贏得諾貝爾獎。
  • 帶你走進美國民科,看他們是如何證明地球是平的
    民科說白了就是典型的外行指導內行,關鍵這外行還不聽勸,認為自己做的是對的。在美國,就有這麼一部紀錄片,記錄那些民科們是如何對地球是平的這一理論深信不疑且不斷驗證。當然了,結果真的是啪啪打臉。《美國民科尋找生命的意義 》千萬不要被這個標題騙了,以為是什麼嚴肅的科學節目,這部紀錄片在我看來就是一部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沙雕綜藝紀錄片,圖一樂就完了。
  • 荒唐透頂的中國「民科」往事
    (圖片來源:廖凱原論文截圖)廖凱原的這種「研究」,其實是八十年代中國「民科大潮」的餘波廖的「軒轅反熵運行體系2.0」,其實不過是中國「民科」的又一荒誕「高峰」罷了。所謂「民科」,通稱「民間科學愛好者」,科學史學者田松為曾為其專門制定了一個定義,即:「指在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一個特殊人群,他們或者希望一舉解決某個重大的科學問題,或者試圖推翻某個著名的科學理論,或者致力於建立某種龐大的理論體系。但是他們卻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礎範式,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總的來說,他們的工作不具備科學意義上的價值。」
  • 那些荒唐透頂的中國「民科」
    (圖片來源:廖凱原論文截圖)廖凱原的這種「研究」,其實是八十年代中國「民科大潮」的餘波廖的「軒轅反熵運行體系2.0」,其實不過是中國「民科」的又一荒誕「高峰」罷了。所謂「民科」,通稱「民間科學愛好者」,科學史學者田松為曾為其專門制定了一個定義,即:「指在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一個特殊人群,他們或者希望一舉解決某個重大的科學問題,或者試圖推翻某個著名的科學理論,或者致力於建立某種龐大的理論體系。但是他們卻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礎範式,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總的來說,他們的工作不具備科學意義上的價值。」
  • 回應問題:「你見過哪些奇葩的民科?」
    普通人,沒有專業背景,天天專研足球,有人叫他們「民足」麼?天天專研繪畫,有人叫他們「民繪」麼?天天專研詩歌,有人叫他們「民詩」麼?天天專研菜譜,有人叫他們「民廚」麼?天天專研寫作,有人叫他們「民文」麼?天天專研拍片,有人叫他們「民導」麼?被那幫文青捧上天的鬼才導演,昆丁塔倫蒂諾,算不算「民導」?哪吒票房接近50億的導演餃子,算不算「民導」?
  • 國人為何熱衷於嘲諷民科
    國人開始有意識的對民科感到噁心的起因,可能是與幾年前有個叫郭英森的下崗職工上電視臺闡述他提出的「加速系+引力波+物質波=速度可以極大的超光速」的闡述,被方舟子等人當眾的嘲笑和羞辱。
  • 「民科」是如何煉成的
    「民間科學家」偏愛宇宙和物理這類科學家目標非常遠大,比如郭先生認為自己已經取得了「有實力獲得諾貝爾獎的新理論與新發現」,但他們所使用的工具卻非常可笑,能寫幾個簡單的公式,甚至用陰陽五行周易八卦這些思想化石來解決現代科學的前沿問題。他們致力於推翻愛因斯坦、牛頓,戰勝霍金,贏得諾貝爾獎。
  • 中國「民科」40年之百態
    這些就是當時被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的「中國第五大發明」的誕生過程,經過他本人的「公開」,媒體的渲染,一個執著的「發明家」就這樣被塑造出來了。但對於真正了解其人的記者與尋求合作人的人,都表示「很難恭維他」,他們都對王的品行「顯露出極度的厭惡」。
  • 中國民科,重新定義想像力
    而除了進行理論研究,民科也一直在實踐發明領域尋求突破,永動機就是他們的重點研發項目。顧名思義,永動機就是指一種不需外界輸入能源、能量或在僅有一個初始動力的條件下便能夠不斷運動並且對外做功的機械。2004年,北京大學的學者田松曾發表過一篇名為《民間科學愛好者的行為及心理分析》的文章,在文章裡田松給民科畫了一個像:「民科」,指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特殊人群,他們或者希望一舉解決某個重大的科學問題,或者試圖推翻某個著名的科學理論,或者致力於建立某種龐大的理論體系。
  • 中國民科獨特的歷史根源
    作者:劉遠舉(騰訊·大家專欄作者,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從水變油,到發功滅掉大興安嶺的火,中國的各種偽科學、民科層出不窮,而最新的例子則是諾貝爾哥。5年前,諾貝爾哥郭英森參加了《非你莫屬》真人秀節目,當他在節目不斷提及反物質、反重力、引力波等詞,聲稱自己有希望拿諾貝爾獎,卻遭到主持人與嘉賓的奚落嘲諷。
  • 也談民科——一點不成熟的想法
    在中國,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科學的春天」到來,加上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極大地激起了廣大群眾對於科學研究的嚮往。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民間科學家在社會主義的教育之下,懷著為國爭光的崇高理想從事科學研究。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沒有取得成就,但也不應該受到奚落和嘲笑。
  • 「民科」都是偽科學?關鍵看是否具備科學精神
    不久後,中國一位與引力波相關的人物也迅速躥紅,他是一位下崗工人,5年前參加某電視節目時提到過引力波,但遭到現場嘉賓的嘲笑。這也讓公眾重新關注到「民間科學愛好者」(以下簡稱「民科」)這一群體,「恐龍王」鄭曉廷的事跡也再被挖出。那麼,「民科」是偽科學還是被低估?該不該受到尊重?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聯合創始人Kip Thorne在介紹合併的黑洞。
  • 閒話」民科」
    這些民間科學家們,除某些心術不正、靠招搖撞騙來沽名釣譽的人以外,一般而言對科學有極大的熱情,也有執著的鑽研精神。但除少數曾經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以外,他們大都對科學研究缺乏基本的了解,也缺乏必要的專業準備。因此,幾乎不可能攻克諸如哥德巴赫猜想那樣的難度極高的歷史性難題。攻克歷史性科學難題猶如十年磨一劍,甚至數十年磨一劍。
  • 民科發明的各種永動機 為什麼民科喜歡發明永動機?
    這和民科的堅定意志有關,他們相信人定勝天的傳說。——因為有民科意識到,宇宙中旋轉的星體,包括地球,就是永動機(容小編笑會)!民科最喜歡第一類了,因為他們是喜歡做大事的人,他們的目標一般都是想要改變世界載入史冊,但是他們的永動機發明一般不輕易拿出來示人,據說是害怕抄襲(太簡單了很容易抄)。那我們就只有來欣賞一下無私奉獻的民科發明出的各種永動機的模型:永動機模型還有很多種,但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都不能真正的「永動」。
  • 與「民科」作戰的年輕人:一場捍衛科學的大戰
    百度「民科吧」和「反民科吧」曾是他們的主要戰場。數理定理、公式是武器。在過去六年,韓迪和他的小夥伴們,多次和「民科」短兵相接,捍衛科學精神。百度「民科吧」和「反民科吧」曾是他們的主要戰場。數理定理、公式是武器。他們試圖說服那些致力於推翻牛頓力學、愛因斯坦相對論、甚至達爾文進化論的人;跟醉心於研製永動機的人講能量守恆;勸說鍾情於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人們要多學點基礎知識,接受科學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