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科(民間科學家)在當今科學普及的時代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對其的研究和評價幾乎呈現一邊倒的趨勢,「科學狂人」、「科學妄想家」、「江湖科學家」、「心理問題」等情感傾向明顯的詞彙被用在民科身上。研究民科現象的學者也往往從社會行為與心理的角度來解析民科,而忽略了民科的研究工作是否具有科學意義,這必然導致對人不對事的傾向。在前人的研究中,做出荒唐舉動的科學狂人是他們解析的對象,但這些人是否能夠代表整個民科群體?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1.民科的歷史沿革
根據庫恩的範式理論,科學發展一般經歷四個時期:(1)前科學時期;(2)常規科學時期;(3)反常和危機時期;(4)科學革命時期。在常規科學時期,科學學術共同體遵循現有範式推動科學向前發展。舊有範式的瓦解,新範式的形成即發生科學革命。科學革命的動力來源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職業科學家內部的自我革命,另一種是共同體以外的非職業科學家的外部革命。可以認為,人類科學發展的過程就是範式轉換的過程。
雖然舊的「科學共同體」瓦解、新的「科學共同體」建立的過程和範式轉換過程雖然是對應的,但不等於在舊的範式轉換、新的範式形成的同時,就能在新的範式基礎上馬上形成新的「科學共同體」。從在新的範式出現到新的「科學共同體」建立之間必然會出現一個在舊的「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一個特殊人群」。他們不被科學共同體接納,他們要麼是職業科學家中的另類,要麼是來自民間的科學研究者。就是這些「特殊人群」,形成新的科學共同體的雛形,他們擔負著科學革命的重擔。
近代西方科學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做出傑出貢獻的「特殊人群」----發明和改良蒸汽機的瓦特;發現電磁規律而開闢電氣時代的法拉第;完整給出高於四次的一般代數方程沒有一般形式的代數解的證明的阿貝爾等等。他們並不是體制內的科學家,研究科學也不是他們的主業,他們得到社會認可和榮譽也往往在他們的成果被證實之後。如今我們在享受他們的研究成果帶來的好處的同時卻很少關注到他們的遭遇和經歷,這對於我們在今天做出某些判斷和評論的時候是有失公允的。
在中國,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科學的春天」到來,加上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極大地激起了廣大群眾對於科學研究的嚮往。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民間科學家在社會主義的教育之下,懷著為國爭光的崇高理想從事科學研究。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沒有取得成就,但也不應該受到奚落和嘲笑。
「民科」一詞最早的網絡記錄出現於2000年的BBS上。雖然該詞出現不過20年,但其所指向的特定人群卻擁有悠久的歷史。學者們給出的定義內涵能否全面準確地概括這個群體的特徵呢?科普作家盧昌海將「民間科學家」一詞定義為沒有接受過系統科學訓練,也無意接受系統科學訓練,遠離某一學科的基礎文獻,但卻試圖「研究」學術界最艱深、最宏大的課題,試圖「推翻」最具實證基礎的理論的人[1]。學者田松將「民科」定義為在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一個特殊人群,他們或者希望一舉解決某個重大的科學問題,或者試圖推翻某個著名的科學理論,或者致力於建立某種龐大的理論體系,但是他們卻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本範式,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總的來說,他們的工作不具備科學意義上的價值[2]。
現今的民科定義從表觀特徵或心理分析角度出發,描繪出一個「科學妄想家」的形象。這些定義似乎並不與事實相符,而且關注點和出發點也值得商榷。另外學者田松分別定義了「民間科學愛好者」和「業餘科學愛好者」,但二者之間的本質區別並沒有完全分隔開來,反而給人們造成了概念上的困擾和經驗事實上的矛盾。個人覺得如果非要做這樣的區分可以分為民間科學家和民間科學狂人更直觀一些。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民科的定義有著概念流變的情況:一開始民科是中性的,主要是指民間科學研究者,後面如田松所定義的情況,帶有貶義,並被廣泛接受。誠然民科當中有不少缺乏科學訓練,然而動輒試圖推翻舊有科學範式實現科學革命的人,這些人使得今天的民科被汙名化,但這不是民科的全部。他們並不是民間創新的代表,他們的行為也不應當受到鼓勵。如果完全接受田松的民科定義,必將把屬於舊有民科隊伍的遵從學術規範、矢志創新的一些學者一併扣上「科學狂人」的帽子,使得他們的處境更加艱辛。
2.典型的民科事例
民科中不乏狂人、妄想家,但也有默默專研取得成就的人。負面的例子很多,均能見諸報導:如郭英森的引力波;「水變油」騙局;永動機等等,這些事例經報導後向大眾展示了所謂民科的樣子,嚴重的影響了民科這整個群體。但民科並不都是這些人,正面的事例也有,曾獲國家自然科學家一等獎的陸家羲便是其中的代表。
1983年12月21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首都幾家大報以及《內蒙古日報》,同時在顯著位置刊登了一條新華社發自呼和浩特的消息:「拼搏二十年,耗盡畢生心血,中學教師陸家羲攻克世界數學難題『斯坦納系列』」在這篇近千字的報導中,首次向世人宣告,一位地處邊陲的中學教師潛心鑽研組合數學二十餘年,耗盡畢生心血,終於證明了「斯坦納系列」和「寇克滿系列」問題,完成了兩項在組合計算領域內具有國際水平的第一流工作。
遺憾的是,他的成就被世人所知的時候,他已經含恨而終,他始終沒能親眼看到自己的成果發表。這樣的數學天才為什麼在生前沒有得到認可,他的論文寄到國內期刊,為何得不到發表,其中的緣由是多方面的,他的民科身份在這些緣由中佔據了多少比例?這應該是值得思考的。
3.思考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看出民科有荒唐的,也有真正做出貢獻的,並且做出的貢獻是大於危害的。從科學發展歷史的角度看更是如此。當今對於民科的定義和看法已經嚴重不合歷史事實。學者田松的民科定義我們認為是不恰當的,而其給出的民科的核心判據「不能交流」也是不合適的。民科的定義有著概念流變的情況:一開始民科是中性的,主要是指民間科學研究者,後面如田松所定義的情況,帶有貶義,並被廣泛接受。
那麼民科究竟應該如何定義?我們又應當怎樣看待民科現象?
首先是對於民科的定義:下定義可以遵從兩個原則:歷史性原則(儘可能承接既往的定義,可以和前人通約),利害更優化原則(定義後有利於科學事業)。從歷史上看,民科是中性的,也就是按其原義的理解:民間科學研究者,通常是非職業的。
其次民科不應該是官科的對立面,也不是科學的對立面,民科與官科應該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面,其共同促進科學的發展。
最後科學評判應當破除「四唯」,避免門戶之見,身份攻擊是違背科學精神的。
參考資料
[1]王瑞芳,2016,中國民科的由來.中國網
[2]田松,2003,民間科學愛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自然辯證法研究
[3]田松,2004,民間科學愛好者的行為及心理分析.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4]周文,2005,「民科」不容輕視.科技信息
[5]關士續等,1991,《自然辯證法概論》(修訂版)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