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特別多「民科」?丨壹讀百科

2021-01-15 壹讀

圖片來自網絡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在編輯部,每天都有若干位值班壹讀君(微信:yiduiread)為一些話題吵吵鬧鬧。比如他們這幾天爭辯出了為什麼移民更愛祖國。昨天,一位畢業於清華拆遷系的資深實習壹讀君,講述了拆掉故宮的歷史。


這些小打小鬧,顯然不符合星辰大海的思路,如何利用引力波理論+陰陽五行理論共同構建超越光速的UFO渦輪增壓發動機才行。


在我國,一直有一群兢兢業業而默默無聞的人物,他們幾十年如一日,不被普通人理解,卻肩負著「推翻舊世界、打開新紀元」和給中科院寫信的兩大使命。比如前兩天在網上沸沸揚揚,據說「五年前首提引力波」「欠他一個道歉」的民間科學家老郭同志。


為什麼中國特別多這種神奇的民科?


你看,倉庫角落裡,那臺吃灰的永動機已經饑渴難耐了。

 

當上科學家一個多禮拜的值班壹讀君丨國賀33

 

為什麼民科大多數生於70前?

北京大學的科學史學者田松一直很關注「民間科學家」,他給出的定義是:「民科」,指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特殊人群,他們或者希望一舉解決某個重大的科學問題,或者試圖推翻某個著名的科學理論,或者致力於建立某種龐大的理論體系。


是不是特別符合星辰大海的尿性?


「民科」遍布五大洲,但是,唯獨中國出現過大規模井噴。


上一波「民科」大多出生在1970年代或以前,見識過一些「科學奇蹟」,相信「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高貴的人最愚蠢」。


由於這段時間,國家走過一些彎路,用傅明老人的話說是「工作出現了一些失誤」,所以一般來說,民科的受教育程度都不高,屬於被耽誤的一代。所以我們看到的大部分民科,學歷往往都是初中、高中,甚至小學,基本上沒有受過科學訓練。


而在這段時間,出於「大躍進」的需要,各種挑戰想像力的「科學發明」受到廣泛宣傳。比如用在小高爐內添加槐角,雞胃,龜甲等中藥來提高煉鋼效率,比如給豬注射牛奶促進長膘。


其中最最讓壹讀君(微信:yiduiread)印象深刻的是大搞超聲波,用一根鐵管,裡面裝一個刀片,做成「土超聲波發生器」,當時高層的指示是:「這種技術簡單易行,製作極為方便,人人容易學會,而效果非常顯著。中央要求一切部門,一切地區,都應當大力推廣,人人實驗,到處實驗,及時總結,不斷提高……」據各種民間實驗報告,用這種神器處理過的水,餵豬能催肥,澆灌能增產,喝了治百病。



當時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報告說,經「水超聲波」處理後,棉花、濾紙、纖維能變成單糖;動物所報導說,超聲波對治療腳癬、腳氣等有特效。當時中科院的院長錢學森也對這項運動非常支持。

 

這些今天看起來匪夷所思的事,對當時中國人的科學觀念造成了怎樣的影響,自然可想而知。


缺乏科學訓練的人,迎來了「科學的春天」

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全國上下重新回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正常軌道上來,改革開放開始起步。


當年,數學家陳景潤因為一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而紅遍大江南北,成為科學偶像。



在各種報導和宣傳中,科學家的工作被普遍刻板地塑造成了嘔心瀝血、廢寢忘食,一心只為科學獻身而置健康和家庭於不顧;而他們的學術成功,也往往作為「打破西方國家的霸權和神話」,證明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案例。


除了對科學研究工作的浪漫化,宣傳和新聞都往往無法全面展示科學研究本身需要的知識結構、學術訓練、科學方法、團隊合作,只好突出表現科學家本身的「主觀能動性」。


比如華羅庚就被說成只有初中學歷,靠自己努力成材,而幾乎完全忽視了他系統自學過高中和大學數學課程,又在清華大學接受過學術訓練、到劍橋大學進修過,他的指導者幾乎都是當時最頂尖的數學家。


2003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關於民科江湖的《永動機與哥德巴赫猜想》一書中,對這些問題這樣寫道:「以《十萬個為什麼》為代表的傳統科普是以普及具體的科學知識為目的的,在涉及到科學共同體內科學家的活動時,常常表現為一種非常理想化的描述。科學家的形象一般都是身穿白大褂、禿頂、戴眼鏡、和和氣氣、全知全能的老爺爺,他們德高望重,不食人間煙火,一心為科學獻身,為國爭光,為人類造福。這種科學形象反而使讀者對科學活動產生了錯誤的理解。這種錯誤的理解時至今日仍然在大眾傳媒中延續著。」



這種「勵志宣傳」,加上上世紀80年代的科學熱,讓一些人產生了「只要努力,初中畢業也能搞科研」的錯覺,相信科學靠腦補,大力出奇蹟。


不瘋魔怎麼當「民科」

最後,要談到成為民科最重要的問題,品質。


身為一名科學家,人品需要久經考驗。科學的研究之路是很寂寞的,想成功,就一定要偏執!偏執!偏執!


重要的品質說三遍。



按照《牛津臨床精神病學手冊》的說法,偏執屬於一種人格障礙,美國人對它的描述包括敏感、多疑、堅信陰謀的解釋、自我援引和不信任他人。中國的《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中將偏執型人格特徵歸結為以下七種:


1.廣泛猜疑,常將他人無意的甚至友好的行為誤解為敵意或歧視,過分警惕與防衛。


2.將周圍事物解釋為不符合實際的「陰謀」。


3.易產生病態嫉妒。


4.過分自負,若有挫折或失敗則歸咎於人,總認為自己正確。


5.嫉恨別人,對他人道錯不能寬容。


6.脫離實際地好爭辯,固執地追求個人的「權利」或利益。


7.很難以說理或事實來改變想法。


只要達到三條,就可以成為一個偏執的人了,並不難。


所以,民科往往堅信自己是可以改變歷史和人類進程的大人物,說自己是上帝也行。我們的科學研究,那些科學家理解不了,你要坐在炕上給他灌輸三個小時,不許插嘴;他要是否定你的學說,那一定是羨慕嫉妒恨,要不然就想法子迫害你,耽誤你為國爭光,甚至會產生不可預料的嚴重後果。



比如永動機專家趙興龍散發的傳單裡就寫道:「正月初一至初八,推著黑板在五馬街向群眾講解創新科學。初九停講,就發生了民航客機墜落溫州的空難。預定到杭州講學,二次均未能成行,發生龍港大橋被撞斷,金溫鐵路塌方,火車出軌。」

 

民科入行指南

「民科」這行,不問學歷也不問職位,老幹部、教師、公務員、職員、農民甚至高層、富翁都有。有位富豪廖凱原,創造了「軒轅反熵運行體系2.0」,聽說覆蓋了量子力學、相對論及黃帝內經、陰陽八卦、馬列經典,「論證了軒轅是人類首位領袖、全科醫者、環境學家和人權律師」、「『天命人』是原生孫悟空,手持如意時間棒,對多元宇宙發號施令」。他在好幾所頂尖大學捐款,建了研究中心,這樣的土豪「民科」,我們舉雙手歡迎。

 


進入「民科」,一腔熱血是必要的,但也要保持理性,依照能力來挑選攻堅課題。現代科學發展了400多年,有了越來越成熟的分叉,不過,好多高精尖都被主流科學家給搶走了。別擔心,勻給「民科」的都是能拳打愛因斯坦、腳踢愛迪生的重大課題。



身為民科,要有跟科學反動權威鬥爭到底的精神。有的民科看見科學家搶了成果,就到科學院門口守著他要理論,嚇得老院士不敢下樓,到中午門口保安還給送盒飯;有的民科愛好擺攤兒,在大學裡支起一張桌子、拉個橫幅,把來往學生嚇得夠嗆,真有膽大的教授上來辯論,十分鐘讓他灰溜溜逃走,敢跟「民科」比聲大?我不聽!我不聽!我不聽!


當然,撒潑打滾和光膀子打架都是我們不提倡的,有這樣的工夫還不如躺下來研讀科學著作。壹讀君(微信:yiduiread)建議剛入行的同僚先鑽進天文學或物理學的「黑洞」,因為這兩門科目的書最多,新華書店就能買著,你跟老百姓普及科學,他們也感興趣、願意聽。你就講相對論、黑洞、量子力學,把人說得雲山霧罩的,趕上有科學家來反駁,就摻入點高科技的詞,陰陽五行啊周易八卦啊。再高一層次,你可以編造新詞,上了《非你莫屬》的老郭就自創了「加速系」,一戰成名。


作為「民科」,可以專攻知名的難題。中國科學院數學所,曾經每天都收到好幾麻袋「民科」寄來的信,都是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早些年,國軍名將黃維在戰俘營專心研究永動機,結果犯了錯誤,不好好改造,不學習政治,最後到1975年才給放出來。


△國民革命軍前陸軍中將黃維在工廠研究永動機


另一條路子是反其道。70多歲的「民科」黃老爺子曾經就「證明了『牛頓定律』是錯誤的,能量不是守恆的」,還說自己「在十年內完成第五次自動化工業科學技術大革命」;另一位「民科」李師傅更了不起,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論「掀翻」了相對論,稱「它是科學體系中的一顆毒瘤」;徐「民科」堅持「是氣體製造了生命」,因此「進化論是錯誤的」。


沒有這種膽識,你也好意思挑戰霍金、得諾貝爾獎?



當然,民科研究還是應該揚長避短,多搞理論研究。需要大量實驗的東西不要碰,大型電子對撞擊不好買也買不起,化學實驗萬一炸了怎麼辦?動畫片裡的科學家都是穿個白大褂、戴個厚眼鏡的白鬍子老頭,爆炸了頂多頭髮燒焦。可憑藉壹讀君(微信:yiduiread)的智慧推斷,這可能是騙人的。

 

參考資料:

田松,《民間科學愛好者的行為及心理分析》,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4年3月

《牛津臨床精神病學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年5月

 

如果你覺得文章還不錯,請給壹讀君點個讚;公眾號轉載,聯繫我們並取得授權


日常生活中的百科、文藝背後的歷史,熱點深處的冷知識。用輕幽默、有情趣的方式一起漲姿勢、正三觀。


長按二維碼,自動識別,添加關注


相關焦點

  • 民科發明的各種永動機 為什麼民科喜歡發明永動機?
    相對論和永動機是民科的兩大「瑰寶」,圍繞它們產生的民科理論層出不窮,其中永動機還造就了大量「發明家」。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關於永動機,上過初中的朋友都知道,違反能量守恆定律。那為什麼民科還發明出這麼多「偉大的」永動機?
  • 關於菊花的幾件瘋狂小事丨壹讀精選
  • 那些荒唐透頂的中國「民科」
    (圖片來源:廖凱原論文截圖)廖凱原的這種「研究」,其實是八十年代中國「民科大潮」的餘波廖的「軒轅反熵運行體系2.0」,其實不過是中國「民科」的又一荒誕「高峰」罷了。但進入80年代後,「民科」在永動機、相對論、進化論等領域的研究全面開花。譬如,70多歲的黃伯成曾自稱「證明了『牛頓定律』是錯誤的,能量是不守恆的」,他「將在十年內完成第五次自動化工業科學技術大革命」。
  • 荒唐透頂的中國「民科」往事
    (圖片來源:廖凱原論文截圖)廖凱原的這種「研究」,其實是八十年代中國「民科大潮」的餘波廖的「軒轅反熵運行體系2.0」,其實不過是中國「民科」的又一荒誕「高峰」罷了。其中,「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礎範式,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是「民科」與另一個群體「業餘科學愛好者」之間的根本區別。①中國「民科」起於「大躍進」,在80年代發展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現象。雖然由於「民科」是一種無組織的邊緣化行為,難以確切統計具體人數,不過,僅以「哥德巴赫猜想」為例,也不難管窺其數量之眾。
  • 世界欠中國民科一個諾貝爾數學獎
    可為什麼你從來沒聽說過他?這是因為他遭到了數學界「幕後黑手」的迫害,論文被撤,原本屬於他的獎項也被奪走,甚至抹黑他是個「神經病」。主流科學界被批倒批臭,民科成為正統,真正的科學家也不得不變身為民科,以求保命。今天的中國民科有多荒誕,曾經的科學家們就有多不經。
  • 網紅民科「郭英森」的民科到底是什麼圈子?
    事實上,筆者早期,作為科學愛好者,也參與過郭英森所處在的民科圈子當中辯論過,甚至接觸過郭英森(依稀記得當時好像討論什麼奇點大學的事),不過13年的時候覺得貴圈真亂便退出了。筆者今天就來講講,這個郭英森所處的民科,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爭議那麼大?民科究竟是什麼?民科,即民間科學家的簡稱,是國內一個十分奇特的群體。
  • 中國「民科」40年之百態
    在網際網路媒體日益豐富,個人發聲逐漸變得容易的今天,「民科」已越來越多,越來越容易的走進民眾的視線。本文就以近40年以來幾位著名的「民科」的事跡,以及其獲得的成就與社會影響。向讀者展現這一人群的百態。   「民科」的精神偶像——陳景潤   陳景潤於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省福州市。
  • 中國民科,重新定義想像力
    很符合李宏燁解釋「公式相聲」為什麼會被質疑時所設定的邏輯閉環。然而,只是在文藝領域向傳統相聲和郭德綱叫板的「公式相聲」和真正的「民科」相比起來還是太小打小鬧了。簡單概括一下就是,如果在真正的科學家眼裡「所見即是科學」的話,那在民科眼裡就是「我就是科學」。在這篇文章裡,田松還指出了民科在中國出現的原因。
  • 你誤會民科了,真正的民科是這樣的
    民科,顧名思義,就是民間科學家,和官科相比,名科的劣勢太多了,因此,民科是非常少的,每一個民科都是人類的財富。民科這麼高貴的詞,是這些人能玷汙的?這些人充其量也就是幻想家。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民科呢?今天我來介紹一個真正的民科,看了他的事跡之後,你就會覺得,你對民科的誤會有多深,你就不會隨便稱呼別人為民科了。
  • 如何辨識民科?判斷民科的標準是什麼?
    如何辨識民科?判斷民科的標準是什麼?如何將民科和有意義的猜想區分開來?我認為目前中國網上輿論對民科民哲的聲討肯定是過了,這並不是什麼好現象,當然也與目前我國大多數科學基本常識普遍缺失有關,即使一個大學生往往連高中物理知識也不知道,比如讓任意一個大學生解釋一下現在大夏天從冰箱拿出一瓶可樂,為什麼瓶子表面有一層水汽之類的問題,這些本來高中生都知道的,但估計至少有一半人無法回答。
  • 仔細想想,為什麼沒有長綠毛的哺乳動物?丨壹讀精選
  • 愛迪生是不是民科?為什麼網友都認為他是民科
    要回答這一問題有一個前提就是僅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民科這個詞—民間的科學家。真正的民科是什麼?我們可以發現民科的定義並沒有那麼的貶義,但因為某些自詡為「科學家」的人不僅沒有系統的學習相關專業知識,而且也不願去學習,整天只會說大話,憑空想像推翻了相對論、量子力學製造出了永動機!也正因為如此民科慢慢的在我們的印象中就成了一個貶義詞!
  • 與「民科」作戰的年輕人:一場捍衛科學的大戰
    他很納悶,這些理論為什麼可以得諾貝爾獎。搜索信息時,他無意間進入了百度「民科吧」。從此打開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門。在這個世界裡,郭英森並不孤獨——這個有3萬多名會員的貼吧裡,有人號稱自己推翻了牛頓經典力學,創立了全新的運動力理論;也有人說自己可以證明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根本就是錯的。還有人終生致力於研究永動機。
  • 為什麼民科們喜歡發明很多奇怪的理論?
    假如為了突然冒出的思維之火荒廢了學業,影響了工作甚至連生活都頹廢了,一門心思的想要要鑽出一個洞來,那麼這絕大部分將會發展成一個民科,當然很可能有會有一些真正的發明創造,這一類應該被稱為民間發明家,後者主要是從事實踐性操作比較多!但民科大都從事虛無縹緲的理論性研究,並且語不驚人死不休......
  • 中國民科獨特的歷史根源
    作者:劉遠舉(騰訊·大家專欄作者,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從水變油,到發功滅掉大興安嶺的火,中國的各種偽科學、民科層出不窮,而最新的例子則是諾貝爾哥。5年前,諾貝爾哥郭英森參加了《非你莫屬》真人秀節目,當他在節目不斷提及反物質、反重力、引力波等詞,聲稱自己有希望拿諾貝爾獎,卻遭到主持人與嘉賓的奚落嘲諷。
  • 國人為何熱衷於嘲諷民科
    很多人覺得中國民科太多,已經泛濫成災,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和美帝比恐怕要差3個數量級。而象郭英森這樣極端民科,其實在網上能數得出名字的不到100個,僅僅只佔13億人的不到千萬分之一。美國民科多說明什麼?說明美國百姓對科學更著謎,民科多也是好事,表明熱愛科學的人也多。 有人說民科會升格為邪教。
  • 中國為何盛產諾貝爾哥這樣的民科
    接著,社交媒體上,人們以一種特別悲憫的心腸為這位在艱苦的條件下從事「研究科學」並「預言了引力波」的,初中學歷的下崗工人鳴不平,進而還有為中國人不能善待「民間科學家」(簡稱「民科」)而感到悲哀。我先看到這個帖子時,沒有想到它會那麼打動人心,我還以為帖主在開娛樂玩笑呢,再看到有朋友認真地寫了文章,抒發的也是如上的情懷,不少朋友在微信群和朋友圈轉發,引起情真意切的共鳴,「諾貝哥」(此「民科」稱他的研究可以抵很多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價值)成為網紅,「民科」成為公共話題。我覺得在中國之所以能產生這樣的問題,概括地說,表明了中國對現代科學的比較普遍的謬誤。先說說這個節目。
  • 國家地理 - 小探險家 雙語百科 分享 006 火烈鳥丨Flamingo
    小探險家雙語百科國家地理中文網是美國國家地理的中文官方網站,秉承著「讓孩子了解並不斷探索世界」的理念,精心打造了「「小探險家」雙語百科」節目,開啟國家地理璀璨而珍貴的知識寶庫,講給中國的孩子聽。國家地理 - 小探險家 雙語百科 分享 001 海洋丨Ocean國家地理 - 小探險家 雙語百科 分享 002 寬吻海豚丨Bottlenose Dolphin國家地理 - 小探險家
  • 霍金也有敵人,他們叫中國民科
    近日,物理學家霍金來到中國開設微博,賺足了人們眼球。霍金對中國表達了喜愛之情,但他也許不知道,在中國有一批把他捧為上帝,卻時不時想要推翻他的人,這群中國人叫做「民間科學家」。而這群中國民科的由來,可能更會讓霍金大跌眼鏡。
  • 閒話」民科」
    但是他以頑強的毅力自修數學,並從事數學研究,拿今天的標準看是典型的民科。這樣的人,在民科中應當屬於極個別的例外。可以說99%以上的民科,都是熱情與毅力有餘,而專業準備不足。最後雖然付出高昂代價,九死不悔,但是收穫甚微。 不大為人所知的是,若干前政界、軍界人士,也是民科。出身黃埔一期的黃維將軍,在淮海戰役中被俘,成為戰犯,後來被關在功德林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