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在編輯部,每天都有若干位值班壹讀君(微信:yiduiread)為一些話題吵吵鬧鬧。比如他們這幾天爭辯出了為什麼移民更愛祖國。昨天,一位畢業於清華拆遷系的資深實習壹讀君,講述了拆掉故宮的歷史。
這些小打小鬧,顯然不符合星辰大海的思路,如何利用引力波理論+陰陽五行理論共同構建超越光速的UFO渦輪增壓發動機才行。
在我國,一直有一群兢兢業業而默默無聞的人物,他們幾十年如一日,不被普通人理解,卻肩負著「推翻舊世界、打開新紀元」和給中科院寫信的兩大使命。比如前兩天在網上沸沸揚揚,據說「五年前首提引力波」「欠他一個道歉」的民間科學家老郭同志。
為什麼中國特別多這種神奇的民科?
你看,倉庫角落裡,那臺吃灰的永動機已經饑渴難耐了。
當上科學家一個多禮拜的值班壹讀君丨國賀33
為什麼民科大多數生於70前?
北京大學的科學史學者田松一直很關注「民間科學家」,他給出的定義是:「民科」,指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特殊人群,他們或者希望一舉解決某個重大的科學問題,或者試圖推翻某個著名的科學理論,或者致力於建立某種龐大的理論體系。
是不是特別符合星辰大海的尿性?
「民科」遍布五大洲,但是,唯獨中國出現過大規模井噴。
上一波「民科」大多出生在1970年代或以前,見識過一些「科學奇蹟」,相信「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高貴的人最愚蠢」。
由於這段時間,國家走過一些彎路,用傅明老人的話說是「工作出現了一些失誤」,所以一般來說,民科的受教育程度都不高,屬於被耽誤的一代。所以我們看到的大部分民科,學歷往往都是初中、高中,甚至小學,基本上沒有受過科學訓練。
而在這段時間,出於「大躍進」的需要,各種挑戰想像力的「科學發明」受到廣泛宣傳。比如用在小高爐內添加槐角,雞胃,龜甲等中藥來提高煉鋼效率,比如給豬注射牛奶促進長膘。
其中最最讓壹讀君(微信:yiduiread)印象深刻的是大搞超聲波,用一根鐵管,裡面裝一個刀片,做成「土超聲波發生器」,當時高層的指示是:「這種技術簡單易行,製作極為方便,人人容易學會,而效果非常顯著。中央要求一切部門,一切地區,都應當大力推廣,人人實驗,到處實驗,及時總結,不斷提高……」據各種民間實驗報告,用這種神器處理過的水,餵豬能催肥,澆灌能增產,喝了治百病。
當時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報告說,經「水超聲波」處理後,棉花、濾紙、纖維能變成單糖;動物所報導說,超聲波對治療腳癬、腳氣等有特效。當時中科院的院長錢學森也對這項運動非常支持。
這些今天看起來匪夷所思的事,對當時中國人的科學觀念造成了怎樣的影響,自然可想而知。
缺乏科學訓練的人,迎來了「科學的春天」
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全國上下重新回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正常軌道上來,改革開放開始起步。
當年,數學家陳景潤因為一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而紅遍大江南北,成為科學偶像。
在各種報導和宣傳中,科學家的工作被普遍刻板地塑造成了嘔心瀝血、廢寢忘食,一心只為科學獻身而置健康和家庭於不顧;而他們的學術成功,也往往作為「打破西方國家的霸權和神話」,證明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案例。
除了對科學研究工作的浪漫化,宣傳和新聞都往往無法全面展示科學研究本身需要的知識結構、學術訓練、科學方法、團隊合作,只好突出表現科學家本身的「主觀能動性」。
比如華羅庚就被說成只有初中學歷,靠自己努力成材,而幾乎完全忽視了他系統自學過高中和大學數學課程,又在清華大學接受過學術訓練、到劍橋大學進修過,他的指導者幾乎都是當時最頂尖的數學家。
2003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關於民科江湖的《永動機與哥德巴赫猜想》一書中,對這些問題這樣寫道:「以《十萬個為什麼》為代表的傳統科普是以普及具體的科學知識為目的的,在涉及到科學共同體內科學家的活動時,常常表現為一種非常理想化的描述。科學家的形象一般都是身穿白大褂、禿頂、戴眼鏡、和和氣氣、全知全能的老爺爺,他們德高望重,不食人間煙火,一心為科學獻身,為國爭光,為人類造福。這種科學形象反而使讀者對科學活動產生了錯誤的理解。這種錯誤的理解時至今日仍然在大眾傳媒中延續著。」
這種「勵志宣傳」,加上上世紀80年代的科學熱,讓一些人產生了「只要努力,初中畢業也能搞科研」的錯覺,相信科學靠腦補,大力出奇蹟。
不瘋魔怎麼當「民科」
最後,要談到成為民科最重要的問題,品質。
身為一名科學家,人品需要久經考驗。科學的研究之路是很寂寞的,想成功,就一定要偏執!偏執!偏執!
重要的品質說三遍。
按照《牛津臨床精神病學手冊》的說法,偏執屬於一種人格障礙,美國人對它的描述包括敏感、多疑、堅信陰謀的解釋、自我援引和不信任他人。中國的《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中將偏執型人格特徵歸結為以下七種:
1.廣泛猜疑,常將他人無意的甚至友好的行為誤解為敵意或歧視,過分警惕與防衛。
2.將周圍事物解釋為不符合實際的「陰謀」。
3.易產生病態嫉妒。
4.過分自負,若有挫折或失敗則歸咎於人,總認為自己正確。
5.嫉恨別人,對他人道錯不能寬容。
6.脫離實際地好爭辯,固執地追求個人的「權利」或利益。
7.很難以說理或事實來改變想法。
只要達到三條,就可以成為一個偏執的人了,並不難。
所以,民科往往堅信自己是可以改變歷史和人類進程的大人物,說自己是上帝也行。我們的科學研究,那些科學家理解不了,你要坐在炕上給他灌輸三個小時,不許插嘴;他要是否定你的學說,那一定是羨慕嫉妒恨,要不然就想法子迫害你,耽誤你為國爭光,甚至會產生不可預料的嚴重後果。
比如永動機專家趙興龍散發的傳單裡就寫道:「正月初一至初八,推著黑板在五馬街向群眾講解創新科學。初九停講,就發生了民航客機墜落溫州的空難。預定到杭州講學,二次均未能成行,發生龍港大橋被撞斷,金溫鐵路塌方,火車出軌。」
民科入行指南
「民科」這行,不問學歷也不問職位,老幹部、教師、公務員、職員、農民甚至高層、富翁都有。有位富豪廖凱原,創造了「軒轅反熵運行體系2.0」,聽說覆蓋了量子力學、相對論及黃帝內經、陰陽八卦、馬列經典,「論證了軒轅是人類首位領袖、全科醫者、環境學家和人權律師」、「『天命人』是原生孫悟空,手持如意時間棒,對多元宇宙發號施令」。他在好幾所頂尖大學捐款,建了研究中心,這樣的土豪「民科」,我們舉雙手歡迎。
進入「民科」,一腔熱血是必要的,但也要保持理性,依照能力來挑選攻堅課題。現代科學發展了400多年,有了越來越成熟的分叉,不過,好多高精尖都被主流科學家給搶走了。別擔心,勻給「民科」的都是能拳打愛因斯坦、腳踢愛迪生的重大課題。
身為民科,要有跟科學反動權威鬥爭到底的精神。有的民科看見科學家搶了成果,就到科學院門口守著他要理論,嚇得老院士不敢下樓,到中午門口保安還給送盒飯;有的民科愛好擺攤兒,在大學裡支起一張桌子、拉個橫幅,把來往學生嚇得夠嗆,真有膽大的教授上來辯論,十分鐘讓他灰溜溜逃走,敢跟「民科」比聲大?我不聽!我不聽!我不聽!
當然,撒潑打滾和光膀子打架都是我們不提倡的,有這樣的工夫還不如躺下來研讀科學著作。壹讀君(微信:yiduiread)建議剛入行的同僚先鑽進天文學或物理學的「黑洞」,因為這兩門科目的書最多,新華書店就能買著,你跟老百姓普及科學,他們也感興趣、願意聽。你就講相對論、黑洞、量子力學,把人說得雲山霧罩的,趕上有科學家來反駁,就摻入點高科技的詞,陰陽五行啊周易八卦啊。再高一層次,你可以編造新詞,上了《非你莫屬》的老郭就自創了「加速系」,一戰成名。
作為「民科」,可以專攻知名的難題。中國科學院數學所,曾經每天都收到好幾麻袋「民科」寄來的信,都是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早些年,國軍名將黃維在戰俘營專心研究永動機,結果犯了錯誤,不好好改造,不學習政治,最後到1975年才給放出來。
△國民革命軍前陸軍中將黃維在工廠研究永動機
另一條路子是反其道。70多歲的「民科」黃老爺子曾經就「證明了『牛頓定律』是錯誤的,能量不是守恆的」,還說自己「在十年內完成第五次自動化工業科學技術大革命」;另一位「民科」李師傅更了不起,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論「掀翻」了相對論,稱「它是科學體系中的一顆毒瘤」;徐「民科」堅持「是氣體製造了生命」,因此「進化論是錯誤的」。
沒有這種膽識,你也好意思挑戰霍金、得諾貝爾獎?
當然,民科研究還是應該揚長避短,多搞理論研究。需要大量實驗的東西不要碰,大型電子對撞擊不好買也買不起,化學實驗萬一炸了怎麼辦?動畫片裡的科學家都是穿個白大褂、戴個厚眼鏡的白鬍子老頭,爆炸了頂多頭髮燒焦。可憑藉壹讀君(微信:yiduiread)的智慧推斷,這可能是騙人的。
參考資料:
田松,《民間科學愛好者的行為及心理分析》,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4年3月
《牛津臨床精神病學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年5月
如果你覺得文章還不錯,請給壹讀君點個讚;公眾號轉載,請聯繫我們並取得授權。
日常生活中的百科、文藝背後的歷史,熱點深處的冷知識。用輕幽默、有情趣的方式一起漲姿勢、正三觀。
長按二維碼,自動識別,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