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為何熱衷於嘲諷民科

2020-12-06 騰訊網

國人開始有意識的對民科感到噁心的起因,可能是與幾年前有個叫郭英森的下崗職工上電視臺闡述他提出的「加速系+引力波+物質波=速度可以極大的超光速」的闡述,被方舟子等人當眾的嘲笑和羞辱。

「民科」一詞,在中國就是官科嘲諷民間一些科學愛好者提出的違反某個主流科學見解的代明詞,同時也對一些民間科學愛好者提出的正確的科學見解也視而不見或一棍子打死。而對大量權威官科專家提出的違反某個科學的見解卻視而不見。其實,很多官科提出的各種理論各種模型,各種試驗數據,大部分是錯誤的漏洞百出的。例如,最近專門有人在重複過去發表在 《自然》雜誌上腫瘤領域論文裡的實驗,發現其中有90%的實驗結果無法重複出來。

造成國人普遍嘲諷民科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中國人天生對科學不感興趣,而少數對科學有興趣的人卻成了異類,成為了嘲諷和打壓的對象。很多人覺得中國民科太多,已經泛濫成災,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和美帝比恐怕要差3個數量級。而象郭英森這樣極端民科,其實在網上能數得出名字的不到100個,僅僅只佔13億人的不到千萬分之一。美國民科多說明什麼?說明美國百姓對科學更著謎,民科多也是好事,表明熱愛科學的人也多。

有人說民科會升格為邪教。我認為不是民科會升格為邪教,而是偽科學會升格為邪教,因為偽科學是不分民科官科的。例如,中科院院士朱清時,就把量子力學上升到佛學。還有施一公院士宣傳的量子靈魂,被方舟子批過。

造成近代中國人對人類科學很少有建樹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中國只有少數人對科學有濃厚興趣,而且很多人還對這些寶貴的少數人群進行刁難嘲諷和打壓。2009.5.29日中央新聞臺報導,中國的各書店看小說欄目的人爆滿時,看科普欄目的人寥寥無幾。2009年6月10 日新聞報導,深圳市某小學給學生每人發一張答卷,內容是你最崇拜的是誰?為什麼崇拜他們?85%的學生選擇電影明星,體育明星,其餘的學生選擇英雄人物,父母,老師,沒有一個人選擇科學家。

由於大部分中國人對科技不感興趣,就無法感覺到少數對科學有興趣的人才的寶貴性,就自發不可控的肆無忌憚地侮辱科學家。例如,象楊振寧這樣的大科學家,送給他一百個美女也不為過,然而,卻因他跟一個年齡比她差距較大的女性結婚,遭到90%以上網民吐口水;

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畢生攜妻跳到河中被官兵用箭。著名醫學家華佗;當前仿民科的心理和在文革期的互氦模式是一樣的,,例如,被譽為中國愛因斯坦的束星北老師,掃了十幾年測守。就連錢學森和鄧稼先這樣的大科學家都被批鬥。比如,據鄧稼先夫人許鹿希的回憶錄,鄧稼先當年被造反派幽禁,差點性命不保,是楊振寧向周總理寫信才挽救了包括鄧稼先在內的17名科學家;在當今,有中國著名的信息安全領域的科學家褚健老師,清華大學擊退霧霾的頂尖科學家付林。

民科研發是出於興趣或真正的事業心,民科將一分錢掰成八瓣花,例如,我的一位修理工朋友,有一次很長時間生意冷淡,身無分文,居然還一頭扎在設計「汽車減震器」中不能自拔;而官科,除了為職稱、為職務、為名譽地位之外,真正有科研興趣的人可謂鳳毛麟角,這是中國對科研經費投入佔世界各國第二,中興卻被吊打的原因。衰老生物學專家傅文慶教授曾寫信告訴我:「中國在衰老領域所謂的專家很多,但真正專心致力研究和探討的專家卻不多,每次開研討會,都變成了旅遊會」。

由於民科在思維上於很少受灌輸式教育的影響,思維活躍,思路跨界大,很容易產生了各種奇思妙想,樹大了什麼鳥都有。例如,央視《我愛發明》有一期介紹來了自山西河津的一位叫魏強的汽車修理工的民科,他發明的「分時六驅全地形車」。這位15歲起就開始修車的「文盲」(最多是初中畢業吧),居然令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的張幽彤教授感嘆:這個設計在國內是比較領先的!他的車超強的越野性能涉及到自己多項獨創技術:差速鎖、特製底盤、懸掛、涉水器等。無論是堆積如山的沙地,還是水沒車輪的河灘,更有大如車胎的亂石叢中都能強力通過。

國家對民科不但沒有像官科那樣的大量資金扶持,甚至在貸款等問題上也不聞不問,只是任其自生自滅。許多有創意的民科們,都早早死在了創新的半路上。北京有個民科發明了一種叫「活齒無級變速器」,居然吸引美國的一家風投公司注資,否則,他甚至連國際專利費都快繳不起了。

西方發達國家的大部分人對科學興趣超過人事,對科學評論很少先看對方的身份,在看到一個陌生人提出的新的科學見解時,都是先做出明確的結論,然後再打聽這個人是誰。這種事在中國科學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一個,中國人在還沒有完全查清楚對方的身份前,是不會做出明確的結論的,最多也就說一些模稜兩可的虛偽的話。

現在所謂的民科,大部分也上過大學吧!只是堅持一個主流不承認的問題,物理學民科最多,生物學次之,數學第三。百度貼吧上有很多堅持磁力永遠機的,就是違背熱力學第一定律的,我前段時間去廈門做工,有個大學出來搞網絡安裝的,想做磁力永動機,我跟他說不行,他說一定行。幾年前還有一個生物學博士說進化論是錯誤的。-原創:黃必錄

相關焦點

  • 為何當時受盡嘲諷?
    2月21日中午,光明網時評發表評論文章《誰可以帶著知識優越感哂笑郭英森?》,態度鮮明地支持老郭。五年前那場譏笑嘲諷,今天終於有了更火爆的重播。我不明白那個節目為何要邀請郭英森,但從現場的表現看,郭英森的表達被不斷地無禮打斷,他根本沒機會現場解釋他製作的圖表。因為引力波被找到,郭英森所經歷的被嘲諷與被羞辱也被找到了,並由此獲得公眾極大的同情。
  • 回應問題:「你見過哪些奇葩的民科?」
    抱歉,我不是來揭露什麼「奇葩民科」的,我是來質疑民科這個詞的。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民科這個詞,在知乎上常常出現在評論區,仿佛鑑定別人觀點,看法,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丟兩個字過來:「民科」。之前那個被各種專家嘲諷的「民科人士」講引力波的視頻,你可以在網上搜索一下,在知乎上再搜索一下,馬上就會有人說,視頻中那個「民科人士」和最終真正發現的引力波不是一個概念好吧。仿佛嘲諷一番所謂民科,能夠得到極大的優越感,滿足感一樣。
  • 從「諾貝爾哥」說起:讓公民科學取代「民科」—新聞—科學網
    文章為郭英森的學問大聲叫好,稱應該為嘲諷、忽略郭英森首提「引力波」而向他道歉。 對此,專家們指出,儘管應當從人格上尊重像郭英森一樣的民間科學愛好者,但「民科」們普遍沒有受過基本科學訓練,他們大多拋家舍業、不務正業,腦海裡對科學的想像和各種偽科學、迷信以及傳統糟粕相雜糅,對科學精神是一種戕害。而值得提倡的則是公眾參與到科學活動中去,讓「公民科學」取代「民科」。
  • 中國民科獨特的歷史根源
    [摘要]1978年,郭英森22歲,而現在的大多數民科,年紀在40-60歲,當年也處於少年與青年時期。雖然民科的年齡段與心理疾病的發病年紀關係可能更大,但很難說沒有當年鼓動群眾的輿論導向的作用。作者:劉遠舉(騰訊·大家專欄作者,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從水變油,到發功滅掉大興安嶺的火,中國的各種偽科學、民科層出不窮,而最新的例子則是諾貝爾哥。5年前,諾貝爾哥郭英森參加了《非你莫屬》真人秀節目,當他在節目不斷提及反物質、反重力、引力波等詞,聲稱自己有希望拿諾貝爾獎,卻遭到主持人與嘉賓的奚落嘲諷。
  • 網紅民科「郭英森」的民科到底是什麼圈子?
    事實上,筆者早期,作為科學愛好者,也參與過郭英森所處在的民科圈子當中辯論過,甚至接觸過郭英森(依稀記得當時好像討論什麼奇點大學的事),不過13年的時候覺得貴圈真亂便退出了。筆者今天就來講講,這個郭英森所處的民科,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爭議那麼大?民科究竟是什麼?民科,即民間科學家的簡稱,是國內一個十分奇特的群體。
  • 永動機的幻想,民科的執著讓人好笑卻也心酸
    他們什麼都不信,只相信自己的理論,他們的名字叫「永動機民科」。還是69式永動機稍稍靠譜點很多時候不是大眾喜歡嘲諷民科,也絕對不是官方科學對於民間科學的打壓。拒絕接受知識只能走火入魔但是很多民科的方向跑偏了,他們對知識和研究嗤之以鼻,只在幻想著一些名詞和似是而非地拼湊概念
  • 現代物理學已經如此先進,為何還會有民科「創造」理論去傳播呢?
    是的,你說的不假,現代物理已經研究到量子物理(微觀)與廣義相對論(宏觀)的地步了,為何還會有人「創造」民科理論並傳播呢?當然了,如果沒有理他們的話,讓他們自娛自樂倒也是可以的,這也會消磨他們繼續「創造」理論的積極性,因為很多民科並不是真正的民科,他們只是希望藉此來譁眾取寵,博取大家的關注。
  • 你誤會民科了,真正的民科是這樣的
    民科,顧名思義,就是民間科學家,和官科相比,名科的劣勢太多了,因此,民科是非常少的,每一個民科都是人類的財富。民科這麼高貴的詞,是這些人能玷汙的?這些人充其量也就是幻想家。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民科呢?今天我來介紹一個真正的民科,看了他的事跡之後,你就會覺得,你對民科的誤會有多深,你就不會隨便稱呼別人為民科了。
  • 工人談引力波遭嘲諷 比「民科」郭英森更有趣的是背後的輿論場
    而這位民科一上來就要解決「長生不老」問題,就靠堆砌的幾個名詞,沒有任何其他論述,妄稱帶來物理學革命,這種態度難道不是對科學的侮辱?知乎用戶Sunday也評價道:這水平屬於只看了《時間簡史》目錄的水平,你還跟我談科研? 郭英森這支箭漸漸偏離了其初速度,離大V們的靶子越來越遠。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更搞笑的「藍貓發現引力波」的調侃。
  • 「民科」都是偽科學?關鍵看是否具備科學精神
    這也讓公眾重新關注到「民間科學愛好者」(以下簡稱「民科」)這一群體,「恐龍王」鄭曉廷的事跡也再被挖出。那麼,「民科」是偽科學還是被低估?該不該受到尊重?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聯合創始人Kip Thorne在介紹合併的黑洞。
  • 也談民科——一點不成熟的想法
    民科(民間科學家)在當今科學普及的時代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對其的研究和評價幾乎呈現一邊倒的趨勢,「科學狂人」、「科學妄想家」、「江湖科學家」、「心理問題」等情感傾向明顯的詞彙被用在民科身上。研究民科現象的學者也往往從社會行為與心理的角度來解析民科,而忽略了民科的研究工作是否具有科學意義,這必然導致對人不對事的傾向。
  • 「諾貝爾哥」與引力波無關,民科和科學不是一回事
    人們在民科這個問題上,也往往不自覺地、帶有同情地站在「弱者」這邊,認為他們受到了官科的打壓。中國科研界確實有種種弊端, 談不上什麼好名聲,因此大家的反應實屬正常。然而,科學不是草莽的叢林世界。和民科對立的不是官科,而是科學本身。為何這麼說呢?拿民科界的終極偶像、科學界泰鬥愛因斯坦來舉例便清楚了。民科界認為愛因斯坦在早期也是民科,因為他正職是專利局的職員,也是搞的業餘研究,然而其光芒震懾千古。
  • 愛迪生是不是民科?為什麼網友都認為他是民科
    要回答這一問題有一個前提就是僅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民科這個詞—民間的科學家。真正的民科是什麼?我們可以發現民科的定義並沒有那麼的貶義,但因為某些自詡為「科學家」的人不僅沒有系統的學習相關專業知識,而且也不願去學習,整天只會說大話,憑空想像推翻了相對論、量子力學製造出了永動機!也正因為如此民科慢慢的在我們的印象中就成了一個貶義詞!
  • 荒唐透頂的中國「民科」往事
    「一位土豪『民科』為何讓名校集體淪陷?」其中,「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礎範式,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是「民科」與另一個群體「業餘科學愛好者」之間的根本區別。①中國「民科」起於「大躍進」,在80年代發展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現象。雖然由於「民科」是一種無組織的邊緣化行為,難以確切統計具體人數,不過,僅以「哥德巴赫猜想」為例,也不難管窺其數量之眾。
  • 民科發明的各種永動機 為什麼民科喜歡發明永動機?
    相對論和永動機是民科的兩大「瑰寶」,圍繞它們產生的民科理論層出不窮,其中永動機還造就了大量「發明家」。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關於永動機,上過初中的朋友都知道,違反能量守恆定律。那為什麼民科還發明出這麼多「偉大的」永動機?
  • 那些荒唐透頂的中國「民科」
    「一位土豪『民科』為何讓名校集體淪陷?」 其中,「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礎範式,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是「民科」與另一個群體「業餘科學愛好者」之間的根本區別。①中國「民科」起於「大躍進」,在80年代發展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現象。雖然由於「民科」是一種無組織的邊緣化行為,難以確切統計具體人數,不過,僅以「哥德巴赫猜想」為例,也不難管窺其數量之眾。
  • 如何辨識民科?判斷民科的標準是什麼?
    如何辨識民科?判斷民科的標準是什麼?如何將民科和有意義的猜想區分開來?我認為目前中國網上輿論對民科民哲的聲討肯定是過了,這並不是什麼好現象,當然也與目前我國大多數科學基本常識普遍缺失有關,即使一個大學生往往連高中物理知識也不知道,比如讓任意一個大學生解釋一下現在大夏天從冰箱拿出一瓶可樂,為什麼瓶子表面有一層水汽之類的問題,這些本來高中生都知道的,但估計至少有一半人無法回答。
  • ...下崗工人,引力波,民科,民間,科學家,科學,郭英森 ——快科技...
    但民科是怎麼推翻的呢?用臆想去推翻!網友們可能又發火了:你怎麼知道民科們就啥也不懂,都是臆想?別著急,筆者先給大家看一個數據。自大約上個世紀80年代起,全國各地湧現出來的民科很多,但是至今為止,只有非常少數,僅近10年中國最大的民科組織北京相對論研究聯誼會的數據來看,其會當中接近千名民科的數千種理論,只有約計數十個理論真正獲得了科學界的承認,內容翔實沒有漏洞,而這部分民科研究的理論,也只是一些很偏門的東西。
  • 「民科」都是偽科學?關鍵看是否具備科學精神—新聞—科學網
    主持人張紹剛和方舟子等嘉賓對此抱以嘲諷的態度。於是在引力波被證實後,朋友圈出現了《拱手相讓的諾獎 下崗工人5年前首提「引力波」遭無情打壓》等文章,認為嘉賓當時的行為是「打臉」,對有科學追求的「諾貝爾哥」沒有給予尊重,應該向其道歉。   但學界的一些專家並不這樣認為。
  • 如何看待試圖用初中沒畢業的知識推翻主流科學的民科?
    哥德巴赫信件的手稿據我多年的細緻觀察,民科除了熱衷於推翻相對論和進化論等出名的觀點,還喜歡直接推翻或者「發明」數學界最高深的理論所以民科才是科學的祖先,代表了科學的源頭。因此,從科學精神本身來看,需要尊重民科,向民科學習,更重要的是科學家也要接地氣,紮根民間,成為民科,就像水稻專家袁隆平那樣 ,成為人民的科學家,方才是科學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