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下午2點之前,郭英森並沒有受到媒體的格外偏愛,他與眾多「民間科學家」一樣,主要活躍在相關科目的貼吧裡,滔滔不絕地推銷著自己的「發明」。然而在那個時刻之後,他成了「名震」全國的「諾貝爾哥」。
諾貝爾哥(也有媒體稱之為「諾貝爾郭」)所擁有的下崗工人、業餘研究者等身份,很快為他獲得了草根對抗權威的印象,獲得了不少人的認同。
電影《老男孩》劇照
比如「微博女王」姚晨。她簡單的8個字加一個表情,就貢獻了1/4的轉發量,自此,郭英森以加速度成了全國知名的人物。
姚晨微博
於是,全國人民除了欠汪峰一個頭條,欠星爺一張電影票,還欠郭英森一個道歉。
「諾貝爾哥」的底層背景與對愛好的固執態度,很容易讓人們聯想到這位從選秀節目爆得大名、頗具實力的蘇珊大嬸。
2009年4月,蘇珊·博伊爾參加選秀節目,一夜成名
以及這位天資不錯,但仍與專業水平相距甚遠、最終放棄夢想選擇現實生活的悲劇人物王彩玲。
電影《立春》,蔣雯麗飾演的王彩玲是一名歌劇愛好者
但隨著討論的推進,輿論沒有按照大V的路徑順利演進,批評的聲音開始出現。比如@馬伯庸 的話:
接著,@馬伯庸 還評論郭英森為愚妄。
這大大激怒了善於展現自己「平民立場」和「人文關懷」的大V們。比如這位@作家崔成浩。
可以說議題從一開始就被巧妙置換了:從尊重科學轉換為尊重人,特別還是「有夢想」的人。崔成浩們牢牢抓住了一點:有夢想的人不該被嘲笑。
尊重人當然應該,也包括尊重「民間科學家」,但既然原微博說「他曾提到過引力波」,那麼郭英森對待科學的態度就不能輕易忽略過去。
那麼郭英森的科學素養怎樣呢?反民科吧吧主、知乎用戶@韓迪 寫出長文介紹了郭英森及他的理論,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被大V高度簡化的勵志故事背後,郭英森多年來還幹了什麼。觀察者網摘錄幾點如下(全文可點擊這裡):
1、《新京報》2005年10月報導,郭英森當年10月8日在北大西門擺下擂臺,稱自己從1994年8月第一次親眼看見UFO後,就開始自學物理學並研究UFO,2000年完成了自己的理論,證明UFO就是外星飛船,而且能從物理學基本理論上推導出UFO的製造和飛行原理。一直等到下午4點多,依然未見到「伯樂」的郭英森選擇收工,他說西門人太少,要到北大東門外擺臺,不行的話再去清華和中科院。
郭英森在百度貼吧中回復網友,其主要思想是「我見過UFO,所以UFO存在。你沒見過說明你弱智!」
之後他還曾去北大門口,呼籲籌資助其研究,並願意為了中國的未來科技出賣肝腎等器官。韓迪戲稱其為「賣腎救國郭英森」。
2、當有人問及需要什麼研究資料,以及他的具體計劃時,郭英森沒有具體回復。之後郭轉移話題批判了國內學術界的「人格差」問題。再之後他開始與網友對罵,網友的幫助善意(幫助其下載論文)也被其忽視。
郭英森(gguoys)在貼吧裡稱對方頭腦太簡單
3、郭的飛碟理論是根據太極八卦原理設計的。
結合八卦的飛碟理論
4、郭英森認為NASA和Google合作成立的「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剽竊了他的理論。觀察者網查詢到,奇點大學旨在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學校採用獨特的9周教學制,設立未來學、網絡和計算機、生物技術和生物信息學、納米技術、醫學和神經科學、人工智慧、能源、航天和自然科學、法律和倫理、金融等10個領域的課程。學生入學後在前3周學習上述10類課程,接下來3周每人選擇一門課程進行深入學習,最後3周將完成某一具體項目。
5、郭英森天天在數學吧叫囂數學無用論,宣傳科學不需要數學。他自稱推導過程無懈可擊,卻從未給出過推導過程。他在給孫鳳君的信中親口承認自己沒有能力,也從沒有做出過數學證明……
郭此前如此多的經歷被挖了出來,遠遠超出那個被高度抽象的「民間人士逆襲權威」的簡陋故事。知乎用戶Devymex Wang說:什麼是科學表述?簡單來說有幾個原則:充分總結前人工作、邏輯嚴謹、具備可證偽性。而這位民科一上來就要解決「長生不老」問題,就靠堆砌的幾個名詞,沒有任何其他論述,妄稱帶來物理學革命,這種態度難道不是對科學的侮辱?知乎用戶Sunday也評價道:這水平屬於只看了《時間簡史》目錄的水平,你還跟我談科研?
郭英森這支箭漸漸偏離了其初速度,離大V們的靶子越來越遠。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更搞笑的「藍貓發現引力波」的調侃。
「我們欠藍貓一個道歉」
早在2011年2月,方姓科普作家發文專門談到了郭英森的這期節目。他說,一位初中文化程度的下崗工人就只帶了幾張草圖,聲稱他已推翻了現有的物理學,創建了一套全新的物理學,據此能造出沒有輪子的汽車,甚至是長生不老藥,將會獲得諾貝爾獎。這種人有人稱之為「民間科學家」,但我覺得稱為「偽科學妄想家」更為合適。
娛樂界人士也許是第一次接觸到這種人,覺得很新鮮。我則從大學本科時候起就不斷地見識到這種人,算下來沒有上百也有好幾十位了。以前是經常在國內名牌大學的校園內、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門口、門檻較低的學術會議的聽眾席中見到這些人的身影,現在則總能在網絡論壇(特別是那些與科學有關的論壇)見到他們鋪天蓋地的帖子。我也不時地收到這些人寄來的稿件,抱怨由於國內學術腐敗導致他們的成果被埋沒,希望我為他們伸張正義。曾經還有一位希望和我合作,請我把他的論文翻譯成英文發表,以後如果得了諾貝爾獎,獎金可與我平分。
這位科普作家提到了那個氣功、偽科學、民間科學齊頭並進又水乳交融的八九十年代,宇宙和物理是「民科」的首選。觀察者網曾介紹了《我愛我家》裡的「民科」,相信大家還記得。我們在這裡再舉一例,即1991年播出的《編輯部的故事》。
業餘天文學家賈預言來到編輯部,自稱發現了一顆向地球飛來的星星。多年來,「飛碟啊飛蟲啊」他都看到過。之後他拿來自己的望遠鏡,真的與編輯們觀測到那顆將毀滅地球的「星星」。這一下把編輯們還真唬住了,大家都覺得一片悲觀,冬寶和葛玲甚至喝起了交杯酒,準備死前完婚。最後,科研機關通過媒體告訴民眾,「星星撞地球」是謠言。
右為天文愛好者賈預言。馮小剛在該集中客串另一個角色,從小道消息得知星星撞地球的事情的人
賈預言著急上火地把望遠鏡從家拿到編輯部
一向謹小慎微的劉書友在觀察。他覺得沒有生路後,開始大吃特吃,「死也不做餓死鬼,這輩子我太缺嘴了」
編輯部人員打開電視,正巧播放著闢謠新聞
要這裡我想特別提一句,80後、90後在青年或少年時代便已接觸到了不少科普作品,現在,有科普問題很容易在果殼、知乎等平臺上找到相對靠譜的答案,年輕人已經無法理解前網際網路時代科普是怎麼做的,或者科普面臨著多麼大的困難。
80年代,「民科」在永動機、相對論、進化論等領域的研究全面開花。譬如,70多歲的黃伯成曾自稱「證明了『牛頓定律』是錯誤的,能量是不守恆的」,他「將在十年內完成第五次自動化工業科學技術大革命」。再如,李子豐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質疑相對論的正確性,聲稱「狹義相對論是建立在錯誤的假設和錯誤的數學推導的基礎上的一種荒謬的理論體系,是科學體系中的一顆毒瘤,是限制科學發展的緊箍咒,是穿著科學外衣的一種宗教」。再如,徐金明認為是「氣體製造了生命」,氣體可以變昆蟲,「進化論是錯誤的」。這些人的共同點是,不具備自己所從事研究領域的專業知識,寫出的論文更是漏洞百出,以至讓學界不屑反駁。
澎湃新聞2月22日刊出孫正凡的文章,其中提到:郭英森認為自己已經取得了「有實力獲得諾貝爾獎的新理論與新發現」,但他們所使用的工具卻非常可笑,能寫幾個簡單的公式,甚至用陰陽五行周易八卦這些思想化石來解決現代科學的前沿問題。他們致力於推翻愛因斯坦、牛頓,戰勝霍金,贏得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是幾乎所有「民科」「走上人生巔峰」的標誌,相當於「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贏取白富美」的總和,也許還要再高出若干倍。
知乎用戶Sir·Thrall表示,我們反對的不是民科,而是一種披著科學外衣的反智的偽科學。科學不分民間與廟堂,只要是科學的的我們就不反對。真正的民科是什麼樣的呢?Sir·Thrall向大家介紹了山東臨沂的鄭曉廷。
鄭曉廷(右一)
鄭曉廷,男,1954年8月生,教授,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古生物研究方向學科帶頭人,從事中生代恐龍和鳥類的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鳥類功能形態學與系統分類學。依據由恐龍向鳥類轉變過程中的重要形態結構演化特點,提出進一步支持鳥類飛行樹棲起源理論的證據,推斷鳥類飛行能力演化的不同階段,並結合原始鳥類的各類羽毛和恐龍原始羽毛的特徵,完善羽毛起源的模式。2009年至今,鄭曉廷在《科學》、《自然》、《美國科學院院刊》、《鳥類學研究》、《英國皇家學報B》等專業期刊上發表文章超過十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2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
鄭曉廷的天宇博物館內
鄭曉廷以一個國有礦長的身份,傾盡3.6億全部財力建立起全世界最大的恐龍博物館,收藏有總數高達39萬件的古生物和礦物標本,以至《科學》雜誌在專訪中稱其為「恐龍王」;他辭去縣人大副主任的公務員身份,卻以初中肄業的學歷受聘為山東臨沂大學教授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客座教授。鄭曉廷承認,自己就是個「民科」,但我這個「民科」和他們不一樣,我是從企業從走出來的「民科」。在企業中做研究,你得能指導生產;你得對企業負責,對國家投入的錢負責,你得根據你的實際問題來設立研究的課題,做之前你得做大量的調查和論證,不是不負責任地亂想。
就在網上熱烈討論的同時,身在北京的郭英森又在21日接受了瀋陽《華商晨報》的專訪,他再次肯定了自己的研究,「我自成一個體系,沒有強大的邏輯,不可能得到這些結論」。「愛因斯坦提的是理論,我的是研究成果……我超過愛因斯坦。」
既然這個話題是由「態度」而起,我們就再回到「態度」的問題上來。22日出版的《科技日報》中有一篇文章,可以說表明了該報的態度:《尊重夢想,更要尊重科學》。方姓科普作家曾在其文章中提到,我相信那位拿了紅包的「諾貝爾哥」是不會從此就聽人勸告好好過日子的,而只會把上電視拿紅包作為對他的某種肯定,更痴迷地推銷自己。所以我當時說這是在害人,而不是在救人。以前我還跟幾位偽科學妄想家有過爭論,本意是不希望別人受誤導,倒不是想改變他們的立場(他們不可能被改變)。後來才覺得,無視他們才是人道的做法。
聰明的大V似乎也選擇了無視。姚晨在那一次轉發表態之後,注意力轉向了她去旅遊的福州嵩口古鎮,再也沒有討論過郭英森的話題。
愛因斯坦提出了「引力波」的時候,絕不會想到在百年後會以這樣的方式「震蕩」在中國的網絡上。百年以後,可能還會出現新的「諾貝爾哥」,不過我們都看不到了,除非郭英森的長生不老術真的能實現。
(文/觀察者網 董佳寧)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