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被發現後,遼寧一位叫郭英森的民間科學家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只因他在5年前參加《非你莫屬》節目的視頻提及引力波,遭主持人張紹剛,嘉賓方舟子等人殘酷嘲諷和打壓。圍繞他的關鍵詞還有「下崗工人」、「初中學歷」。
這是被翻出來的節目視頻:
一時間,網民的同情和熱情被迅速激發。
引用騰訊專題的總結,
老郭之事,有三點熱議之處:其一,認為方舟子等節目嘉賓對於老郭很不尊重;其二,認為老郭在五年前就提出了引力波的概念,如今被證實了,果然「高手在民間」,甚至期待老郭會是未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三,認為不管老郭的水平如何,他的研究是值得重視的,夢想是應該有的,並且呼籲專業人士認真研究老郭的理論,有的知名博主還提出來要供吃供喝,給老郭一個舒適的研究環境。第一點屬於嘉賓素質問題,尊重他人這個道理顯而易見,不做展開論述了,第二點和第三點其實都在說一個問題,民科是不容輕視的,有可能是中國未來科學的突破口。
基於民科,一些理性的看法還是有些道理的,
同樣是騰訊的這個專題,其中提到,老郭在節目中提及了引力波、物質波、粒子等等概念。這些概念確實存在,卻並不能代表老郭跟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有些微博大號和文章 「首提引力波」的說法更是貽笑大方。引力波這個概念來自於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測。用微博網友「grLVeat」的評論來說,藍貓淘氣三千問11年前就提到了引力波,是不是也該給超威藍貓頒個諾貝爾獎?
觀察者網題為《引力波為民科翻案?》的文章寫道,
這位大叔在節目中公然宣稱自己的理論成果可以獲得諾貝爾獎,說自己會給國外頂尖學術雜誌投稿,但他無法成功,他展示不出任何學術共同體認可他的證據。也就是說,民間科研人士想不融入學術共同體就獲得認可,他的實際行動與他的願望必然是背離的。這才是為什麼現場的嘉賓董浩說要「挽救」他,要他懸崖勒馬。所做的與所想的背離,自然陷得越深,越受苦不能自拔,只有回頭是岸。
知乎網友「Phys-Chan」的觀點是,
初中學歷,沒受過正規科學訓練,開口提出新理論,這在當代物理學界可能嗎?不可能! 可能很多會說幾乎不可能,我連"幾乎"都省掉了。 物理學的框架在那裡,幾百年來的實驗結果,你隨隨便便提出一個理論就都吻合,可能嗎?可能的話,還需要物理學家幹什麼?
還有網友甚至為在此事情中遭眾人痛罵的方舟子說話,
「方舟子這個人雖然性格偏執,做人做事上都不太有分寸,有時候也會犯說外行話的毛病,但懷疑他的自然科學素養,是萬萬使不得的。」
「方舟子有個判斷很準確:他就是聽過幾個名詞,拿來到處用。」
確實是「到處用」,小編查看「郭英森」百度詞條,發現除了引力波,「北大擺擂想為UFO正名」也被列在其主要事跡下方,
這是2005年來自北京晨報的報導,一名姓郭的先生在北大西門口支起條幅,上書「擂」字。條幅上寫著:「我們對UFO的研究話語權被剝奪,事實的真相可以從物理學上得到還原。」其叫擂的問題是「狹義相對論的光速不變原理與戴維斯的『光速非恆定值』之間的矛盾」。
報導稱,郭先生設的擂臺前冷冷清清,只有經過的三兩名學生駐足觀看。當時圍觀學生的態度和《非你莫屬》中嘉賓的態度有些類似,認為郭先生這種做法精神可嘉,但難以讓人信服。另外有學生建議郭先生,可以趁一些著名學者來學校講座時,跟他們私下交流。但郭先生對這些建議不以為然:「我研究的領域無人能涉及,只希望有人能響應接擂的方式。我敢同所有教授當面過招。」後來離開北京的郭英森很傷感的說,在北京無人迎戰讓其始料未及。他稱在1994年8月夜間在渾河岸邊看到天空中有飛碟出現。「從那時起,我就迷上了飛碟,並且開始研究物理,一幹就是10年。」
由此看來,郭英森被打擊並不只引力波這一次。而給人的感受大多是對自己的研究結論振振有詞,卻過於缺乏理論基礎,從而造成瞭然並卵的尷尬局面。
對於「翻案」,進展如何呢?老郭接受法晚記者採訪時說,節目錄完心情確實不太好,但這事不怨張紹剛。並表示不會放棄研究,要找學術機構把論文發出去。
圖為郭英森微博@諾貝爾哥對姚晨支持表示感謝,且拒絕接受大家的紅包
文章末尾分享一下先前關於老郭的網絡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