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永動機和氣功是許多「民間科學家」們最愛鑽研的領域。他們專業素質不夠高,但前赴後繼,動不動想搞個大新聞,比如諾貝爾獎或者哥德巴赫猜想等等。借著引力波的新聞效應,最近有一段視頻刷爆朋友圈,事件的主角是有「諾貝爾哥」之稱的下崗工人郭英森。
感動中國有沒有?這或許是多數人對於這個民間科學家的第一反應。連@姚晨這樣的微博大V也要以轉發並附上一句」了不起的工人「以示鼓勵。然而在這個輿論場可以塑造和人造的當下,往往熱鬧背後是一地雞毛。長達十幾分鐘的視頻中,一句輕輕略過的「引力波」提法所創造的的輿論興奮點。
在大家在圍繞討論民科這一話題時,微信公眾帳號「詹萬承」提供了另一種解釋——這或許是這家欄目一次精心炮製的炒作行為。
來自今日頭條的頭條號「欲劇還影」就是一個出色的議程設置者,它所貼出的視頻播放數一天之內超過20萬,《5年前節目中他首提引力波,遭嘉賓嘲諷,如今他們都欠他一個道歉》這篇文章在很多微信群轉來轉去。
詹萬承還發現,這一事件背後的策源地是微博帳號@思想聚焦和@課代表胖圓圓,只是一次商業炒作的請託。
在一篇題為《一句句滴著毒液的嘲諷,澆灌出一個奇葩的節目》的文章中中,詹萬承打聽了上述兩個帳號的營銷價格:「260萬粉的微博,一條直發3100塊」,@思想聚焦則是3000元接單了這樣一次傳播。如此價格,就可以保證這樣一檔奚落他人的求職欄目完成了一次爆款傳播。但是這樣的衝擊力,對於一個深陷其中的民間科學家確實不幸。這會不會慫恿他越陷越深呢?
所以詹萬承的板子還是最後打向了欄目本身:「我好奇的是,天津衛視《非你莫屬》燒企業贊助商的錢,暴露的卻是節目醜陋落後的價值觀,這樣不顧一切的眼球效應,真的可以給節目加分嗎?」
正因如此,胡涵才會在新京報的評論公號「沸騰」上高呼《請郭英森放過科學,請營銷者放過郭英森》。通過五年前的視頻看,這個時候的郭英森的民科入魔之深,已經快成了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了。「種種跡象表明……他在假想的科學世界裡走得太遠,以至於自己變成了偽科學本身,還認為面前的勸阻的人都是大風車和惡魔。」胡涵如是分析道。
節目組的這一次借勢傳播很可能還真是一個差評或者弄巧成拙。胡涵也表達了與詹萬承同樣的看法:「在初審選手時,他們不可能看不出來郭英森有問題(如果真看不出來,他們還真沒資格幫別人求職)。最大的可能是,他們覺得這個人雖然奇葩,但可以提高收視率啊。綜藝節目提高收視率,不就是靠奇葩和病人嘛。這樣的手段是極其不負責的。對科學缺乏尊重,更對郭英森不尊重:讓一個精神偏執的『病人』上臺扮演節目收視率的丑角,本身就是一個侮辱人的事。」
無論是節目組本身,還是後續的營銷號,基本都是在炒作這樣一個民間科學家來完成自己的傳播業績。在胡涵看來,這種行為與慫恿人跳樓的「快跳呀孫子」並無二致。這樣看熱鬧不嫌事情大的心理,是對郭英森本人和圍觀者的一種傷害。
知乎達人韓迪選擇通過扒墳的方式來展現郭英森的另一面。他的關於《如何看待微博上關於「諾貝爾哥「郭英森的報導》回答已經獲得了7千多個贊。在列舉了諸多要錢、無禮和荒謬的事實之後,韓迪如此總結郭英森:
「可以看出,郭英森明明不懂數學,沒有做出數學證明,卻拍著胸脯撒謊,到處向人保證自己有嚴謹到無懈可擊的數學證明。動不動要人出錢幫助,要人出力證明,其實你就胡編了幾個名詞,大活都被人幹了,回頭人家再給你分利益?麻煩你畫個大餅看看能不能吃先。 結論,此人如果不是一個靠說大話騙錢的騙子。就是個狂妄自大的小丑。」
的確,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總會出現這樣的妄人。對待妄人們我們也應該有自己的態度——我們應該尊重夢想,但「諾貝爾哥」只是瞎想。果殼網這篇已經突破10萬+的文章給了我們一種正確態度。
文章沒有科學控對於普通人的吊打,而是擺出一套真正的與夢想有關的方法論:
「一個人可以沒有接受過訓練,可以有夢想,甚至可以滿嘴跑火車,但你得知道自己的言說並不可靠。當周圍人,尤其是『初來乍到』的領域的專業人士勸阻你時,最好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及時調整或者退出止損。反過來,不依靠努力,而是靠著各種形式的博取同情去謀求自己在科學領域內『一夜暴富』,甚至視所有勸阻為『陰謀』——助長與烘託這樣的行為,是對所有努力者的努力的嘲弄和踐踏。」
去偽存真,這篇文章撩撥我們的並非是一個五年前的痴人之夢,而是普通人對夢想的追逐和對自我們夢想的肯定。與之響應的或許是另一個時代旋律: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毫無意外的,郭英森成了媒體的新聞人物,還接受了媒體採訪。郭英森可以不埋怨節目和主持人,但公眾可以就這麼算了麼?一次愚弄他人的惡意炒作,對一個還算有理想的人的惡意嘲弄,這樣可以算了麼?當然,憑藉這個視頻,我們還是希望郭英森不要成了張尚武,早日回歸正常的生活就好,哪怕有人處於炒作的目的幫助他回歸正常生活也好!
(編輯郵箱:shguancha@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