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3日訊,證實了「引力波」的美國LIGO團隊的科學家大概怎麼都不會想到,他們的大發現在大洋彼岸同樣也引發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波動。這幾天,5年前曾經在一檔電視求職節目中出鏡的遼寧人郭英森,因在描繪自己的構想時談及了引力波而成了話題人物。
據北京青年報昨天的報導:《非你莫屬》五年前的春節特別節目中,被稱為「諾貝爾哥」的遼寧撫順前管道工郭英森曾提到過引力波,但被嘉賓和主持人打斷,並當面嘲笑。節目剛開始,郭英森提到了引力波概念,並準備有圖紙,當郭英森拿出「相對論量子力學」公式時,方舟子說:我看不懂,因為這個是你自己發明的。而當郭英森試圖解釋該公式時,方舟子再次表示:是你自己發明的。另一位CEO則說:「自己對長生不老、變萬年龜這種話題更感興趣。」郭英森拿出自己寫的新論據,試圖說服。而主持人張紹剛則阻攔,勸CEO趕緊告訴郭英森,自己對他的解釋並無興趣。五年後的今天,有人翻出了當年的視頻,並配以「欠他一個道歉」的煽情句式大量轉發。對此,郭英森本人在北京青年報的採訪中表示,「他們確實欠我一個道歉」,不過「別人的道歉都能夠接受,方舟子的不會接受。」
假如這個道歉僅僅基於當時節目組對於郭本人禮貌上的不尊重,大抵是可以有的。本身一檔貌似高端的求職節目採取「非誠勿擾」式的滅燈就夠不嚴肅了,還找來郭英森出鏡,這個「選材」本身就暴露出了一種出於戲謔輕佻和居高臨下的優越感。連郭這個外行人都看出來節目的很多安排是為了「效果」,所以理解張紹剛作為主持人的身不由己,並對他並無意見。
但因著「引力波」這樣的大發現和科技進步,把這件事、這個人上升到民間科學奇人的角度,將之悲情化、傳奇化,然後再把各路專家、學者作為「僵化保守冷漠」的、自以為佔據了話語權的「舊學術權威」樹為對立面,營造出一種美國大片式個人英雄主義悲歌的氛圍,這樣真的對我國的科學研究、科普教育有好處嗎?
科學可以「仰望星空」,但必須有「腳踏實地」作為基礎。空想和直覺也許可以帶來靈感,但無法作為基石承載起巍峨的理論體系,也就更不可能指導實踐並像郭英森所說的那樣改善人民生活。必須承認,我國現在的科學研究水平確實差強人意。不斷曝光的反倒是科研界的一些醜聞,比如論文抄襲和數據造假,當然還有一些門派之爭和黨同伐異。大部分對於科學一知半解的普通人再也讀不到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傳奇,也見不到錢學森那樣的大家,反倒是對著「錢學森之問」一籌莫展。
人們太渴望太需要一個奇蹟,所以才迫不及待地、不加思考和批判地把只是在節目中提到了「引力波」這三個字的郭英森稀裡馬虎地放到了「五年前首提引力波」的情節中。剩下的事情就是營銷號們精擅的「刷情懷」了。用時髦的詞兒說就叫做「內容創業,IP生成」,與前兩天「上海女一頓飯逃離江西」的炒作方法和切入方式並無不同。營銷手段和對點擊率的追求,是不會介意這樣去消費一個普通人、一個嚴肅的科學概念的。但稍對社會有些責任感,對中國的科研、科普還抱有期待的人,還是放過郭英森吧。最重要的,是放棄對於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學科研究那種不切實際的急功近利。奇蹟不會輕易出現,就算真出現了,也是出現在無數紮實工作的基礎上。